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祖父——辛亥革命元勛孫武

作者|孫吉森 孫吉珩 孫凌雲

來源|上海民革 / 辛亥革命網

孫葆仁<圖:百度百科>

祖父孫武原名葆仁,字堯欽,號夢飛,湖北夏口柏泉鄉人,一八七九年九月二十五日(清光緒五年)生,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十日在北京逝世。祖父的祖父孫永忠(字立謀)是太平天國名將,因屢立戰功,被洪秀全封有爵位太平天國衢州王,太平天國失敗後被招安,清廷封為提督借補廣東協台。祖父的父親孫華亭,任清朝漢陽鎮標襄河水師管帶(相當現在的營長)。

祖父上有一姐下有一妹,他年少胸懷大志,十八歲(一八九七年)考入湖北武備學堂就讀,與吳祿貞、傅慈祥結為好友。他們經常一起談論國事,對清朝反動統治十分不滿,往往仰天長嘆意氣激昂。第二年吳、傅二人赴日本留學,祖父本有意同行,因他年幼被母親哭泣挽留。祖父畢業後派任湖南嶽州新軍教練官,因在新軍中威信高,不久調任岳州武威營管帶。

一九00年,吳祿貞、傅慈祥、唐才常等人回國,組織自立軍謀兵起義。吳祿貞在上海曾給祖父寫信,要他參加這次起義,並告知設總機關於漢口,吳祿貞任大通起義軍司令,推舉祖父任岳州起義軍司令。本預定八月九日在漢口、大通、新堤等五處同時舉事,但起義相繼失敗,唐才常、傅慈祥被捕遇難,祖父逃往廣東,一九0三年奔母喪潛歸鄉里養晦年余。

二十世紀初,在孫中山先生髮動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影響和推動下,湖北的資產階級革命也很活躍,祖父則積極投身於這一革命運動中。

一九0四年七月革命志士胡瑛、劉靜庵、呂大森、張難先等在武昌組織科學補習所,這是湖北成立較早的反清組織,籌備革命事宜。祖父將家業交於太外公打理,積極加盟了該組織,並負責運動軍隊會黨。同年十月,科學補習所為響應湖南黃興領導的華興會起義,終因長沙泄密事情失敗。祖父逃往日本,後進入成城軍事學校學習軍事。

一九0五年三月,因中日簽定了不平等條約,在日留學生群起反對,日本政府接受滿清政府的請求,下令取締中國留學生,激起留學生極大憤怒,他們到處集會、演說,揭露日本政府和滿清政府的陰謀。為此,留學生成立了反對《取締規則》的組織,推舉胡瑛為會長,宋教仁為外交長,孫武為糾察長,秋瑾負責宣傳,向日本政府力爭無效,決定罷學歸國。祖父回國在上海、武漢等地創辦中國民信、江漢公學及師範傳習所,繼續從事革命活動。

一九0六年初,劉靜庵在武昌成立秘密組織日知會,祖父加入協助劉靜庵辦公學和黨務。同年冬季,因日知會應江西和湖南的革命黨人發動起義失敗,日知會的胡瑛、劉靜庵、張難先等多人被捕入獄,孫武和其它十三人在追捕名單中,清廷並派兵到祖父的老家柏泉鄉大力搜捕,不得遂查封了其家業。

由於清廷湖廣總督張之洞大肆鎮壓革命黨人,祖父秘密逃往東北尋找吳祿貞。祖父在山海關看到長城東瀕大海,西枕重山,誠天然之險,於是賦七言詩一首,用所攜劍鐫於堞上。詩云:

楚客俠游萬里來,

一關愁鎖一關開。

長城回首今猶在,

敢笑秦都無將才。

祖父遁至遼陽吳祿貞處,當時吳祿貞在奉天氣憤清廷間島(今吉林延邊)之外交失策,輿祖父聯絡關外馬俠,不久吳祿貞奉命赴間島查勘邊務,祖父則遊歷了間島、暉春、海參威、齊齊哈爾、瀋陽鳳凰城等地,考查了北滿,徒行艱苦,幾瀕於危,而志不挫,發現邊界情況也相當危急。一九0七年夏天,祖父獲悉黃興起兵雲南,於是赴香港轉道前往協助,但未到滇事已宣告失敗。後經友人資助一九0七年秋,即復往日本東京與喻培倫、焦達峰等進大森軍事講習所,研究野外戰術和炸彈製造。祖父是個實幹家是實際行動的革命者,他在東京參加了由同盟會會員四川張柏祥、湖南焦達峰、湖北劉公等人發起組織的革命團體共進會,因為他畢業於武備學堂,又熟悉新軍,所以被推舉為共進會軍務部長,祖父編製軍制和構思了共進會軍旗。

一九0八年十一月,光緒皇帝和西太后相繼去世,宣統即位,朝野上下一片混亂,共進會即抓住時機派黨人陸續回國,分途進行革命事宜。

一九0九年九月,祖父被推為共進會湖北主盟者,攜帶共進會章程和軍旗(九角十八星旗)回到武漢。此時焦達峰也返回漢口,孫、焦協商二湖入手辦法,他們積極聯絡會黨,發展組織。先後有黃申薌、劉玉堂及鄧玉麟、吳肖韓等加入共進會,並在漢口法租界「長清里九十五號」設置總機關(祖父的妹夫劉燮卿住宅)。幾經努力共進會的勢力逐漸壯大,在此基楚上祖父就積極準備湖北發動反清起義。但當年秋天,因黨人失誤為清吏馮道偵知所敗,只得退居隱蔽。祖父應東京總部擬定急走廣州,粵人聶荊是共進會秘密推舉的廣東都督,企圖取岺南為根據地起義,祖父前去協助,但未到之前得知事情敗露,便前往香港,並在友人洪承點主盟,馮自由、胡漢民為介紹人加入了同盟會。一九一0年五月,祖父回到武漢,重整旗鼓聯絡組織黨人,並與各省都督約定,只要有一省發動起義其它各省響應,當年秋冬居正、楊時傑和劉仲文相機回漢加入。辛亥年一月,譚人鳳奉同盟會統籌部令到湖北,,告知廣州將大舉起義,兩湖需響應,祖父於是積極進行到另一場革命事宜中。

一九一一年三月二十九日廣州起義失敗,四月五日祖父於是和焦達峰、居正、楊時傑等眾人開緊急會議商議,祖父首先說:廣州起義已經失敗,既然無望,自應由我們二湖首先起義,決定由武漢發動另一場革命。五月譚人鳳回到漢口,談到廣州起義雖然失敗但影響很大,認為武昌是四面受敵難以作為!對譚人鳳這種悲觀論點,祖父卻有不同看法。他說:武漢有兵工廠和火藥武器等資源,四川鐵路風朝已成全國公憤,起義是要掌握最好時機,另一方面經過多次教訓湖北革命黨人和軍隊運動比較成熟,而且共進會黨人牢牢深入各兵營,加上起義後各省響應即會成功。祖父之言得到眾人支持,譚人鳳只好作罷而離去。

辛亥年,湖北的革命團體有《共進會》和《文學社》兩大組織。五月間共進會會員和文學社成員在軍中時有衝突,為解決爭端協力對滿,祖父於八月初三,約請兩革命團體代表六十餘人,在共進會胭脂巷十一號開聯席會議。祖父在會上被公推為臨時主席,決定八月十五首義動員計劃,並組織最高機關統一指揮,為示合作成意,祖父提議臨時總司令由蔣翊武(文學社負責人)擔任,祖父自居參謀長之職,整合了革命黨人的力量,為首義成功打下了堅實基礎。

祖父在首義後曾總結道:武漢革命火速成功之原因,實系內部組織之敏捷,運動之方法和主義之公正所致。

祖父本想乘北洋大演習之後,官兵將士疲憊不堪時舉行起義,黨人中有不少同志主張急進,因此決定十月中下旬發難起事。祖父在寶善里共進會機關,一面積極組織領導,一面日以繼夜趕製炸彈,以備起義時使用。沒有想到十月九日祖父在製造炸彈時不慎引起爆炸,自己頭手受傷被同志送往醫院,而總機關暴露目標被俄租界警方搜去大量資料。同志急問應何處理?祖父感到大多黨人處在危險之中,不提前起義暴露的同志都會被捕,於是決定十日起義。因戒嚴和隔江命令難以傳達到彼岸,十日早晨得知三位黨人就義,同志們感到非常激憤,祖父認為不能再拖,否則犧牲更大,後果不堪想像。於是祖父孫武下達命令:一.夜間城外舉火為號,二.工程營首先發難佔領楚望台軍械庫,三.混成協工輜各營自通湘門入,各隊在楚望台前集合會攻都督署,四.炮協自中和門入,架炮蛇山炮擊都督署及其它要地。由各同志分速傳達命令。

當天晚上眾黨人進行了震撼歷史的起義,都督府遭到嚴重炮彈轟擊,瑞瀓被殺,張彪逃逸,武昌終於光復,湖北成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國軍政府。

起義後眾黨人曾推舉祖父孫武為首,但因其負傷過重難以勝任,,祖父建議由黎元洪出任都督,於是眾人採納公推了黎元洪,同時仍舉祖父孫武為軍務部長,但因傷待養祖父只好暫推辭。經過多日養傷祖父到部內視事時,發現這段期間滿軍反攻佔據了劉家廟,祖父本來計劃武漢得手後,即分兵把守武勝關和田家鎮,沒有想到養傷期間群龍無首,導至滿軍反攻陽夏相繼淪陷,滿軍收回了漢陽之後置大炮於大別山炮轟武昌,都督府被毀職員和軍民驚慌四散,武昌再度陷入混亂。此時祖父則勇敢的出來負責,躬巡各地四處安撫民心,費盡半身心力。

期間清廷已啟用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袁玩弄兩面手法,用武力佔領武漢三鎮,後又向革命軍提出和談。袁通過英國大使朱而典授意英駐漢領事,向革命軍建議停戰三日。因黎元洪逃逸不知去向,祖父孫武就代表軍政府與英領事談判,同意停戰三日的建議,並通令革命軍停戰。通過三天的停戰,革命軍獲得休整和保存實力的機會以東山再起之勢。三日停戰期滿又繼續停戰,十二月十八日便開始南北議和。

綜上所述,祖父從二十世紀初開始,便立志推翻清朝廷帝制。他棄家蕩產,東奔西走,漂洋過海,以社會為家,以革命為業,衝鋒陷陣,不屈不撓,堅持革命鬥爭。湖北的革命黨人說:「孫武做事有毅力,有決心,有勇氣,險阻艱難,在所不計」。他在湖北宣傳革命、組織革命力量、領導武昌起義和保衛武昌等方面,顯示了英雄本色,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孫中山先生曾說:「武昌軍務部長孫武,奔走光復之事累年,此次武昌起義,厥功甚著」。這是對祖父最中肯最公正的評價。

武昌首義後,新成立的湖北軍政府通過了《中華民國軍政府暫行條例》。規定都督府之下只設軍務、軍令、參謀和政事四個部,其中只有軍務部長孫武是革命黨人。政事部下設七個局,沒有一位局長是革命黨人。這些安排引起了革命黨人的極大不滿,而中部同盟會「海歸」居正詭稱條例是孫中山在海外預定的(事後得知是湯化龍約黃中愷起草的),於是獲得了通過。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孫中山在海外)黃興受命組閣,但湖北革命黨人連政府副職都沒有,祖父對南京臨時政府極度不滿,特別是黃興擔任的軍務部長,祖父認為「黃興不會帶兵打仗」!漢陽失守就是黃興指揮不當所致。因為黃興進而要放棄武昌,遭到許多革名黨人的反對和指責。張振武當眾拿槍要以漢奸之名殺黃興,雖遭祖父阻止,黃興還是感到受辱,南京臨時政府組建,湖北革命黨人未受重用,我們認為與此不無關係。早在共進會和文學社成立起義臨時總指揮部之前,二湖黨人之間就幫派林立,由於祖父的謙讓才使黨人的力量得以整合。武昌首義後同志間擁護孫武和反對孫武者相互對立,更有者早就想取而代之,反對者在軍中刻意引起暴動並要捉拿孫武,這也就是所謂「群英會的二次革命」。為此,祖父於一九一二年三月十三日在民立報上發表了《孫武宣言書》,表達自己對「二次革命」的看法。孫中山先生對暴動的組織者給以嚴厲的批評,他在給黎元洪的電報中說:「聞軍界同志與軍務部長起衝突,經副總統令孫武辭職,而論者依然不靖,且有購拿之說。按前武昌軍務部長孫武,奔走光復之事累年,此次武昌起義,厥功甚著。縱使行事用人或有偏頗,而解職以去,用避賢路,副總統可謂持之平允矣。至謂孫武有何罪狀,則當由副總統正式宣布,豈容蜚語四齣,極其所之,致使望門投止,跡類逋逃,竊以為甚非所以待有功者之道。敬請副總統為各界告誡,無傷同類,勿害功能,天下幸甚」。(《臨時政府公報1912年3月9日》)

一九一二年四月一日孫中山先生於辭臨時大總統,四月九日到漢口慰勉辛亥武昌首義同志,由祖父恭迎接待在廣東會館主持歡宴,旋護送過江見黎元洪副總統歡宴,並代表胡北各界致詞歡迎。十一日為恭迎孫中山先生蒞漢,再次主持36團體聯合歡迎大會,十二日恭送離去。由此均可見祖父對孫中山先生的尊崇,湖北人對祖父孫武之推崇。

一九一二年三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大總統,八月十一日祖父被國民政府委以總統府高等顧問,授於陸軍中將加上將銜。一九一三年又封為義威大將軍,委以參政院參政。一九一四年七月前往歐州英、德、法等國考察工業和軍政,因暴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同年冬季回國。

一九一六年元旦,袁世凱登基作了洪憲皇帝,這引起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祖父也起來反袁,他致書段褀瑞,要袁世凱下台以救中國危亡。書中說:「近察輿情,遠度國事,覺水深火熱,實臻極點,不速解決,危亡立見。解決之法何在?……曰項城引退而」。書中還指出,如袁世凱只取消帝制,保留總統職位,「託名和議,陰圖準備,欲舉全國之生命財產為彼孤注之一擲」,必然會禍國殃民。以上可以看出祖父不僅反對袁世凱稱帝,也反對袁世凱保留總統的職位。

袁世凱死了段褀瑞當了國務總理,軍閥連年混戰有增無減,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祖父見事非當日,好漢已無當年勇,逐漸退出了政治舞台。北伐時期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國民革命軍,派人到武漢籌款,祖父變賣了地產,將錢交於來人,支持了北伐軍。

祖父從一九一三年任參政院參政,一直住在北平東華門大街的將軍府,但倘佯在京津滬漢間,一九二二年曾任漢口地畝清查督辦,一九二六年夏又任湖北地畝清查督辦,北伐軍到武漢該機構被自行解散。祖父意興蕭索,作方外游,受比丘戒,先移居上海,後轉居北京。

三十年代,祖父在家書寫了兩卷共五十五篇政治建議文章,表露出對當時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關切和不滿。一九三六年遷到史家衚衕22號。一九三五年十一月殷汝耕在通州拚湊「防共自治政府」,企圖拉祖父下水,但遭到嚴正拒絕和堅決反對。祖父與吳佩孚關係至深,抗戰時期日寇侵入北京,他們彼此互相勉勵,均以不附日寇為志,故日寇當時在北京對祖父和吳佩孚的威逼利誘,均不為動,祖父雖然多次東渡,但從未對扶桑有所好感,他對日寇發動侵華戰爭極度憤慨。日本侵略者目的沒有達到,他們惱羞成怒將祖父軟禁家中,使祖父身心受到極大傷害,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十日在北京拈花寺(原名千佛寺,在舊鼓樓大街大石橋。)去世,終年60歲。

  

一九四一年元月國民政府明令褒揚孫武與劉公:

曰先烈劉公、孫武,早歲著籍同盟,效忠革命,奔走聯絡,備歷艱險。辛亥武昌首義,共謀發難,得力尤多。嗣或贊翊護法,積勞成疾,或息影滬漢,憂國彌殷,先後賚志以歿,追懷往績,良深軫悼,應予明令褒揚,以闡幽潛,而昭矜式。

此令

眾人認為祖父具有雄才大略,凡是革命事業無不積極參輿,辛亥革命更是功績卓著備極勛勞,但自從同志間發生抵牾事件後,能夠壓抑自己的一番事業心,銷聲匿跡二十多年,其意氣之平為國為民者之心可以明見,身後受到褒揚肯定不朽功績實至名歸。

解放後,受董必武和李先念同志的關心,祖父的靈柩移葬於北京革命公墓。一九八一年十月十日全國政協在京召開「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念大會」,我們的三姑孫筥芹應邀參加。在中央統戰部的關懷和同意下,經三姑的努力將祖父的遺骨遷回武漢(祖母李雲卿的遺骨同時遷回),一九八三年八月,經湖北省和武漢市有關部門的批准,安葬於武昌伏虎山辛亥革命烈士公墓。


推薦閱讀:

袁偉時教授談辛亥革命7
辛亥革命與婦女革命:轉瞬即逝的蜜月期
孫中山在辛亥革命倒底起了什麼作用?
晚清重臣張之洞對大清朝忠心耿耿, 為什麼說埋他下了辛亥革命的火種?

TAG:孫武 | 革命 | 辛亥革命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