12大工業的出現和資產階級 民族運動的初步發展
07-23
一、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產生和初步發展印度近代資本主義大工業產生於19世紀50年 代,它不是印度社會內部資本主義萌芽自然成長的 結果哪些稚嫩的萌芽已被英國商品進軍摧毀眉是 從西方移植和仿製的產物。19世紀上半期殖民政 策新階段導致的印度社會經濟的深刻變動^為實現 移植創造了條件。到19世紀50年代,把印度改變成英國商品市 場和原料產地的工作已取得相當進展。農業、手工 業、商業、金融業都被轉入為英國工業資本剝削服務 的軌道。商品貨幣關係發展起來,自然經濟最終瓦 解。農業捲入市場經濟範圍,土地越來越集中在商 人新地主手中。不少農民失去土地^不少手工業者 失去謀生手段。這些被剝奪了生產資料的人不得不靠出賣勞力為生。這就為印度建立資本主義大工業準備了市場和勞力的 條件。英國在印度實行自由貿易政策後,從事英印貿易的英國私人商業 公司,實力越來越雄厚。而印度大商人也在買辦貿易和自營貿易中積累 了資本。這樣,不但英國人在印度辦大工業資金不成問題,印度商人要辦 大工業也有起碼的資金。英國人向印度移植大工業是為了謀取更多利潤。這是英國資本主義 發展到相當程度後產生的一種新的需要。經過工業革命後,英國鋼鐵工 業、機械工業、能源動力工業都比較發展,要拿到印度出售的不僅僅是紡 織品了,還有大量重工業產品,這些產品只有在印度辦大工業的情況下才 有市場,換言之,在印度辦工業是促進英國重工業產品外銷的手段。在印 度辦工業,對在印度的英國人說,是把商業資本就地轉化為工業資本,從 事更有利可圖的剝削:對居住在本國的英人來說是資本輸出,可以利用印 度的廉價勞力、原料、地皮,生產印度所需的產品或運銷歐洲。在印度辦 工業」備鐵路,辦原料加工廠,還有利於進一步把印度開拓成英國的商品 市場和原料產地。總之,在印度辦工業可以一舉數得。50—邡年代英國 人在印度辦工業只是個開始,數量有限,所以這一時期英國殖民政策仍屬 工業資本剝削階段。在印度辦工業是英國人和印度人同時開始的,這是其他東方國家所 沒有的現象。這是因為印度大商人多數人兼有買辦商人和民族商人兩重 身份^也們既有較多機會積累資本,又有較靈活的營業自主權,因而只要辦 大工業的客觀條件具備了,只要英國人可以辦^也們也就會同時辦起來。19世紀20—40年代J度已經出現了一些繅絲、軋棉、製糖、紡織等 方面的小型手工工場^還有煤礦和個別小型鋼鐵廠,有簡單的機械設備。 有的屬英資,有的屬印資。50年代,開始修築鐵路,同時^英國商人和印 度商人開始興辦較大規模的近代工廠。1854年英國人在加爾各答附近 建成第一座黃麻紡織工廠,投入生產,屬奧克蘭公司。同年,印度商人考 瓦斯吉納納拜達瓦爾在孟買建立了第一座棉紡廠。英國人把黃麻工 業作為他們興辦工廠企業的第一個重點部門,因為黃麻製品在歐洲很暢 銷,而印度人則把棉紡織業作為發展重點。棉紡織關係國計民生^國內銷 路廣,再者很多印度商人從事過棉花貿易,熟習行情。大工業的機器都靠 進口,技術人員也靠從英國聘請。除了大工廠以外年代後出現了更 多小型原料加工企業,多數屬印資。其創辦者絕大多數是商人和地主。 印度資本主義的發展沒有經過資本主義手工工場階段J旦在大工廠出現 後,出現大量手工工場^與大工業並存,成了大工業的後備力量,也彌補了 大工業門類和數量的不足。資本主義大工業的出現是個重要的界碑J示志著印度社會形態在英 國統治下開始發生變化,在封建主義成分(它本身已喪失純粹性質)之 外,出現了資本主義成分,它與封建主義成分並存,並逐漸佔主導地位:而 在資本主義成分中,占統治地位的是英國資本,它支配一切,使一切服從 於它的剝削。這樣,印度就由殖民地封建社會轉變成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它是資本主義社會在殖民地的扭曲變種。英國人辦大工業,其資金的最初來源主要是在印度的剝削所得。黃 麻工業就是這種情況。但資本輸出不久就成了主要因素^成了推動英資 大工業增長的主要動力。從投資的分布看」備鐵路是最主要的投資項民 鐵路能方便貨物運輸,降低運費,有利於開拓內地,把印度與世界市場更 緊密地聯繫起來。鐵路是工業發展的先驅jg帶動其他工業部門的興建, 它還是鋼鐵、煤炭等原材料的巨大消耗者jg帶動英國重工業產品在印度 的銷售。修鐵路還有政治、軍事意義,便於隨時調兵鎮壓任何地方發生的 起義。殖民當局對修鐵路十分重視。為鼓勵英國私人公司來印承包,釆 取了種種優惠措施。其中包括長期提供土地,免除各種稅收:政府保障 4, 5%— 5%的投資利潤,達不到這個數額的^不足部分由政府補貼,超過 這個數額的,超出部分政府和公司分成:鐵路修成後,政府有權在25年後 買回。這種制度,尤其是保障利潤制,造成了非常驚人的浪費。因為既然 利潤按投資額保障,投入成本越多,利潤越多,至於效益如何是不用考慮 的,因此,鐵路公司盡量增加工程花費,大賀胥總督估計每英里費用 &000英鎊,實際花費接近000英鎊。60年代後保障利潤制不再實 行,改為國家修建。但財力不敷,80年代又和私人公司合營,對私人資本 重新實行保障利潤制J旦利潤率降為3, 5?^私人公司分利40?^政府可 在25年後收回。這叫新的保障利潤制。1861年印度共修成鐵路1^88 英里,到1901年已是25J73英里了。投資總額為2,267億英鎊。僅利 潤每年就達600萬英鎊左右。修鐵路用的鐵軌、橋樑材料、機車等都由英 國輸入,甚至煤的一部分也由英國輸入。80年代以後,私人修建的鐵路 被國家陸續收買,鐵路轉歸國有,收買鐵路的費用一部分是向英國資本家 借僨,構成了印度國僨的重要部分,促進了另一種形式的資本輸出JP借 貸資本的輸出,英國資本每年得到大量利息。馬克思對修鐵路的作用作 了高度評價^也說:「鐵路系統在印度將真正成為現代工業的先驅修 鐵路的「後果將是無法估量的」2^的確,縱橫貫穿全國的鐵路把內地與 沿海城市聯結起來JT破了交通閉塞狀態,使全國聯繫更為緊密:鐵路和 機車的維修,動力的供應本身就促進了在印度建立修配廠,促進了釆煤業 發展,可以說鐵路宣告了印度大工業時期的開始。就社會意義方面說,鐵 路使人開闊眼界,促進人際交往和信息交流^增進統一觀念,對打破種姓 界限也起相當作用。電報線的架設50年代開始>0年代後速度加快。1860 —1861年度 為1UJ93英里J890—1891年度增加到37J70英里。電訊業務的開通 使原來曠日持久的信息傳遞成為瞬間可達的事,極大地方便了商業聯繫, 當然也方便了英國對印度的政治控制。英國資本開辦的大工廠在19世紀下半期數量並不多,主要是黃麻紡 織廠。到1893年共建成28個^織機1 580台^僱用工人179人。麻 布製做麻袋、槍衣^在美國、歐洲、澳大利亞、紐西蘭有很大市場。此外是 煤礦,這是為了供應鐵路和工廠能源。1875年建立了孟加拉鋼鐵公司, 主要是煉鐵,產量有限。還有少數機車修配廠、軍械廠和棉紡織廠。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S年版.第漢9頁。 ?同上書.第漢了頁^開辦種植園是另一個重要投資項^種植園中多附有產品的初級加 工廠。種植園主要是種植藍靛、茶葉、咖啡。意義較大且得到較大發展的 是茶葉種植園^ 1833年後東印度公司政權鑒於英國對茶葉的需要量日 益增長^就在印度阿薩姆試種,結果成功。茶葉種植面積1853年為 之000英畝1871年增加到3UJ00英畝,產量從366萬磅增加到600 萬磅。印度茶輸往英國,逐漸取代中國茶的地位。印度開設私人銀行是英國資本輸出的另一重要形式。40年代,在孟 加拉、孟買、馬德拉斯建立的三個管區銀行有分支59個,遍及大中城市。 除管區銀行外龍有一些純粹私人銀行JS70年有7個JS94年有14個。英國對印資本輸出是通過一種特殊的經濟組織——一大批經理行實 現的,經理行通常也釆取近代公司的形式,由熟習印度情況的人建立。其 職能很廣泛,包括接受委託代為建廠,向需要的工業企業提供設備、技術、 資金,包銷產品,辦理存放款業務等。在企業開辦起來後^常握有這些企 業的部分股權。這樣^經理行對其經理的企業建立了實際上的控制權。 經理行也常常用手裡的資金自己創辦工業企業和經營商業,壯大自己的 勢力。隨著資本輸出的增加^經理行控制和自己建立的工廠企業越來越 多,有的主要在某一個工業部門內擴展,更多的跨越部門,成為包羅萬象 的集合體。如1892年成立的馬丁公司^就控制有鐵路、煤礦、工廠、茶葉 種植園、保險公司等。經理行不僅是資本輸出的渠道,它本身(勢力大的 經理行)也逐漸發展成一種壟斷資本財團。19世紀60 — 90年代印度民族資本在棉紡織業開始了大規模發展。 主要的工業區在孟買。至1895年,孟買有72家棉紡織廠,其中有14家 屬英資所有。邡年代起,又在以阿邁達巴德為中心的古吉拉特地區和那 格浦爾開闢了另一片建廠區。這裡離棉花產區近^原棉供應更為方便。 1893^18與年度,包括古吉拉特地區在內的整個孟買管區共有棉紡織廠 142家,少錠365萬枚^只機3^ 100台,僱用工人13萬人。這樣,西印度 就成了印度民族資本的發祥地,而棉織業就成了其最主要的投資部門。 孟加拉這段時期民族資本也出現了 J旦很少。最早的印度工廠主多半是 大買辦商人轉化而來,其中有帕西商人、古吉拉特商人、馬爾瓦利商人:以 宗教分,有襖教徒,印度教徒,也有少數穆斯林。孟買第一家棉紡廠創建 者考.納.達瓦爾是帕西商人。在隨後建立的一批孟買工廠中,帕西商 人都占重要地位,其中包括後來成為印度最大財團塔塔財團奠基人的詹 姆謝特吉·塔塔。古吉拉特工廠投資者中,除大商人外還有土邦王公及 其官員,這是與孟買不同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印度資本家辦廠不久也模仿英人建立了經理行。第 一家經理行是1858年在孟買成立的費拉姆齊公司a它成了東方紡織廠的 經理行。1887年成立的塔塔父子公司成了塔塔家族企業的經理行。印 度資本家也建立經理行是為了吸收更多資金,增強興辦實業的能力。印度最早的工廠主並不想和英國競爭。在最初幾十年,產品以供手 織機使用的粗棉紗為主,而且一開始就儘可能輸往亞洲特別是中國銷售。 正是有海外市場,才促進了這一時期棉紡織業的較快發展。除棉紗外j帛 紡織廠也生產部分質地較粗的棉布在國內銷售。英印工業雖同時發展^英國資本相對印度資本來說,無論在資金上、 技術上和政府的支持上都佔優勢。在投資總額中,英資占絕大部分,所有 鐵路、港口、電訊等近代交通設施以及重大水利工程都屬殖民國家所有。 對工業企業和種植園的投資中,除棉紡織業外,都是英國私人投資佔主要 地位。英資修鐵路、辦種植園,都得到政府提供的種種優惠,印人建工廠^ 得不到任何照顧。更突出的是關稅政策上的歧視。印度對英國商品包括 紡織品輸入徵收的關稅本來就極低^874年曼徹斯特商會還借口受到印 度紡織品競爭j雖烈要求殖民當局完全取消英國棉紡織品的進口稅。議 會支持其要求。在強大的壓力下^直民當局於1SS2年全部取消了英國棉 紡織品的進口稅。後來出於財政困難JS94年不得不恢復這項關稅,卻 同時向印度工廠生產的同類產品徵收同等稅率的「出廠稅"據說這是為 了「公平競爭」!這種稅收史上罕見的歧視只能說明這些外國統治者是 如何不擇手段地維護自己的私利!印度民族主義者費羅茲沙梅塔氣憤 地說^直民當局這樣做,是要把年幼的印度工業扼殺在搖籃里。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使印度的面貌開始發生重大變化。1894年 印度工廠有815家(大中小廠都在內乂平均每日使用工人數349 交通設施有了很大進步,鐵路、公路、水路已把全國各地城市緊密聯結起 來J柘5年印度與歐洲的第一條電報線架成,這意味著印度與外部世界 的聯繫進一步增強。隨著大工業興起,農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動^城市人 口迅速增加。1872年城市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比例是8,7%厶901年增 長到10,84%。1901年,全印10萬人以上的城市有沒個,5—10萬人的 城市有42個;一5萬人的城市135個4一 2萬的城市393個。加爾各 答、孟買、馬德拉斯、海德拉巴是全國最大的4個城市,其中最大的加爾各 答市1891年人口達74丨沒9人。這些城市已是工商業城市,與中世紀印 度城市相比,面貌迥異。城市建築模仿英國,市區已有煤氣燈、自來水、電 報,還有博物院、動物園、畫館、花園、球場jij處已是「車如流水馬如龍」 的景象。自然,這裡只是英國殖民者和少數印度富人的天堂,廣大下層群 眾則生活在破舊的街區,相當多的人住在污穢不堪的貧民窟中。二、19世紀下半期的工農運動商品經濟和大工業的發展使資產階級和地主分享到好處,工人、農民 的處境卻沒有改善。當無限制的盤剝使他們甚至連半飢半飽的生活也得 不到保障時^也們便只有起而反抗了。工人開始進行自發鬥爭,農民運動 也在新的基礎上開展起來。19世紀90年代初,全國產業工人約為40萬人^到90年代末^工廠、 鐵路和礦山工人總數達80萬人。工人隊伍來源於無地少地的農民和破 產手工業者。19世紀40 — 50年代以來,由於土地兼并盛行,農民失地者 日漸增多。更有大量農民耕種小塊土地,不足養家銦口。這些過剩的勞 力必須另謀生路,或設法掙得額外收入,彌補家庭費用的匱乏。大工業出 現前^也們主要擠在農村當臨時僱工,大工業出現後,有條件的便去了工 廠,更多青壯勞力去鐵路、礦山或種植園當季節工,通常,由包工頭來農村 招工,去工廠後要受包工頭的中間剝削。破產的城鎮手工業者惟一出路 是當工人。由於工資過低,無法維持一家人生活^也們的妻室兒女也得做 工餓口,這就形成了女工和童工隊伍。90年代初,女工童工在加爾各答占工人總數的25% ,在馬德拉斯佔5%。由於大工業中英資占統治地位,印度工人階級大多數在英資企業中 工作,在印資企業中工作的不足六分之一。在英資企業的工人,除遭受沉 重剝削外,還受到種族歧視和壓迫。英國資本家和工頭經常借故侮辱工 人,罵他們天生愚蠢低能。體罰是常有的事。無論英資或印資企業,工人 工資都極低。勞動條件極端惡劣。資本家為了謀取更多利潤,竭力延長 工人勞動時間,通常工人是日出前15分鐘上工,日落後15分鐘收工,每 天勞動時間為12 —13個小時。在還沒有電燈照明的情況下,自然光照為 工廠主的貪婪剝削設定了極限。正規的休息日是沒有的,每周勞動時間 約達80個小時。勞動保護設備極為簡陋,因工緻殘的事屢有發生,致病 的更是家常便飯了。礦工的勞動條件最差。官方調查承認j也們是在 「臭氣熏天/沒有任何技術安全保證」和通風設備的條件下工作,要一連 熬12個小時甚至更多,出礦並後幾乎無力支撐到回家。女工也和男子一 樣經受折磨,有些有孩子的,不得不把孩子帶到工廠。多數工人常年居住在臨時搭起的矮棚屋/沒有窗戶/沒有用水設備, 室內甚至直不起腰。有些工人住在工棚以外,破破爛爛、密密麻麻的小屋 構成了成片成片的貧民窟,與富人住宅的豪華恰成鮮明對照。工人們沒有文化jg夠從事複雜技術工種的是少數,大部分是非熟練 工人。工廠的生產效率很低。工廠主希望增加效益不是靠提高生產率^ 不是靠改善工人文化素質,而是靠向體摧殘,靠耗竭工人的每點每滴血 汗。一個目睹此時印度工廠實況的英國人說:印度的每座工廠就是一座 監獄,享有全權的監工用棍棒來維持紀律。這種摧殘使許多人進廠不久 就損害了體力。據官方材料,90年代初,工廠很少有40歲以上的工人。19世紀最後幾十年,失業現象已經出現。民族資本的紡織廠受到英 資排擠時常開工不足。90年代初,孟買各廠不完全就業工人有2^ 000 人,幾乎佔全市紡織工人總數的一半,有些廠因不景氣裁減大量工人。失 業或半失業給工人帶來的困苦更加難以名狀。許多人陷人永遠掙不脫的 僨務羅網,不少人流落街頭,淪為沒有固定職業的赤貧。19世紀60 — 70年代工人就開始了罷工鬥爭,要求提高工資,縮短勞 動曰,改善勞動條件。第一次大罷工1S62年發生在孟加拉浩拉火車站, 有1200人參加,要求實行八小時工作制。另一次重要罷工是1877年那 格浦爾皇后紡織廠的罷工,目的是要求提高工資。邡一70年代罷工還是 個別現象,到80年代有了發展。1882—1890年,在孟買和馬德拉斯管區 發生了 25次較大的罷工,並出現了組織工會的最初嘗試a 1890年孟買 一家紡織廠建立了第一個工人組織一一孟買紡織工人協會,它還不是真 正的工會,至多是雛形。創建人是一個馬拉特職員叫洛堪德^也的活動帶 有社會慈善服務的性質。他還創辦一個刊物叫《窮人之友:K並起草呼籲 書,要求改善工人勞動條件和物質待遇。有5乃00名工人在上面簽名。 到90年代以後,罷工擴及更多工廠企業a 1SS1年,印度政府被迫頒布第 一個《工廠法;K對童工、女工的勞動時間作了些限制(也是為了削弱印度 產品的競爭能力久第二次地稅改革後,由於稅率降低,部分農民地位有所改善。但由於 土地兼并盛行,農民全部或部分失去土地者日漸增多,加之地主剝削加 重,高利貸猖獗^多數農民的生活狀況沒有大的改變,許多佃農甚至趨於 惡化。在孟加拉等實行永久稅制地區,由於增產稅率不變,出現了土地多 層轉租現象。在土地所有者和實際耕種的佃農間,不僅有二地主,還有三 地主、四地主……有時有好幾層。佃農頭上加了這麼大的重壓,其處境的 悲慘是不言而喻的。19世紀60—70年代,一些地區的農民又起來反抗,在大起義後的死 水塘里投下石子另丨起了新的波瀾。1859—1860年,孟加拉發生了藍靛種植園農民暴動,反抗英國種植 園主的強迫種植和殘酷剝削1859年9月,起義從納迪亞縣開始。戈文 德普爾村的農民在種植場主前僱員迪卡姆巴爾·經斯瓦斯和比什努·比 斯瓦斯兄弟領導下,首先宣布拒絕種植藍靛。9月13艮種植場主派一 支100人的武裝力量前來討伐,被農民擊退。暴動迅速擴大到附近地區。 農民集體宣誓不再種植藍靛作物。到1860年春,運動擴大到包括帕布 那、穆爾希達巴德、達卡等縣在內的孟加拉所有種植藍靛的地區。農民不 承認所有合同和欠僨,並聯合起來驅逐僨主和種植場主,還到處攻擊種植 場主的收購點,燒毀契據,抗擊前來鎮壓的警察武裝。藍靛農民的鬥爭得到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同情和支持。他們運用掌 握的報刊,向全國揭露種植園黑暗內幕,譴責種植場主像對待奴隸那樣對 待農民^同時也勸導農民要用合法手段鬥爭,不要釆取暴力行動。有人還編 寫歌謠訴農民的痛苦^歌頌他們的反抗鬥爭。總督坎寧關於當時的局勢 寫道年秋,事情看來很危急。……大約有一個星期,我比在德里那 些日子(按:指大起義)以來任何時候都憂慮^我感到^只要一發憤怒的子彈 或種植場主的一個愚蠢行動就會使整個下孟加拉的收購點化為灰燼,<D 在農民團結一致的鬥爭下,種植場主的驕矜自信終於崩潰。他們不得不放 棄了強制農民種植的打算。到1860年底,孟加拉不再有藍靛的種植。70年代初,東孟加拉的帕布那、博格拉縣發生了另一場農民反抗斗 爭。與藍靛暴動不同,這裡的鬥爭是反對柴明達爾提高地租j卩重剝削。 1873年5月,帕布那縣約素夫沙希區的農民建立了農民協會。它組織集 會和示威遊行^反對提高地租和奪佃,吸引了附近所有農民參加。農民一 致發動抗租運動,並向法庭控告地主的暴行。鬥爭逐漸擴大到整個帕布 那縣和博格拉縣。在這些地區建立了農民協會,據一個材料記載,約280 多個村莊的農民一致拒絕繳納提高的地租^並焚毀強加給他們的租約。 鬥爭口號是:「不許提高地租"「不許奪走土地" 在地主用暴力手段強 迫農民繳租時^就以暴力回敬暴力。有些地方搶奪了地主財物,襲擊了警 察局。在多數情況下J也主不敢正面對抗,所以暴力行動並不普遍。農民 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團結一致,並以有組織的力量來保障自己的權利。① MM AhluWi&_ FrtftdomStrifid* in India _ 1858—1909 _ Etelhi. 1965 _P. 236 _帕布那、博格拉的鬥爭也得到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同情和支持。 他們讚頌這場鬥爭「有益於整個國家"在報刊上廣為介紹,呼籲給以強 有力的支持J旦對鬥爭中出現暴力表示譴責。殖民政權逮捕了將近300人。同時不得不允諾釆取措施限制地主專 橫^呆障農民合法權利a 1873年底農民的鬥爭逐漸停止。在19世紀70年代中後期,德干形勢一直緊張,農民鬥爭連綿不斷^ 1875,1879年連續發生農民起義。《泰晤士報y驚呼,這是「1857年黑暗 日子以來印度半島從未有過的暴亂事件"①1874年12月那縣爾德村農民首先發動了對高利貸者的抵制運 動。很快這個運動擴展到全縣及附近的阿邁德那加爾、紹拉浦爾、薩塔拉 等縣,有成千上萬農民參加,並由抵制發展成武裝起義。在浦那縣及附近 地區JS75年霍尼雅領導農民武裝襲擊高利貸者、新地主,要他們交出僨 據、地契,予以焚毀,對敢於頑抗者給予嚴懲。在兩年多時間內,這大片地 區擺脫了高利貸的剝削和土地兼并。他因此獲得了「僨農之友」的稱號。 後人為他編寫歌謠,把他和馬拉特民族英雄西瓦吉相媲美。1875年殖民 當局派騎兵來鎮壓,逮捕600人,霍尼雅不幸於次年被捕,起義受挫。1876 —1877年J惠干發生大饑荒,農民飢斃者成千上萬。1S7S年 末一 1879年,馬哈拉施特拉又出現一支支新的農民武裝隊伍。打擊的矛 頭仍然是高利貸者和新地主。數以百計的村莊遭到襲擊,武裝農民還常 襲擊運載穀物的列車。1S79年馬哈拉施特拉農民起義中的一個新事物是青年知識分子瓦 蘇德夫·帕達開參與並領導農民鬥爭。這年春天,帕達開在和農民起義 領袖哈里·奈克建立聯繫後jij立了一支由他本人領導的不大的隊伍。 其打擊矛頭也是高利貸者和新地主。1879年春、夏,這支隊伍進行了一 系列的攻擊,並把沒收的部分財產分給了追隨他的臘木西族人和其他農 私帕達開的計劃是籌集經費,建立大部隊^促進全印起義。他告訴農① 「Tmss_ "Jims 3_1&79_民,僅僅反對高利貸者和地主是不夠的,農民要根本擺脫貧困地位^就要 推翻英國殖民統治。他還把自己看做是農民的兒子,努力使農民信任 自己。他為農民運動制定了綱領,其內容除反對高利貸者、地主的盤剝 外,還包括建立共和國/發展民族工商業等資產階級的要求。總之,他 要把農民起義和民族解放鬥爭結合起來並使前者成為實現民族解放的 手段之一。帕達開的行動引起殖民當局的驚恐。1500多人的一支軍隊被派來 鎮壓,軍區司令官親來督陣。這年夏天,各支起義武裝都被擊潰,被捕人 數近UJOOA。當局懸賞捉拿帕達開J月2L日他不幸被捕^判終生苦 役。到年底,剩下的零星武裝力量都被鎮壓。19世紀90年代的農民鬥爭較重要的還有阿薩姆農民起義(1893— 1894)、馬拉巴爾海岸毛普拉農民起義(1894 J896 —1898)等,矛頭都是 反對封建主的^都遭殖民當局鎮壓。鑒於僅僅依靠鎮壓難以控制局勢j直民當局在鎮壓的同時,也釆取了 政治瓦解手段,這就是實行租佃立法和土地轉讓立法。1859年孟加拉租佃法是第一個這樣的法令。具體內容是,禁止地主 任意奪占欠租者的財產和抓走農民,給予連續耕種同一塊地滿20年的佃 農永佃權^只有在特殊情況下經法院判決才能提高地租。這個法令只能 惠及少數人,因為只有很少人能符合上述條件a 1SS5年制定了第二個孟 加拉租佃法,規定佃耕同一地主的土地滿12年者都有永佃權,其地租只 能在15年內提高一次。這個法案使更多一些佃農有了佃權J旦他們和 原來獲得佃權的佃農加在一起,也只佔農民中的少數。孟加拉的做法 成了其他實行柴明達爾稅制的省效法的榜樣3 70—80年代,西北省、 阿格拉、奧德和旁遮普都先後制定了租佃法,雖然具體規定各有不同, 總的精神是相同的。結果,農民都被分成了三類:有永佃權和固定地租 權的,有永佃權和限制提高地租權的,無佃權地租可隨時提高的。這個 措施對農民起了分化作用,此後,起來爭取權利的就只有條件最差的農殖民政權制定的另一類法案是關於土地轉讓和信貸等方面的a 1879 年德干農民救濟法和1900年旁遮普土地轉讓法是用來緩解商人高利貸 者大量兼并土地引起的嚴重矛盾,鼓勵商人高利貸者兼并土地是殖民政 權為實現工業資本剝削而釆取的一項政策J旦兼并過速會帶來政治不穩^ 這也是當局要防止的。德干農民救濟法主要是對高利貸剝削和兼并土地 作些限制,規定法院在允許土地抵償僨務前要調查僨務性質的具體情況: 擴大法院對髙利貸者僨戶關係的監督,規定仲裁辦法,限制土地轉賣,並 規定法院有權降低利率和決定僨務分期償還辦法^旁遮普土地轉讓法對 商人高利貸者這些「非農業階級」兼并土地同樣作了限制。主要內容是 非農業階級不準再從農業階級那裡買地:抵押土地滿20年者抵消僨務^ 土地歸還。同樣的限制又以立法形式在西北省、孟買省和本德爾坎德實 行。這些法案對商人高利貸者的兼并起到了某些限制作用。但商人高利 貸者用種種辦法逃避規定,所以法令的內容並未能完全執行。殖民當局以上措施多少緩解了租佃矛盾和土地兼并的矛盾。租佃立 法給沒有佃權的農民以盼頭,使得到佃權的農民有希望得到更多保障。 土地轉讓立法造成了政府捍衛農民利益的印象。這樣儘管這些矛盾都還 存在淚農民對殖民政權的不滿情緒得到了緩和。19世紀80年代到20 世紀初沒有大的農民起義發生與此有密切關係。殖民政權的立法可以說 在一定程度上收到預期結果。三、印度國大黨的成立印度資產階級爭取改良的運動在19世紀70—80年代無論在深度上 還是廣度上都有很大發展,不僅運動的組織性大大加強,而且民族要求開 始被理論化,理論的認識開始向實際行動轉化。這一切的結晶是全印民 族主義組織一一印度國大黨的成立,它為印度民族運動的發展提供了一 個領導,一個中心,一個有潛力的發展基礎。國大黨的成立標誌著資產階 級的政治運動已發展成為印度民族運動的主流。資產階級已進入政治舞台的中心位置^成為民族運動新的歷史時期的領導力量。19世紀邡一70年代隨著民族資產階級的誕生/齋產階級政治運動 獲得了真正的名副其實的階級基礎^同時商人和自由派地主的支持依然 如故。這意味著運動基礎的充實和加固。由於實際地位的不同,工業資 產階級比商人和自由派地主有更強的民族主義要求。商人固然受到英國 商業資本的競爭排擠J旦還可以兼營買辦貿易,在印度內部貿易領域還有 發展機會。工業資本則不同,英國貨的競爭,英資控制貸款、設備^等於扼 住它的咽喉,它是一籌莫展的。工業發展要有市場、原料、能源,要有一系 列經濟部門發展的配合,工業資本家視野較商人開闊,因而也能更深地體 會到殖民統治給印度經濟發展帶來的困難和危害。這樣^也們對英印矛 盾在經濟方面的尖銳對立性質以及殖民政權的壓迫作用就能有較深入的 認識,從而在政治上表現為比商人有更強烈的民族要求。這就是資產階 級政治運動在60—80年代迅速發展的內部原因。殖民政權的反動政策從反面促進了運動的發展。大起義後^當局把 鞏固與封建主的聯盟擺在首位,以為只要做到這點^直民統治就有了安全 保障/齋產階級改良活動是掀不起巨浪的。所以,它施展的拉攏手段,重 點是對封建主用的。在任命各級立法會議的印度成員時^主要是任命王 公、地主。大起義後,雖然繼續在倫敦舉行印度文官考試,其參加者的年 齡資格卻限制更嚴。原來規定23歲以下可參加考試厶877年降低到19 歲以下。這使印度人進入文官殿堂的大門更加狹窄。李通任總督時,為 了加強對印度的控制JS7S年接連頒布了武器管制法和印度語種報刊限 製法a 1879年當局迎合英國紡織業巨頭的要求又決定取消英國商品的 進口稅。這一切使資產階級的不滿情緒日益增長。7〇一8〇年代民族運動的一個突出進展,是把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要求 理論化^揭露殖民統治的本質,從理論上論述民族運動的必然性和必要 性,為其政治經濟要求提供理論依據。這就是關於印度貧困與復興道路 的學說^是由兩位著名的思想家和民族運動領導人達達拜瑙羅吉和馬 哈底瓦倫納德提出的。達達拜·瑙羅吉(1825—1917)是印度民族解放運動早期最著名的活動家,國大黨奠基人 之一。他誕生在孟買一個襖教士家庭,在愛爾 芬斯頓學院畢業後不久就被任命為這個學院的 數學和自然哲學教授,是最早在大學裡任教授 職務的少數印度人之一。19世紀30年代,當西 印度資產階級啟蒙運動開始發展時,瑙羅吉就 是主要活動家之一。他建立的社會改革和文化教育團體總計不下3〇多個,影響遍及孟買管區。 還主辦《真理之聲》雜誌,宣傳進步思想,號召和 組織人民向陳腐的社會習俗宣戰,爭取印度社會的進步和發展。40年代 起,他把注意力轉向政治改革。1852年,和幾位志同道合者共同建立了 孟買協會。到50年代,瑙羅吉就成了孟買民族主義者公認的領袖。1855 年後,他作為卡馬公司的合資經營人和代表常駐倫敦,這使他有可能更深 入地考察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與殖民政策的關係。1865年他建立了倫 敦印度協會,後與東印度協會合併,他擔任主席。這個組織在英國積極開 展活動,其成員到1871年發展到千人以上。1869年在國內的加爾各答、 孟買等地也設立了分支。就是在英國期間,他深入剖析英國對印度的殖民剝削政策及其對印 度的影響,提出了「財富外流論或稱「經濟耗竭論」)的學說,深刻揭露 了英印關係的實質。這個理論在1901年出版的他的著作集《印度的貧困 和非英國式統治》一書中得到了最全面的闡述。瑙羅吉認為,英國統治印度固然給印度帶來了統一和秩序,但其代價 是印度財富無休止地外流。他說英國統治者站在印度的大門口,讓世 界相信,他們在保衛印度免受外來人的侵犯,而實際上,卻通過後門陸續 地把他們在前門所守衛著的那些珍寶盡行偷走。」①英國人在印度既是達① D. NRoroji. Portrty and iiHBritish Rule. London. 1901. P.212.官顯貴,又是投資者、企業主和商人。英國人每年做官和經營工商業得到 的薪金、各種津貼、利潤、利息以及英印政府的各種行政、軍事花費,都是 印度人民創造的財富。英國人(官員、企業家和商人)每年要把在印度所 得大部分匯回英國。加上以印度政府名義在英國支付的「家內花費包 括償付外僨利息穴形成了印度財富的年年大量外流。其數量1867年估 計為800萬英鎊,占當年印度稅收的1/4。1870年估計為1200萬英鎊^ 1SS3—1892年10年間估計平均每年為3, 59億盧比J905年則估計達到 5, 15億盧I:匕這樣多的財富年年流往國外^就如同年年被大量抽血,這 就是印度貧窮和遭受各種痛苦不幸的根源。瑙羅吉把英國在印度的榨取 和以往外來入侵者的掠奪作了對比j人為英國的榨取更嚴酷,英國是「最 壞的外來入侵者以往的入侵者是一種間斷的突襲性的虜掠,英國是 長期榨取,根本不允許印度有恢復創傷的機會。他打比方說,以往的入侵 者像是屠夫東砍一刀西剁一刀,而英國像是用銳利的手術刀直取心臟。 這樣,印度的命運就極其可悲了"大量財富的外流給印度社會發展帶 來極為嚴重的後果,它破壞了印度資本的正常積累,妨礙了民族資本的發 展,使英國資本得以輕而易舉地壟斷印度幾乎所有經濟部門。除了物質 財富外流,瑙羅吉指出,還有一種精神財富外流。他認為,英國人既壟斷 了所有行政、司法、軍事、經濟、工程技術等部門的最高職位,當他們退休 時,也就把管理國家各部門的經驗和知識統統帶走了,印度人到頭來一無 所得。瑙羅吉對英國剝削政策的揭露是比較徹底的,然而^當問題觸及如 何對待英國殖民統治時,卻又表現了溫和態度。他仍然相信英國人「有 公平、正義的本能"認為所以出現上述情況,是因為英國在印度的殖民 統治背離了英國的正義原則^是「非英國式的統治"那些在印度貪婪榨 取的人並不知道J也們這樣做不僅損害印度利益,也從根本上損害了英國 利益。他相信^只要向英國輿論呼籲,申訴大義,英國人就會考慮英印雙 方利益的大局,改變在印度的殖民政策。這個理論的提出在英國和印度① PoTtriy &nd UrBritish Rile. London. 1901. P. 224.產生強烈反響。印度民族主義者普遍反映受到啟發,思路因之而開闊。 正如尼赫魯後來所說:瑙羅吉的《印度的貧困和非英國式統治》一書「在 我國民族思想的發展中起了革命作用"「給我們的民族主義提供了政治 經濟基礎」①。一英國人寫道,他的論點從每個講壇都可聽到,他的理論 「造成了一種反對和不滿氣氛」 @。瑙羅吉因此也就成了全印度民族主義 者公認的領袖之一。民族主義理論另一創立者馬哈底瓦·戈文 達·倫納德(1842—1901)是孟買管區資產階級 運動的另一位領袖,也是國大黨奠基人之一。他 出生於孟買管區那西克城附近一個婆羅門家庭,畢業於愛爾芬斯頓學院。後加入文官系統,逝世 前任孟買高等法院法官。他在學校時就深受瑙 羅吉的思想影響,所以要選擇文官道路是出於為 祖國服務的考慮。在他那個時代,很多人都認為 擔任公職是為社會服務,認為兩者並不矛盾。 倫納德79年代倫納德在浦那擔任法官時,參加了這裡剛成立不久的政治組織浦那人民協會,並成了它的實際負責人,領導 開展了多種活動。與此同時,他注重理論研究,結合印度實際,鑽研了亞 當·斯密、馬爾薩斯、李嘉圖和李斯特等著名西方經濟學家的著作。正是 在這個基礎上,他吸收了這些名家學說的思想內容,對印度的貧困和振興 道路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學說。這套理論可以稱之為「農業附庸論」或「工 業振興論」。他也和瑙羅吉一樣,認為英國殖民剝削是造成印度貧窮和經濟落後 的根本原因。但他不認為財富外流是關鍵,而認為關鍵是英國壓制印度 工業發展,把印度變成它的農業附庸國。1893年他寫道:「龐大的印度殖① <尼赫魯自傳>.世界知識出版社.1956.第426頁,? B. Rr?s&d. Eond&se &nd Freedom, N^wDedhi, 1979. p.282.民地被當做一個種植園,種植原料供英國人用英國船運出,用英國技術和 資本加工成製造品,再由英國商人運到殖民地,給他們在印度和別地方的 相應的英國公司銷售"①他說,印度人口眾多,工業得不到發展,主要靠農業生存,而農業經營條件和技術水平非常落後,稅負又重,承受不了過 重的壓力,因而造成連年饑荒。它反過來又影響工業,使工業發展缺乏資 本、原料和市場。他認為改變印度經濟落後狀況的根本出路是發展民族 工業,實現工業化。為此,要求印度人要有進取精神,敢於投資興辦民族 工業和商業,特別是辦大工業j人為只有大生產才能和外國競爭。他要求 殖民政府考慮在印度的長遠利益,給民族工業的發展提供各種方便^ 口實 行保護關稅政策,發放低息貸款,用補貼的辦法鼓勵發展新工業部門,向 印度工廠加工定貨辦技術學院培養高級技術人才等。還要求英國資 本來印度投資,幫助實現印度的工業化。他還主張改善信貸系統^使之現 代化,以便於資金周轉,適應工業發展的需要。土地問題在他的經濟理論 中佔有重要地位。1SS0 — 1SS3年他寫了許多文章闡述自己的主張。他 認為,土地問題的解決原則必須和實現國家工業化的總目標一致起來,也 就是說必須促進農村資本主義的發展。具體主張是:「必須順應不可避 免的土地資本集中的潮流/②不應釆取任何措施加以干預。土地兼并會 產生大地主J旦只要鼓勵和引導他們在農業上投資,改進農業經營條件^ 就有可能使地主轉變為農業資本家^這正是國家工業發展的要求。他還 主張把農民從債務羅網中解脫出來,以防發生階級對抗,辦法是廣泛發展 農村工業,容納過剩勞力:建立農村信貸網,向農民提供信貸。總之^也發 展農業資本主義道路的主張是以發展大地主土地所有製為前提^然後逐 步向資本主義經營方式轉變。這實質上是普魯士道路j倉納德的理論和 瑙羅吉的理論在基本上是一致的,兩者相互補充,構成了一個理論整體。 印度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正是把他們兩人作為印度經濟理論的奠基人^也(D B. Qundr&. r^tionfilian&ad an in MD<kra Indi&. NswDelhi. 1979. p. 106.? M Ruu.<fe. Ess&y?on.Indi&n Econonifts. Mk.dra.?. 1906. p.227.們的理論後來為國大黨所遵循,成了它制定綱領政策的依據。70—80年代民族改良運動的另一突出進展,是新的地區性民族主義 組織的建立和大規模政治鼓動的開展。原來各管區存在的民族主義組織 成員構成太狹窄,鬥爭方式太軟弱,缺乏對新形勢的適應力。70—80年 代大批青年知識分子走出大學校門^也們中有不少人投入民族運動,成為 新生力量。於是,出現了建立新的基礎較廣泛的地區性民族主義組織的 要求。孟加拉新組織的建立是和蘇倫德拉特·班納吉(1848—1952)的名 字連在一起的。班納吉出生在孟加拉一個婆羅門家庭,大學畢業後,去英 國以優異成績通過了文官考試,被任命為孟加拉一個縣治安長官J旦不久 就被當局借故除名。他再去英國,想學法律,卻被告知,除名文官沒有進 入法界的資格。這一連打擊使他逐漸醒悟J人識到自己的遭遇正是一個 在外國統治下備受歧視、政治上沒有絲毫權利的民族的縮影。從此他投 身民族運動,決心為爭取印度人的權利而鬥爭。1876年他和阿南達·高 士共同建立了一個新的組織,這就是印度協會。它迅速發展成為孟加拉 第一大組織。在孟買管區厶870年成立了浦那人民協會,領導人是加 瓦·卓施,後來還有倫納德。1885年,孟買管區協會成立,領導人是梅 塔、帖蘭和提亞勃吉。在馬德拉斯JS84年成立了新的組織,叫馬德拉斯 士紳會^主要領導人是G,蘇·阿葉爾、維·恰里阿爾、阿恰魯等。這 幾個新成立的組織,其基礎都比老組織廣泛J導到工業資本家積極支持, 大批新湧現的青年知識分子參與其中。這些新組織明確提出,民族要求光靠上書陳情是不夠的,必須持續不 斷地鼓動,提出那些能給我國同胞帶來持久利益的要求。班納吉是個出 色的演說家J也在各種集會上,深刻揭露印度人民在英國治下所遭受的歧 視和屈辱,號召青年們起來爭取印度的權利與自由。為了用生動的形象 鼓舞青年^也講述各國人民的鬥爭史,介紹英雄人物的事迹,最常講的是 義大利民族英雄馬志尼。他要求青年們學習馬志尼的精神,用憲政方法 爭取印度人應有的權利。1877—1878年,為反對當局降低文官考試年齡 標準^也專程到北印度、旁遮普、孟買和馬德拉斯進行巡迴演說,呼籲展開 全國性的政治鼓動,要求放寬文官考試年齡限制和在印度同時舉行考試。 他的活動得到各地區民族主義組織的熱情支持,形成了有史以來第一次 全國性的大規模政治鼓動。許多中小城鎮、邊遠地區以前不曾捲入政治 鬥爭浪潮的,這次都卷進來了。1S7S年殖民當局又頒布了兩項鎮壓民族 運動的法令:武器法和印度語種報刊法。班納吉立即領導印度協會開展 反對這兩項法令的新的政治鼓動,還同來訪的浦那人民協會的代表一起 召開民族報刊會議,協調應對辦法。民族運動的發展不可避免地把建立全國統一組織的任務提上日程。 從本質上說,這是隨著民族資產階級產生和民族運動的發展/齋產階級民 族主義意識有了進一步增長的結果。上述各地的新的組織都有這種要 求^於動得最早的是蘇·班納吉和他領導的印度協會。1SS3年12月他 以印度協會的名義,在加爾各答發起召開了第一次印度國民會議。不過 參加會議者主要還是印度協會在孟加拉以及北印度一些地區的地方組 織,其他地區組織沒有參加。因為在成立什麼樣的組織、如何成立的問題 上當時正在報刊上熱烈i寸論,還沒有一致認識。當印度民族主義活動家正致力於推進印度組織的統一時,英國激進 自由主義者休姆參加進來。他原為印度高級文官JSS2年退休。政治上 他是個資產階級激進自由主義者j人為維護英國統治的關鍵在於逐步實 行改革,把印度引上憲政發展道路,為此^就要爭取中產階級、知識界的合 作和支持。正是從維護英國的根本利益出發J也主張建立全印政治組織, 以便通過這個組織實現對話^並使印度資產階級和知識界有一個表達自 己的意願的合法講壇^他認為這樣的組織可以起政府的合法反對派的作 用^能夠成為疏導人民群眾不滿的「安全閥"他向印度許多活動家透露 了自己的想法,自然得到贊同,因為當時印度的活動家所希望建立的統一 組織,也正是這樣一個能起合法反對派作用的組織,在目標上沒有什麼不 同。休姆在英國上層社會有一定關係^也能幫助組織是求之不得的。 這樣J木姆很快就取得了發起建立統一組織的主導權。他廣泛接觸印度 的活動家,商討計劃,又會見總督杜富林,取得同意和支持,為統一組織的 成立開闢道路。國大黨成立大會,1885年大約1S85年初,休姆與印度的活動家首先一起建立了印度國民同 盟,以其名義發出通告,定12月在浦那召開印度國民同盟成立大會。 1885年12月28日,印度國民同盟成立大會在孟買召開(因浦那發生時 疫正式改名為印度國民大會,這就宣告了印度國大黨的誕生。參加成 立大會的有達·瑙羅吉、費·梅塔、伍·彭納吉、G蘇·阿葉爾、帖蘭、倫 納德等。大會通過的決議包括:請求英國政府派皇家委員會調查印度行 政管理情況:取消英國印度事務大臣會議:擴大立法會議在財政和稅收方 面的立法和監督職權:各省立法會議增加民選成員名額:在英、印同時進 行文官考試,放寬報考年齡限制等。孟加拉著名律師伍·彭納吉被選為 大會主席。會議結束時在休姆帶領下為英國女王起立致敬。這表明,它 和以往地區性民族主義組織相比,在性質上並沒有什麼變化。但參加大 會的72名代表來自全國各省,使這個組織真正具有全國代表性。就在國 大黨成立大會開會時,以印度協會等孟加拉組織的名義召開的第二次印 度國民會議也在加爾各答舉行。印度國民會議一結束,班納吉就代表它 宣布參加國大黨,承認國大黨為全印統一組織。這就大大加固了國大黨 的基礎,使它作為一個全國組織具有不容挑戰的權烕性。這次大會立下 了一項不成文的先例:在會上只討論政治、經濟問題,不討論容易引起磨 檫的社會、宗教問題:只討論全國性問題,不討論地方性事務。這就為國 大黨定下了世俗主義和強調印度民族大團結的基調。如伍*彭納吉在主 席致詞中說,國大黨的中心使命是以民族團結的感情代替種姓、宗教信仰 和地方偏見的分裂因素,以便使整個印度民族得到進步發展。這一原則 的確立就使國大黨有可能成為廣泛容納各宗教、各社會階層的,不帶宗教 色彩的民族主義政治組織。這兩點顯示了國大黨的未來發展方向。休姆的活動對國大黨的建立起了積極作用^也擔任國大黨秘書長直 到1906年。印度有人稱他為「國大黨之父 "這是過分誇大了他的作用^ 事實上他只是順水推舟,促使已經醞釀很久的事情成熟。學術界還有另 一種看法j人為他是殖民當局的別動隊,或說國大黨是殖民當局的「產 兒"這都是沒有根據的杜撰。國大黨的成立對印度資產階級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這不是說,它當時就為運動提供了新的強有力的領導,在以後相當長一段 時期內,並沒有出現這種情況:而是指,一個統一的全印組織的出現本身 就具有強烈影響。它成了全國民族主義力量的聚合點,成了傳播和培育 資產階級民族主義的中心。印度人民從它身上,從它那還甚溫和的活動 中,感受到新潮流的氣息,受到吸弓L受到鼓舞,逐漸有越來越多的人自覺 地投入這激蕩的新潮流中。人們把國大黨的成立看做是民族團結和新生 的標誌。正如馬德拉斯著名活動家維*恰里阿爾所說我們現在開始 認識到,儘管在語言、社會習俗上存在著差別,我們具有了各種因素,使我 們真正形成為一個民族。」①另一位活動家G,蘇·阿葉爾也說從今以 後,我們能夠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確定的口吻談論統一的印度民族,表 達民族意見,反映民族期望②資產階級民族主義產生了國大黨,國大黨 又以自己的活動滋潤著、培育著資產階級民族主義。在兩者相互作用中^(D B. ^dkrtiii. 1&&5. EombeJ. P.2%.? rhd. . P.29S.資產階級民族運動得以一步步向前發展。國大黨的成立J示志著印度資產階級民族主義運動進入全國性有組 織的發展的新時期。國大黨成立後,在頭二十年內,其活動限於要求局部改良在傳播民 族主義思想、推進民族要求、組織民族力量等方面,雖做了許多工作,取得 了一定成績J旦和人們的巨大期望相比,進展是微不足道的。這是因為^ 國大黨的構成比70 — 80年代各管區的政治組織更複雜。除了知識分子 和資產階級(兩者佔主導地位:)外,還有自由派地主和持自由主義立場的 英國人。它是資產階級和自由派地主的政黨。資產階級本身當時還很軟 弱,還希望在英國的庇護下成長。自由派地主比資產階級還保守。此外 還有個更保守的勢力在起制約作用,這就是以休姆為代表的英國人。這 樣構成的黨,各種力量互相牽制j卩便有人提出較激烈的目標,主張較激 進的鬥爭方式^也是通不過的。這樣^國大黨的活動就只能歸結為年復一 年地通過原來已提出過的各式各樣的要求改良的決議了。儘管國大黨的成立是英國統治者許可的,國大黨成立後在提出各項 要求時,所用語言是溫和的,並且照例對英國統治表示感激和效忠,也照 例伴隨著決不贊同武裝鬥爭的保證J旦殖民當局看到其在群眾中的影響 日益增長,害怕它成為未來的反英中心,因而從1SSS年起開始改變態度, 企圖把它扼殺於襁襇之中。但國大黨沒有屈服,而是頂住壓力,堅持下 去,終於挫敗了當局的圖謀。殖民政權見壓制手段不能奏效,轉而釆取拉 攏手段。1892年實行新的立法會議改革,把一些國大黨著名活動家吸收 進入了中央和省立法會議。國大黨歡呼這項改革,可是他們更堅持自己 的既定方針,相信只要持之以恆^就能夠取得英國政府的更多讓步。殖民 當局的如意算盤再次落空。四、穆斯林啟蒙運動及其與國大黨的關係19世紀中期/齋產階級啟蒙活動在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後的穆斯林社會中也開始了。穆斯林社會經濟發展和近代教育發展相對落後有歷史的原因,其商 業發展一直較弱,也有人為的原因j卩他們不甘喪失政治權力和思想文化 上原來具有的優勢地位j巨絕接受西方近代教育。這種人為的隔離要保 持長久是不可能的。19世紀60 — 70年代,隨著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關 系在穆斯林中間也漸漸發展起來,穆斯林的封閉性被衝破。穆斯林子弟 就讀近代學校的日益增多。儘管在畢業生中穆斯林所佔比例還十分微 小J旦畢竟從中產生出了新的知識分子。這就為穆斯林開始進行啟蒙活 動提供了可能性。當穆斯林知識分子開始邁出這一步時,印度的政治形勢和19世紀 2〇 — 3〇年代印度教徒開始進行啟蒙活動時相比,已有很大不同。印度教 徒在接受近代教肓方面已經取得了較大進展,在辦學、辦報、參加司法服 務方面都把穆斯林遠遠撇在後面。穆斯林啟蒙活動家更突出地感到穆斯 林的落後。這使他們的活動從一開始就有雙重的出發點,一是振興印度, 一是促進穆斯林的發展,提高穆斯林的地位,著重點是在後者。這兩個目 標本來是一致的J旦由於把著重點放在後者^就潛藏著很大的矛盾,不過 在一開始,一致的方面還是主要的。穆斯林啟蒙活動家最主要的人物是北印度的賽義德·阿赫默德汗和 孟加拉的阿布杜爾拉蒂夫、賽義德阿米爾·阿里。賽義德·阿赫默 德汗U817 —1898)出身於德里一個貴族家庭,原在殖民政權中任法官, 1870年退休,全力以赴從事穆斯林復興活動。阿布杜爾·拉蒂夫是作 家,任加爾各答穆斯林學院英語和阿拉伯語教授。賽義德阿米爾阿 里是個法官。他們都認為,改變穆斯林落後地位的關鍵是傳播西方教育。 為此,必須與殖民當局合作、接近,爭取支持。1863年阿布杜爾拉蒂夫 在加爾各答建立了文學社。這是第一個穆斯林啟蒙團體,其宗旨明確規 定,要關心當代政治,了解現代思想和知識。賽義德·阿赫默德汗1S64 年在北印度建立了科學社(最初叫翻譯社k主要任務是把西方著名哲 學、史學和經濟學著作譯成烏爾都語^共穆斯林閱讀。18沾一 1870年^也 專程去英國了解其教育制度、政治制度和科學技術。回印後jlj辦了《社 會改革家>報,大力鼓吹學習西方先進思想和科學^同時提倡用穆斯林一 般群眾使用的烏爾都語作為文學語言,來代替只有上層才能掌握的波斯 語和阿拉伯語。他自己用烏爾都語寫了許多著作^這樣就使他的主張能 夠直接為一般群眾所了解。賽義德·阿赫默德汗的更有意義的活動是 1877年在阿里加建立了穆斯林英語一東方語學院^卩著名的阿里加學 院。這是第一所穆斯林近代類型的學院,目標是培養既掌握東方知識又 掌握西方科學文化的穆斯林。推廣西方教育和建立阿里加學院遭到穆斯 林正統勢力激烈反對。保守的烏里瑪認為這些行動和伊斯蘭教義不相 符,要求任何人都不要給賽義德·阿赫默德汗以幫助。賽義德·阿赫默 德汗在重重困難面前沒有氣餒。他竭力論證古蘭經不反對接受外來思 想,和西方人接近並不違反教規,並嚴厲批判封建正統派的盲目自大情 緒。他寫道穆斯林要社會錯誤地崇拜那些頑固傲慢分子的盲目性,以 為世界所有民族都在他們之下。殊不知世界上任何民族都不是靠自己單 個努力取得物質進步和精神幸福的,他嘲笑頑固勢力像井底之蛙,以為 世界只有他們的眼界那麼大^並激憤地指出偏見和進步是水火不相容 的儘管他受到正統派怒罵,被宣布為「異端叛逆者"穆斯林知識 界和青年中還是有許多人擁護他,跟著他走。賽義德·阿赫默德汗要求改革伊斯蘭教的陳腐舊規,適應新的環境。 他宣傳的改革主張包括改革儀式,宗教教育與世俗教育相結合,取消多妻 制,解放婦女。在經濟方面J也特彆強調促進貿易,釆用西方科學技術,在 農村釆有現代科學耕種方法等等。他還要求伊斯蘭教各教派團結起來, 求同存異,不要因看法不同而爭執不休。他說信仰上的差別不應成為 不睦的根源,一個穆斯林只要相信神和先知穆罕默德^就是我們的兄弟, 就應該用神賦予我們的愛愛他,唸他的阿里加學院既有遜尼派學生,又(D Jcurn&l of 9:udi?s.Qxftrd.Jun?l%&.? Itid. . June im.有什葉派學生,各自保持自己的信仰,互不千預1這些都反映了穆斯林中 傾向發展資本主義的新興力量要求振興伊斯蘭教社會的強烈願望。在80年代上半期以前,賽義德·阿赫默德 汗是印度各宗教、各民族大團結的擁護者,他建 f % 立的科學社包括印度教徒成員,阿里加學院也有_ 印度教徒學生。1883年他說:「印度教徒兄弟和穆斯林共同呼吸印度的空氣,共飲恆河和朱木納 河水,共食印度大地上出產的糧食,……印度教 徒和穆斯林實際上屬於一個民族①又說:「要 記住,印度教徒、穆斯林只是宗教稱呼。換言之, 所有住在這個國家的印度教徒、穆斯林,甚至基 督教徒構成一個民族。那種只考慮宗教區別,把 一個國家的居民看做兩個不同民族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②他還舉例 說我們的祖國印度就像一個新娘。她的兩個美麗的閃爍著光彩的眼 睛就是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又有一次他講到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是住 在同一土地上,受同一個統治者統治,風雨同舟,患難與共」。「我們應當 同心協力一致行動,如果聯合就能相互支持,如果彼此反對就會共同滅 亡」。④這些話反映了他最初的民族主義立場,當時贏得印度教徒和穆斯 林的一致讚揚(不過這一時期他偶爾也有與上面意思相左的講話賽義德*阿赫默德汗和阿布杜爾·拉蒂夫、賽義德·阿米爾·阿里也 分別提出一些政治改革方面的要求。賽義德·阿米爾·阿里1877年在加 爾各答建立了全國穆斯林協會,後改名為中央伊斯蘭教協會,目的是團結 所有穆斯林,用合法的和憲政的手段,促進穆斯林以及整個印度人民的利 益。這是穆斯林第一個社會政治組織,它提出了一些改革要求,影響逐漸Tan Quzid9 History cf Freedom Movement in India, V.2, New Delhi, 1974, p.357r R. Gopalf Indian MusUma, 1959 ,p48.TazaChand, op. dt , p.358.G. A. Noteean. Eminm Mumlnums t Madras, p. 23.擴大。賽義德·阿赫默德汗認為英國的政治原則是法治,比莫卧兒的君主 專制要好。但他也指出,由於不傾聽印度的呼聲,英國的法制「也是專制主 義的」①。他渴望印度民族獲得平等權利。他說:「一個民族只要沒有獲 得與統治種族平等和參加管理自己國家事務的權利^就不配獲得榮譽和 尊敬,?1877年,印度協會特使蘇*班納吉訪問北印度,進行關於反對降 低文官考試年齡標準的鼓動^受到他的支持。他親自主持會議,由班納吉 演講。孟加拉在民族運動中走在最前列^也深為讚賞,稱孟加拉知識界是 民族解放運動的先鋒,說正是「由於他們的工作^□識和自由得以復興,愛 國主義感情得以在全國傳播^……他們確實是印度整個民族的精華賽義德·阿赫默德汗等啟蒙活動家的這些活動JT破了穆斯林長期 以來與外界脫離的閉塞狀態,使他們開始接觸新思潮,開始認識到自己的 落後而奮起直追,這對促進廣大穆斯林的政治覺醒^對促進印度民族運動 向縱深方向發展都起了有益作用。然而,穆斯林啟蒙活動未能沿著這個方向繼續前進。就在他們開始 活動不久,一個重大的轉折發生了。轉折發生在國大黨成立後。當國大黨的憲政改革主張在社會上獲得 越來越大的反響時,穆斯林啟蒙活動家卻認為這對穆斯林未來的地位構 成了威脅。從這時起^也們的活動改變了角度,民族主義的內容淡薄了, 他們惟一強調的是伊斯蘭教派的利益。由此引出了一系列矛頭指向國大 黨的言論和行動。首先是提出「兩個民族」論。這是為強調穆斯林的獨特利益提供理 論依據。賽義德·阿赫默德汗、阿布杜爾·拉蒂夫和阿米爾*阿里都說, 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宗教不同,文化、語言不同,習俗不同,它們各自構成了 單獨的實體,各自形成為獨立的民族。這種新理論完全改變了他們原來1851/surrui 才 Motiem iU£on Studies t June 1968,1852R. Gopal, op. cit. , p, 48.② Viflhnoa Bhagwan,/niian Po如oof Ddhi,1976,p?95,的說法,表明在他們心中,教派利益的考慮已上升到首位,印度整體利益 的考慮已降到次要地位了。第二,提出代議制原則不適合印度國情論。賽義德_阿默赫德汗說^ 代議制也許是印度從英國統治者那裡學到的最寶貴的東西J旦不適用於 印度,因為實行代議制需要有統一的民族,大致相同的文化水平,而印度 並不是統一的民族,也沒有同一的文化程度,因而另丨進代議制不能產生 任何好的結果,只能妨礙這個國家的和平、安定與繁榮,使人民中先進部 分奴役落後部分。還說,國大黨提出這個要求是無視歷史和現實,這個要 求對印度各民族,特別是對穆斯林充滿危險和痛苦。他也反對文官考試 制度j人為「現代意義上的教育並沒有在人民各部分間造成同等的或合 符比例的進展"在這種情況下舉行考試」能使印度教徒壟斷絕大部分 職位,而使穆斯林「處於依附地位」。①穆斯林許多報刊公開宣布,國大黨 的憲政改革要求它們是不贊同的,決不能接受。第三,把國大黨說成是印度教徒組織,是為印度教徒謀私利的工具。 國大黨成立後有部分穆斯林參加其活動。賽義德*阿赫默德汗等則號召 穆斯林不要參加國大黨,並聯合印度教地主勢力開展反國大黨活動。 1888年,賽義德·阿赫默德汗聯合伊斯蘭教和印度教封建地主勢力,建 立了一個叫印度愛國者聯合會的組織,其主要任務就是攻擊國大黨。這 個組織把國大黨說成穆斯林的敵人,把殖民統治者說成自己的保護者,宣 稱該組織的目標就是要加強英國統治j肖除國大黨煽起的反英情緒。 1893年他又和英國人一起建立了穆斯林英印防衛協會開宣布其目標 是防止國大黨在穆斯林中進行政治鼓動,促進效忠英國的精神。第四,提出維護穆斯林利益的根本道路是依靠英國統治者保護的主 張。他們要求各級立法會議成員由當局任命:如果實行選舉,就要求給予 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以對等名額。還主張官員不要經過考試取得資格,而是 由當局任命,在任命時要給予穆斯林更多機會^以便與印度教徒保持平衡。① V_ BhaSmn飯 cit_ p. 97.最後,提出穆斯林當前任務是辦教育,不是搞政治的口號。既然要依 靠殖民統治者庇護^就沒有必要搞政治鬥爭。1886年,賽義德·阿赫默 德汗發起一年一度召開穆斯林全國教育會議,除推廣西方教育本身外,也 有吸引穆斯林的注意力、阻止他們參加國大黨活動之意。賽義德·阿赫默德汗等活動的轉向在穆斯林中產生很大影響。不但 旁遮普、聯合省、孟加拉的多數穆斯林跟他們走^就是孟買和馬德拉斯,也 有許多穆斯林把他們看做權威,按他們的要求行事。國大黨終於未能把 全國穆斯林多數爭取過來。穆斯林啟蒙活動家態度發生如此大的變化是有深刻的歷史和現實原 因的。這個原因可用兩句話概括,這就是:穆斯林社會和印度教社會經濟 文化發展上差距的加大,使穆斯林上層感到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脅^因而要 利用宗教建立人為的壁壘,以維護自己的利益:這個衝突被殖民統治者有 意加以利用,使之擴大化、尖銳化。這兩種因素的結合就造成了穆斯林教 派主義的興起和發展。當穆斯林啟蒙活動家前一段強調宗教、民族團結時^也們並非不知道 穆斯林社會發展落後於印度教社會J旦那時的差距遠沒有後來凸顯。當 經濟上印度民族工業得到發展,政治上國大黨的影響迅速擴大後^兩者的 差距急劇拉大,矛盾便上升到首位。不但穆斯林封建勢力,而且新出現的 資本主義因素都要求藉助宗教保護自己的地位。這就形成了強大的壓 力,使啟蒙活動家們不能不反映他們的要求。穆斯林啟蒙活動家最初是 把教派利益和民族利益並列^如今終於把教派利益置於民族利益之上。 「寧要英國統治,決不要印度教徒多數統治"這成了他們的座右銘。賽 義德阿赫默德汗在一次講話中說現在讓我們設想一下,如果所有英 國人都離開印度,誰將成為印度的統治者?兩個民族一一穆斯林和印度 教徒在這種情況下能夠平起平坐共享權力嗎?肯定不能。必然是一個征 服一個,一個把另一個踢到一邊,①腔調完全變了,較之以前若兩人。? V. Eh&sw&n. dt. , p. 9S.啟蒙活動家轉向教派主義也是殖民統治者挑唆、利用的結果。英國 統治者在使用分而治之的伎倆上是很善於抓住不同時期的主要矛盾的。 鑒於資產階級民族主義運動興起過程中穆斯林有疑慮,便乘機插手進來, 進行挑撥,利用穆斯林上層來對抗國大黨,以遏制民族運動的發展。這個 新動向最早反映在1S7L年出版的英國殖民政權官員維·亨特爾寫的《我 們的印度穆斯林> 一書里。作者明確提出,70年代的形勢不同於大起義 之後,必須在穆斯林上層中尋找和培植殖民統治的新支柱。70年代末80 年代初j直民當局開始釆取這種新的政策。賽義德*阿赫默德汗等啟蒙 活動家提出的與當局合作,爭取當局支持的方針,正適合殖民統治者接近 穆斯林的需要。阿里加學院的建立就得到了英國殖民當局的贊助。總督 堪思布洛克給予ldOOO盧比的資助,作為獎學金。繼任總督李通參加奠 基禮。允諾照顧穆斯林「特殊利益"是殖民當局拉攏穆斯林上層的重要 手段。例如當中央伊斯蘭教協會要求總督在選用文官中優先照顧穆斯林時,總督杜富林1885年就作出決定,要各級地方殖民政權儘力這樣做,並 授意髙等法院在任命法官時也這樣做。1894年中央伊斯蘭教協會又派 代表晉見總督,要求立法會議選舉和任命成員時照顧穆斯林,總督蘭茲唐 尼在回答中保證給穆斯林以「合理數量」的席位。賽義德阿赫默德汗 1878年、1881年兩次被任命為總督立法會議成員厶889年又被授予勛 章,這都是殖民當局經過精心考慮作出的安排。英國殖民當局還陰險地 挑動穆斯林上層反國大黨。如西北省省督柯爾文就說國大黨只代表印度 教徒。80年代,對賽義德阿赫默德汗影響更直接的是一個叫伯克的英 國人。他擔任阿里加學院院長,主編學院刊物,在該刊物上連篇累牘發表 文章攻擊國大黨,並威嚇穆斯林說^如果國大黨的要求實現了,它「將成 為比任何伊斯蘭教皇帝都更殘酷的專制暴君」他在賽義德*阿赫默 德汗身邊所起的作用^只要看看下面一段他寫的極富蠱惑性的文字就一 目瞭然。他寫道國大黨的目的是把這個國家的政權從英國人手裡轉 到印度教徒手中。……對穆斯林和英國人來說,迫切的任務是聯合起來, 和這個鼓動者作鬥爭^防止引進任何不適合印度需要和特點的民主統治 形式,①這就是他給穆斯林指的路!不難看出^也正是英國分而治之政 策的一個不帶官方頭銜的執行人。穆斯林啟蒙活動家態度的變化使啟蒙活動改變了方向,對穆斯林本 身、對印度民族運動的發展都起了非常有害的作用。穆斯林投入政治活 動原可以為印度民族運動增添勁旅,促進它的更大發展。然而,由於引導 的錯誤,這支新崛起的力量卻有自己的獨特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對國大黨 的活動起了牽制甚至抵消的作用。國大黨從成立之日起就要爭取穆斯林J旦它低估了這個任務的複雜 性,不是堅持不懈地釆取措施^如加強和穆斯林各界人物的接觸、協商,在 提出各種要求時適當考慮穆斯林的觀點等,而是盲目樂觀,看到一些穆斯 林參加國大黨就宣稱享有多數穆斯林的支持,以致與穆斯林上層距離越 來越大,為英國殖民統治者插手挑撥留下了廣闊空間。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豐鎮市工業園杜絕肆意傾倒工業廢料 環保局被指污染作為剋星 - 豐鎮市工業園杜絕肆意傾倒工業廢料 <wbr>環保局被指污染作為剋星 <wbr>-(2018-03-12 20:24:20)[編輯][刪除] 豐鎮市工業園杜絕肆意傾倒工業廢料 <wbr>環
※(智造專題)德國工業4.0專家訪談:什麼是真正的「智能工廠」?
※工業廢料
※智能製造:工業提質增效升級進入新階段
※毛澤東與中國的自主工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