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化創意
07-23
文化山西新觀察:像挖煤一樣挖文化漸成晉人共識http://www.sxgov.cn/ 2008-12-15 08:35:28山西應當走什麼樣的發展路子?回望探索之旅,諸多啟迪令人回味。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風雨洗禮,山西人終於走向自覺,開始了由兩手挖煤到一手挖煤、一手「挖」文化的戰略轉身。當國際金融危機寒流襲來,傳統煤焦產業受到衝擊之時,再來咀嚼我們走過的文化之旅,則既感受到文化建設波濤拍岸,又對文化山西未來充滿憧憬——山西煤炭資源豐饒,人稱晉地為「煤炭山西」。山西文化資源厚重,晉地又被稱作「文化山西 」。煤炭生產有其規律可循,連年治理整頓使全省煤礦由近萬座驟變為3000餘座;而文化產業卻以年均20%的增長速度悄然崛起,對整個山西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54%,佔GDP的比重首次超越了金融和房地產業。「由自然人文資源大省向經濟強省和文化強省跨越!」——經過30年改革開放的風風雨雨,山西人在艱難求索的基礎上終於實現了新突破。省委、省政府做出的這一戰略決策,正在由3400萬人的實踐作出詮釋。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省主導產業的衝擊日見其顯。鞏固和發展文化產業對於擴大內需、拉動消費,促進全省轉型發展、安全發展、和諧發展,無疑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建設新山西,文化產業該作何擔當?踐行科學發展觀,文化應當釋放怎樣的能量?走好文化山西之路,有哪些經驗和差距?面臨怎樣的困難和制約?應該向哪裡尋求突破?讓我們一起進行山西文化產業發展新觀察!山西兩大資源家底厚重,一曰煤炭,二曰文化。「像挖煤一樣挖文化」,使山西的文化產業迅速崛起。國人談論山西,不再僅僅是那些黑黑的炭塊。文化改變了山西的對外形象,也改變著山西人的觀念煤和文化似乎是扯不到一起的,而山西卻不然。「像挖煤一樣挖文化」!如今,這一理念已漸成晉人共識。山西是一個煤炭大省,煤炭儲量佔全國的1/4,產量佔全國的1/3,出口量和省際調運量均佔全國的70%。豐富的煤炭資源,讓我們嘗到了甜頭,同時也吃到了苦頭。煤炭的過度開採,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以往一煤獨大的產業結構,使人們一度陷入沉迷之中,而對華夏祖先留給子孫的另一筆巨大財富——文化資源,卻未能予以足夠的關注。東屏太行,西隔黃河,北倚長城。山西歷史悠久,文化積澱豐厚,是中華民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在這巍巍太行與浩浩黃河間,逐漸匯聚成一個富有濃郁地域特色的文化氛圍:佛教文化、道教文化、關公文化、民間工藝文化、建築文化、晉商文化、戲曲文化、歌舞文化、紅色文化……「文化資源是綠色資源,文化資源是越挖越多的資源,文化資源是越用越充分的資源。」科學發展觀讓向來以煤炭自豪自足的山西人,發現了「文化資源新大陸」:文化具有可重複開發、多層次同時開發和持續開發的天然優勢。2003年,《山西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出台,確立了文化產業在山西轉型跨越崛起中的地位。通過大力挖掘本地特色文化,我省一批文化精品脫穎而出:話劇《立秋》、小說《國家幹部》、電視劇《喬家大院》、舞劇《一把酸棗》、京劇《走西口》等屢屢在全國獲獎;電視劇《喜耕田的故事》全國熱播,新編晉劇《傅山進京》《邊城罷劍》讚譽頻傳;連續舉辦數年的平遙國際攝影大展,「華夏文明看山西」系列活動,圍繞晉商文化開發的電視專題片《晉商》等,形成一個個強勢文化品牌,成為山西新形象的亮點,使三晉文化影響力迅速擴張。在著力打造文化精品的同時,山西顯現出獨具特色的文化產業行業布局結構:文化旅遊業藉助文化與旅遊的結合,引領了全省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休閑娛樂服務業作為全省文化產業的龍頭,成為山西文化產業的支柱;山西出版發行與版權服務業作為山西文化產業的第二龍頭,緊隨其後;山西電影、電視劇精品製作發展模式備受關注,成為全國影視界的一支新軍;以位居全國平均期印數前三甲的 《英語周報》《語文報》等報刊為代表的山西教輔類報紙,成為「中國第一教輔報刊群」;創意產業迅速崛起——山西舶奧動畫製作公司以山西優秀的傳統文化積澱為創作源泉打造精品,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十一五」規划動漫行業唯一扶持企業。山西寬度國際信息公司重點投資的「創可中國」項目,正在打造全球最大的網路虛擬工廠……形象的改變是外在的,而經濟結構的轉變更具實質性。據統計,全省迅速崛起的文化產業連續保持了快速增長勢頭。2007年,實現增加值160.75億元,比2006年增長28.9%,佔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2.65%提高到2.80%,對全省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3.54%,拉動全省經濟增長0.76個百分點。文化產業發展的旺盛勢頭,吸引了民營企業的積极參与。山西得一文化產業集團成為我省最大的圖書音像產品集散地,美特好集團公司投資1600餘萬元興建的星美影城成為我省首家五星級電影院,運城製版集團成為在國外20多個國家擁有分支機構的跨國公司,山西宇達成為全國最大的青銅雕塑企業並被命名為國家級文化產業基地。利用政策槓桿,鼓勵民營企業進軍文化產業,同時吸引省外國外資本向我省文化產業投資。由農民企業家投資3億元建成的皇城相府,短短几年就實現旅遊贏利一億多元;民營企業家閻吉英投資6億元建成的綿山風景區,每年吸引遊客十幾萬人。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已由政府投資改為市場運作,評獎得到了歐萊雅、阿爾卡特、鳳凰衛視、中國移動等中外公司的投資,不但爭取到數億元資金,而且提升了山西在世界的知名度。山西的文化產業在全國嶄露頭角。其增加值近5年來高於全國文化產業年均增長速度,文化產業從業人員佔全國同業人員的2.44%,比2004年提高0.12個百分點,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山西文化產業的強勢發展,使國人在「煤炭山西」觀念上,添加了「文化山西」的基因。文化產業崛起的過程,也是人們觀念改變的過程。過去文化在山西只是一種事業,是一種公益性、非贏利性的公共產品。現在變了:文化產品也可以是一種商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文化服務是一種服務,是一種特殊的商業服務。讓文化生產和文化產品直接進入市場機制、直接產生經濟價值,改變了山西人傳統的文化觀!資源好、開發差;品牌好、效益差;產品好,產業差。山西文化產業取得的成就令人矚目,但與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蘊比尚不成比例,放在全國的盤子里看並不突出,需要「補的課」很多從兩手挖煤到一手挖煤、一手「挖」文化,發展戰略的重大轉變,使山西文化產業實現連年跨越。然而,業內人士卻有著自己的看法:「與過去比,成績有目共睹。但與全國發達地區發展文化產業的態勢比,與山西文化資源在全國的地位比,我省文化產業發展得還較慢,開發力度、深度不夠。」省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焦斌龍說。這是對山西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做出的理性判斷。發展文化產業,離不開資源條件。山西享有華夏文明的「主題公園」、中國歷史變革的「思想庫」、古代東方藝術的「博物館」之美譽,發展文化產業的資源基礎,可謂得天獨厚。「尤其是那個精妙絕倫的戲台和演出場所,連貝聿銘這樣的國際建築大師都視為奇蹟,但整個博物館的原址卻是『三晉會館』,即山西人到蘇州來做生意時的一個聚會場所。」這是著名學者余秋雨《抱愧山西》中的一段話。寥寥數語,讀者不難窺斑見豹:隨手拿出一個小「會館」,就能讓大師折服,三晉文化之奪目光彩可想而知!山西歷史文化發端於史前文明的舊石器時代,有規模、成體系,特色鮮明、內容豐富,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極高:——省內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73處,為全國最多;——全國發現舊石器早期遺址200餘處,山西就有157處;宋、遼、金及其之前的木構建築佔全國同類的72%強;——現存唐代以來彩塑12712尊、古戲台2888座、漢唐至明清寺觀和墓葬壁畫2.5萬多平方米、北魏至明清石窟寺300多處、戰國至清代10個朝代長城共2500多公里,均居全國之前列!與豐厚的物質文化相比,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毫不遜色。近5年間在全國27個省市區巡演451場,觀眾50萬人次,平均每場的上座率保持在85%以上;期間,還應邀三次登上全國戲劇的最高舞台——國家大劇院演出,囊括了涉及到的所有國家級重大獎項——話劇 《立秋》,在全國掀起一股經久不散的「山西旋風」,其大力弘揚的明禮誠信的晉商精神深深震撼了觀眾的心靈。「親圪蛋下河洗衣裳,雙圪丁跪在石頭上,小親圪呆……」山西戲劇職業學院從我省浩如煙海的民歌中精選出最具代表性的民歌《親圪蛋下河洗衣裳》等22首,用現代舞台手法將其包裝成了一台《唱享山西——經典民歌匯》。一經推出,好評如潮,專家驚嘆為「藏於民間的天籟之聲」。僅今年以來,《唱享山西——經典民歌匯》就在太原青年宮演出130多場,觀眾達8萬多人次。稱雄明清五個世紀的晉商文化和璀璨奪目的民歌文化,只是山西厚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冰山一角」。比如,還有以五台山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恆山為載體的道教文化,以山西梆子、碗碗腔、二人台等54個劇種形成的戲曲文化,作為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中心的紅色文化……山西還是一片智慧的土地,這裡思想活躍、英雄輩出、人文薈萃:荀況、關羽、王維、白居易、司馬光、關漢卿、羅貫中、趙樹理等等傑出人物,都是這片土地孕育的時代精英。換一個角度看,一個歷史名人就是一座文化產業「富礦」。「華夏文明看山西」——字裡行間盡顯山西人對文化家底的自信。許多外地遊客遊歷三晉,發自肺腑地讚歎:山西當之無愧!坐擁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山西,完全有條件烹飪出一桌文化產業的盛宴,走在全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前列。然而,站在全國來看山西,就不難發現:去年160.75億元的年增加值在全國各省份中並不算高。先看北京:藉助奧運會舉辦的強勁東風,北京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2006年,北京文化產業實現業務收入3614.8億元,創造增加值812億元,已佔到全市GDP的10.3%,作為北京經濟發展新引擎的作用顯露無疑。再說上海:近年來上海充分利用其資本與技術的優勢,積極發展現代文化產業。2006年,上海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445.73億元,佔到全市GDP的6%。有人也許要說:山西不能和北京、上海比!那好,我們不妨再審視一下與我省同處中部地區的湖南、經濟發展水平遜我省一籌的雲南二省。湖南衛視收視率位居全國省級衛視第一,原創動漫總產量排名全國第一,《體壇周報》佔據了全國體育類報紙60%以上的發行和廣告份額……湖南創造了引人注目的「湖南文化現象」,2007年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446.22億元,佔GDP的比重達4.9%。雲南則充分發揮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優勢,打造出具有典型民族文化特色的《雲南映像》《麗水金沙》等一個個名揚海內外的景區演藝精品,2006年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達216.7億元,占當年GDP的5.4%,成為一個新興支柱產業。省委常委、宣傳部長高建民將山西文化產業的現狀概括為「三好三差」——資源好、開發差。記者曾多次到過佛教聖地五台山,確有此感。白天,進寺入廟,觀瞻佛像,興緻盎然;入夜,街上行人稀少,冷冷清清。「白天看廟,晚上睡覺」,凸現出五台山對富有濃郁特色的佛教文化開發不夠,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其旅遊收入。而手捧優質文化資源,卻未能將其轉化成市場優勢和產品優勢的,在我省又豈止是一個五台山?品牌好、效益差。是的,我省已培養出山西電影製片廠、山西省話劇院、宇達青銅文化公司等一些有影響、有知名度、有競爭力的企業,打造出了「平遙國際攝影節」「華夏文明看山西」等一批著名文化品牌。但客觀地講,我省的這些「龍頭」在國內文化市場上佔有率低,競爭力弱,規模小,軟、硬體水平不高,與年收入數十億元的廣東影視傳媒集團、北京歌華集團、遼寧出版集團等文化產業「巨頭」相比,顯然不在同一個「重量級」。產品好,產業差。在今年北京奧運會期間的中國文化展示活動中,我省浮山縣木偶劇團表演的木偶劇,鎖定了遊客的眼球。但一談到發展現狀,劇團團長吳春安眼神黯然下來——團里為數不多的專業演員,年齡都在50歲以上,經營狀況很不景氣。我省雖有許多質量過硬、極具市場競爭力的文化產品,但不少如浮山木偶劇一樣,處於零星分散布局、家庭作坊式的水平,沒有形成規模和產業鏈,不利於做大做強。產業零散、協同性差、主體培育不夠、政策落點偏少。文化產業實現新突破,山西面臨著縱橫交織的羈絆;文化強省,山西仍需努力排除這些障礙月暈而風,礎潤而雨。面對優勢和差距,山西人經縱橫比較終於明白:要想實現「文化強省」的戰略目標,必須奮力破解諸多因素的制約。產業零散,競爭劣勢突顯——2005年,曲沃縣著名「葫蘆王」鄭月巴的作品,獲得「中國·國際葫蘆文化節」最佳作品獎。美國葫蘆文化協會負責人稱讚:鄭月巴先生的作品堪稱「世界一流」。然而,令鄭月巴沒有想到的是,當時間悄然跨入2008年,美國一家公司要求定製他的600個作品。吃驚之餘,更令鄭月巴沒有想到的是,因沒有能力完成這個數量的定單,他只好無奈地推掉了這筆送上門來的買賣。建一個葫蘆村,成了鄭月巴難圓的夢!號稱華夏文明「主題公園」的三晉熱土,究竟承載了多少人的文化夢想,恐怕誰也說不清楚!但研究文化產業的人全都明白:產業規模是決定山西文化產業在全國所處地位的重要因素,形不成氣候的零散產業是絕對沒有競爭優勢的!《山西省文化產業統計信息》表明:2007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中,文化產業單位僅有40個,從業人員9151人,全年實現增加值3.7億元,僅佔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的2.43%,處於全國下游水平。顯而易見,山西文化產業組織還處於小規模分散化狀態,文化產業單位仍普遍缺乏活力。協同性差,沒有集群優勢——前不久,我們走進了被稱為「朝陽」產業的太原市數碼港動漫基地。山西舶奧動畫製作有限公司是這裡的龍頭老大,製作水準屬國內一流。早在2006年,該公司反映環保題材的動畫片《衡》,就在美國舉辦的國際視覺影視節上獲獎。去年製作的《泥巴小精靈考考曼》,也於今年10月在央視少兒頻道黃金時段播出。董事長劉葆東卻對記者坦言:「播出僅僅是拿到了登台亮相的機會,真正掙錢還要靠系列延伸產品,如:遊戲軟體、圖書、漫畫、光碟、磁帶等等」。劉葆東說:「公司現在已經投進去1300多萬,估計到明年下半年才能收回一些。而要形成產業集群,真正做到動漫產業系列化、規模化、市場化,至少目前還不可能!」調查中我們得知,像舶奧公司一樣,動漫基地其他30多家動漫公司的情況也不盡如人意。有專家認為,只有多方面合作,才能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以動漫產業發達的美、日、韓三國為例,他們都在這方面有著極高的協同能力。日本動畫更是在出片之前,先要出書,後改漫畫,甚至還要專門設立一個評估公司,視市場情況,適合做什麼就做什麼!環環緊扣,相得益彰。在我國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文化產業的協同能力也都非常突出。相比之下,我省文化產業需要的協同效應目前還很弱。像上述30多家動漫企業一樣,受體制束縛,文化產業內部的廣電、出版、文化、工藝美術、旅遊等相對獨立,相互之間的合作較少;整個產業缺乏來自信息、製造、教育、商業等相關行業的支持;文化產業及其內部行業與國內相關地區同類行業的合作明顯不足,這樣導致山西省文化產業的行業內部資源、行業與相關行業的資源,以及地區內、外部資源難以整合,產業鏈難以延伸,產業規模難以擴大。缺乏龍頭,主體培育不夠——龍頭企業是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象徵,也是市場上最具競爭力的一種標誌。以雙雙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 「中國馳名商標」的《英語周報》和《語文報》為例,前者,單期發行量突破1658萬份,實現利稅5040萬元,高居全國同類媒體之首;後者擁有10報、5刊、1網站,單期發行量也高達500萬份,是讀者眼中的「中華語文第一報」。然而,當我們把目光放遠一點,我們就不難發現:雖然這兩個「龍頭」在山西是佼佼者,在全國也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但還形不成群體力量,相互之間互補性還不強,不能更好地服務於產業鏈的完善與壯大。如果再和別的省市如年廣告收入13億元、收視率、市場佔有率在省級衛視中排名第一的 「湖南衛視」,以及年主營業務收入4.3億元、進入全國報業20強的「安徽日報報業集團」比較,這個差距就更大了。有專家認為,21世紀人類社會的競爭形態,正由 「武力競爭」轉為 「經濟競爭」,再轉為 「文化競爭」。我國在今年5月舉行的中國 (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對文化產業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目標:提高國家級地位,提升國際性影響,樹立精品化意識。在內容上,要求進一步突出文化產業核心層,努力吸引、培育和推介文化產業龍頭企業。而我省,目前雖有各類文化產業單位81271個,文化個體戶69238個,但真正意義上的文化產業主體全省還不多。同全國比較,我省文化產業專業性企業不夠強,現代性文化企業比較少,綜合性文化企業很少見,迫切呼喚能夠充分依靠現代資本市場實現文化資本、人力資本與金融資本有效對接的全國知名文化企業。步履艱難,政策落點偏少——除了上述一些制約因素,我省在政策落實上也是步履艱難、落點偏少。以西安南郊的曲江新區為例,由於對文化產業發展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2007年,用於文化產業發展的專項基金為3000萬元,從2008年開始將逐年增加,直至佔新區財政預算收入的40%。同時,該區還建立了人才創業基金、文化原創基金、秦腔藝術發展基金、會展產業發展基金等,設立風險基金10億元。在人才引進和培養上,該區允許以自己的管理才能和知識產權佔有股份,最高可達35%;為入區文化人才提供檔案保管、職稱評定、勞動保險和專業培訓;為高級人才解決住房、家屬安置、子女入學等困難;鼓勵幹部員工離崗創辦國家鼓勵類文化產業,並給予不超過49%的啟動資金。其他省市如河南出台了14項配套政策;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出台多項優惠政策,其中,深圳僅扶持動漫產業一項,每年靠政策保證的扶持資金就達一億元……相比之下,我省文化產業政策的制定、落實與國家的政策尚存在一定差距。一方面,國家制定的相關政策在我省還有待具體實施;另一方面,我省制定的文化產業扶持政策也沒有完全兌現。省委、省政府2003年出台的《文化產業結構調整方案》和《山西省文化產業結構調整實施辦法》,將文化產業作為重點扶持的15個行業之一,提出要讓重點的文化產業項目和企業享受「1311」項目的相關稅收、土地等方面的優惠政策。但截至目前,還沒有一家文化單位和項目被列入「1311」項目,也沒有一家單位享受相關優惠政策,更沒有土地、稅收等部門出台實施這一政策的具體辦法。因此,比照全國和其它兄弟省市,我們迫切需要相關政策的制定、落實和支持。由自然人文資源大省邁向經濟強省和文化強省,文化產業是跨越之橋;跨過去,幾千年文化傳承,豐富的文化積澱,將化為山西新的財富;實現新的突破,我們有信心有優勢山西文化產業發展,必須有新的突破,正面臨新的突破,完全能實現突破!省委書記張寶順說,山西搞文化強省戰略,不是盲目隨波逐流、模仿照搬,而是立足於本省實際得出的科學判斷,是發展觀上的與時俱進。這是登臨高山之巔舉目前望的一種眼界!實現文化產業新突破,我們面臨著特殊的機遇和優勢:如前所述,山西豐厚的文化積澱,他人難以企及,這是我們獨特的資源優勢;三晉地處我國中部,被譽為「北京後花園」,承東啟西,通南接北,發展文化產業便利輻射周邊,這是我們絕好的區位優勢;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我國和省里出台組合拳拉動內需,財政資金更多用於基礎設施、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領域,釋放出新的文化消費潛力,這是我們難得的市場優勢;我省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建設新山西的發展戰略,把服務業發展作為四大攻堅任務之首,多項舉措打開了文化產業擴張的空間,這是我們強大的政策優勢;山西經濟連年快速增長,財力日強,特別是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調高煤焦等傳統產業准入門檻,停產轉產的退出企業迫切尋求新的投資渠道,這是我們充裕的資金優勢……如何讓優勢變現,推進文化產業又好又快發展,山西找准了五大著力點——著力點之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從以經營性國有文化企事業單位轉企改製為重點,走向企業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並重,全面建設市場經濟環境,我省的文化體制改革正在破冰前行。「推進山西文化產業發展,必須向改革要出路!」省委常委、宣傳部長高建民對此有著更深刻的見解:必須進一步改善宏觀管理和宏觀調控的方式,推動政企、政事、政資、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推動文化行政管理部門逐步實現由辦文化為主向管文化為主轉變,由管微觀向管宏觀轉變。進一步推動國有文化企業進行公司制或股份制改造,鼓勵民間資本興辦文化企業。通過政府扶持、市場融資增加投入;通過轉換體制機制增強發展活力。保證湧現出更多優秀的文化人才,保證創作生產出更多的文化產品、提供更多文化服務,滿足人們多樣化的文化消費需要。著力點之二:強化政策扶持力度。省城太原的百姓彷彿還在品味劇場里、廣場上回蕩的晉腔晉韻。「2008中國·太原晉商文化藝術周」,話劇 《立秋》、舞劇《一把酸棗》等6台大戲免費演出。市民憑有效證件領票即可觀看到屢獲大獎的劇目。6天35場,觀眾達2.61萬人次。「文化是城市之魂,人民是城市的主體。只有讓文化藝術走入百姓尋常生活,將文化與人民緊緊聯繫在一起,文化大繁榮大發展才有前提和基礎。」省委常委、太原市委書記申維辰這樣解讀他對「文化惠民」的看法。「政府埋單,百姓看戲」提示我們:文化產業是新興服務業,由於文化消費缺少剛性,特別容易受到經濟結構不利變化的影響。一有風吹草動,最先從賬單上消失的往往是文化消費;當服務業發展受到擠壓的時候,最先被擠出去的往往是文化產業。因此,面對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下滑,我省必須加快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大財政撥款以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形成以擴大供給為主,兼顧需求的組合政策。山西歷史上第一個文化產業規劃正在徵求意見,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布局、重點行業、重大項目、重點工程、破解難題,隨即浮出水面。通過建立積極有效和較為完善的政策體系,出台包括產業政策、財政政策、投資政策、人才政策等在內的有效措施,無疑會引導省內省外各類資本、技術、人才、項目向文化產業領域集聚。著力點之三: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山西大劇院、山西省圖書館(新館)、山西科技館、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和山西體育中心五大標誌性工程破土動工,各地吸引眼球的文化產業項目像雨後春筍。一批強勢文化品牌的湧現,讓世人對山西刮目相看,也給我們以啟迪。通過科學規劃和精心運作一批市場前景好、帶動示範效應強、發展潛力大的重大文化產業項目,通過項目運作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是我們的選擇。各地正在組織開展文化產業重點投融資項目徵集活動,建立全省文化產業項目資料庫。省委宣傳部有關負責人說,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必須整合資源,加快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建設,提高文化產業集聚度。積極開展文化產業項目招商引資,加強對文化產業開發項目的跟蹤管理,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文化產業項目的信貸支持力度,鼓勵社會資本投資文化產業項目。著力點之四:培育強壯的市場主體。近幾年,我省一批有競爭力的文化產業主體嶄露頭角。今年,我省開展評選文化產業「30強」企業和示範單位,激勵文化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山西如何進一步培育市場主體,提升文化企業的發展活力和競爭實力?有關專家認為,必須在調整組織結構、所有制結構、行業結構和延伸產業鏈上下功夫。通過市場機制和政策引導,以資本為紐帶,實行聯合、重組等,培育發展一批實力雄厚的大型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鼓勵跨行業、跨地區發展,組建多媒體文化企業,提高產業集中度;建立和完善文化企業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的機制,推動國有文化資本向市場前景好、社會效益高的領域集中,引導和支持我省各類民營資本和社會資本向文化領域轉移,推動民營文化企業的發展;集中優質資產,形成我省國有或國有控股為主導,民營文化企業為骨幹,多種所有制並存的文化產業市場主體新格局;積極鼓勵和支持山西文化走出去和文化產業走出去,培育省外及海外市場。著力點之五:打造具有廣泛影響的文化品牌。品牌是出路,是生機,是影響力,是搖錢樹!山西已經有了平遙國際攝影展、華夏文明看山西、《喬家大院》等一批優秀的文化產品;還有雲岡國際旅遊節、五台山佛教藝術節、運城關公國際旅遊節、全球華人祭后土祠等一系列強勢文化活動,使山西文化影響力迅速擴張,山西人的文化自信心得到加強,為文化強省積澱勃發之勢。我們要繼續著力打造華夏之根、黃河風情、晉商文化、太行風光、邊塞文化、古建藝術等一批代表山西形象、體現山西特色、具有較高品位水準的文化品牌,通過品牌帶動帶活一批相關文化資源,發展壯大一批文化產業。我們要鼓勵文化企業開發推廣創新型文化品牌,以品牌擴大影響、吸引資本、聚集人才、開拓市場、推動產業整體發展。繼續辦好在國內外產生重要影響、已經逐步形成品牌的各類文化節慶活動。我們要做好現有文化品牌與市場的對接,充分發揮品牌效應,積極開發相關衍生文化產品,延伸文化產業鏈。特別是要加強山西文化與旅遊的結合,開發具有市場價值和吸引力的文化旅遊品牌,以文化內涵提升旅遊業的品質,推動文化旅遊業成為我省服務業發展的支柱產業。上下積澱五千年,惟此採掘無窮期。用文化產業發展山西、繁榮山西、打造山西,讓文化成為三晉的名牌、名片、標記,是時勢之所迫,是人民之渴望,是我們共同之擔當!(韓書賢 薛鎖明 王建科 范 非)來源:山西日報評論:
相關鏈接太原"文化養老":搭建"十個平台"滋養幸福晚年( 2008-12-14 )中外文化產業行業界定比較研究( 2008-12-13 )山西太谷:非遺文化形意拳走進中小學課堂( 2008-12-13 )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理論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2008-12-13 )創新體制 轉換機制 為文化強省建設提供製度保障( 2008-12-13 )「米老鼠」 :從文化產品到文化產業的市場營銷分析( 2008-12-13 )文化資源評估指標體系及評估方法研究( 2008-12-13 )打造比較優勢 發展文化產業( 2008-12-13 )山西萬榮擎起旅遊文化大旗( 2008-12-12 )晉城市大力實施「文化低保」工程( 2008-12-11 )平遙古城、晉商文化二日游( 2008-12-10 )
推薦閱讀:
※行政區劃網資料-山西 02
※魅力山西(建築篇)丨資壽寺
※傅山《各體書冊》冊 紙本 山西省博物院藏
※歷史文化古跡——山西晉城澤州二仙廟【圖文】
※山西呂梁安國寺磚塔(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