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賢治:五四:沒有學者的時代

林賢治:五四:沒有學者的時代(2007-05-01 20:29:56)

林賢治  

  

  何謂學者?

  學者是人,而能機器似的運作。他們最大的資本是擁有知識,或稱學問;是大量書籍,尤其是經典和教條的嚼食者。所謂著述,基本上是來自書本的枯燥的排泄物。他們常常以精英自居,遠離俗眾的日常生活,甚至社會的重大事件而自以為超越。在學界,據說「學術規範」是必須恪守的,「價值中立」是最高準則。因此,他們動輒標榜「客觀」,「公正」,不偏不倚,周詳完備,總之特殊得很,普通人是不容易做到的。

  學術在中國,不像西方有政教分離的傳統,由來不曾獲得獨立的超然地位。作為知識的累積,闡發與承傳,學術與道德修養的聯繫十分密切;按照「修齊治平」的正統要求,它應當是由智達德,由凡入聖,大有助於「教化」。考一部學術史,「我注六經」雖代不乏人,然而那種埋頭考究的細瑣功夫,其源頭恐怕正在於「避秦」;像桃花源中人那樣,表面閑適、洒脫、自外於世事,實乃出於不得已,未必受了求知慾的驅遣的。這「學統」蔓延開去,到得末代子孫,便已全然不諳其先祖治學的苦衷,惟知一味「為學術而學術」而已。

  

  及到本世紀初,五四運動一起來,傾天下學者,不是啟蒙就是反啟蒙,幾乎沒有專註於學術的,堪稱今古奇觀。此時,政治—空前的歷史變革—並非以政府機構的強制性壓力,而是以社會的自然的推動力,不但使戰鬥的學者現身,而且撕開了蒙覆已久的超功利的學術面冪,使純種學者現形了。

  陳獨秀、胡適、魯迅、錢玄同,這些啟蒙的先驅者,原本都可以穩當地做他們的第一流學者的,然而竟不,居然做起了從學術的眼光看來簡直一文不值的時評、小說和雜感去了。陳獨秀和魯迅的有名的偏激自不待言,胡適一樣「拚命走極端」,連錢玄同這個傳統主義者也一反常態,發起「激切的議論」來。這個文字學家,廢除漢字是他的主張,在其代表作《中國今後之文字問題》里宣稱:「經不待說,所謂『史』者,不是大民賊的家譜,就是小民賊殺人放火的賬簿。」又說,「兩千年來用漢字寫的書籍,無論哪一部,打開一看,不到半頁,必有發昏做夢的話。」如此誇張,哪裡像學者說的話?在全面背叛傳統文化的革命的空氣中,什麼「純學術」之類簡直成了一種褻瀆。即以這批人物的學術論著而論,如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顧頡剛等人的「疑古派」史學研究,也都不是「國學」的嫡傳,它們以自身的開拓性,科學性和戰鬥性,顯示了新文化運動的實績,創立了現代學術的新的范型。對於他們,學術的自覺蘊含於啟蒙的自覺。新文化運動退潮以後,胡適已然意識到其間由他提倡的「整理國故」是危險的。他辯護說,整理國故的目的是為了「打鬼」,而不是對之崇拜,其中不無憬悟之意。他告誡青年道,「這條故紙路是死路。」這樣立足於「為人生」的話,很使人想起啟蒙運動初期激越一時的宣言。

  新文化運動的得力的反對派,同樣不曾很好地做他們的學術。就拿北京大學來說,那裡的著名的四位教授辜鴻銘、劉師培、黃侃、崔適,作為「國粹派」的中堅,他們都發過許多並不「客觀」的議論,絲毫不曾顧及是否因此有損於學者的身份。《東方雜誌》主編杜亞泉,曾幾何時,已被我們的學者奉為楷模了。當時,他對啟蒙運動引起的社會變動是極其不滿的,故力主以「文明之統整,思想之統一」來收拾「迷亂之現代人心」。梁啟超、梁漱溟、張君勱,他們的學術著作,也並不怎麼太「純正」。梁漱溟撰《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預言全世界都要走「中國的路,孔家的路」,「未來文化就是中國文化之復興」。明顯地,這是對「打倒孔家店」的反動。梁啟超作《歐遊心影錄》,宣告「西方文化已經破產」,目的其實為了「保古」。「學衡派」的吳宓等人,亦相率跳了出來,反對勢不可遏的白話文運動。說來可笑,他們甚至連一點論戰的風度也沒有,窮余便詛咒現代的革新者為「魔鬼」,其中就包括了最溫和的杜亞泉。

  王國維和陳寅恪,大約算得是最具代表性的正宗的學術人物了吧,其中一為自殺者,一為哀悼者,也都無非因為目睹了舊文化經了「五四」而衰微沉淪之故。無論如何保守,他們所關懷的仍然重在社會,而非學術。

  學者對現實社會的介入是自然的,正常的,而且是必要的。那是他們的使命。不必非要揪著頭髮將自己拔離地球一樣,使自己遠離當代的社會環境,置自由的命運於不顧。魯迅在《兩地書》中關於大溝小溝的譬喻,即便對學術,也是十分恰切而且適用的。偉大的知識分子,無論東方或西方,他們的價值觀念都異常地鮮明,不但理性健全,而且激情充沛,不但大膽探索,而且勇於踐行。他們始終把人的價值看作終極價值,而不是學術或其他。他們深知學術的界限。假如學術一旦妨礙了對真理、對自由、對人的權利的追求,那麼,他們就會隨時扔掉它,恰如扔掉一隻臟手套!

  

  「五四」過去已經八十年,每當想起那一代啟蒙思想家,內心總是充滿敬意。他們是那般博大、高尚,睿智而勇猛,寧可整個地犧牲掉「學術」,所有個人的名利所系,也要使全社會在學術之外獲益。

  

  

  1999年3月1日

推薦閱讀:

沒有學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學的孩子!
沒有瘦西湖的揚州
為什麼《比利 · 林恩的中場戰事》沒有獲得奧斯卡提名?
他沒死,他只是沒有那麼喜歡你
路綺歐 - 沒有你的這些日子

TAG:學者 | 時代 | 沒有 | 五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