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的科學技術
中國有悠久豐富的技術創新的歷史。古代中國的四大發明是指南針、火藥、造紙和印刷。
中國古代偏重於技術的研究,精於記錄天象,但對科學理論的探究較少,更缺乏邏輯的、系統的科學體系。
在各個時期中對中國科學領域有顯著貢獻的人很多。其中一個最佳的例子是沈括(1031年-1095年),一名通才的科學家兼政治家,他是第一位描述航海用磁製指南針的人,此外他還發現了真北[1]的概念,改進了天文觀測用的日規、渾天儀、瞄準管和水鍾,以及描述了如何使用干船塢來修理船隻。在觀察過淤泥的自然淹沒過程和太行山上的海洋化石後,沈括想出了一套陸地形成(或地形學)理論。他還在觀察過陝西延安的石化竹子後,採納了一套區域氣候隨時間漸變的理論。如果沒有沈括的著作的話,很少人會知道喻皓[2]的建築,活字印刷的發明者畢升(990年-1051年)。沈括的同期人蘇頌(1020年-1101年)也是一名優秀的通才,他創製了星圖的天球圖集,寫過與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及冶金學相關的製藥專著,還於1088年在開封市建過一座大型天文鐘樓。為操作最高處的渾天儀,他的鐘樓配備了擒縱器裝置,這裝置是世界已知最古老的環狀動力傳輸的鏈傳輸裝置。
十六及十七世紀時的耶穌會在中國傳教士「學會了欣賞這古文化的科學成就,並將它們在歐洲傳播,讓那兒的人們知道。歐洲科學家就是據此第一次得悉中國的科學和技術。」西方學者對中國科技的思潮是由李約瑟(Joseph Needham)和李約瑟研究所所激發的。中國的技術成就包括早期的地震儀(公元二世紀張衡的候風地動儀)、水力天球儀(張衡)、火柴、獨立發明的十進位、干船塢、滑動卡尺、雙重動力的活塞泵(風箱)、鑄鐵、高爐、鐵犁、多管型播種器、獨輪手推車、弔橋、簸榖機、旋轉扇、降落傘、燃料用的天然氣、地形圖、螺旋槳、弩、及一支固體燃料火箭、多級火箭、馬軛,還有邏輯學、天文學及醫學等其他領域的貢獻。
然而,文化因素使得這些中國成就並沒有發展成能稱得上「科學」的學問。根據李約瑟的說法,使得中國知識分子不能夠相信自然定律這概念的,是他們的宗教和哲學結構。
[1]真北是導航上提到北極與領航員相對的位置的名詞;真北是與磁北(磁場的北極)和方格北(地圖投影上座標線指示的北方)比較之後得到的;在天空中,真北由天球的北極來標示。在多數實用目的場合中,北極星就是真北的位置。可是,由於地球自轉軸的進動,真北以大約25,800年的周期在天球上划出一個完整的圓弧。2002年是北極星最靠近北極的一年,而在2,000年前,最靠近北極的恆星是右樞(天龍座α星)。
[2] 喻皓,又作預浩、喻浩、預皓,中國古代有名建築工匠,五代末北宋初浙江杭州一帶人,是一位出身卑微的建築工匠。他的生卒年代歷史上缺乏記載,只知道他在北宋初年當過都料匠(掌管設計、施工的木工),長期從事建築工作,曾主持汴梁(今開封)開寶寺木塔的建造,著有《木經》三卷,惜已失傳,僅在沈括著《夢溪筆談》中有簡略記載。歐陽修《歸田錄》稱讚他是「國朝以來木工一人而已」。他善於建築多層的寶塔和樓閣。
推薦閱讀:
※郭理橋:智慧推進新型城鎮化科學發展
※宗師之力由什麼組成?
※直到今天, 科學家們依然以驗證廣義相對論為榮。 來自:【新民周刊】
※休謨問題:科學與人文分裂的源頭
※醫學不僅僅是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