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丨以開放原則促國產晶元產業發展
4月25日,在國新辦舉行的發布會上,工信部總工程師、新聞發言人陳因在回應相關提問時表示,中國在晶元設計、製造能力和人才隊伍方面與國外還存在著差距,中國將加快推動核心技術的突破,加強國際間產業的合作。
據他透露,當前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正在進行第二期募集資金,歡迎境外企業投資中國第二期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這個表態被一些境外媒體視為意外,他們以為中國將靠自己的能力獨立自主突破半導體核心技術,現在看,中國的集成電路發展完全是開放式的,更歡迎國際合作。
當前,半導體行業的核心技術掌握在美國公司手中。中國公司在電子信息產業全球分工鏈裡面,主要是從組裝向系統集成提升,但關鍵的上游核心零部件主要靠進口。中國現在每年進口晶元耗資2000多億美元,是進口額最大的商品。在中國制定的《中國製造2025》規劃當中,提出在半導體行業提升集成電路設計水平,突破關係國家信息與網路安全及電子整機產業發展的核心通用晶元,提升國產晶元的應用適配能力,形成關鍵製造裝備供貨能力等等。
應當說,從這些目標看並未有取代美國,掌握半導體核心技術以及控制全產業鏈的意圖,這個規劃只是希望從低端領域向產業鏈中端努力,提升競爭力。這是因為以組裝為主的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利潤率比較低,而上游企業收穫了壟斷利潤,中國企業想提升自己在價值鏈中的位置。
但是,美國認為中國製造2025是為了取代美國的科技領導地位,不僅開始限制中國科技企業在美國發展,而且不斷以長臂法則對中國企業進行調查,甚至不惜破壞國際產業鏈合作。事實上明白無誤的告訴中國,對不能掌握核心技術時產業缺乏安全的擔心是對的,中國必須減少和擺脫對美國技術的依賴,因為美國已經以實際行動製造了中國企業危機。
美國一系列行為對幾十年來形成的全球產業鏈造成了嚴重衝擊。首先,中國是下游電子信息產業整機製造全球基地,中國購買了全球80%-90%的晶元,而在全球半導體總銷售額中,美國企業大約佔了一半,在中國市場,美國製造的晶元也要佔據一半以上份額。這就是說,全球電子信息產業是中國與美國捆綁式壟斷,是共贏式發展。以中興為例,對中興的禁運也嚴重打擊了美國供應商,是雙輸的結果。
其次,在通訊市場,實際上已經不存在國別概念,而是全球合作的一個典範。比如在5G領域,中興與高通等美國公司緊密合作,而它則與同為中國公司的華為是競爭關係。美國對中興與華為的調查,也嚴重影響到了日本5G事業的未來,因為日本政府和華為、中興在5G方面進行了緊密的技術合作與商業化實驗。美國對中國通訊公司的打擊,衝擊全球產業鏈與商用市場,是對全球的挑戰。
半導體與通訊領域的全球化程度是各個產業中最高的,如果美國政府想要實現「美國壟斷」,那麼,只會激發其他國家挑戰美國想要「控制產業」的野心。美國事實上高估了自己「產業霸權」,因為中國已經成為電子信息產業全球第一大市場,也是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美國晶元如果對中國禁運,意味著美國公司將失去全球最大的市場。晶元研發需要巨額投入,技術換代也快,一旦美國企業丟失這麼大的市場減少了利潤,影響了研發能力,那麼,很可能會被中國、韓國等企業更輕鬆的追上。
美國要求中國放棄中國製造2025是不公正的,這是因為,美國長期以來在高端科技領域對中國實施技術封鎖與商品禁運。如果美國不將先進的設備賣給中國,中國只能被迫獨自研發製造,如果連中國獨自研發製造的權利都沒有,只能說美國太霸道。因此,中國向價值鏈高端領域進軍不僅僅是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要挑戰產業霸權主義。
但是,中國發展半導體技術,應該最大程度的開放式發展,利用全球資源合作式開發,與此同時,一定堅持市場導向,避免過度技術至上主義,先利用中國市場優勢,在應用領域發力和趕超,強化基礎領域的不足。
中國一定要吸取日本半導體業發展失敗的教訓,日本半導體業在1980年代趕超美國之時,經過日美貿易摩擦後,陷入了保守的狀態,在市場方面,不是以市場需求為引導,過度強調質量、技術,不適應市場的變化;在產業發展方面,沒有跟上設計與製造水平分工的潮流,而依然選擇垂直分工。中國半導體的研發一定要以市場應用為導向,開放式發展,避免為了「獨立自主」而陷入保守的技術主義。
21世紀經濟報道及其客戶端所刊載內容的知識產權均屬廣東二十一世紀環球經濟報社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詳情或獲取授權信息請點擊此處。
推薦閱讀:
※直擊中國六大國產名表,你聽說過幾個,你有戴過嗎
※國產科幻電影:夢想照進現實
※跟風的國產手機,從命名開始
※國產驚悚片,到底驚悚了誰?
※就算有了《大聖歸來》,國產動畫還是讓人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