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獨居全球化

斯眉2012-03-08 09:15

現如今,獨居的人比以往任何時刻都多。在亞特蘭大、丹佛、西雅圖、舊金山與明尼阿波里這些繁華的美國城市,超過四成的家庭只住著一個人。而在曼哈頓與華盛頓,獨居家庭佔到近一半。

依照國際標準而言,這些數據令人驚奇——是低得令人驚奇。在情侶之都巴黎,超過一半的家庭只住著一個人,而在崇尚社會主義的斯德哥爾摩,這一比例竟超過六成。

只要經濟條件允許,在不同文化中選擇獨處都是司空見慣的。儘管美國人以自力更生和個人主義文化自居,但德國、法國和英國的獨居家庭比例都高於美國,甚至日本也是如此。單身人口數量增長最快的三個國家——中國、印度和巴西——經濟發展也最為迅速。

曾幾何時,只要一想到獨處,就會令人心生憂慮。但那已是時過境遷。現在,地球上最有特權的人們不惜動用人力物力將彼此隔開,以獲取私人空間。

獨居符合當代價值觀,提升了自由、個人約束與自我認知--這些都是現代生活引以為榮的理念。

獨居不再那麼可怕,其重要原因是,它不再意味著不合群和缺乏社交的社會。在近十年的研究中,訪問了300多位單身人士(我對獨居者的稱呼)之後,我的結論是,獨居似乎可以鼓勵而非抑制社會交往。

矛盾的是,長期以來由群體和小家庭構成的人類,由於全球社會相互依存度的增加,已經能夠獨居生活了。活躍的市場、繁榮的城市以及開放的通訊系統,讓現代的自由意志更吸引人;它們給了我們獨立生活的能力,也讓我們自主選擇何時、用何種方式與他人打交道,一切都由自己說了算。

事實上,獨居能讓人們更容易參與到社交活動中,因為單身人士時間充裕,也沒什麼家庭負擔。

相對於已婚族而言,單身人士更可能與朋友和鄰居下館子、上美術課和聽演講。很多研究表明,單身人士更愛出去遊玩——這裡的單身不僅僅指年輕一代。康奈爾大學社 會學家埃仁·康威爾(Erin Cornwell)分析了2000-2008年的綜合社會調查(抽取美國居民中的代表性樣本)資料,結果顯示,相對於已婚或者有情人的人士而言,35歲及 35歲以上的單身人士更有可能與鄰居或者朋友參加社交晚會。2008年,由她丈夫本傑明·康威爾(也是康奈爾大學的社會學家)帶頭起草了「老年人的社會關係」一文,刊登在《美國社會評論》(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上,其中寫道,單身老人與同齡的已婚族有著同樣數量的朋友和核心交談夥伴,並且他們更願意與朋友和鄰居接觸。

一些為開發新產品和服務而向客戶提供行為研究的市場調研公司所作的調查也表明,與單身族相比,有孩子的已婚族更願意待在家裡。那些住在郊區大房子的人,常常分散待在各自的房間里。大家同住在現代家庭里,每個人埋頭於自己的現實世界,可能是擺弄智能手機、看電腦、玩電子遊戲或者看電視節目,已經成為司空見慣的文化現象。

新型通信技術讓獨居成為一種社會經驗,因此,一個人在家並不會難受或有關禁閉的感覺。獨居一族可以在家上網,瀏覽大量人物、資訊和觀點。互聯網的運用看來不會切斷真正的友誼和聯繫。

《佩尤互聯網個人網路與 社會調查》(The Pew Internet Personal Networks and Community Survey)是一項有代表性的調查。2008 年,它首次就互聯網和手機對人們核心社交網路的影響問題,對2,512位美國成年人展開了調查。結果表明,網路的應用能夠增加而非減少社交生活。由美國羅格斯大學通信學者凱斯·漢普頓(Keith Hampton)編著的《社交隔離與新技術》(Social Isolation and New Technology)揭示了網迷比其他人更有可能擁有龐大且多樣化的社交網路,更有可能去公園、咖啡廳和餐廳,且更有可能見到各種各樣有著不同觀點和信仰的人們。

如今在美國,有500萬18-34歲的人獨自居住,人數是1950年的十倍。但是,單身族人數最多的年齡段是中年人,有1500萬35-64歲的人正在獨居。那些經歷分手或離婚的人原本可以選擇和室友或家人住一起,但卻決定獨居。然而,我採訪的很多人說,他們選擇獨居的理由是他們發現和錯誤的人同住是最糟糕的事情。

在我的採訪中,年長的單身人士對獨自居住有著明顯的偏好,他們因此得以保持獨立和完整,並明確表示厭惡與朋友及家人同住,或搬進療養院。

根據羅格斯大學社會學家黛博拉·凱爾(Deborah Carr)的調查,喪偶18個月以後,只有四分之一的老年男性和六分之一的老年女性有興趣再婚;三分之一的男性和七分之一的女性對於未來的約會有興趣;而只有四分之一的男性和十一分之一的女性對立即約會有興趣。

大多數年長的寡婦、鰥夫和離婚的人都把自己重塑為單身人士。一個世紀前,美國將近70%的老人與孩子一起生活;今天——多虧有社會保險和私人養老金在市場上產生的財富——僅有20%的人和孩子一起生活。據洛杉磯大學經濟學家凱瑟琳·邁克蓋瑞(Kathleen McGarry)說:「當他們有更多的收入,可以選擇如何生活時,他們選擇獨居。 他們用錢買來了自己的獨立。」

我在為一本描寫1995年數百名獨居者死於芝加哥熱浪的書收集素材時得知,一些健康不佳的老年人獨自居住,這很危險,他們理應得到比今天更多的關懷和支持。但是,老年人獨居的增多也是一項社會成就。持久的健康、財富和活力使這麼多65歲以上的人能夠比上一代人享受更長時間的獨居生活。今天的新鮮事是,相對其他選擇而言,絕大多數的老寡婦、鰥夫和離婚的人更喜歡獨自生活,並且他們願意把錢花在住房和特殊家政服務上。一些權威人士預測,由於經濟不景氣,獨居率會直線下降:年輕人會搬到父母的地下室;中年人會因財政原因推遲離婚或分居;老年人將搬去與孩子一起生活,而不是堅持在老家獨居。

然而,迄今為止,幾乎沒有證據顯示這一切已經發生。真實情況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因為無法找到好工作而搬去父母家;但是20-29歲的獨居者比例略有下降,從2007年的11.97%降到2011年的10.94%。在普通人群中,從絕對數上看,獨自生活日益普遍。最近一次人口普查報告估計,今天有超過3200萬美國人獨自生活,比2000年的2720萬和2010年的3100萬均有增長。

種種跡象表明,獨自生活在未來將變得更加常見,在成年期的每一個階段和人們買得起的任何一個地方,莫不如此。(本文素材來自埃里克·克林伯格(Eric Klinenberg)所著《去獨居吧:獨自生活的非凡崛起和令人驚奇的吸引》(Going Solo: The Extraordinary Rise and Surprising Appeal of Living Alone),原文刊載於《紐約時報》。)


推薦閱讀:

【危險】獨居老人患有精神病 姜堰街頭持刀亂舞
新書推薦:《單飛:獨居的極大上升與驚人吸引力》
致所有和父母住的年輕人:學會和自己生活
獨居、不婚者越來越多,可能對人們和社會有什麼影響?
年輕女孩適合獨居嗎?

TAG:獨居 | 全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