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與人的社會性需要 ----心理論壇

孤獨與人的社會性需要鄒明 2008年11月24日 14:17孤獨是由於缺乏滿意的人際關係而產生的消極情緒,可見它與人的社會性需要有著緊密聯繫。在自然界,有的動物主要以個體形式生存,還有的動物主要以群體形式生存,比如螞蟻、大雁、狼,等等。人類也屬於群體性動物,或叫做社會性動物,離開了集體,單獨的個體很難生存。那麼,人都有哪些社會性需要呢?一、穩定的親密關係人的社會性需要首先體現為與少數人建立長期穩定的親密關係,包括父母、配偶和子女。這種通過婚姻和血緣而形成的親密關係首先可以滿足一個人的生理和物質需要,孩子從父母那裡獲得食物、水、衣服等生活資源,夫妻之間互相滿足性需要。此外,親密關係還具有其他重要功能,這便是給予愛與關注,提供幫助支持。來自生命中重要人物的愛與關懷能極大地滿足一個人的情感需要,從而產生幸福感。愛的缺乏使人感到孤獨悲傷。一項對孤兒院的調查反映:孤兒院里的嬰兒長期缺少與成人的親密接觸,這種孤獨和隔離可導致嬰兒較高的死亡率;改變餵養方式後,養育者不再機械式地給孩子們餵食,而是經常把他們抱在懷裡,嬰兒的健康狀況得到明顯改善。可見,與他人建立並維持穩定的親密關係,是遠離孤獨的基礎條件。張大媽的老伴在一天夜裡突發疾病去世,她的生活從此變了樣。過了大半輩子相依相伴的日子,身邊忽然沒了這個人,大媽真的不知道該怎麼活下去。她不跟人說話,也不下樓,孩子們來看她,勸她出去走走散散心,她也不願意。每天就是對著老伴的相片說話,要不就默默地坐著。這種狀態一直持續了半年多,她才慢慢地恢復了以前的生活。二、歸屬感人在群體中生活,必須要與群體中其他個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包括態度、情感、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等,相似性高,就容易被群體接納,得到其他人的認同,這時就會產生對群體的歸屬感。如果一個人不能被周圍環境所接納,甚至被排斥,意味著他在這個社會群體里的生存是沒有保障的,這種情況下就會感到深深的孤獨。志強來自湖南農村,他是當年縣裡的高考狀元。進入上海一所著名高校後,他感覺自己就像是曹雪芹筆下的「劉姥姥進大觀園」,完全不能被這個大都市所接納。志強一開口就帶有濃重的家鄉口音,無論在學校里還是大街上,都經常被人笑話,慢慢的,他變得不敢說話了。以前他在班裡學習好、書看得多,同學們都很佩服他,可現在他發現自己知道得太少了,周圍同學經常談論的東西,什麼遊戲、美國大片、新潮電子設備、著名文化人等等,他壓根就沒有接觸過。最讓他感到落寞的是因為自己家裡窮,不能像同學們那樣出去參加各種活動,周末的時候大家都有事走了,只剩下他一個人在宿舍里。志強感到自己不屬於這個城市,不屬於同學中的一分子,他越來越孤獨,心情十分鬱悶。三、社會價值感人們不單需要在群體中找到歸屬感,而且還需要通過周圍環境的反饋來確認自己的作用,得到社會讚許和他人的尊重,也就是說,要在社會中確立自己的價值感,這是一種比較高的社會性需要。通常來說,一個人的能力越強,就越是渴望社會價值感。有能力、有事業心而又得不到社會認可的話,孤獨感就會油然而生。戴芳是台灣人,在美國受過良好的教育,並在數家知名國際化大企業里從事管理工作,有著豐富的行業經驗。今年,她應聘到南方一家大型民營企業任職,她一方面感動於老闆的求賢若渴,另一方面也希望能有一個更大的個人發展空間。她的到來引起公司內各種各樣的猜疑:「她跟老闆有什麼特殊關係嗎?」「這個海龜會不會搞亂公司原有的幹部體系?」「她這麼神氣,拿多少工資啊……」戴芳上班後,很快發現了企業內部存在的一些制度問題,並向老闆提交了管理改革方案,老闆很賞識她的才幹,命她全權負責新方案的實施。然而事情並不如想像得那樣順利,由於新方案涉及到不同層面人員的切身利益,因此很多人都暗中反對或阻撓,他們還到老闆那裡去打小報告,說戴芳的壞話。得不到中層幹部的支持,老闆的態度也猶豫起來,戴芳十分沮喪,她感到自己在這裡像一葉孤舟,漂來漂去靠不了岸。半年以後,她黯然離開。從親密關係到群體歸屬感,再到社會價值感,人的社會性需要是逐步提升的,任何一種需要不能滿足都會引起孤獨感,但它的層次有所不同。缺乏親密關係,缺少他人的愛與關懷,這種孤獨感中充滿了悲傷和絕望;不能被周圍群體所接納,這種孤獨感伴隨著寂寞和空虛;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為得不到他人的理解、承認和支持,這種孤獨感有點兒高高在上的意味,然而又是悲劇性的。原載於《心理與健康》2007年第8期
推薦閱讀:

電視劇里哪些反派角色讓人恨不起來?
為什麼有些男生缺失紳士風度?
「我們可以卑微如塵土,不可扭曲如蛆蟲。」白夜行、熔爐、素媛、房思琪......未來的女兒我想對你說。
精神層面上自我滿足與主流價值導向的差異
當殭屍真正來襲,人類的逃跑路線有多不理性?(內不含血腥畫面)

TAG:孤獨 | 社會 | 心理 | 理論 | 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