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哥倫比亞大學就讀是怎樣一番體驗?
院校簡介
哥倫比亞大學是紐約州最古老的大學,也是美國歷史最長的5所大學之一。 學校於1754年7月正式開課,首任校長為神學博士薩繆爾·約翰遜。約翰遜博士也是學院第一屆僅有八名學生的唯一導師。授課在現在位於曼哈頓下百老匯大道的三一教堂旁的新校舍進行。隨後,這所紐約州最早成立的高等教育機構,美國境內的第五所大學,正式根據喬治二世國王的《王室特許狀》以國王學院之名於1754年10月31日成立。
在哥倫比亞大學 (Columbia University) 就讀是怎樣一番體驗?給大家翻譯整理了哥倫比亞大學的留學體驗,以供參考
作者 | Rosa
謝一年前邀...
我有幸曾就讀於三所高校,人民大學、北京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於我,人民大學像是雄心勃勃又難免急功近利的同齡人,那也是我只知進而不知退的歲月,長驅猛進卻最終鎩羽而歸,想抱怨卻無從抱怨,因為回首一看,假使有錯也皆出於己,母校何曾虧待。北京大學像是體貼入微且志同道合的知己,我在這裡結識的朋友大多具有我想像中那種由使命感而生髮的精神氣質,這樣的精神氣質為我重新定義了正義、自由、理想和勇氣,也重塑了我對自己的要求,使得北大註定成為一生都難以從心頭抹去的記號。而哥大則是個沉穩博大但不失赤子之心的長者,她為我提供了超出想像的知識、超出想像的尊重、超出想像的寬容、以及超出想像的率性。她和她背後的國家一樣多元而複雜,在現代史的維度內較我們要年長,無所顧忌的性格表明比我們的文明要年輕很多,而那份自信和包容又時刻彰顯著她的成熟。
在哥大,我讀的學位是MPA, Concentration 是Economic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Specialization 是East Asian Studies。課程很雜,經濟、金融、會計、統計都要學一些,很quant的學習內容基本上是配合美國大多數相關崗位對就業者的要求來的。這樣的訓練方式給了我們很大的安全感,因為有了基本的分析能力,掌握了基本的分析工具,感覺丟出去不大可能餓死。但我們都自知在這些領域不過初窺門徑而已,還遠未登堂入室。與其說這些課業讓我們變成了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員,不如說讓我們有了關注時代變化的敏感,互聯網和資本市場的勾勾連連不再是與我們這些非從業者毫不相關的身外之物。這大概是美國這些professional-oriented的學位最基本的培養目標吧。
體會比較深的倒是其他一些課。比如History of Modern China,聽西方學者建構中國近現代史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穫,尤其在一些很微觀的層面,譬如去分析煤的產量與獲得同資本主義發展機會有何關係。時常覺得在西方長成的學者在近代史領域的比較研究比我們自己的視角似乎更value free一些,沒有必然性的羈絆,沒有哪個制度更加進步的成見,但其實李約瑟難題還是這些課程繞不開的話題。
更開眼的是另外一些課,比如Economic Development,比如Issues in Rural Development。在這些課上才發現,原來有那麼多人付出了實實在在的努力去改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人們的生活。如果不是在這裡,我永遠想像不到美國年輕人對非洲問題有多麼狂熱,他們願意為了實地考察而學法語甚至local community的某些特殊語言,爭先恐後地奔赴實地進行調研。他們去礦山、去疾病多發地帶,調研並試圖解決那兒的貧困、醫療、教育、人權等問題。Rural Development那課上,只有我和一位韓國姑娘是沒有實地經驗的,一位20出頭的美國姑娘在撒哈拉以南跟隨一個NGO已進行了多年的灌溉實驗,聽她介紹她的經驗實在是佩服不已。
美國人是格外關注人道主義和全球治理的。紐約出現埃博拉病例的時候,我去聽了哥大Earth Institute的一場對社會開放的報告會。會上,科學家、媒體、政府官員、哥大學者以及在西非從事埃博拉防控的專業人員通過現場報告或skype的方式介紹了各自的工作。4個小時的報告,現場觀眾的耐心和熱情讓我驚訝,學者和在西非的專業人員的工作精神和專業水平更是讓我嘆為觀止。時值我們正在workshop design之際,之前學了很多stakeholder analysis, outcome mapping, data collection之類的技巧,我上課的時候對此嗤之以鼻,覺得這些東西有什麼必要專門在課上學。在會上才知道美國人真是讓這些東西在實地工作中發揮效用。一個20來歲的華裔姑娘,哥大生物和醫學雙碩士,當時在賴比瑞亞是一個community小項目負責人,她用幾分鐘時間簡潔明了地介紹了他們在當地如何與居民溝通、如何將病人送至醫療中心、如何說服居民處理病人屍體。當時我想,我大概太孤陋寡聞了,很少在國內見到能如此專業、高效地處理這樣事務的同齡人,當然大家也是難有這樣的機會。那次報告會之後,我產生了一種感覺:美國是世界的,從某種程度上說,世界也是美國的。當然,這樣的角色代價大得很。
對於在全球事務中的影響力,美國人自己也是自信滿滿。金磚銀行成立之時,見到美國人對此表示樂觀,也有美國人認為,中國不過旨在輸出過剩產能而已,有人簽contract就好,對發展的關心度上遠不如其他國際組織。又譬如談到美元,有美國人會覺得想挑戰美元霸權可以,可得先找到另一種貨幣足以承擔美元如今的功能,目前哪裡找得到呢。對於中國,一位曾在菲律賓與離開中國後的晏陽初先生共事過的教授認為,在中國所有的方法最終都是中國方法,所有的模式最終都只能是中國模式。這些見聞讓我在回國後又聽到開發性金融、開放型經濟、包容性增長這些詞之後感慨良多。
最後講兩個故事。第一個故事關於哥大東亞系的初建,是我在哥大聽過的最喜歡的故事。百年前有一位在美華工叫丁龍,他在退休的時候向主人傾訴了自己的一個心愿,想把一生的積蓄捐獻給美國的大學以成立漢學系研究自己的祖國。丁龍的主人畢業於哥大法學院,他感動於僕人的理想,將丁龍的1.2萬美元捐款追加至27.5萬,並協助丁龍在母校哥大創立了全美第一個漢學系。這項事業也打動了慈禧,清政府將數千卷《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捐獻給了哥大漢學系。
第二個故事其實是哥大校長的一封信,依然發生在紐約出現埃博拉病例的時候。校長給大家寫信主要是安定大家的恐慌情緒,但在信的開頭和結尾是這麼兩段話:
「Dr. Spencer, an emergency department physician at New York Presbyterian/Columbia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recently returned from a humanitarian mission with Doctors Without Borders to one of the outbreak areas in Western Africa. We admire and appreciate all of those willing to do this vital and selfless public health work around the globe.
We must keep Dr. Spencer in our thoughts and wish him a full and speedy recovery, as we do the vulnerable populations he serves. 」
這兩個故事讓我覺得,有崇高理想和奉獻精神的人,無論他是什麼身份,無論他正遭遇什麼,他這個人和他的事業都應當得到尊重。我是學政治學出身,在從東方走入西方時沒有熱切地擁抱這裡的制度,相反,我始終冥頑不靈地認為無論古今中西,政治中起作用的就是那麼些東西。哥大真正打動我的其實是上述的這些見聞和故事,這些關於知識、尊重、理想主義和人文關懷的故事。說這些是修辭也罷,美式政治正確也罷,來了就知道,真的很打動人。
作者 | 一歐 ,創造樂趣才是生命
只談體驗,其他請參加wiki。
一、城市對於大學有不可磨滅的印記
紐約的偉大成就了哥大的偉大,一個大學必然是一個城市的高層精神建築,這個行為邏輯很簡單很粗暴:如果你是一名對沖基金經理或者著名導演,你會選擇家庭範圍內的最好的大學送你的小孩去學習跟你相似的專業。那麼在1990以前,美國最有財富和知識的一批人還是多數聚集在紐約以及東北部,所以給紐約、波士頓、賓州的學校帶來了大量的生源,常青藤也是聚集在這一片區居多。有人說紐約只有金融,這非常不對,紐約遠遠不只是金融的城市,那是香港的經濟定位;紐約是歐亞進入美國的第一大港,從經濟形成的原理來講,一個continental級別的港口,經濟要素肯定包括了貿易、製造、餐飲等基礎行業,進而必然形成強勢的零售、地產,大量的財富積累不可避免導致了金融、諮詢、設計、藝術等的昌盛。如果你在紐約只接觸到一個圈子,那麼只是說明你沒有用好生活中的2nd degree connection罷了。因此哥大畢業典禮上,在家長的方陣中,攝像機掃過的瞬間,你可以找到很多著名的企業家、導演、演員,這就是他們送小孩來讀書的地方。
二、學生面貌、流行文化
Gossip girl是嚴重的誤導。雖然哥大有很多富豪子弟,但是大多數非常低調,很多同學家裡很有背景,比如家裡是著名的私募基金,或者西班牙王室,但是頂多只有看見他們穿成比較decent的preppy style。哥大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都非常講究preppy的裝扮,Ralph Lauren, J Crew, Brooks Brothers是首等受歡迎的品牌。Preppy的穿著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文化和商業課題,這個行為下的消費者對於幾個特殊的品牌有很強的偏好。穿學校球衣的人也非常多,哥大的籃球隊在美國大學的排名不錯,橄欖球隊是常年墊底的,去哥大就不要穿football的衣服和帽子了。
三、各種意識形態衝突
哥大的意識形態多樣化,非常自由,主要是按照學院劃分。由於金融業的過分強勢,幾乎工學院、社會學院的很多專業學生都想進入華爾街,商學院就不必多說,處於哥大校園的中軸線位置,佔領了最好的圖書館。Columbia Business School的排名非常靠前,風氣比較務實,所謂的務實就是,大家都在圖書館裡面投簡歷和談論工作,學術在這裡不是最受推崇的。人文類學科的學生則相反,高舉人文關懷的旗幟,在2012年底的時候,公然在學校廣場上圍成圓圈反對華爾街;然後對面就有西裝筆挺的商學院學生走出來,形成鮮明的對比衝突。
四、學術
雖然沒有出現LSE或者Chicago那樣的學派,但是哥大的經濟學一直非常強勢,或許是太兼容並包讓這個學校的學術無法統一成一個派系。學校幾大諾貝爾台柱Joseph Stiglitz,Ned Phelps,Jeff Sachs都各自在不同的領域研究。Stiglitz研究宏觀經濟學已經到了學界泰斗的地步,現在也還在哥大講課;Ned Phelps有很多微觀的理論;Jeff Sachs則在SIPA下面的一個類似於研究院的機構從社會學的角度開始創新性的研究。此外,工程系雖然沒有特別大紅大紫,但是近年來隨著前任市長Michael Bloomberg的強力打造,利用紐約市的media industry強大的保證,在新媒體所屬的細分領域有快速的提升,目標是趕超矽谷。
作者 | 橘子夏
這。。明明問的是哥大。。。怎麼又回到王李上面去了。。。
哥倫比亞大學今年usnews排名全美大U本科綜合第四,僅次於哈普耶,屬於常春藤ivy league八校之一。地處紐約市曼哈頓。哥倫比亞大學的歷屆畢業生和教職員中累計共有97名諾貝爾獎得獎者,於世界各大學中排名第一。曾與哈佛大學和芝加哥大學一起被公認為美國高等教育三巨頭。其教育學、法學、商學院和新聞學院的課程都是各機構學術排名最高的課程。其中,教育學院還是全世界規模最大、課程設置最全的教育學院之一。
哥倫比亞大學創建於一七五六年,當時美國仍然屬於英國殖民地,英皇喬治二世捐款給紐約市民籌設了以人文、科學和語言為主的 「國王學院」,美國獨立後,為了紀念發現美洲新大陸的哥倫布,改名為哥倫比亞學院。哥倫比亞大學不但因為是長春藤盟校之 一吸引來自世界各國的菁英,更因為其位於紐約市,地利方便,使得更多莘莘學子慕名而來,就業率高也正是哥倫比亞大學吸引人之處。據統計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生,幾乎每四個人就有一個留在紐約地區工作,法學院的校友也是紐約法律界的天之驕子,新聞系的畢業生也大多是三大電視網的中堅份子。在哥倫比亞現今約二萬名的學生中,研究生約佔了三分之二,而新聞、法律和教育學院只收研究生,一般來說哥倫比亞大學之法律、 文史哲、管理、新聞、國際關係系所名聲較大,工學院儘管成立比較晚,據說也是還不錯的也有很多項目啊什麼的不太了解,就不多說了。
以上都是些官方的回答。對於我們申請者而言,每年都有一些次於神牛的大神們ed哥大,但每年錄取者都非常少,學姐說去年中國大陸只錄取了5,6名。而且哥大不是一個分控校,也就是說sat高gpa高都不一定能錄,學校看中well-rounded的quality,所以活動和essay也非常重要。然後哥大比較有名的是它的core curriculum,每個學期都有書單開下來要去讀,reading很多,據說workload也很大。
總之就是很…難…進……
對了,既然提到了王李提到了barnard順便來幫女神校正名一發。
Barnard隸屬於哥大,是女校。儘管沒有哥大本科錄人那麼competitive,基本上能進去的也是白富美吧,去年大陸本科就去了六個而且四個有海外背景。畢業證也是columbia-barnard college。選科跟教授基本都是跟哥大通用的。如果就咬著barnard文理排名32非說barnard野雞校的話也請不要對美國大學妄加評論了。因為在美國,排名只是排名,不能用來代表一個學校的厲害程度。比如喬布斯的母校reed college 排名七十多的文理 但是招生的分數或者其他要求很高。Barnard原本就是哥大內部的一個學院,只不過後來獨立出去了,可是資源共享什麼的沒有因此而改變的。barnard畢業生拿到畢業證本來就是可以說是哥大畢業的因為兩個學校畢業證都拿到了,不是假的。奶茶也在這裡交換的。
就是這樣~我本身對這兩所學校了解也不算太多啦如果有說錯的地方請輕噴。
作者 | LukaYu
絕對是大牛校,本科生學院Columbia College的Core Curriculum絕對是最大特色,本科四年,大一大二不分專業全部接受西方經典博雅教育,非常鍛煉人的整體思辨及口才能力。
因為地處紐約這個大西洋水路要塞,當年二戰歐洲難民逃難的時候,很得地利之便,和哈佛、耶魯、普林斯頓、賓大、芝加哥狠狠地延攬了一大批歐洲的學術巨牛,一時風頭無兩,從此奠定了他的諾貝爾獎工廠稱號。相比起來,當年的斯坦福還在西部的窮鄉僻壤,為應付財政危機,斯坦福把它當時最大的資產,土地一一划撥出租出去,矽谷剛剛誕生。
哥大在現當代的中國,絕對是神一般的牛校。因為哥大喜歡招生第三世界的國際學生,因此在當地名氣一直很響。比如,我們民國年間的好多學閥、官僚基本都出身哥大,大教育家胡適/汪懋祖、民國一代美男著名外交官顧維鈞、20世紀下半葉物理學界的女王/前美國物理學會會長吳健雄等等。
因為地處紐約,哥大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因為紐約,哥大搭上了二次大戰前美國學術起飛的順風車。但是,到了二戰後的60/70年代,美國因為發展市郊,大城市普遍凋敝,紐約首當其衝。哥大經歷了68年的學潮衝擊,70年代中期紐約市政府又發生了破產的財政危機,哥大地處上城,再過去就是貧民窟,當時治安很不好。68年的學潮最後鬧到紐約市警察進校鎮壓,破壞了學者心目中大學乃私產,自由、自治之地,世俗行政不得干預的傳統,教授們紛紛去職離校,哥大流失了大批的知識精英,又經歷70年的治安危機,很多優秀的學生不願意到哥大上學,70/80年代的哥大可謂每況愈下,排名好像最低跌到20名以外。直到90年代後,紐約經濟再次起飛,哥大才慢慢恢復元氣,近兩三年排名逐漸穩定在國內第四的成績。
如果沒有那次學潮衝擊,紐約市的城市危機,今天所謂的HYPSM可能要重排,哥大和斯坦福鹿死誰手,恐怕尚未可知。
往事不必多說,哥大算是爬回來了。
關於女校Barnard,雖然是獨立學院,但是和哥大的關係絕對不一般,當年常青藤們都是和尚廟,為了滿足女子能上常青藤,可又怕壞了男校的傳統,特地辦了女院。七姐妹中Barnard是哥大的女校,拉德克利夫是哈佛的女校,Brown和賓大好像也有女校,她們和男校的男生們一起上課、一起吃飯、聯誼,一起畢業,一起拿本校的畢業證書。後來男女合校的滾滾歷史車輪擋也擋不住,女校們紛紛和男校合併了,地處紐約站在潮流的哥大這回做了末班車,直到70年代末才開始解決這個半邊天問題。當時哥大的本科學院Columbia College和Barnard商量談合併,不過被Barnard拒絕了,具體原因不明。CC自己才開始招收女生。這也導致了哥大的CC系和Barnard系有小嫌隙。這就像一邊說,當年我要娶你,你不嫁,今天你偏又要頂著我的名頭;另一邊說,我和你本是兄妹,當然可以用這個家族的稱號。另外,看College Confidential里說,嫌隙也主要來自CC學院里的女生,她們要和Barnard的女生爭哥大的男生,偏偏哥大有所謂Barnard女生嫁Columbia College男生的優秀歷史傳統(哥大那個找貓頭鷹的傳統,大一新生誰第一個找到藏著的那個貓頭鷹,誰就會娶到Barnard的女生當老婆),Barnard又是貴族女校,新英格蘭、曼哈頓上東區的百富美們很多,長得漂亮,舉止溫柔得體,家世又好,學習成績也好,簡直是華爾街精英們理想的妻子類型,在搶奪哥大男生的競爭中應該是很有優勢。能不得CC系裡那些從全美各地選拔上來、憑自己聰明才智外加刻苦努力但是家世普通的女生們的嫉恨嗎?簡直是銀牙都要咬碎了!
Barnard的排名低還有一個原因主要也是因為只招女生(而且並不是所有優秀女生都會想去女校,主要是怕女校lesbian的傳統名聲),統計的話,她的pool就小,錄取率自然就比綜合性學校高得多,看上去就顯得沒有那麼嚴格。
哥大近年來排名升高,除了自身條件好外,也是因為改變了它統計錄取率的方法(往年是把錄取條件最不嚴格的GS成人學院也統計進去的,這兩年就只統計CC和SEAS的平均錄取率),這樣就把錄取率降下來了,前幾年還是10%左右,這兩年一直降到6%左右,這在前10名的大學水平基本相當的情況下,是很拉分的。
明天給大家分享芝加哥大學留學是什麼樣的體驗,敬請關注留學指南微信:
推薦閱讀:
※2-2對臨在的體驗
※忘不掉前任是什麼體驗?
※【補充版】芝士控看這裡!!顛覆你的味覺體驗【紐約芝士蛋糕】
※法國經典甜點馬卡龍初體驗 如少女酥胸
※是時候去臨海了!體驗一次地道悠閑的小城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