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同盟的特徵及其走向——沈志華先生在察哈爾午餐會上的報告(上)

6月21日,察哈爾學會衝突與和解研究中心主任,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終身教授、國際冷戰史中心主任沈志華先生應邀參加察哈爾午餐會,為與會嘉賓和觀眾做有關中朝同盟特徵及其走向的報告。他從歷史角度開始,利用諸多獨家資料,還原了中朝歷史上的若干問題。

以下為報告實錄的上半部分:

簽中朝友好同盟條約的背景

作為一個學者,特別是作為一個研究歷史的學者,其實我很少對現實問題發表評論,至少不會公開的,因為那不是我研究的成果,我研究的還是歷史問題。但是我覺得我們現在決策人或者是相關部門,在進行有關朝鮮半島問題決策的時候,缺乏基本的歷史知識和歷史常識,這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我們判斷一個事情,當然現實條件環境是很重要的,但同時必須要看歷史,看朝鮮是怎麼走過來的,中朝關係是怎麼走過來的,可能對於對現實問題的判斷會有很大的幫助。

我先講講特徵。中朝同盟,這個大家都知道,《中朝同盟條約》是什麼時候1961年簽的。但實際上中朝同盟的形成是中國出兵朝鮮。都一塊兒作戰了,還不叫「同盟」嗎?是吧?只是沒有簽那個條約。為什麼沒簽?這裡也是有歷史故事。其實中國出兵之前金日成就想讓毛澤東簽個同盟條約,毛就不想簽,說:「你們統一了以後咱們再簽。」後來他們老不統一,到1958年志願軍撤走。

志願軍撤走以後,朝鮮的兵力就一下減了40萬。當時是中朝一共70萬人,美韓一共70萬人。一下就減40萬,怎麼辦?他又特別不想讓中國志願軍留在那兒。但是中國志願軍一走,他確實遇見一個雙方兵力對比差距太大的問題,所以他就想跟蘇聯簽。他當時沒有找中國,是想跟蘇聯簽一個同盟條約,但是蘇聯不願意跟他簽,因為赫魯曉夫那會兒想跟美國搞緩和。我跟你籤條約,我這兒跟美國搞緩和呢,我跟你籤條約,這什麼意思啊?美國不會不高興嗎?

所以1958年推到1959年,1959年推到1960年。最後到1961年,美蘇關係談得也不順利,金日成就很不高興。那個時候因為中蘇分裂,所以雙方都想拉朝鮮,誰也不想得罪它,所以蘇聯就答應了。蘇聯答應以後,金日成這人非常聰明,他不但把這消息透露給中國大使,而且把蘇朝條約的文本給了中國大使,說:「我們現在要跟蘇聯籤條約了,就這內容,你們看看,咱們是不是也簽一個?」結果這馬上送到北京,周恩來送給毛主席,毛主席一看:「還等什麼呀?趕快的吧!」就一個下午,來來往往的電報,你看外交部那個電報,就決定了。所以金日成從莫斯科簽完條約,路過北京的時候就簽了,相差兩天。《中朝友好合作條約》,它名字叫這個,實際上我們跟蘇聯也是這個名字。

這個同盟條約到現在還沒有解除。從理論上講,朝鮮在70年代就提出,跟鐵托搞不結盟運動,就是朝鮮要成為不結盟運動的領導人。搞不結盟運動,還要這同盟條約幹什麼呀?中國更早,中國從跟蘇聯交惡以後也是不結盟了。所以從兩國的外交政策上講,從理論上講,同盟其實已經不存在了,你就不能再叫它「同盟條約」了,因為你的基本外交政策是不結盟。我們現在談的是實際上中朝之間有沒有同盟關係的問題,我說的也是實際上的同盟關係。

中朝之間的關係,因為咱們今天時間短,我從1919年一直寫到1992年,但兩頭比較簡單,主要寫的是1945年到1976年。但是後邊,大概到1992年我也捎帶了一下,主要後邊沒有檔案,沒材料。

不穩定:中朝同盟的第一個特徵

我就簡單地總結一下中朝同盟關係有什麼特徵。第一就是不穩定,極其不穩定。第二個特徵是不干涉,互不干涉。第三是不對稱。

在中國出兵朝鮮以後,中朝開始有了密切的關係。從中國出兵朝鮮到毛澤東去世這一段,就是毛時代的中朝關係,大概發展的曲線是這樣子的:朝鮮戰爭期間,中朝關係非常緊張,特別是在高層,國家關係非常緊張。志願軍跟當地老百姓關係非常好,毛主席給志願軍總部的電報和中央軍委的電報,都是講要愛護那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什麼什麼的。你看志願軍檔案裡頭全是,從師、團、營、連到排到班,都簽《愛民公約》,今天咱們給人擔了多少水,明天掃了幾個院子,後天種了幾塊地,栽了樹,就做好事,關係非常好。

但是上層關係非常緊張,幾乎在所有重大問題上,雙方都是有分歧的,軍隊指揮權的問題爭得不可開交。金日成說:「得我指揮,我是最高司令官,你們到我們國家作戰,當然我指揮啊!」彭德懷說:「不行,不能讓你指揮,你剛把你那40萬人指揮沒了!不但中國的軍隊你不能指揮,朝鮮軍隊也得歸我指揮,為什麼?戰爭得統一指揮,統一行動。」最後斯大林下個命令,統一由中國人指揮。你說金日成多難受!我就看蘇聯大使打那電報,蘇聯大使向金日成傳達斯大林這指示的時候,金日成特別尷尬,說:「那還要我這最高司令官幹什麼?」大使說:「還有用,你發個戰報什麼的。」他得用最高司令官的名義發戰報。所以作為一個國家元首,失去了對本國軍隊的指揮權、軍權,你說金日成什麼感受?斯大林他是不敢恨啊,那一肚子怨氣全撒在彭德懷身上了。

鐵路管理權的問題也是,金日成說:「鐵路就是國家主權啊,不能老你們中國人管著。這戰爭要沒完沒了地打,難不成這鐵路就歸了中國了?」彭德懷說:「戰爭期間鐵路必須軍管。」吵來吵去。高崗也去了,沒用,周恩來出面也沒用。最後還是斯大林,說:「鐵路必須軍管!」

還有南下的問題,南下的問題是吵得最嚴重的。就是第三次戰役,攻下了漢城以後,彭德懷就下令全軍停止進攻,就地休整。因為那個時候志願軍打不了了,已經是強弩之末。彭德懷這個命令一下,金日成急得火冒三丈,帶著朴憲永、蘇聯大使,三個人火急火燎就跑到志願軍總部,進門就破口大罵:「彭德懷,你安的什麼心?哪有打勝仗的軍隊自己下令停止進攻的?現在美國兵敗如山倒,吹口氣就給他吹太平洋去了,你怎麼就能下令停止進攻?你安的什麼心?什麼用意?」吵了三天。最後又是斯大林發了個電報,說:「金日成要打,讓他自己打,志願軍守後方就行了。」

這個事最後鬧的,一直到1955年,我看蘇聯大使館一個報告講:「朝鮮領導人普遍認為祖國解放戰爭沒有實現祖國的統一,都是中國人在搗鬼,他們不想讓我們統一,他們害怕我們統一。」

還有很多問題,戰俘問題,停戰談判,反正在重大的問題上雙方都有分歧。分歧原因很簡單,金日成考慮的是本民族的利益,因為戰爭是在他們國家打的;毛澤東考慮的是比較宏大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利益,至少是遠東東亞地區戰局的問題,局勢的問題,所以斯大林都支持了毛澤東。但是中朝之間因為這個,關係就非常緊張。

於是戰後,一直到1956年,中朝關係非常冷淡,雙方互不往來。中國大使兩年不到任,根本沒大使,大使館空的。我看了中國大使館給外交部寫的,1954年「駐朝使館工作報告」,裡頭寫了這麼一句話,說原來戰爭期間,我們這車水馬龍,說朝鮮人天天來,不是要這個就是要那個。說自從簽訂了那個「停戰協定」,再也沒人來了,中國使館門可羅雀,什麼事也不跟我們講,朝鮮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們也不知道。再加上他們外語不好,很多重大的問題是我們看了《人民日報》才知道的。所以你說中朝關係都到了這份上,朝鮮發生了什麼事,駐朝使館不知道,得看《人民日報》,說明當時關係確實非常冷淡。

所以你看,這就已經到了1956年,但是報紙上說得那是天花亂墜,好極了。逢年過節互致賀電,說的那個詞義懇切,那個感人——是假的!一會兒我會跟你說為什麼會這樣。

1956年發生了比較重大的問題,簡單地說就是金日成為了建立自己在朝鮮黨內的統治地位,就排除異己。這樣他對「延安派」就採取了比較強硬的手段,導致很多「延安派」幹部,原來從延安回去的這些人就逃到中國來了,現在能數得過來的就17個人。我見了其中三個,這個費勁,但是找到這些人很重要,他們講了當時發生的很多情況,這個是檔案裡頭看不到的。

所以這個時候毛澤東發火了,大概是1956年的9月份,他是對「八月事件」。「八月事件」就是朝鮮勞動黨開八月中央全會處理了一些人,後來這些人就逃跑,跑到中國來,然後周恩來、羅瑞卿接見,彙報。最後中蘇共同干預朝鮮,讓金日成承認錯誤。金日成也承認,當面也說得很好,因為彭德懷和米高揚倆人去的。

本來中蘇是商量好了,因為那年正好9月15號,中國要開「八大」,所以商量好了,說金日成肯定來。蘇聯就通知他,說:「你來的時候,把所有政治局委員都帶到北京來,然後就地召開中蘇朝三家中央會議,討論解決朝鮮問題。」金日成多聰明的人啊,這工夫哪能去?不去。結果沒來。金日成沒來,毛澤東說:「他不來,你們倆(彭德懷與米高揚)去,必須要讓金日成承認錯誤。」結果金日成也承認了錯誤,檢討一番,開除黨籍的又恢復黨籍,抓到監獄的又都給放出來,這工作也都做了,所以中蘇代表就回來了。回來以後金日成就反手又把這些人抓回去了,在全國搞清黨運動,就重新登記。然後搞清查宗派分子、全國肅反,接連搞了幾個運動,其實就是打擊反對派。

中國這會兒,因為正好1956年10月發生了「波匈事件」,所以中國跟蘇聯的精力都轉到歐洲去了,金日成逮著機會了,在黨內、國內就處理了這些問題。所以等11月再翻回來的時候,人家都處理完了。而且金日成提出了一個,以後朝鮮問題不要中國管。

日內瓦會議的時候,中蘇朝三方在日內瓦商定的,就是將來朝鮮問題是在板門店成立個中立國軍事停戰談判委員會管的。中朝代表團是以中國為主,所以那個時候中國對朝鮮問題是有話語權的,蘇聯退居二線,蘇聯不管。其實斯大林同意讓中國出兵,他要求中國出兵的時候,他已經同意把對朝鮮問題的話語權和主導權交給中國人了,他有個轉換。朝鮮原來很早是中國人的,它是藩屬國嘛。後來日本人管,再後來蘇聯人管。中國出兵朝鮮,就轉到中國人手裡了。

金日成這個時候提出這個問題,說以後不要再經過板門店,我直接找聯合國。這個要求提出來是正式照會發給中國的,發給蘇聯的。這一下毛澤東就火了,基本判斷金日成要叛變,他可能要學「波匈事件」中的匈牙利總理納吉,搞中立。

當時毛澤東問蘇聯大使一句話,說:「你看金日成是像納吉,還是像哥穆爾卡,還是像鐵托?」這仨人是不一樣的,鐵托是反蘇,但是不反共,人家還是共產黨,不過他不參加社會主義陣營。哥穆爾卡是波蘭共產黨總書記,他不能說反蘇了,他是對蘇聯不滿,但是還是留在社會主義陣營。只有匈牙利這個納吉,又反蘇又反共,還脫離社會主義陣營,要求聯合國庇護,要搞中立。

所以毛澤東問蘇聯駐華大使尤金說:「這仨人,你看他像誰?」那尤金也不敢說,他說:「主席,您看像誰?」「我看他就是東方的納吉,這個人早晚要背叛革命,靠不住!回去跟赫魯曉夫商量一下怎麼處理這事。」

當時毛是想怎麼處理呢?尤金問他說:「主席,您說這事怎麼處理?」「這個事我們要管,不能讓朝鮮脫離社會主義陣營,它是社會主義東方前哨,東方大門。」「那您說這事怎麼管?」「我們在朝鮮還有40萬人嘛,我們可以幫助他改正錯誤。」

他這個想法是很明確的,但是蘇聯沒接招。另外也有可能,為什麼後來毛就突然改變了態度,這個原因現在看不到什麼材料。但是我分析,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蘇聯不支持,如果蘇聯不支持,中國單獨想採取武力的手段,強硬的手段處理朝鮮問題,不大可能,會有很多麻煩,不管是政治上、外交上,可能都會遇到很多問題。這就像處理匈牙利問題一樣,其實處理匈牙利問題是中國跟蘇聯商量好的,如果沒有中國的支持和贊成,蘇聯也不會對匈牙利用兵,這是一樣的。

第二個原因就是金日成後來的做法,毛澤東可能覺得他判斷有誤,這個人不像反革命。「匈牙利事件」,東歐國家都不敢表態,金日成首先站出來支持,你看,這人不是挺革命的嘛。然後「蘇聯反黨集團事件」也是,毛澤東第一個站出來支持,再一個就是金日成。

這樣毛澤東的態度1957年就發生了一個大的轉彎,11月他在莫斯科見到金日成的時候,他說:「哎呀,老金同志,我看錯了,我這個人有時候偏聽偏信,你還是很革命的嘛!你要是不放心,我就把志願軍都撤回來。」

所以1958年志願軍撤軍,1958年10月份全部撤光了,一個人不剩。1958年到1959年,到1960年上半年,中朝關係特別好,突然升溫,金日成到北京來。

但是到了1960年就出問題了,因為中蘇分裂了。中蘇分裂以後,赫魯曉夫特壞,他把金日成叫到莫斯科去,就把毛澤東和尤金那個談話記錄交給金日成了,說:「你看看毛澤東背後怎麼說你!」金日成一看火冒三丈,說:「當面說我那麼好,給我讚揚的,背後說我是叛徒,說我是反革命!」所以中朝關係一下就冷下來了。

但是當時因為中蘇分裂的情況下,毛澤東有一個錯誤判斷,他原來以為東歐國家都會跟著中國走。因為1957年的時候你不知道,在社會主義陣營,那毛主席的威望,蘇聯赫魯曉夫完全沒法比。

後來我們跟俄國學者一塊兒開會討論的時候,他們說:「當時我們在蘇聯都傳一句笑話,說毛主席,那是真正的無產階級、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赫魯曉夫就是一個種玉米的。」那會兒赫魯曉夫不是一天到晚推廣美國玉米什麼什麼的。確實赫魯曉夫沒上過學,他後來上的工人夜校,沒正經上過學,也沒什麼革命經驗。

所以毛有一個誤會、誤解,他認為中蘇破裂以後沒問題,結果也發生了問題。那麼能夠保住的,其實當時真的跟中國走,除了一個阿爾巴尼亞就沒了。越南是腳踩兩隻船,胡志明是個「和事佬」。唯一可能要倒向蘇聯的就是朝鮮,而且1961年已經感覺到朝鮮的態度明顯冷淡。

所以為了爭取朝鮮,中國又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包括長白山天池(一半)就是那個時候劃給朝鮮的,總算把他拉過來了。又給糧食,又給錢,又給地,又給人。

這樣子到1963年,中朝關係又起一個高峰。那個時候是特別好,好到什麼程度?金日成帶著一個寫作班子長住北京,跟毛主席一塊兒寫「九評」,批蘇聯。那個時候毛特別得意,說:「誰說就我反蘇,你看金日成同志,很積極嘛!」

兩年,頂多兩年半,到1965年,又不行了。1965年是赫魯曉夫下台了,蘇聯的政策發生了變化。1965年2月柯西金到平壤去,一次給朝鮮,又給導彈,又給核潛艇。金日成一看,這東西太好了,中國絕對沒有啊!一下就倒過去了。

當然,後來中國也是自己把人家逼走的,就是「文化大革命」,到處批「朝修」,大字報滿大街,說金日成為什麼這麼胖?他是貪污腐化,這個那個的。金日成不叫金日成,管人叫「金胖子」,金日成非常反感。所以「文革」前期,中朝關係又跌入一個低谷。

一直到1969年「珍寶島事件」以後,毛澤東出面。因為「文革」的時候,中朝關係緊張,冰凍期,主要體現在社會層面。上層,毛澤東本人和金日成本人還真沒有,因為我看了很多檔案,金日成是對中國不滿,但是他也怕跟中國關係搞僵。他說:「如果我們要跟中國把關係搞僵,朝鮮就是腹背受敵。」前邊跟美國人打,後邊再跟中國人打,他受得了啊?所以他非常擔心。

這樣1969年這個事一出,雙方一撮即合,馬上恢復了關係,所以1970年到1976年,關係又進入了一個平穩期。但是性質已經不大一樣了,這個我後面再講。

總之,中朝關係在毛澤東時代是起起伏伏,變化多端。這種關係與中國和其他國家的關係區別在哪?中國和蘇聯,和東歐也是一樣,好的時候特別好,壞的時候就根本不來往,再到80年代恢復正常的關係,很明顯的三個大階段。但是朝鮮問題,你不仔細研究看不出來。現在一般人能看出來,文革前期中朝關係不好,因為這個現象表現出來了。但是不知道,其實內部發生了這麼曲折的變化。為什麼呢?因為雙方都不講不好的時候。你現在打開《人民日報》看,中國說過朝鮮一句壞話沒有?沒有,一句都沒說過。逢年過節必寫賀信,關係最不好的時候也是照樣,「我們鮮血凝成的友誼」 。但這都是套話,去年那話印過來就完了,年年一樣,抄一遍。

所以表面上真的是看不出來,為什麼?這就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我們一直把它作為傳統的友誼,金日成也是這麼說的。第一,對於美國來講,中朝之間都不願意把他們的矛盾暴露給敵人,因為暴露給敵人對我們都不利。從戰略上講,就像毛主席講的:「美帝國主義早晚有一天要進攻中國,朝鮮半島就是個路線。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朝鮮就是前方,我們就是後方,咱倆是一體的。」為什麼要說同盟關係?就是因為有共同的利益,有共同的敵人,所以他不能把這個分歧暴露出來。他不像中蘇,中蘇是另一個問題。同樣,朝鮮也一樣。同盟之間有多大的問題,大家都不願意對外講,要維持這麼一個戰略態勢,所以這種不穩定性是中朝同盟關係的第一個特徵。

中朝同盟第二、三個特徵——不干涉、不對稱。

一般像大國跟小國的關係,總的來講,都是大國干涉小國,小國要圍繞著大國轉。雖然有時候大國會遷就一下小國的要求,但總體來講是通過不管是找代理人也好,還是換人。比如說美國對韓國不滿,把總統給換了,對哪兒不滿,他有各種手段,總而言之是干涉人家內政。但是中國對朝鮮不採取這種政策,除了1956年那一次,那一次的性質有點跟「波匈事件」是一樣的,就是社會主義國家,這個跟社會主義國家關係總的原則一樣,社會主義國家是不承認對方獨立的。為什麼?社會主義國家的關係,他是從黨的關係過渡過來的,黨的關係是沒有獨立的,你怎麼能獨立呀?你要獨立,你就是搞分裂,從第一國際、第二國際、第三國際,到共產黨情報局,一直到後來的社會主義陣營都是這個原則,你不能搞民族主義,所以他是不承認人家獨立的。但是作為一個執政黨,我代表國家利益呀,他又要求有他的獨立性。

所以50年代到60年代,其實所有共產黨執政國家,對於處理他們雙邊國家關係的時候都是非常困惑的,非常矛盾的。當時毛澤東覺得朝鮮是要背叛革命,他認為干涉朝鮮是正當的,從革命的利益出發。從雙邊關係來講,國家關係來講,還真是不干涉。雖然他想,比如說中蘇分裂以後,毛澤東特別想讓朝鮮不要腳踩兩隻船,你跟著我就行了。但是朝鮮不能就這麼跟著你呀,那蘇聯給的東西比中國給的好多了,他能得到的東西,他為什麼不要?而且蘇聯那會兒為了拉住朝鮮,也是跟中國兩邊比著給,你給100萬,我給200萬,你給1000萬,我給2000萬。所以為什麼朝鮮那麼富啊?70年代的時候,朝鮮生活水平高過中國,經濟水平高過韓國,為什麼?都有人送啊,全是白給的,導彈啊,潛艇啊,坦克、飛機,那米格飛機一批一批的,他要什麼有什麼。到70年代後期就不行了,一會兒我會講到。

所以中國不像比如說殖民國家,一般都是採取培植代理人的政策控制這個國家,但是中國從來沒有。朝鮮戰爭期間是個最好的機會,因為「延安派」大部分都是軍事幹部,而且都是高級軍事幹部,但是彭德懷奉行不干涉內政的政策。金日成就是在朝鮮戰爭期間把這些「延安派」幹部全給打下去了,中國不聞不問。他壓根兒就不是想通過培植代理人的政策來控制這個國家,這是中朝同盟一個很大的特點。

因為毛澤東有個邏輯,他曾經跟蘇聯人講過,他說:「你對東歐,你們這關係搞得不好。」赫魯曉夫說:「怎麼回事啊?」他說:「你不懂哲學,你呀,拉得越緊,他就離你越遠,你越放鬆,他就越靠近你。」這是毛的哲學思想。所以他對金日成就是,跟別的國家什麼都不一樣,他不採取換個代理人的政策,不,就給你充分的自由。給到底了,把志願軍全撤回來,不是給到底了嗎?如果你有40萬人在朝鮮,朝鮮現在還是這局面嗎?但是毛的做法就是不干涉內政,這像誰呀?一會兒我給你總結你就知道,中國過去都是這樣,藩屬國嘛,給你充分的主權,所以乾脆志願軍都撤回來。志願軍撤回來,美國人和韓國人到現在都想不明白,中國怎麼就撤了?而且自己撤,美國人他們沒撤,中國自己就給撤了。這就是毛澤東處理周邊關係,他基本的理念就是這個,不干涉。

還有一個特徵是什麼呢?不對稱就是雙方的需求不一樣。朝鮮呢,當然也不能那麼說,什麼「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但是有點這意思,就是「大國喻於義,小國喻於利」。金日成要的就是實際利益,要錢,要糧,要人,要土地,你這能滿足嗎?能滿足,我就跟著你。你不能滿足,我就哭一嗓子,叫一嗓子,中國馬上,那就得趕快……但是毛要的是什麼?毛要的就是你跟著我就行了,你只要跟著我,要什麼都可以給你。

他有兩個觀念,一個是從地緣政治上講,因為中美當時是死磕,死對頭,朝鮮是處於前方,前哨。所以1953年11月,當朝鮮戰爭結束的時候,毛澤東知道中朝關係非常緊張,所以把金日成叫到北京,要什麼敞開要,要什麼給什麼。金日成9月份去蘇聯,蘇聯赫魯曉夫他們吭吭唧唧的,最後同意朝鮮戰爭的債務減免50%。到中國來,毛澤東說我這兒全免。中國那一次給朝鮮的無償援助超過了蘇聯和六個東歐國家的總和,很多中國人都想不通,他們又沒打仗,遠在歐洲。中國還參戰了,打了三年,也打成一個爛攤子,我們怎麼給援助超過他們那麼多。中共中央宣傳部下了一個通知解釋這個事,為什麼?一個基本邏輯就是他們在為我們打仗,他們是前方,我們是後方,所以前方需要什麼,後方都得給。毛處理朝鮮問題就是這個邏輯,這是一方面。

第二個,他講究,只要你跟著我,要點土地算什麼呀?你都是我的,不就給你點地嘛!

從1958年到1964年,毛澤東說:「金日成同志,將來打起仗來,東北我就交給你了,要好好管理,東北這個地方好啊,要人有人,要糧有糧。你不但要熟悉這裡的山川地形,還要熟悉這裡的幹部。」金日成1963年還真來了一趟,視察東三省,毛主席讓各省領導人向金日成同志彙報工作。

所以你想,金日成什麼感覺呀?這東北不就是我的了嗎?到哪兒都是,司局長以上的幹部向他彙報工作,這兒建設的情況,什麼軍事,哪有倉庫什麼什麼的。回去以後金日成就在朝鮮辦了一個東北幹部培訓班,司以上幹部輪流到朝鮮培訓,名為療養班,其實就是跟他彙報工作來了,讓他了解東北的情況。從這一點上,毛的想法就是前方後方的關係。

還有一種講法,他說:「你們的祖宗說中朝邊界在遼河,我們的祖宗說中朝邊界在鴨綠江。你看現在,都把你們趕到鴨綠江南邊去了,怪可憐的。但這不是我的錯,是封建主義壓迫了你們,這事都是唐太宗、武則天、隋煬帝,都是他們乾的,我不是把天池給你了嗎?」大概周恩來也有類似的話,說:「我們的祖宗欠你們祖宗的賬,現在由我們來還。」就類似這樣的話。

《中朝邊界條約》簽訂了以後,周恩來曾經跟遼寧省、吉林省幹部有一次談話,講的也是這個意思,為什麼我們要把大片的領土劃給朝鮮?講的就是要還祖宗欠的債,要照顧朝鮮的民族感情。我理解,照顧他們的民族感情,主要是因為朝鮮人一直把長白山當做他們的聖山,朝鮮的發源地。結果你現在發源地在中國,你說這民族怎麼生存啊?

還有一個他沒講,因為金日成一直講他抗日,他是朝鮮民族的抗日領袖,一直講他的總部就在長白山密林,結果長白山密林在中國,那你那會兒不還是在國外嘛。而且還有一個講,說金正日也是出生在長白山密林,也是出生在國外,所以他在國內這種領袖的合法性就會受到質疑。我想這就是所謂照顧他們,但是他沒講得那麼明確。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毛澤東要求的是,反正你跟著我就行了,無論是從世界革命,馬克思主義的一些基本理論出發,因為馬克思也是講工人無祖國嘛,將來共產主義天下大同,現在劃那麼清楚幹什麼呀?早晚都是一家人嘛。這個理念跟中國傳統的中央王朝理念是完全一致的。中央王朝就是這樣,因為中國是沒有邊界的國家,中國什麼時候有過邊界呀?沒有,只有管轄權。因為中國周邊都是藩屬國,藩屬國就是你管這塊地,我高興了多給你管點,不高興少給你管點,從來沒有邊界。

雍正六年的時候就發生了這麼一件事,雲南總督跟安南王倆人打起來了,120里一塊地到底歸誰?後來雍正就批了,說80里給越南,40里給雲貴總督。這個雲貴總督就上了個摺子,說我這40里沒有問題,我很滿意,但是安南王不滿意,他想把我這40里也要過去。雍正就批了一段話,什麼「朕統御寰宇,率土之濱,莫非王土」之類的,寫了一大堆。說天下土地都是朕的,朕願意給誰給誰,給安南王就是外藩,給雲貴總督就是內地,如此而已嘛,區區40里還吵什麼吵?剛寫完,人家安南王上一個摺子,他不是不滿意,人家特滿意,又說聖上對我們這麼照顧,我們一定世世代代為朝廷守好這塊地。雍正一聽哈哈大笑,大筆一揮,「那40里也給你了,替朕永守之」。

所以毛澤東在處理這個問題的時候,在中朝同盟當中,這個特點是非常突出的,別的國家很少有。你見過美國處理這事?替我管著這塊地,哪有這事?沒有。蘇聯有嗎?給你佔了就佔了,佔了就是我的了,那是帝國觀念,或者西方的殖民觀念,但是中國就不是這樣。

推薦閱讀:

沈志華:金日成寧可依賴蘇聯 也不願中國插手朝鮮事務
史學專論 | 沈志華:面對歷史機遇:中美關係和解與中朝關係(1971-1974)
沈志華:志願軍入朝前20天 毛澤東還在拒絕出兵
朝鮮戰爭爆發的歷史真相—來自俄國解密檔案的新材料 沈志華2

TAG:午餐 | 先生 | 報告 | 特徵 | 沈志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