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化學說與肝病雜證
氣化學說,來源於《內經》的運氣學說,經歷代傷寒家們發掘與移植,用以研究《傷寒論》,說明六經、六氣、標本、中見之理,以反映生理病理特點而指導於臨床。故《至真要大論》曰:「標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標與本,易而勿損,察本與標,氣可令調。」又曰:「知標與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順,正行無間,此之謂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診,足以亂經。」這說明《內經》對氣化學說在中醫理論中的地位及分量,故今賢劉渡舟教授說: 「氣化學說乃是傷寒學最高理論,它以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溝通人體經氣,寓有辯證法的思想體系。」
《素問·六微旨大論》曰:「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
張介賓曰:「三陰三陽者,由六氣之化為之主。而風化厥陰,熱化少陰,濕化太陰,火化少陽,燥化陽明,寒化太陽,故六氣謂本。三陰三陽為標也。而見於標本之間者,是陰陽表裡之相合,而互為中見之氣也。其於人之應之者亦然,故足太陽、少陰二經為一合;而膀胱與腎之脈互相絡也。足少陽、厥陰主二合;而膽與肝脈互相絡也。足陽明、太陰為三合;而胃與脾脈互相絡也。手太陽、少陰為四合;而小腸與心脈互相絡也。手少陽、厥陰為五合;而三焦與心包絡之脈互相絡也。手陽明、太陰為六合;而大腸與肺脈互相絡也。此即一表一里,而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之義。」
《至真要大論》曰:「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
陳修園本張景岳之說曰:「少陽,太陰從本者,以少陽本火而標陽,大陰本濕而標陰,標本同氣故當從本。然少陽,太陰亦有中氣,而不言從中者,以少陽之中,厥陰木也,木火同氣,木從火化矣,故不從中也。太陰之中,陽明金也。土金相生,燥從濕化矣,故不從中也。少陰,太陽從本從標者,以少陰本熱而標陰,太陽本寒而標陽,標本異氣,故或從本或從標,而治之有先後也。然少陰,太陽亦有中氣,以少陰之中太陽水也,太陽之中少陰火也。同於本則異於標,同於標則異於本,故皆不從中氣也。至若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者,以陽明之中,太陰濕土也,亦以燥從濕化矣。厥陰之中,少陽火也。亦以木從火化矣。故陽明,厥陰不從標本,而從中氣也。要之,五行之氣,以木遇火則從火化,以金遇土則從濕化,總不離水流濕火就燥,同氣相求之義耳。然六氣從化,未必皆為有餘。知有餘之為病,亦當知其不及之難化也。夫六經之氣,時有盛衰,氣有餘則化生太過,氣不及則化生不前。從其化者化之常,得其常則化生不息;逆其化者化之變,值其變則強弱為災。如木從火化也,火勝則木從其化,此化之太過也;陽衰則木失其化,此化之不前也。燥從濕化也,濕盛則燥從其化,此化之太過也;土衰則金失其化,亦化之不前也。五行之氣正對俱然,此標本生化之理所必然者,化而過者宜抑,化而不及者不宜培耶?」
劉渡舟《傷寒論臨證指要》云:「張景岳、陳修園對六氣標本中見從化之理,玄冥幽微,實非一目了然之事。渡舟不才,拭以個人之見,進行新的觀念的解釋六經之為病,總以臨床實踐而為立腳點。」
以下將《傷寒論臨證指要》六經病中有關氣化學說選錄如下:
一、太陽經病
太陽為寒水之經,本寒而標熱,中見少陰之熱化。古人認為太陽標本異氣,故有從本從標兩從之說。然而,寒水雖為太陽之本,但它能發生標陽之熱。因為太陽的中氣是少陰,少陰之氣為熱,而與太陽膀胱相通,所以它能溫化寒水變而為氣,則外出太陽,達到體表,而於全身,起到固表抗邪的作用。可以說「氣」從水生,「水」由氣化,兩者相互為用,達成陰陽表裡之關係。亦見太陽藉賴「中氣」的氣化功能而成其生理作用。為此,在太陽病中也出現較多的少陰寒證。如《傷寒論》第29條的四逆湯證;《傷寒論》第61條的乾薑附子湯證,《傷寒論》第82條的真武湯證。這和太陽的中氣、少陰陽虛氣化不及有著千絲萬縷內在聯繫……
至於太陽病出現「發熱」之證,我們可理解為從太陽標氣之熱而化生。……陳修園注云:「風陽邪也,太陽之標為陽,兩陽相從之為病重在發熱二字。」他道出了陽郁發熱的病機。
太陽之本為寒水,太陽之標為陽熱。這就是中氣(少陰之熱)把太陽寒水溫化而為氣,所以,就改變了單一的太陽水寒格局。如果太陽經標陽之邪而及於腑,經標有邪則脈浮、發熱;本腑氣不化津則見口渴而小便不利。仲景治用五苓散發汗以利小便;若太陽本腑之邪及於經標,本腑有病則小便不利,心下滿微痛;經標有病則頭項強痛、無汗而翕翕發熱,仲景治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是利小便以解外之法(見《傷寒論》28條)。
清人唐容川對這兩條(《傷寒論》28條、71條)體會頗深,他說: 「五苓散重桂枝以發汗,發汗即所以利水也;此方重苓術以利水,利水即所以發汗也。實知水能化氣,氣能行水之故,所以左宜右宜。」
唐氏的話,如用太陽標本寒熱以及中見少陰熱化之理分析,他既揭示了太陽標本之間發病的關係,又能道出「中氣」在發病中的作用,故成為氣化學說之理論。
二、陽明經病
古人認為陽明氣化不從標本,而從太陰中見之濕化。因為兩陽合明,名曰陽明,則其經陽氣之旺盛亦可見矣。故必以陰制之,以節其燥亢,方使氣和而無病。為此,應從中見太陰之濕而使平。況且,陽明惡燥而喜濕,燥得濕則相濟為美。若濕太盛,或燥太盛,則燥濕不得其平,反而為病。例如:陽明之中氣(濕)不及,則不從中化而反從本氣之燥化;抑或從陽明標陽之熱化,則陽明燥熱亢盛,更可發生陽明病的「熱證」或者「實證」……古人認為陽明而從中見之濕化,這在陽明病篇非常突出,例如《傷寒論》第192條的: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也。」……陽明從中見太陰之濕化為正局,而不從標、本之化也。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陽明病燥則從本;熱則從標;濕則從中見也。
三、少陽經病
少陽本火而標陽,中見厥陰風木。因少陽標本同氣,故從本氣之火以概其標。然少陽為始生之陽,其氣向上向外,生生不已,最畏邪氣抑鬱其氣機。另外,少陽之氣初出於地上,雖然生機盎然,然稚而不強必須藉賴中見厥陰之風陽溫煦鼓動,以助少陽生升之氣不已。少陽病的口苦、咽干、心煩等熱證,是邪從少陽本火之氣之化也;其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乃是少陽受邪之後,氣機鬱勃不舒之象也;至於頭眩暈,又是中見風木之氣的病機反映也。令人最感興趣的是少陽與厥陰兩經在發病中,其證候亦頗近似,如少陽病的咽干,與厥陰病的消渴;少陽病的心煩,與厥陰病的心中痛熱;少陽病的默默不欲飲食,與厥陰病的飢不欲食;少陽病的喜嘔,與厥陰病的吐魷;少陽病的往來寒熱,與厥陰病的厥熱勝復,兩經在證候上都有貌似神合之處。由此觀之,少陽為病不但從本,亦未嘗不從中氣之化也。
四、太陰經病
太陰本濕而標陰,中見陽明燥化。因其標本氣同不悖,故太陰從本以概標。
太陰既從本氣之濕寒,則中焦清濁失利,正如《傷寒論》第273條所說:「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然而,從辨證上看,太陰濕寒得以猖獗,亦必是陽明中氣燥化不及,陽不勝陰,故有脾家寒濕之變。
試觀《傷寒論》第278條所云:「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此條當與《陽明篇》中192條互看。以上條文證實了陽明與太陰的中氣為病關係,燥濕轉化的微妙之理,使人玩味無窮。
五、少陰經病
少陰本熱而標陰,中見太陽寒水之氣化。因其標、本氣迥異,故少陰氣化應本、標兩從。所以,後世注家反映少陰為病,總不外寒化與熱化兩類。
少陰寒化證,《傷寒論》第282條曰:「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腎水欠溫,則不能納氣,氣不歸元於膈上,故欲吐不吐,腎氣動膈,故心煩也。」
少陰熱化證,《傷寒論》第303條曰:「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卧,黃連阿膠湯主之。」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若屬陽虛陰盛的,則以但欲寐、寤少寐多為主;若屬陰虛陽亢的,必見心煩,不得卧寐。因為在正常的生理情況下,心火要不斷下降以溫腎水,腎水亦不斷上承以濟心火,少陰心腎水火能以交通既濟,才能達到陰平陽秘,陰陽相對平衡狀態,從而維持人體正常的活動。
以上舉寒化與熱化兩類證候,以反映少陰為病,標、本兩從之情況。
少陰病除從本從標之氣化以外,也與中見太陽有關。例如《傷寒論》第316條的少陰病,小便不利……此為有水氣,治用真武湯;《傷寒論》第293條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可見少陰勿論從寒從熱,而與中見太陽膀胱仍有互相溝通之內在關係。
六、厥陰經病
厥陰本氣為風,標氣為陽,中見少陽相火。古人認為厥陰不從標本而從中見之少陽火氣。這因為兩陰交盡,名曰厥陰,氣到此已極,則陰極陽生,故從中見少陽之火化,此時由陰變陽,陰退陽進,則使生氣相續而不致絕滅。
《傷寒論》第326條曰:「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陰病,是傷寒六經病證的最後階段,為三陰經之末。病至厥陰,則陰寒極盛,但是物極必反,物窮則變,故陰寒盛極,則有陽熱來複,也就是陰盡而陽生,寒極則生熱。厥陰與少陽主表裡,而又從中見少陽之火化,少陽為一陽之氣,乃是陽氣的初生,奠定陰盡陽回的基本條件。所以上述的提綱中有陽,常以寒熱錯雜的證候為特點。又由於陰陽消長,寒熱有勝復,故厥陰病又可表現為寒證、熱證以及陰盛亡陽的死證。
厥陰病從本氣風化證者,如「氣上撞心,心中疼熱」是也;從標陰寒化證者,如乾嘔吐涎末,頭痛是也;從中見少陽火化證者,如嘔而發熱是也。然而應該指出的是厥陰病以寒熱錯雜之證為主,以盡陰陽對立統一,轉化與變革的運動規律。
以上論述了六經為病的標本中見「氣化學說」,以反映六經六氣陰陽氣化之理。充分體現了氣化學說湛深的理論。但是臨床醫家只承認肝風上旋,脾濕不運,心火炎上之說,奉為圭臬,惟對傷寒之六經六氣氣化學說;則嗤之以鼻,不屑一顧,甚至百謗叢生,以致仲景之學《內經》奧旨不得發揚。
以上大篇幅摘錄劉渡舟教授以氣化學說解釋醫聖之學,由於氣化學說理論深奧,千百年來只有張陳二氏解釋最精。但劉教授如此結合臨床實踐乃新穎易懂,使學者易於學習和臨床應用,實為千古之佳作,故而錄之。
氣化學說源於《內經》七篇大論,張仲景撰用其內容作《傷寒雜病論》,故後賢說:《傷寒論》治百病無病不治,非獨熱病也。劉渡舟教授本《素問·六微旨大論》采張景岳、陳修園之說,對六經六氣標本中見從化之理,而聯繫六經的生理病理有機地進行辨析,揭氣化之奧旨,探變化難極之秘,以發揚張仲景之學說。
氣化學說洽似老子之「道」雖然「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博之不得」,但白化不息,生化不一。「從其化者化之常,逆其化者化之變,氣有餘則化生太過,氣不及則化生不前,得其常則化生不息。」氣機升降有序,出入有度,生命不息,否則生命危矣。《素問·六微旨大論》云:「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此氣化常規以維持生命,若逆其化生理改變百病生焉。《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六氣為本,六經為標,中見標本從化之不同,氣化太過或不及,有常有變,有勝有復。《素問·五運行大論》曰:「氣有勝復,勝復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變,變則邪氣居之。」邪者六淫為害,化者其化之常,德者居也。《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曰:「夫六氣之用,各歸不勝而為化,故太陰化雨,施於太陽;太陽寒化,施於少陰;少陰熱化,施於陽明;陽明燥化,施於厥陰;厥陰風化,施於太陰。」太陰濕氣,加於太陽寒水而化濕;太陽寒氣,加於少陰標熱而化氣;少陰熱氣,加於陽明而化燥;陽明燥氣,加於厥陰而化風;厥陰風氣,加於太陰而為化,此氣化之常態,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氣有盛衰化有大小,有生有變,化從標者,或從本者,其治各異。《素問·至真要大論》曰:「是故百病之起,有生於本者,有生於標者,有生於中氣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標而得者,有取中氣而得者,有取標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逆,正順也;若順,逆也。故曰:知標與本,用之不殆,明知順逆,正行無間。此之謂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診,足以亂經。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為可知,言熱未已,寒病復始,同氣異形,迷診亂經。此之謂也。夫標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標與本,易而勿損,察本與標,氣可令調,明知勝復,為民式,天之道畢矣。」
「天之道」:老子云:「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之為物,實乃一種精氣。故王洪圖註解《內經》說:「《內經》的『氣』,是從老子的『道』演變、發展而來的。」
由於陰陽二氣的動靜,沖和作用,而產生氣化。《素問·五常政大論》曰:「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其致一也。」氣之始生、布散、終結象變乃不同狀態的運動變化。好像「道」之為用,它雖然虛幻無所見,但「道」生萬物,使自然界豐富多彩,運動不息,無為而化。若遇災受損,其運規變異其禍將臨。機體正損,邪之所湊,氣化則變,標本勝復,有用有變,有動有靜,升降則異,百病生焉。《素問·六微旨大論》曰:「氣有勝復,勝復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變。」勝氣是指太過之氣。復氣是與勝氣性質相反的剋制之氣。六氣亢勝就產生傷害作用,要有克制它的才能化生。六氣太過或不及的情況就會為害。破壞生化之機制而氣化異常則出現病變。《素問·五運行大論》曰:「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外列盛衰。害則敗亂,生化大病。」氣之正者為化,邪者為變,真氣存內,邪不可干,升降有序,出入不紊,陰平陽秘,病安從來。老子云:「萬物所由,性命所以,無有名者謂之道。」「道虛之虛,故能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機體的生化、發展、變化各顯其能、各呈其性、各盡其職、各順其化,以氣化無為而治,其奧無窮,無所不到,人生之寶莫知其極,生生不已,其變無窮,但氣化與氣機,有涇渭之別,不可混為一談,今簡述氣化與氣機,以理解《傷寒論》)318條真實含義。
「氣機」基礎知識講解的清楚。但是「氣化」則不然,甚則二者混談,氣機的異常與肝主升發之氣,肺主肅降之氣,脾升胃降居中州而轉運,其功能失調多導致氣機紊亂,肝臟司氣機,故氣機不暢多責之於肝膽。
「氣化」基礎教材講解模糊,以臟腑功能失調為氣化失調。氣化的異常,與太少不相濟,坎離不相交有關《素問·六微旨大論》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太陽本寒而標陽,少陰本熱而標陰,太陽、少陰之中氣,以太陽之中少陰火也,少陰之中太陽水也,標本相異,手太陽小腸引手少陰心火下濟寒水,足太陽膀胱、足少陰腎水化氣上熏如霧露之溉,內灑臟腑,外溫肌腠,此為氣化。若六經之氣,有盛有衰,氣有餘則化生太過,氣不及則化生不前,從其化者化之常,得其常則化生不息,逆其化者化之變,值其變則氣化失常,諸證生焉,此氣機與氣化之區別,但也有古今學者,對此混淆不清,因此對《經文》解釋有誤,如《傷寒論》 318條「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少陰主「氣化」但是許多傷寒家對此條以氣機不暢解釋者多。大凡少陽膽主疏泄,厥陰肝主氣機,少陰腎主氣化。邪擾少陰,標本中見,氣化不及,太少不相交,逆其化而為災,氣化不及所致。318條其主證沒有,只見五或然證。若以「四逆」為主證《傷寒論》337條「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陰陽氣不相順接而出現四肢逆冷,營衛氣不相治因部位不同而出現癥狀各異,故有五或然證。「四逆」乃病機,非主症。318條非五或然證,醫聖舉一反三之義,營衛不相治,清濁相干,亂於某部不同,亂於何部無法規定,故舉五或然證而示教,再者氣機不暢很少影響生命,氣化異常可危及生命,如《傷寒論》298條「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蜷,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
按:陰陽氣不相順接,營衛氣逆亂於臂徑,則四逆;衛氣絕不溫分肉,陽氣絕不養神機,則惡寒而身蜷;太少氣化息,陰陽氣絕,則脈不至,氣欲絕而挽之,則不煩而躁,陰陽離絕,營衛不行,則死。
少陰主氣化,故其篇死證條文多,若氣機不宣引起死症則少見。
氣機不暢之證臨床多見,但其治法易於掌握,氣機紊亂之理易於理解。但氣化則不然,老年病尤其晚期肝病多涉及氣化失常,其病危而證險。
推薦閱讀:
※是否得肝病 從臉色和尿液一看便知
※「海帶加一物」專治肝病,這麼好的湯,竟然沒有人知道
※肝病要做哪些檢查
※591639453com的文件夾【肝病、疏肝散瘀、脂肪肝、肝硬化、腹水】
※蘇禮治療肝病經驗(中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