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1948年電影《小城之春》費穆導演

2005年「中國電影百年百首金曲」《在那遙遠的地方》王洛賓詞曲

2005年「中國電影百年百名經典銀幕形象」周玉紋(韋偉)

2005年「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秀演員」李緯

1948年電影《小城之春》文華影業公司攝製

導演:費穆;編劇:李天濟;攝影:李偉才;剪輯:韋純葆

主演:石羽(鄉紳戴禮言)、李緯(章志忱)、韋偉(周玉紋)、崔超明(僕人老黃)、張鴻眉(戴秀)

《小城之春》拍竣後,1949年曾經在香港公映過,但當年並沒有轟動效應。在經過數十年風雨寂寥之後,它重新被發現。在一次香港影評人集體推選世界十大名片時,《小城之春》名列第三(第一《東京物語》,第二《公民凱恩》);在推選的十大中國片中,《小城之春》名列首位;在中國五大電影導演的名單上,費穆又名列第一位。

故事簡介

戰後江南某小城一個破落家庭里。年輕少婦周玉紋與丈夫戴禮言過著平淡無味的生活,禮言在戰爭中失去了家產,也失去了面對現實的勇氣,終日鬱鬱寡歡。夫妻之間相敬如賓,實則已沒有感情可言。這沉悶的生活被從外面闖入小城的青年醫生章志忱打破。他是禮言分別八年的朋友,也是玉紋過去的情人。禮言的妹妹戴秀喜歡上了志忱,而志忱拒絕了她。志忱的心裡還裝著玉紋。但他心裡很矛盾。玉紋雖對丈夫盡職盡責,但心裡卻想著志忱,為此,她覺得對不起丈夫禮言。對生活失去信心的禮言有意撮合他們,吞服了安眠藥後被搶救過來。經過了這一番感情波折,玉紋重新認識了自己與丈夫的感情,她選擇了與丈夫重新生活,而志忱也決定離開小城。一個春日的早晨,周玉紋、戴禮言還有妹妹戴秀在城頭上為章志忱送行,他們目送志忱的身影漸漸遠去……

《小城之春》的誕生

這部傑作的產生多少有些偶然。當時文華公司投拍《小城之春》是因為正拍另一部影片《好夫妻》,租下了片場,卻遲遲不能完成。為了減輕成本,於是挑選了《小城》這樣一部成本輕、演員少的影片來救場。費穆毫不猶豫地接下了這一差使。電影原名《苦戀》,後來又改為《迷失的愛情》,最後定名為《小城之春》。費穆對李天濟的劇本做了大量的刪改,在拍攝過程中,他還喜歡隨意即興的創作。

  談到這部影片,費穆曾經吟詠過蘇軾的《蝶戀花》: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內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內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杳,多情卻被無情惱!

  《小城之春》的氣韻,與這首詞字裡行間透露出的欲愛不能、欲罷不成的兩難處境,有著某種相通之處。

在闡述《小城之春》的一篇文字中,費穆曾經說過:「我為了傳達古老中國的灰色情緒,用『長鏡頭』和『慢動作』構造我的戲(無技巧的),做了一個大膽和狂妄的嘗試。」

早期的中國電影往往寫事多於寫人寫情,而這部影片獨闢蹊徑,它的人物不多、情節簡單,將鏡頭深入人物複雜矛盾的心靈,揭示微妙的情感關係,是一部抒情的心理片。此外,它吸取中國古典詩詞的傳統,借物喻人、以景抒情,如反覆出現的破敗城牆、長長荒蕪的鄉間小道等,很好地烘托出人物的心境與影片情調,富有詩情畫意。影片顯示了費穆導演藝術的特色,在中國電影史上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2002年《小城之春》導演:田壯壯;編劇:阿城;攝影:李屏賓;造型:葉錦添

主演:吳軍(戴禮言)、辛柏青(章志忱)、胡靖釩(周玉紋)、葉小鏗(老黃)、盧思思(戴秀)

第59屆威尼斯影展[逆流而上]單元最高榮譽-聖馬可獎

《小城之春》拍攝過程中,劇組從香港把當年玉玟的扮演者,80歲高齡的韋偉接到外景地。

2002年7月27日,田壯壯攜其翻拍影片《小城之春》演員亮相羊城,82歲高齡的韋偉專程從香港趕來,在她布滿歲月年輪的臉上,依然看得出當年的玉紋的美麗風姿。韋偉感嘆地拿出一塊黑絲手帕,說:「這就是當年在費老師的片子中用的道具,是我的朋友當年從香港帶來了,值好幾塊大洋呢。這塊手帕我保留至今,因為費老師是我的恩人,他對我的一生產生了具大的影響。」韋偉介紹說,當年拍《小城之春》是她第一次與費穆導演合作,之後不久費先生就去世了。韋偉還說,該片上映後由於碰到社會變革,以至於沒有出名,但能演這部在全世界都影響具深的經典之作,已死而無憾。說起田壯壯拍的新版,韋偉感嘆到:「田壯壯是革命家庭出身的,與費穆舊式家庭出來的人感覺肯定不同。費先生善於刻畫女性的心理,但我沒想到田壯壯外表像個強盜,卻有如此細膩的觸覺,尤其是他在片中去掉了女主人公的畫外旁白,令劇情更緊湊,色彩運用得也很美,這是黑白電影無法比擬的。」

2002年8月4日《新民晚報》

(來源網上資料整理)

推薦閱讀:

如果我是導演, 萬萬不敢拍這個片子!
獨家:聽導演和編劇一起聊《前半生》這部爭議十足的劇
第五代導演
導演自殺不是商業罪惡,藝術創作也需要責任感

TAG:電影 | 導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