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片U約】法國二戰經典:《北郊1936年》
《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6周年影視展播》法國二戰經典:《北郊1936年》[海報劇照]
[熱誠推薦]看完Les Choristes和Petit Nicholas再看這部電影,倒沒有覺得通篇的舞檯布置讓人眼花繚亂,戲院的背景讓主題不再沉重,輕鬆的氣氛卻沒有影響電影的深度,幾張熟悉的面孔讓人可以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片中精緻的音樂。有人評論說Nora是Marion Cotillard以來法國最甜的女演員,的確這部電影能讓人慢慢對這個奧地利人與埃及人的結晶產生好感,尤其是折服於她的唱功![劇情資料]導演: Christophe Barratier編劇: Christophe Barratier / Julien Rappeneau主演: 傑拉爾·朱諾 / 科洛維斯·科爾尼拉 / 凱德·麥拉德 / 諾拉·阿娜澤德爾 / 皮埃爾·理查德 / 雅克·貝漢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 德國 / 捷克語言: 法語上映日期: 2008-09-24片長: 120分鐘(法國)又名: 放牛班快樂頌(台) / 巴黎夢劇院(港) / 法布街36號 / 福賓街36號 / 巴黎36 / Paris 36北郊1936年的獲獎情況2009年 Lumiere Awards, France Most Promising Young Actress (Meilleur espoir féminin) 諾拉·阿娜澤德爾2010年 奧斯卡(美國電影學院獎) 最佳原創歌曲(提名) Reinhardt Wagner2010年 奧斯卡(美國電影學院獎) 最佳原創歌曲(提名) Frank Thomas北郊1936年的劇情簡介導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繼處女作《放牛班的春天》之後再次演繹合唱團的故事, 懷舊的情緒,熱情洋溢的人物,豎立起了一座法式平民電影的豐碑,甫一上映,再創票房佳績。本片發生的背景為1935年至1937年的法國。當時正是法國「人民前線」(popular front)運動高峰時期,法國國際工會(SFIO)第一次帶領工人階級取得了國家的合法政權。在一批社會主義積極分子的領導下,當時的法國社會上上下下開始了一系列的工人權益鬥爭運動。勞資關係變得空前的緊張。在普遍的罷工和呼籲改革的壓力下,許多工人確實得到了福利及待遇的提高。但是,在很多地方,工人的待遇不但沒有提高,反而因為工廠的倒閉以及當時的經濟大蕭條而陷入了更加艱苦的境地。本片的主人公劇院舞台經理辟穀(傑拉爾·朱諾飾演)便是深受打擊的一位。而禍不單行的是他的老婆也在這個時候背叛了他,跟著別的男人跑了,只留他和兒子相依為命。誰知,兒子因為上街拉手風琴賣藝,自己指控無撫養能力,兒子也因此被行政機關強制帶走。同時,辟穀所在的劇院也被當地的官員查封,他徹底的陷入了絕望的境地。若是辟穀在這個時候選擇一死了之故事也就沒什麼說的了,戲劇性的是他在遭受打擊之後並沒有選擇就此沉淪,相反他重新鼓舞了鬥志,並且想要自己組織一場戲劇演出以此來振奮自己的生活。於是他找來了同樣已經失業的古怪的歌舞男傑克·傑克特和理想主義的革命青年埃米爾。隨後他們開始自己動手修繕了破敗的劇院,組織了一群失業青年來共同加入他們。並且還意外的找到了色藝俱佳的女演員杜絲。所有參加這場演出的人都沒有收到任何的報酬,可是大家的熱情同樣十分高漲。因為這場演出,讓許多人的生命中重新有了希望。[精彩影評] 人生如戲,歲月如歌即便對於法國年輕人來說,Faubourg這個單詞也是有些陌生的。如今指代郊區的單詞更常用Banlieue,而巴黎的郊區,一直以來都是個故事多多的地方。在巴黎還能夠找到諸如Faubourg Saint-michel的地名,地理翻譯時或許一帶而過,但是對於歷史學者,文學愛好者和有心的電影人來說,這裡都曾有悲歡往事留下的印跡。上世紀初巴黎城市規模大擴張時,Faubourg到處都是,隨著郊區的小石路逐漸融入到市區里。在被冠以這個單詞的街區,居住者都是從外省來的工人,富裕階層常常不屑一顧,到了一戰後,這裡基本就成了巴黎平民聚居的新區了。不厭其煩的說這些,僅僅是要交待這部剛上映的『法式大片』的環境和時代背景。雖然它被看做是《放牛班的春天》的姊妹片,同樣是懷舊與音樂交融的法蘭西情結,卻比後者承載著更多樣、更複雜的社會和歷史含義。對於不熟悉法國歷史的觀眾,可能會忽視這些信息,無法理解劇中人的激情。導演巴拉迪爾的鏡頭,不再僅僅局限在一個無名的小學裡,對於紛繁變化的時代背景,也必然被巧妙的標註重視。片名其實已經把這部影片的兩個重要信息提示出來,故事發生的地點在巴黎郊區,時間則是法國歷史上頗為重要的1936年。在這一年,法國左翼聯合政權-人民陣線在議會中獲勝,組成了以工人階級為主的法國政府,對法國的政治格局,文化扶持,外交戰略作出重大調整。在這種環境下,巴黎的平民們再一次有了當家作主的感覺,第一次有了40小時工作制和帶薪休假。他們滿懷信心的開始興建自己理想的家園,同時抵禦法西斯勢力的進攻,以及右翼大資產階級的反撲。影片的主角,就是三位剛剛失業的工友,他們要靠自己雙手重建倒閉的劇院,「同志般的情誼」構成了人物間的情感關係,影片中也始終貫穿著工會與納粹政黨和資本家的鬥爭。在二戰之前的這幾年,巴黎人度過了一個充滿激情和危險的時代,影片的初衷是在向這份時代感致敬,試圖把現代觀眾帶回到那個動蕩而不失溫情的記憶里。貫穿在這份記憶里的,是最純真的法國香頌,隨著手風琴的鍵音飄揚在郊區的石子路上,被複仇的槍聲碾碎在時代的車輪里。本片的製片依然是雅克?貝汗,近些年他在紀錄片和劇情片上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也收穫了不錯的讚譽。《放牛班的春天》是他四年前監製的作品,意外的成功給了貝汗和克里斯托弗?巴拉迪爾繼續本片的信心。這一次他沒有再親自表演,《北郊36年》的三位男主角都是當紅一線,精良的製作和宣傳力度,足夠吸引觀眾的目光了。在風格上,製片貝汗和導演巴拉迪爾延承了前作《放牛班的春天》;而在影片的視角上,則與熱內的《漫長的婚約》有些類似,都是講述一場動蕩年代裡悲喜交加的 『平民傳奇』。在我看來,影片雖然豐富精緻,但顯得有些過於商業,融合了大量的通俗元素,使其像極了一個精心編構的暢銷小說。即使片尾字幕里打出了「根據皮誇爾回憶改編」,但高潮過後的那場復仇實在過於戲劇感,擺脫不掉杜撰的痕迹。比起《放牛班的春天》的單純,新片的高潮數量密集,類型也各種各樣,就卻少了一份真正的感動。更遺憾的是配樂,由於作曲家不再是布魯諾?庫雷,新片雖以手風琴為基調,卻沒能留下令人印象深刻的旋律,不復前作貫穿一致的童聲天籟了。人物和類型元素在影片中循序地交叉,年輕男女的愛情,患難父子的親情,政黨工會的鬥爭等都交待得扣人心弦。再加上女歌手的成功之路,資本家的險惡用心,工人階級的不屈不撓,各條線索纏繞在一起,幾乎分不出主次來,把劇情充斥的很飽滿,甚至飽滿的有點過了頭。有趣的是,一貫親民的首都媒體《巴黎人報》,這次對巴拉迪爾新片的評價前後差異 :「多麼美妙的音樂和劇情呀…一種享受」、「缺乏適當的節奏和緩和…如同樟腦丸」劇情看似跌宕起伏,卻並不複雜,人物關係在挖掘和互相推動中,讓劇中每一個角色都逐漸立體而豐滿起來,表演算是一個亮點。這是部依靠演員群戲來完成的電影,敵人間有對抗和利用,同志間亦有矛盾和衝突。很難說清楚誰是真正的主角,三個男人都有自己明亮獨具性格的一面。傑拉爾?朱諾扮演這樣的小人物早已得心應手,他的生活唯一的希望就是和兒子茹茹相依為命,劇院工作只是他能夠從前妻手中奪回兒子的前提。一直以來形象上孔武有力的克洛維?哥尼亞克,這次也把一個無所畏懼的工會領袖演繹地堅強可愛,對敵人的仇恨交織著對女友的愛戀,成功的塑造了這個36年的巴黎工人。至於卡德?梅哈德,他本就是表演二人轉出身的喜劇演員,小丑的外表和內心早已揣摩入境,其宿命感最終也躲不開犧牲的悲劇。巴拉迪爾這次真正要捧紅的是諾拉?阿澤納黛,一個女版的讓-巴迪斯特?莫尼爾。影片以她為線索人物,從外省女孩到大歌星,再走一條『皮亞芙的成長道路』,與老影星皮埃爾?理查德扮演的作曲家一同見證了『香頌尼亞』劇院的興衰。所有的這一切,都是發生在『香頌尼亞』劇院的台前幕後,這裡就像是個人生的舞台,幾起幾落,歲月如歌中唱得那樣「我們可以去海邊了」,轉瞬即逝。在某些場景上,導演顯然是在向雷諾阿致敬,但是又由於過於商業的討好觀眾,淺嘗即至便回到通俗敘事的道路上。作為普通觀眾,很容易沉靜在這份感傷之中,也會對高潮時強烈的百老匯歌舞片風格報以掌聲。而以《電影手冊》為代表的嚴肅影評則更為苛刻,甚至認為巴拉迪爾是在向『優質電影』倒退。不過這沒關係,這部法國商業 『大片』取得票房成功是肯定的,手風琴里悠揚的旋律,早已融入到巴黎人的血液里,定格在了三十年代的舊照片上,感染著我這種外國人。影片的結尾處,因為復仇而入獄十年的皮誇爾回到了劇院,這裡早已改名為「Faubourg 36」,紀念曾經發生的恩恩怨怨。小茹茹已經是成名的音樂家了,老父親坐在下雪的廣場上,等著兒子的謝幕。時間彷彿又回到了《放牛班》的開頭,一樣的演員,一樣的情懷,這還是貝汗的音樂傳奇,戲夢人生。蹉跎歲月,萬事如歌文/公元1874雖然無論從導演、演員乃至題材與敘事風格上,《北郊1936年》和那部大放異彩的《放牛班的春天》皆如出一轍,但這部由法國導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所執導的作品,依然能夠在頂著過度複製成功作品的輿論壓力下,綻放出不一樣的色彩。《放牛班的春天》像是導演回望過去無盡感慨進而款款深情的懷舊,而《北郊1936年》,則是導演對舊時代法國社會一次穩重的剖析和剪影。《北郊1936年》並不像《放牛班的春天》那樣,刻意避過時代的烙印,選擇把故事發生在過往的時代是因為懷舊作祟;相反,《北郊1936年》處處緊貼時代,從片名開始就帶領觀眾進入法國那個充滿希望的年份。1936年的法國,正是議會重組,政府以工人階級為主導,平民大眾掌握話語權,整個社會管理層構成進行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的一年。這一年,法國的老百姓開始明白了什麼是當家做主、什麼是8小時工作制、什麼是帶薪休假;這一年,法國開始舉辦戛納電影節;這一年,義大利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德意日三國軸心初步形成,納粹在歐洲風頭正盛,二戰爆發前的硝煙漸漸燃起。在動蕩紛繁的大時代下,《北郊1936年》並沒有站在某種高度以所謂大氣魄的視角去觀察整個法國,而僅僅只是以在法國巴黎一個平民聚集的新區——北郊,當中一個音樂劇院內諸多人物的故事來展開。故事講述的是一個瀕臨倒閉的音樂劇院內,一班台前幕後的工作人員為重建劇院所經歷的種種喜怒哀樂。這群人里,有的人妻離子散,只希望能與兒子繼續過活;有的人對革命充滿熱情,希望重塑音樂廳來報仇雪恨;有的人希望能夠重新站在舞台上,帶給人們歡聲笑語,而有的人則從鄉下來到巴黎,希望藉此舞台能夠成為萬眾矚目的歌星。這家座落在法國巴黎北郊,名為香頌尼亞的音樂劇院所代表的,正是那個時代里法國底層人民的種種真實寫照。科洛維斯?科爾尼拉、皮埃爾?理查德與傑拉爾?朱諾在片中飾演性格各異的主角,三人精湛的演技撐起全場,好戲之人定會拍案叫絕;導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擅長營造的舊時法國市井風格乃一大亮點,更讓人銘記的是影片無處不在的手風琴配樂,Reinhardt Wagner為《北郊1936年》所打造的音樂充滿了懷舊的調調和彼時的風情。此外,片中戲中戲一般的的舞台劇也是一大亮點,皮埃爾?理查德本身就是相當優秀的喜劇演員,這次在片中舞台劇里的表現也算得上是本色演出,即便單獨抽離出來,《北郊1936年》里的舞台劇也有著頗高的可看度。片名的「北郊」,對於法國而言有著比較特殊的含義。上世紀3、40年代,正是巴黎城市結構發現巨大變化的年代。隨著城市工業化的進程,巴黎的市區不停的擴張,而原本的荒郊野外也逐漸的變成了低收入者居住的市集,這種情形有些類似於我們改革開放後各地的城鄉結合部。當時,這樣魚龍混雜的新興居住區稱為「Faubourg」,而時至今日,名字已經換成了「Banlieue」。所以,《Faubourg 36》是只屬於那個時代的名字,而如果要看今時今日的法國郊區,我們能看到的片名則只能是類似於《Banlieue 13》(中文譯名《暴力13街區》)這樣的了。導演用「Faubourg」一詞做片名其實就已經告訴法國觀眾:這部電影所敘述的那個時代已經離我們漸漸遠去,如果你已經遺忘,不妨藉著本片重拾記憶;而對於其他國家的觀眾而言,這部電影亦是了解舊時法國的一個窗口。居住在北郊這個地方的都會是些什麼樣的人呢?在這個社區里,有在工廠里工作的工人,有走街串巷的雜貨商,有菜市場的小販,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農民,更有著為這些人提供娛樂消遣的影劇院。他們都是屬於法國社會的金字塔里最低那一級的構成人員,大腹便便的富人和貴族不會對北郊正眼相看,生活在巴黎市區里的那些中產階級也只會覺得北郊這樣的地方充斥著暴力、犯罪與骯髒。在法國左翼聯合政權「人民陣線」控制了議會,取得話語權之後,居住在像北郊這些社區的居民們,首次站在了政治舞台上,影片試圖為觀眾展現在那個年代裡,北郊居民面對時代的變革與政治身份的轉變所經歷的諸多事迹。導演在這裡並沒有想一本正經的去正面表達這些故事,相反卻較為討巧的劍走偏鋒,以香頌尼亞劇院為核心,通過劇院的破敗、重組,主角們的命運,來帶出了整個二戰前法國社會的格局。《北郊1936年》具有勵志片的款式,但以導演的理念而言,當然不會僅僅只有著勵志那麼簡單。這部電影有著黑色喜劇、舞台劇、音樂劇等等多種風格,在克里斯托夫?巴拉蒂的執導下,各種風格的糅合相得益彰,並不會令觀眾覺得突兀。也許是因為《放牛班的春天》的成功令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在《北郊1936年》的內容上選擇得更加嚴謹,故事也更加紛繁複雜,政治和時代的這條線與音樂廳的重建這條線平行敘述,勾勒出完全不同於《放牛班的春天》的大氣。在常年藝術片扎堆的法國,用於在電影語言上大作探索的導演屢見不鮮,諸多抵死刁鑽的怪片、悶片層出不窮,似乎在這個充斥著浪漫情調的國度里,國民對電影的品味也顯得那麼特立獨行。但像克里斯托夫?巴拉蒂這樣懷舊情懷爆棚而且能夠拍出令國內外大多數觀眾都欣賞的作品的導演,卻顯得並不多見。巴黎音樂學院出身的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在他的兩部故事長片里都展現出了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和熱愛,更重要的是他能通過音樂來營造故事,或是教會頹廢老師重拾鬥志,或是讓生活無望的普通人重新找到生活的意義。音樂在他的兩部作品裡都不會顯得喧賓奪主,無論是《放牛班的春天》還是《北郊1936年》,音樂皆是點綴在故事上的點點星光,推動著主角與故事的前進,也在交錯間抓住了觀眾的心。《北郊1936年》像是導演一闕頌揚時代的飲歌,在這部電影里,歌聲充滿了力量,它能夠安撫失意無助的人,亦能在歡樂痛快里讓人引吭高歌。電影的結尾處,若干年後主角重回劇院,音樂不再,老友不在,時光轉變,物是人非的恍惚間,我們卻不會看到一個念舊的人在對往昔若有所思的感傷,相反,已成名的音樂家獲得了觀眾的認可與掌聲,而雪花紛紛的廣場上,父親等著兒子的歸來。一切都是那麼恬靜安寧,而主題音樂的旋律在這時候悄然響起。也許,導演是想藉著來告訴觀眾:在蹉跎的歲月里,萬事亦可如歌。[請您觀看]
編輯於2011年9月8日
推薦閱讀:
※生不逢時的兩款步槍,要是能在二戰服役希特勒肯定更牛逼
※二戰使蘇聯產生大量寡婦,蘇聯女看守與外國戰俘頻頻出事
※【視頻】100集系列紀錄片《天罰-二戰全紀實》
※血債累累!曆數日軍在二戰中所犯的罪行
※二戰著名手槍完全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