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參法師《大乘起信論》26
大乘起信論 26
夢參老法師普壽寺
【修行有五門,能成此信。】
這個信根本、信三寶,怎麼樣成就呢?怎麼樣能把這個信心修成就呢?有五門能入,能成就你這個信心。
【云何為五?一者施門,二者戒門,三者忍門,四者進門,五者止觀門。】
哪五門呢?就是六度。把禪定跟般若的智慧合為一,叫止觀。從這個門就能入,一者施門,二者戒門,三者忍門,四者進門,五者止觀門。這不是按頓教說的,按漸教的次第。漸教的次第是這樣子,依著這個次第。
【云何修行施門?若見一切來求索者,所有財物,隨力施與,以自舍慳貪,令彼歡喜。】
先解釋施門。若見一切眾生來求索者,所有財物,隨力施與,以自舍慳貪,令彼歡喜。這叫財施。碰見來化緣的,或是求幫的,你不分善惡冤親,平等。在地藏經上,地藏菩薩請示釋迦牟尼佛說:怎麼樣來布施?為什麼有的人布施了,他享受一生就完了,布施功德就沒有了。有的布施的物質並不多,他享千生萬生,長時享。什麼道理?在心地上分別。佛跟地藏王菩薩說,如果以大悲心、平等心、恭敬心,若是自己的地位很高,是國王,布施一個很窮叫花子,他能親手施與,而且跟他柔聲的。柔聲就是聲音很柔和,不是輕心、慢心,是用恭敬心。完了供養他錢,修供養,這個功德非常大,一千生,一萬生,一生一生的享受不盡。如果以輕心、慢心這樣供養,只受一生。所以當我們想要供養別人,先要有個恭敬心,把一切眾生看成是佛,這樣施。但是施有幾種,有財施、有法施、有無畏施。眾生苦難的時候,無依無靠,畏懼,你能布施給他。布施給他,不怖,讓他心無掛礙,無掛礙就無有恐怖了。
有三種施,財施、法施、無畏施。如果舍心很大的,捨得!捨得!感覺很窮,感覺財力不夠,看著有那些富長者,就是那些有錢的,比如那些大資本家,為什麼我做小生意都做不起呢?因為你沒舍,你得不到。捨得!捨得!舍才能得。若不布施,你不會富有的,要布施才有富有。看見人家富有,人家前生是種了善根的。但是你必須得有個菩薩心布施,以法布施。魔王,福報最大了,威力也很大,但是他布施的時候,沒有平等心,沒有恭敬心,得那個福報變成魔業了,不是善業了。所以對於一切求索者,隨你力量有好大,舍給他好多。自己也舍慳貪,令他也歡喜。
【若見厄難恐怖危逼,隨己堪作,施與無畏。】
若遇到恐怖的,受危逼的,你要布施給他無畏。遇著困苦厄難的人,恐怖逼迫的人,隨你自己能力能承當得了的就救濟他,施給他無畏。你沒力量是辦不到的,你得有力量。沒力量,讓你去救度,你怎麼救度得了呢?你得有力量。如果你有力量而不肯舍,不肯幫助他,不肯讓他離開恐怖,這叫失掉布施度了。這只是財。
【若有眾生,來求法者,隨己能解,方便為說;不應貪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迴向菩提故。】
若是有眾生求法的,隨你的力量,你理解到好多,就給他說好多,不要貪求名聞利養。這個地方不給錢,我不在這個地方說法。那個地方錢多,我就到那個地方說法。這是不行的,這是犯罪的,這是貪求名聞利養,唯念利自,不念利他。如果是你說法的平等心,不求名聞利養的說法,隨自己能理解的能力,感覺他能接受的,方便給他說法。如果你自己不知道的,解釋不清楚的,你不要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如果你不知道,強說,或是說的也不對機,或是錯說,那就不好了,那要受果報的。如果你能說,不說,為什麼?因為他不供養,或者他很貧苦,沒有錢供養,他來求法,你就不給他說。有錢的,供養很多的,就長時給他說。這是錯誤的。
說法也很難,慈老法師在這引證一個百丈禪師的前輩子老百丈了,錯下一個字,說法錯了一個字,墮了五百世的狐狸,野狐。因為有人問他說:善知識落因果否?善知識還受因果不要。他答覆:善知識不落因果。答錯了
一個字,哪個字呢?落,不落因果。這樣子他就墮了狐狸,墮了五百世。後百丈,也是百丈禪師。老百丈說:請問和尚,我過去因為錯說了一句話,一直墮到狐狸。這是在後百丈有一天升座說法的時候,大眾都散去了,有一個老者在這徘徊不走。後百丈就問他:你有何事不明?你徘徊必定有解不了的問題。他就答覆後百丈,他說:我前五百世也是在這,我說法說錯了,墮了野狐。但是我不知道我錯在何處,請和尚給我下一個轉語。轉語的意思,就是一點就明了。後百丈就答覆他,允許他說可以,你問吧!他就問了,他說:善知識落因果否?後百丈答覆他,說:善知識不昧因果。他以前答覆的是不落因果。就是個「落」字跟「昧」字。善知識明白因果。明白因果,決定不能夠犯。明白因果,不做因果事了。他說不落因果,有個落字,跟個昧字,不昧因果。這個化人,這個野狐是化現一個老者,他馬上就開悟明白了。這是說法者很難。
以前我跟大家說過,「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佛就冤家對頭。依文,依著經文來說它的道理,就是佛的冤家。「離經一字」,如果你解釋經典的時候,離開經了,離開一個字,這就錯誤了;「即同魔說」,離開一個字,不是佛說的,是魔說的。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諸位道友現在學了佛法了,明白佛法了。或者人家見到你,說:師父,請你給我開示開示吧!或是有個問題,請你給他解答解答吧!那你就方便的,不拘軌則,也不要升座,穿袍搭衣,都沒必要。說法者不一定做這個形式。
若如法如儀的升座,依著法律;我們法律是戒律;依著戒律來說,按制度來做,這也有的。有師徒兩個人,徒弟已經成道開了悟了,師父還沒有。老師在窗戶底下讀經,很多蜜蜂就觸那個窗戶紙,要出出不去。徒弟在這邊就說:這麼大的光明,你往外邊跑嘛!你盡往紙上攢什麼?他說他老師,光明遍照,你光讀經,在紙裡頭攢什麼呢?拿這個蜜蜂作比。他師父就明白了,是徒弟來呵斥師父來了。這算一件事。又有一次徒弟給他師父洗澡沐浴時候,徒弟給他師父搓背的時候,說:一尊好佛像,缺少如來藏。這佛像很好,可是沒裝藏,缺少如來藏。他師父被他這麼一點就明白了,就請他說法。徒弟說:說法要有儀式。當然你是老師,說法還有個禮,問法不可以輕心。老師就給他敷個座,請他徒弟坐上,完了如法來行法。頂禮,膜拜,完了請他說法。
若他根本不懂得佛教,不一定按著佛教的儀式。我就很怪,我也不願意人家給我作禮幹啥的,你要說就說,就直截了當,減少時間,這叫方便說。還有我不求你什麼,只是你求我,你要問,你就說吧!說完了。說完了,就完了。千萬不要這個有錢,我給他說好一點;那個沒錢,不理他。這就錯了,這就落因果了。
財施是一種。剛才講的是法施,以法布施的。禮拜、恭敬、供養,這是請法的義務,必須得做,你必須得按這個儀軌做。各盡其道,兩者無患,你盡你求法的道。那個說法者,以法布施者,你觀念常時觀照,照著諸佛菩薩所教導的自利利他,使他能夠解悟,開他的慧解,既利了自己,也利了他人。遇到人家請你說法,絕對要說。因為我們現在沒有大智慧,不能觀機,你給他講苦空無常,這個誰都懂得。他也懂。懂,他不做。你給他洗刷一下,幫助他一下,給他說:不要貪戀,貪戀你要受苦的。你現在受苦怎麼來的?因為你貪戀。這給他說布施度。
【云何修行戒門?所謂不殺不盜不淫,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遠離貪嫉欺詐諂曲瞋恚邪見。】
施、戒、忍,再講戒。云何修行戒門呢?不殺、不盜、不淫、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離開貪瞋痴,遠離貪嫉、欺詐、諂曲、瞋恚、邪見。簡單說,就是十樣煩惱。身三:殺、盜、淫,口四: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念:貪、瞋、痴。這是三業發之於七支,就是十業了。戒,防非止惡,修成道果。什麼叫戒呢?戒就是不許,不許做的。咱們這光講止持,沒講作持。止你不許做的,不要造思業。這可能大家天天都講,咱們這就不再詳細講它。
【若出家者,為折伏煩惱故,亦應遠離憒鬧,常處寂靜,修習少欲知足頭陀等行。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慚愧改悔,不得輕於如來所制禁戒。】
我們出家的人要折伏煩惱,遠離憒鬧,常處寂靜,修習少欲知足頭陀等行。現在我們算都住在山裡,不是憒鬧的,除了常住供養點飲食,供點衣物,供養點保暖的設備,必須修習少欲知足。至於犯了小罪,過去所犯的小罪小錯,都要把它連繫到因果,恐怕墮地獄,心裡生恐怖,要慚愧改悔,把如來制的禁戒好好遵守。知道犯了,犯了就要懺悔。不懺悔,那你就受報。不懺悔一定要受報的。
這只是止,還有作呢?佛還有作持,止持、作持。止持是指諸惡莫作。作持,那要眾善奉行,那叫攝善法界,把上頭那十惡業變過來了,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痴。這不論是在家出家四眾弟子都要共同修的,用戒律來折伏你的煩惱。出家人不要在社會上去,不要往熱鬧地方鑽,常樂住在寂靜處,五欲(財、色、名、食、睡)這五種境界漸漸就減少了。
這裡特別「頭陀」兩個字,頭陀是印度話,咱們華言翻抖擻,抖擻就是抖擻抖擻精神。你打坐時候感覺很疲勞,你可以抖擻抖擻。打坐的時候要動一動,把身體要活動一下。大家看過那喇嘛念經沒有?喇嘛念經不是像咱們這樣老老實實坐著。他不,他動著念,他滿身都在搖。我最初看見,我說這是看什麼?他這個就是氣脈,喇嘛講氣脈,氣脈衝動,這樣不疲勞,也不容易乖瞌睡。這是抖擻的意思,這叫頭陀,把塵勞都抖擻乾淨,使你精神振奮,修行道業。
寂靜處,就是阿蘭若處。阿蘭若處非常清凈,是非很少,你身口意外境很清凈。你住普壽寺里,你看見什麼?至於自己住山,或者共同住山,你從這個你體會到凡是大寺院都在山林裡頭,是修行處所。做佛事,趕經懺,你在山裡頭自然就麻煩了,所以它就在市裡頭,好多寺廟裡頭這樣子。現在建寺廟建到市裡頭,那裡做佛事方便,趕緣法。住山裡沒吃的,這就看你有修行、沒修行了。因為在城市當中,修行很困難,而且我們出家人一舉一動,所以像百眾學,多分防範你一舉一動的,四威儀!又者,護眾生不要犯錯誤。眾生看見和尚,或者看見尼姑,你的一舉一動,他說:和尚,出家人,怎麼出家男女還做這?他認為你不該做。他自己可以,你要做了,他看得很清楚,他說你不該做。有監督意思。自然的形容著,你可以這樣感覺,他就把你看得很高。他們做沒關係,你出家人不能做,懂得這個含義了。
【當護譏嫌,不令眾生妄起過罪故。】
護譏嫌。他要謗毀出家人,謗三寶,那就是罪過了。你護譏嫌,就是度眾生了。不是有個饒益有情戒嗎?饒益一切眾生。我們出家的僧人持戒,讓眾生看著生歡喜心,不譏不嫌,不令眾生妄起譏嫌。這個很難。看來是很容易,好像小事一段,其實非常的重要。佛制戒時候,也就因為人家譏嫌謗毀,佛才制戒。因為僧眾犯,佛才制,人家譏嫌。如果人家不譏嫌,那佛也不制戒了。懂得這個原因,知道戒律的來源。我們僧人持戒,讓眾生不譏不謗毀,不令他起譏嫌的罪過,這就是饒益他。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護持眾生不起這個罪過。這是戒律,戒波羅蜜,六度的戒度。
【云何修行忍門?所謂應忍他人之惱,心不懷報,亦當忍於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法故。】
云何修行忍門?所謂應忍他人之惱,心不懷報,亦當忍於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這八種境界風。忍,不是光說忍他人的辱,忍譏;忍寒,現在我們山上很冷,你得忍受;修道者要耐冤害苦。我們和尚受冤枉,沒關係,要忍耐,這叫耐冤害苦。有人在你心口插把刀子,也忍受了,不懷報,不報復。所以忍字就是這樣含義。所以念金剛經,金剛經上說,釋迦牟尼佛在因地被歌利大王在割截身體的時候,不但能忍,還反過來發願要度他。成佛之後,佛最初度的弟子是憍陳如。大家都知道的,因為憍陳如才說歌利大王割截佛的事。憍陳如就是那個歌利王,所以佛發願,我成佛先度你。
慈老法師講他的同學有個叫定如法師,大家的本子上可能都有。他是山東的,他回到山東去講經去了,正在那土匪把那城攻陷了,把他就抓住了。那土匪頭子是誰呢?是他的堂弟。堂弟,就是他叔叔的或是他伯伯的兒子。他堂弟就問他:三哥,你怕死不怕死?管他叫三哥,他在大排行可能是老三吧?他說:我們學佛法的人有極樂可歸,不怕死,死了就回極樂去了;也不怨你們,但是我成佛之後必先度你們。這就叫忍。慈老法師舉這麼個例子,在這個本子上有。
凡談到法忍、無生忍可不同了,你觀察諦察法忍。就像稱、譏、苦、樂、利、衰、毀、譽這八風,八種境界風一時都吹來了,你穩得住、穩不住?「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大家知道這個故事吧?蘇東坡跟佛印禪師兩人,蘇東坡在他書桌上寫個「八風吹不動」,表顯我自己功力很夠了,稱、譏、苦、樂、利、衰、毀、譽一起來都沒關係。佛印禪師到那看見,在他那「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旁寫兩個字「放屁」。他回來一看,他就火了,誰敢在我這寫這?他底下的衙役就跟他說是佛印禪師寫的。因為他在杭州留守司的府,佛印禪師住在凈慈寺,得過那個杭州西湖,他氣得不得了,他坐著小船就過去了,就找佛印禪師去了。他說:我寫「八風吹不動」,你為什麼給我寫「放屁」?佛印禪師說:你八風都吹不動,放屁就把你吹過來了?八風吹不動,一屁送你過江來。我只打個屁,就把你吹過江來。這要大家參的,什麼味道?
什麼味道?那是說的,不是做的,這得歷事。在理上你都能明白了,誰都知道忍辱好,忍辱達到波羅蜜了,等罵你兩句就受不了了。像我這樣在給大家講,突然來個瘋子,他把我拉下去了,不但我忍不了,你也忍不了,大家都不忍了。如果拉下去,我們哈哈大笑,還說:來了,請你坐,你是菩薩。能做得到嗎?不可能。說時候容易,做起來可就難了。一切法都如是。
【云何修行進門?所謂於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堅強,遠離怯弱。當念過去久遠已來,虛受一切身心大苦,無有利益。是故應勤修諸功德,自利利他,速離眾苦。】
云何修行進門?所謂於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堅強,遠離怯弱。當念過去久遠已來,虛受了一切的身心大苦,沒有什麼利益。是故應勤修諸功德,自利利他,速離眾苦。精進,不要懈怠。如果你懈怠了,你想「我這個身心的大苦那麼多,我還在這睡大覺、還在這懶惰」,一念就去拜佛去了。但是拜幾拜也不行,常時精進。勤修諸功德,「功德」兩字我是做另一種解釋的,不是我做好事的功德。說你行道有德於心,行道的時候就是修行,修行就是功。你修功的時候,心裡頭非常的愉快,你心裡得到它好處了,這才能離苦難。
【複次若人雖修行信心;以從先世來,多有重罪惡業障故。為邪魔諸鬼之所惱亂,或為世間事務種種牽纏,或為病苦所惱,有如是等眾多障礙。】
複次若人雖修行信心,以從先世來多有重罪惡業這些給你障,為邪魔諸鬼之所惱亂,或為世間事務種種牽纏,或為病苦所惱,有如是等眾多的障礙。咱們凡夫修道業上沒障礙是辦不到的,從我們多生以來,先世的所造的那些惡業重罪,跟你身體一起來了。你的正念生起來很困難,邪念很容易,障礙你的信心,使你善根生不起來;或者生起來善根,又增長不了,這是內障。還有報障,還有外障,有很多的邪見外道引誘你,你的心不返觀自心,就是心游道外。魔呢?大家知道煩惱、睡覺、死亡、自然災害,或者天魔。魔王天,魔王福德很大,但是他著五欲,他的福報都是在五欲境界,他喜歡生死,他認為三界眾生都是他的屬下。如果你發菩提心,想了生死,他就對你不起了,給你做障礙。我們常說道高一尺,魔就高一丈。所以你把世間一些事看成是防礙道業的,盡量的把它拋棄捨棄。乃至於衣、食、住,這也是世間的閑事。把這些都注意起來,把世間事物牽纏的,還有個病苦,你想法克服。佛說病苦是助道因緣,比丘不求無病,無病則貪慾易生。沒有病,你什麼妄想都來了。有了病,顧不得了,身心不健康了。
【是故應當勇猛精勤,晝夜六時,禮拜諸佛,誠心懺悔,勸請隨喜,迴向菩提,常不休廢。得免諸障,善根增長故。】
所以應當勇猛精進,晝夜六時,禮拜諸佛,誠心懺悔,勸請隨喜,迴向菩提。精進,不要休廢,自己常時這樣警惕,使你善根增長,障道因緣減少。
【云何修行止觀門?所言止者,謂止一切境界相,隨順奢摩他觀義故。】
本來是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兩個合起來叫止觀雙運。如果光修定,止就是定,你心容易沉,沉就容易乖瞌睡。若光修觀,心多散亂。兩個兼修。先說止,止就是定。知道止,定才能生起;定了之後,才能靜;靜了之後,你心裡才安;安,你才能考慮一切問題。考慮就是後得智。慮,把我們那個思慮,睡不著覺,想發財,或是男女兩性關性談戀愛,那也是慮,跟那個慮就不同了,走到另一條道上去。這都屬於六塵境界,阻止你的妄心,隨順止觀。止就是止一切境界不生起,隨順奢摩他的觀,就是止觀雙運的意思。
【所言觀者,謂分別因緣生滅相,隨順毗缽舍那觀義故。】
觀是能觀。觀又分別因緣生滅相,隨順毗缽舍那的觀義。奢摩他是止,毗缽舍那是觀。觀就是分別。這個分別不是妄想分別,是正見的分別,分別這一切因緣生滅的相。前頭我們講過真如為因,無明為緣,不覺心妄動,這是生起染法。修止觀的,就把這個對治它。
【云何隨順?以此二義漸漸修習,不相舍離,雙現前故。】
前頭說隨順,隨順奢摩他,什麼叫隨順?漸漸的修習。定和慧,止和觀,不相舍離,使定慧均等,止和觀常時現前,觀照不失。觀是常時照著它不要失掉,把它定住。
【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
要修止的時候,在僻靜處,就是現在咱們這個地方就很好修止。
【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
這個止,不是像我們依著氣息,道家、密宗也講這個修氣息。不依形色,不要想著什麼中脈,不要去講這些,這是依著老道修行。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這個是離開一切境界,講離境的。
【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相,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
光離境還不行,還得把你心也除掉,就是一切妄想。一切諸想,隨念皆除,用你觀照的力把這妄想除掉。因為你相信真如了。前頭講過了,一切法本來無相的,本來是不生的,因為不生故也不滅,就是無生滅,不得隨你心外頭那些個境界相。你心若滯散了,就是打妄想的時候,胡思亂想,把它攝回來,讓它住於正念。正念是什麼呢?念心,當知唯心。外邊境界相一切都是假的,恢復你本來面目,了解你自相的體性,曉得念是不可得的,念念都是不可得的。
【若從坐起,去來進止,有所施作。於一切時,常念方便,隨順觀察。】
觀照!不論去來,不論進止,凡是有所動的、有所思惟的,在一切時不要妄動,一切時不要亂打妄想,胡思亂想,隨順觀察不舍。
【久習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漸漸猛利,隨順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煩惱。信心增長,速成不退。】
初時感覺困難,久習就自然淳熟了,心就得住了。心住,又無住相。你先由住著安定了,而後達到應無所住,住即無住,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得住得這樣住。心住故漸漸猛利,就是定力增強,這才能隨順得入真如三昧,才能深伏煩惱,信心增長,速成不退,很快就成就了。因戒生定,把你煩惱、妄想都止住了。因定就發了智慧,這叫始覺智猛利了,就能除掉疑惑了。
【唯除疑惑,不信,誹謗,重罪業障,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能除掉什麼疑惑?不信,誹謗三寶,誹謗正念。乃至於過去造的重罪,所有的障礙,我慢貢高,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這六種都是障緣,不信、謗、業障、我慢、懈怠全是障礙。障你什麼?你不能得入真如,不能了生脫死。
【複次依此三昧故,則知法界一相。謂一切諸佛法身與眾生身平等無二,即名一行三昧。】
複次依此三昧故,則知法界一相。謂一切諸佛法身與眾生的身,平等無二,這叫一行三昧。另外再講方便,就是念佛,念阿彌陀佛。怎麼樣打般舟三昧?就這樣打。有位道友問我,要行般舟三昧怎麼修行?這就告訴你了,這就是般舟三昧。法界一相,就是直心正念真如。常知實相的理,謂一切諸佛的法身跟眾生的身平等無二,這就叫一行三昧。
【當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漸漸能生無量三昧。】
當知真如是三昧的根本;若人修行,從一行三昧能生無量三昧。
【或有眾生無善根力,則為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亂;若於坐中現形恐怖。或現端正男女等相。】
或有眾生沒有善根力,則為諸魔外道鬼神的惑亂,在你打坐修行當中,或者現端正的,你若是女生,他就現男相;你若是男生,他就現女相,擾亂你的心不得安。這是魔擾。想修止觀一定有魔,為什麼?你善根力不深厚,諸魔外道要來惑亂你,使你修不成。或者現形相,或者現的恐怖相。形相不是一種,或者現端正男女相,擾亂你的心。
【當念唯心,境界則滅,終不為惱。】
當念唯心,你一心正念真如,一切境界相都滅了,他想惱害你也惱害不到。
【或現天像,菩薩像。亦作如來像,相好具足。或說陀羅尼。或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或說平等空無相無願。無怨無親,無因無果,畢竟空寂,是真涅槃。】
或現天像,或現菩薩像,或者還要作佛像,相好莊嚴,給你說陀羅尼咒,說總持咒。咱們有很多修道者被這干擾。或者給你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說六波羅蜜法。或者給你說平等空無相無願,無怨無親,無因無果,畢竟空寂,是真涅槃。行人要修習正法,依你所理解的去修行,遇到有這種魔事,你才認識得到,才不被他惱害。如果你沒有修行力,你認識不清,隨他一轉就墮落。
【或令人知宿命過去之事,亦知未來之事,得他心智,辯才無礙,能令眾生貪著世間名利之事。】
或有魔來令你知道宿命通,知道過去事,還能知道未來,你認為得了他心通,還令你得到辯才無礙。他的目的是讓你貪著世間的名利,讓你跑不了。這就是魔。
【又令使人數瞋數喜,性無常准。或多慈愛,多睡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進,後便休廢。生於不信,多疑多慮。或舍本勝行,更修雜業,若著世事種種牽纏。】
又令使人數瞋數喜,性無常准。或多慈愛,多睡多病,心裡生懈怠,精進不起來,以後就休廢了。生起不信心,多疑多慮,或舍本勝行,更修雜業。雜業,就是離開佛教了,世間種種事牽纏著。我們好多的現在道友們,去學世間事去了,太多了。身在佛門,住在寺廟裡頭,學的是出世間法,做的是世間事。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了。
【文字錄入:隆華】
推薦閱讀:
※寬如法師大悲咒迴向文
※《離幸福很近》法師輔導第17課筆錄
※海濤法師:借假修真--學佛網
※十番顯見3(顯見不滅_竟)編號031a《楞嚴經》凈空老法師主講
※風物長宜放眼量 | 學誠法師答問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