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存在到演化:科學轉向的形而上分析
From Being to Becoming:A Metaphysics Analysis of Paradigm Shift of Science
作者簡介:劉勁楊(1973- ),四川成都人,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科學技術哲學、系統科學哲學,北京 100872
內容提要:存在與演化是兩種宇宙觀,也是建構科學範式的形而上基礎。存在論範式主張以不變的「存在」來認識世界,其內核包括不變實體、嚴格決定論與還原論、齊一性。演化論範式主張以變動不居的「演化」來認識世界,強調運動不是演化,演化是一個不可逆的創造性過程。當代科學範式正在經歷從存在到演化的轉向。
Being and becoming are not only two fundamental cosmological ideas but also metaphysical foundations of two kinds of scientific paradigms.The "Paradigm of being" accepts such claim that the world is known because of its "unchangeable thing".According to this paradigm,changes are just motions of unchangeable substances; the cosmos is composed of simple building blocks following causal determinism and reductionism; the theory is influenced by complete conformity to seek abstraction and homogeneity.The "Paradigm of becoming" argues that the "flux" is the only way to know the world; the motion is not becoming; a process is not summation of "temporary parts"; the becoming is a irreversibly creative process which can continuously produce novelties.According to above,contemporary sciences need make a paradigm shift from being to becoming.
關鍵詞:存在/演化/科學範式/過程/懷特海/being; becoming; paradigm of science; process; Whitehead
標題注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當代整體論『整體與部分』思想的梳理與整合研究」(11CZX018)。
「存在」(being)與「演化」(becoming)是對世界本質思考的兩種最為根本的宇宙觀,也是建構科學範式的形而上基礎。①追溯宇宙觀歷史,首先以「演化」為先導,其後「存在」不僅成為主導,還是近代經典科學範式的內核。18世紀中葉後,「演化」才開始進入科學,19世紀的進化論、熱力學第二定律成為科學探索演化的先鋒,作為科學前沿的複雜性科學被稱為關於演化的科學。本文認為,以牛頓力學為代表的經典科學遵循「存在論範式」,複雜性科學等新科學則正在開創、探索「演化論範式」,惟以深入的形而上分析才能使這一轉向的實質得以澄清。
一、存在與演化的分野
伯特指出,「一個時代所形成的對於世界本質的基本圖景才是最根本的所有。該基本圖景是一切思考中最終的支配要素。」[1]17「存在」與「演化」就是這樣的要素,它們不僅是兩種宇宙觀的內核,而且支配著兩種知識論範式的建構,它們是理解世界和建構知識的基礎路徑。
「宇宙」(cosmos)在希臘語中原義是「秩序」。宇宙演化觀主張世界秩序源於變化,宇宙存在觀則強調世界的不變性。阿那克西曼德認為宇宙是永恆地變化的,世界的本原是「無定」(),無定不是單一和單純的物體,「無定沒有開始,但卻是其他事物的開始或本原,它包圍著萬物並指導著它們」[2]26。赫拉克利特的萬物皆流說將無定發展為更具流變性的本原——「火」。火意味著世界永遠處於流轉無常之中,任何事物都即刻歸於消逝。火又是最接近沒有形體的本原,火不僅本身是運動的,而且又在使別的東西運動。[3]7不管是「無定」還是「火」均不是變化事物本身,但卻規定著變化。
宇宙存在觀需要對變化事物本身進行追問:「什麼是在我們熟知自然界一切變化之下原初的、不變的實體?」[4]29巴門尼德區分了「存在」(being)與非存在,指出「存在是不生不滅的;存在是完整的、單一的、不動的、沒有終結的」。「存在」具有這樣幾個特徵:存在是既不生成也不消滅;存在是「一」,是連續不可分的;存在是不動的;存在是完整的,形如球體;只有存在可以被思想、被表述,只有存在才有真實的名稱。[5]599~601顯然,這裡的「存在」既指本體論意義上的有形的、靜止、不變的世界,亦指思維認識上的不變性。在真理之路上,只有永恆不變者,才是存在的。因此,巴門尼德不僅主張一種宇宙觀,還主張一種以存在來把握變化的知識論:我們只能認識不變者,存在就是我們思想上所能把握的永恆不變的「一」。
存在與演化分野的原因不僅在於世界本身究竟是演化的還是存在的,而且在於我們該如何來認識這個世界,是基於「變」還是「不變」。演化論路徑可以解釋世界的變化,但很難解釋知識的不變性;存在論路徑則需要回答,如果世界本原是不變性,那如何解釋世界隨處可見的變化?
推薦閱讀:
※唐寅繪畫細節分析|白描功力深厚
※Python 主成分分析PCA
※幾個甲木日主的命例分析
※八字日干分析研究
※美國請求厄勿庇護斯諾登 分析稱美招數已用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