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親情代替孝道
大道至簡,教育歸本,接地連根,身心清明。
用親情代替孝道
許錫良
用親情代替孝道。中國儒家文化中的孝,其實是對親情的極大的扭曲。其實孝字本來的意思,就是一個老人下面跪著一個小孩子,老人在訓斥著孩子。孝,這個字本身充滿了等級、特權與暴力的色彩。是中國儒家文化中的家庭文化里所特有的概念。中國人在這個迷霧裡已經迷失了二千多年,至今仍然無法脫身。
其實,在一個家庭里,父母子女的關係本身就包含著天然的血緣關係。父母生下孩子,養育孩子,孩子體驗著這份養育之情,他們是互相親愛著的關係。這是許多動物都具有的生命本能,卻被賦予了如此多的神聖意義。特別是把父母的權利無限拔高,而把做子女的義務無限擴大。特別可怕的是,本來是家庭範圍里的事情,卻被擴大到了公共領域的國家層面。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家國一體社會。用治理家庭的方法,去治理一個國家的事務。把家無限擴大,變成國家。因此,最大的那個家族——皇帝的家的範圍自然就成了天下。普天之下,都是王土王臣。一個大一統的格局,竟然讓中國二千多年無法往前走出半步。
其實,家庭里的親情,本來是溫馨的,一旦化成治國理念,就變得血腥殘酷無情起來。中國的家庭,自古以來多冷血殘暴,許多時候就是借著「孝」這個幌子來實施的。孝,就像一個緊箍咒一樣牢牢套在每一個中國人的頭上,無法自拔。本來是多麼自然的一種關係,變成了一種統治的工具。
孝,就此變成了一種統治者藉此以推卸自己應負有的責任的工具。把社會裡本來應該有的養老問題與社會福利問題,統統用一個孝字,變成了家庭里內部的事務。
本來非常自然的親情關係,通過孝化,變成了一種謀求官職的工具。因此,孝,成為一種可以用來一比高低的量化工具。越孝,官職就越大。終於走到一種變態的地步。中國人的《二十四孝圖》,那些一個個以虐待兒童為主中心主題的虛偽故事和緊出籠,毒化中國千年。
孝,顛倒了人類家庭的基本人倫,惡化了家庭關係,使得家庭暴力合法化合理化。孝也讓中國人的童年,世世代代都生活在惡夢裡。使得成年世界對兒童的施虐變得那樣自然而然。
孝,讓活生生的兒童生命變成了家庭的私產,父母可以將他們買賣,可以以不孝的名義虐殺,可以隨便打罵,可以讓他們變成自己未實現的夢想工具,還可以成為光宗耀祖的工具,為了孝,甚至弄虛作假,甚至貪污腐化也沒有什麼關係。
其實,每個人都出自造物主,在造物主面前,無論父母,還是子女,都是作為人而平等的。父母子女一場是多麼偶然,多麼驚喜,多麼值得珍惜的事情啊。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是無辜的,這並不是他自己的意志,而是父母未經他們的同意,就把他們拋到了這個世界。沒有理由不對他們好一點,沒有理由不為他們創造出好一點的生存環境。
如果說感恩,我以為,首先是父母要學會感孩子的恩,是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為父母的生活注入了生命活力,為父母的生命增添了意義,讓父母過上天倫之樂的生活。父母養育孩子不容易,孩子是能夠感受到的,只要你像尊重自己一樣尊重你的孩子,他們必定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回報。但是,自從孝將這樣天然平衡互報的關係,人為地把權利與責任割裂開來的時候,家庭就充滿了血腥暴力、虛偽奸詐與壓抑的氛圍。
我們看看古代安徽人是怎樣以孝的名義對待自己的親生骨肉的。
前世不修,
生在徽州,
十三四歲,
往外一丟。
能夠賺錢,
兒啊,娘的心頭肉。
賺不了錢,
縱令死在野外,
做鬼也孤幽。
就是這種殘酷的孝道家庭的最好寫照。
數千年來,中國人在傳統儒家的孝道觀念下,整個家庭人倫都被顛倒了,扭曲了。我們活得痛苦,我們活得卑微,我們活得沒有尊嚴,都是這種孝道觀念的產物。
親情本來是多麼美好的家庭關係。但是查遍中國的詩文經典,都沒有發現有類似的思想情感。我們有的是歌頌慈母的詩作,卻極難發現從母親的角度談談自己對孩子的感恩情懷的作品。
這裡有一首詩對這種關係作了這樣的描述。
感謝你讓我做你的媽媽
你用稚嫩的聲音呼喚我
你用有力的小手牽著我
你認真地過好每一天
不抱怨,不含糊
感謝你讓我做你的媽媽
猶豫時你抬頭望著我
快樂時你笑著告訴我
受傷時你哭著抱住我
不懷疑,不擔心
感謝你讓我做你的媽媽
我開心時你跟著一起笑
我煩燥時你耐心忍受
我難過時你輕輕安慰我
不嫌棄,不厭惡
感謝你讓我做你的媽媽
我只能帶給你簡單的生活
你卻能帶給我巨大的快樂
我們理所當然地成為母子
不敷衍,不做作
感謝你讓我做你的媽媽
這個世界多麼宏大
這個天地多麼廣闊
都不及你隨手送我的小花朵
不爭艷,不喧鬧
感謝你讓我做你的媽媽
終有一天你將離開我
找到屬於的多彩空間
只留一個小小的角落給我
但是,在那裡
你送我的小花一直鮮活
不論過程有多少艱辛
不問結果能收穫幾何
你永遠是我最幸福的牽掛
我想告訴你
感謝你讓我做你的媽媽
從這首詩里,我們真實地感受到一個溫馨美好的親子之情。這裡沒有孝道的說教,只有真實的溫潤的母子之情。中國人什麼時候都能夠體驗到這種感情,能夠珍惜這份情緣,那麼,中國人的家庭才會是幸福的家庭。
2015年4月24日於贛州國學教育高峰論壇
推薦閱讀:
※生命之痛—割捨不斷的親情
※《三叔》
※親情漸行漸遠,且行且珍惜!
※「親情」專題作文寫作指導
※娘惹文化-----親情新加坡13
TAG:親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