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當調整你的心理年齡能為交際加分

以兒童為例,「時序年齡」小於「心理年齡」,表示其智力水平較高,反之,「時序年齡」大於「心理年齡」者,則表明該兒童的智力水平較低。所謂「社會心理年齡」,即主觀感受年齡,用以表示由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所造成的主觀感受的老化程度。 ——爸媽在線心理網

適當調整你的心理年齡能為交際加分

  學過心理健康學的人都知道「心理年齡」這個專業術語,所謂的心理年齡,指人的整體心理特徵所表露的年齡特徵,與實際年齡並不完全一致。這和一個人的成長經歷、性格等有影響。巧用心理年齡能夠為我們的交際加分。那麼,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該如何運用好心理年齡呢?

  「心理年齡」的高低各有利弊,並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如一個「心理年齡」低於生理年齡的人,會顯得幼稚,不利於個人的社會化生存與成長,但他的心態通常簡單而快樂,喜歡參加活動,精力旺盛,不保守;再如,一個 「心理年齡」遠大於實際年齡的人,雖然會給人感覺成熟穩重,但由於城府過深,很難與同年齡的人有相互的理解與共同的語言。

  但實際上,「心理年齡」並不是一個「固定值」,它是可以變化的。如果我們能稍加用心地運用這種變化,它將成為改善各種溝通「阻力」的「滑動變阻器」。

  如對待小孩,我們會自然而然地用「孩子的口吻」與他們交流,這時我們就是在把自身的「心理年齡」下調到了與對方接近的尺度,所以不會覺得有溝通障礙。

  再如,成年後我們通常會感到和父母之間溝通困難。那是因為,在父母心目中,我們永遠是孩子。有時候我們一廂情願地覺得父母「應享享清福」,卻忽略到底什麼是他們心中認為的「福」。父母對你的關愛,並不因你年齡的增長而消失。如果真的不需要他們對你付出、惦念和指點,恐怕他們感到更多的不是享福而是失落。所以,在長輩面前,我們就要適當地表現出較低於生理年齡的「心理年齡」。

  因此我們在和人交往時,應該巧妙調整自己說話的語調和方式,以適應對方的心理年齡。同時注意在交流中儘可能做到坦誠和寬容,不帶那麼多的功利性,不時時想著利用人,而是時刻為他人著想,處處與人方便,這樣友情才會長久也才會更牢固。


推薦閱讀:

央行重磅利空致調整級別超想像 如何應對
教你如何調整胰島素劑量
陰宅風水寶地的調整
糖尿病人如何調整三大營養比例
乒乓教學---發球之前對步伐的調整

TAG:心理 | 年齡 | 交際 | 心理年齡 | 加分 | 調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