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忽必烈都採取了哪些措施吸納人才,金蓮川養士又是怎麼回事?
07-23
蒙古滅金擁有了中原漢地之後,元世祖忽必烈於蒙哥汗元年(1251),受命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開府金蓮川,積極延攬藩府舊臣與四方文學之士,一時間潛邸之中人才濟濟,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藩府謀臣侍從文人集團,為他日後繼承汗位,成就大業打下了基礎。忽必烈藩府的成員大多為舊金士大夫和山東、山西、陝西、河北等地的名士,代表了由金入元(蒙)文士的精英。這就為蒙古文化的變遷奠定了基礎,可以說由此進入了蒙漢兩種異質文化的雙向適應階段,蒙元統治者也開始從戰爭轉移到治理中原漢地。忽必烈等一些蒙古統治者開始重視中原的治理以及儒學和儒生的問題,在保證本民族利益的前提條件下,以其所長為我所用。在這種情況下,忽必烈幕府的儒士文人,輔佐忽必烈以漢法治理漢地,即以中原地區歷代相沿的官儀制度和孔孟儒學的治國方略來治理中原地區,以先進的中原文明為元代統治者制訂立國規模,促進元初社會經濟文化的恢復和發展,為元代多民族大一統中央集權制帝國的建立和鞏固奠定理論基礎。他們繼承和發揚了儒家仁政愛民學說,關心民瘼,同情人民疾苦,為開創有元一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保護儒生,推進元代的儒學和教育方面起到很大作用。 忽必烈藩府君臣對有元一代教育的發展貢獻非常大。藩府謀臣劉秉忠、王鶚、許衡、姚樞等多次向忽必烈提出徵用儒雅、崇學校、議科舉、崇經術、尚節孝、厚風俗、美教化等建議,並建議在各郡縣普遍建立學校,使皇子以下至於庶人子弟均能人學校受教育,忽必烈在他們的影響下,逐漸認識到文教、禮樂以及尊孔的意義和重要性。 貴由汗二年(1247),張德輝說服忽必烈重新興辦真定廟學。在張德輝對忽必烈談及真定府學毀於兵火之事後,忽必烈命趙振玉、張德輝合力興修久廢於兵的真定廟學,命張德輝提調真定學校。同年忽必烈兩下令旨修復燕京國子學。蒙哥汗四年(1254),「世祖出王秦中,以姚樞為勸農使,教民耕植。又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為京兆提學。」[1](P3717)任命許衡為京兆提學,推廣教育。 劉秉忠和姚樞在海迷失後二年(1250)的上書中均談到文教、禮樂問題。姚樞認為:「修學校,崇經術,旌節孝,以為育人才、厚風俗、美教化之基,使士不偷於文華。」[1](P3712)劉秉忠談到應遵循古來相承的「典章、禮樂、法度、三綱五常之教」,才能使天下久安,還應該祭孔尊儒,選賢才,開設學校。「古者庠序學校未嘗廢,今郡縣雖有學,並非官置。宜從舊制,修建三學,設教授,開選擇才,以經義為上,詞賦論策次之。」[1](P3690)認為應按照中原舊制,修建三學,設教授,行科舉,選賢才,以經義為上,詞賦論策次之。學校中應擇取開國功臣子孫受教,並任用其中的賢才。王鶚於至元元年(1260)上奏道:「唐太宗始定天下,置弘文館學士十八人,宋太宗承太祖開創之後,設內外學士院,史冊爛然,號稱文治。堂堂國朝,豈無英才如唐、宋者乎!」[1](P3757)忽必烈聽從了他的建議,開始設立翰林學士院,王鶚又薦李冶、李昶、王磐、徐世隆、高鳴為學士,接著奏立十道提舉學校官。許衡於至元三年(1266)夏四月,奏陳《時務五事》,其四曰「農桑學校」,認為:「自都邑而至州縣,皆設學校,使皇子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於學,以明父子君臣之大倫,自洒掃應對以至平天下之要道,十年已後,上知所以御下,下知所以事上,上下和睦,又非今日之比矣。」許衡也非常重視通過學校的教育來培養人才: 先王設學校,養育人材,以濟天下之用。及其弊也,科目之法愈嚴密,而士之進於此者愈巧,以至編摩字樣,期於必中。上之人不以人材待天下之士,下之人應此者,亦豈仁人君子之用心也哉!雖得之,何益於用?上下相待,其弊如此。欲使生靈蒙福,其可得乎?[2]卷一 忽必烈藩府文人不僅大力提倡文教,而且還身體力行,授徒講學。藩府謀臣姚樞和楊惟中對理學在元朝廣泛傳播與發展所起到的作用不得不提,他們二人促成了趙復首傳理學於北方。1235年姚樞和楊惟中隨蒙古軍南下時,得南宋理學家真德秀的弟子江漢先生趙復,並在燕京建太極書院,選取遺書八千餘卷,趙復講學燕京,自此程朱理學在北方開始傳播。可以說姚樞是實實在在地為元代教育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如許衡和王恂,在元初推廣國學教育上,功不可沒。許衡曾主陝西西安正學書院教事,「聚徒講學其間」,培養了不少人才。他長期任執掌文教的官員,1271年,蒙古正式改國號為元,忽必烈決定效仿中原,開設太學,許衡再次被任命為大學士兼任國子監祭酒,「國子監,至元初,以許衡為集賢館大學士、國子祭酒,教國子與蒙古大姓四怯薛人員。選七品以上朝官子孫為國子生,隨朝三品以上官得舉凡民之俊秀者入學,為陪堂生伴讀。」[1](P2192-2193)此時的國子監學徒大部分為蒙古貴族子弟,許衡以理學傳授學子,為傳播程朱之學提供了相當有利的條件,加之其堅持講學,「旦夕精誦不輟,篤志力行,以身先之,雖隆冬盛暑,不廢也。」[3]卷八元代不少儒學人才都出自他的門下,主要有姚燧、耶律有尚、呂盛、劉宣、賀伯顏、徐毅、白棟、王都中、李文炳、王遵禮、趙矩、劉季偉、高凝、蘇郁、姚墩、孫安、劉安中、王學憐、暢師文、王寬、王賓等。許衡在國子監中教育的蒙古子弟,如秀忽魯、也先鐵木兒、不忽木等後來都成為元朝政府的達官要員,許衡去世後,其弟子耶律有尚接替其擔任國子監祭酒,師道卓然,另外王梓、劉季偉等主要弟子十二人為各書院院長,教授蒙古子弟,傳播程朱儒學。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未婚女愛上有婦之夫,怎麼辦?
※離婚這個問題您怎麼看?
※感染支原體怎麼辦?
※【紫檀木】金星小葉紫檀佛珠手串怎麼盤玩?
※【乾貨】編劇公開人物塑造13條心得!一個人物是怎麼被寫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