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敦:古代貴族盛飯用的「奢侈品」
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敦是古代王侯貴族才有資格享用的青銅器。肥東縣的一個戰國墓葬就出土過陪葬用的青銅敦,這個青銅敦與其他珍貴的陪葬品被掩埋在地下數千年,直到2007年才重見天日,成為歷史的又一個實物見證。
狀如圓球的青銅食器工藝了得
昨天早晨,記者走進肥東縣博物館,在琳琅滿目的文物中,一件狀如圓球的青銅器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在燈光的映照下,它散發著幽幽綠光,圓潤的腰部有一道縫隙,遠遠望去,就像系了一個細細的腰帶。令人備感好奇的是,這個渾圓的青銅器不僅長了三隻「腳」,還在腰部和頭部長了七個「耳朵」。這個青銅器到底是什麼?又是用來做什麼的呢?
對此,肥東縣文物管理所所長彭余江一一作答。原來,這個長相奇特的青銅器叫做「敦」,既是食器,也是禮器。古代人在祭祀和宴會時,會將黍、稷、稻、粱等作物盛放在青銅敦里。青銅敦的底部可以加熱。與其他很多青銅食器不同的是,青銅敦的蓋子揭開後,可以翻過來盛放食物,就像碗一樣。它頭頂的三個環形的小耳朵正好形成三角,使其可以穩穩地安放在案几上。腰部兩邊各有兩個耳朵,分別在「腰帶」上下,起到方便用手拿的作用。
敦在古代是專門用來盛飯的食器,兼具現代的電飯鍋和碗的功能,但形狀比電飯鍋小,又比碗要大許多。彭余江告訴記者,「敦,一般與盛肉食的鼎配套使用,產生於春秋中期,盛行於春秋晚期到戰國晚期,秦代以後漸趨消失。」從出土的青銅敦來看,其基本造型為圓腹、雙環耳,三足或圈足,器身常飾有環帶紋等,但這個青銅敦周身素凈,沒有裝飾紋。
「你看這個青銅敦,通身渾圓,近似一個球體,用青銅慢慢打造成這種形狀,其工藝十分複雜,可見當時這個地區的青銅器製造水平已經非常高了。」彭余江補充道。
出土墓葬發掘過程一波三折
這個青銅敦發現於寧西鐵路龍城段戰國7號墓中。彭余江告訴記者,這個戰國7號墓是在2007年寧西鐵路龍城段建設前的例行勘探時被發現的,其墓葬規格及出土文物當年在安徽考古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這個7號墓非常大,墓室長寬各6米。當年,我們通過對周邊環境的考古勘探認定,這一區域肯定有古墓,動用洛陽探鏟也證實了我們的猜想,但考古人員一直往下挖了兩米多深,卻一無所獲,當時大家滿懷期待的心情一落千丈,天黑後,我們都悻悻而歸。」彭余江回憶說。
但彭余江沒有死心,第二天一大早又跑到挖掘現場四處觀望。就在他走動的時候,腳下突然踩到異物,彭余江心中一驚,趕忙移開腳步,定睛一看,這不是青銅鼎的耳朵嗎?彭余江心中大喜,立刻喊來工作人員。通過慢慢掏土,一大片埋在土裡的青銅器逐漸出現在大家眼前。工作人員抑制不住心中的興奮,一直挖到了天黑。「我幾乎三天三夜沒有合眼,太興奮了,睡不著,所以一直在現場看著。由於文物規格高,晚上墓葬不僅有10個人看管,連公安局也派了警察蹲守。」
「墓葬里除了墓葬主人,在墓主的南、北、西部還各有一人陪葬,大大小小的陪葬物品非常豐厚,青銅器、車馬器、馬銜等隨葬品共計40多件,其中不僅有成對的鼎等禮器,還有兵器戈,以及古代用來熨燙衣物的譙斗。從墓葬大小以及殉葬人數、陪葬品形制規格可以推斷出這個墓葬主人應該為戰國時楚國的一個王侯。」彭余江說道。(吳三三 本報記者 方偲)
推薦閱讀:
※羅輯思維:魏晉風度 ?貴族子弟 ?政治黑暗
※漲姿勢||這些「隱秘」的貴族寶石,顏值價值雙高!
※大齡剩女OR單身貴族
※【深度探秘「唐頓莊園」】體驗英式貴族生活
※尋一場海上傾城之戀,跟著張愛玲尋味上海灘最後一個貴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