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非言語溝通
身體就像一個無法關閉的傳送器,時刻傳送著人們的心情和狀態。語言擅長溝通的是信息,通常被用來表達正在思考的東西或概念,而非語言更善於溝通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思想和情感,較能傳遞情緒和感受。在溝通之前首先要明確這次溝通的主要內容是信息還是思想和情感。
非語言溝通是指不以自然語言(如漢語、英語、德語等)為載體進行信息傳遞。它是以一個人的表情、手勢、眼神、穿著、擺設及與他人的空間距離為載體進行的信息傳遞。在人際交往中,非語言溝通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表達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情感、情緒及感覺等。非言語信息包括靜態的和動態的兩類。靜態非語言符號包括:人的外貌、空間距離、情緒控制、環境布置和服裝飾物等。動態非語言符號包括:人的動作(目光、表情、手勢、上下肢體行動過程)、音響、氣味、色彩等。除了這兩類之外,有聲的非語言如喊叫、哭笑、呻吟等。非語言傳播的極致就是舞蹈藝術,無聲地傳遞著豐富深刻的藝術信息。在日常的人類交流傳播中,非語言傳播隨時隨地都在進行。
一、非語言符號的特點
1、傳播過程的連續性 人際交流中不論雙方是否交談,他們無時不在進行著傳播。其舉止、神態、服飾、距離等都在無聲地或有意識地向對方發出信息。一個人說完話或者不說話,並不是中止了信息的交流和傳播,沉默也是一種表達。美國心理學家經過實驗總結出一個公式:信息的總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這個公式表明,非語言符號具有非常重要的連續溝通作用。
2、傳播通道的多渠道性 語言符號一般只是通過文字和聲音兩種通道、動用視覺和聽覺來交流信息,渠道是平面的,方位單一。非語言傳播是立體的傳播,傳播著多方位的立體的信息。可以同時刺激傳、受雙方的多種感官,調動觸覺、嗅覺、味覺等感官參與傳播。以多種方式出現,比如,一個人憤怒的時候,他會橫眉怒目、咬牙切齒、緊握拳頭。
3、非語言符號的互動性 在傳播過程中非語言符號基本上是自然地流露,具有無意識性,也叫非自製性。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人類心理活動的發生都伴有情感因素的參與,情感變化時,會發生一系列生理反應,如暴怒時,會同時伴有血壓升高、心跳加快、燥熱出汗等生理現象。這些機體內部變化體現出的外部表徵,人的意志是無法控制的,這些外化的表情動作,能真實地表露其內心秘密,同時,促進了交流雙方的互動。
4、語景性 與言語溝通一樣,非言語溝通也存在於特定的語境中,語境決定著非言語信息的的含義的界定。相同的非言語信息符號,在不同的語境中具有不同的意義。如一個人的微笑,在某種語境中意味著欣喜,在另一種語境中則可能流露出譏諷的意味,其含義的解讀完全取決於溝通時的具體語境。
5、真實性 言語溝通所傳達的信息大多經過理性的加工和過濾,往往不能直接表露一個人的真實意願。而非言語信息是人們對外界刺激的下意識反應,很難掩飾和壓抑。人的大腦進行某種思維活動時,會支配人體的各個部位發出各種細微的信號,這是自己難以意識到、難以用理性加以控制的。所以民諺才有「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說法,就是要人們在溝通時除了要聽口頭表達以外,還要注意留心溝通對象的非言語信息。尤其是當言語信息和非言語信息表達的信息不一致時更要格外注意非言語信息的表達。不同於我們使用的語言,我們的肢體語言大多能傳達更真實的意思。我們經常說一些違心的話,特別是談及自己的感受時,我們會這樣說:「我沒生你的氣」,或「我並不著急」。實際上我們的想法往往正相反。
二、非語言溝通對語言溝通的作用
1、傳播豐富的信息 現實社會生活中許許多多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內容,只能以富有表現力的體語表現。非語言符號所表達的東西比語言符號表達的多得多。美國研究體態語言的專家伯德惠斯戴爾估計:在有兩個人傳播的局面中,有65%的「社會含義」是通過非語言傳送的,通過語言傳播的含義不過35%。語言符號固然是最為先進的傳播符號,但是畢竟是人為設計的,其容量和作用是有限的。非語言符號是不能拋棄的,人類進行語言傳播的同時,不可能消除非語言傳播。如前所述,非語言傳播是傳播的開端、是語言傳播的基礎。現代實驗證明,人類使用的非語言符號極其豐富,至今無法統計。據科學推測,單是人的臉部,就能做出大約25萬種不同表情——沒有任何語言體系有如此眾多的「字」、「詞」及代碼。人類面對面的交流使語言與非語言相互結合,這種傳播效果是非面對面交流所不及的。人類從早期的面對面交流傳播,發展到通過印刷媒介的傳播(符號形式),再發展到無線電廣播(有聲符號形式),最後發展到以電視為主的視聽媒介的傳播(聲像符號形式),可見大眾傳播媒介正是一步步模擬面對面的交流,正是努力使語言與非語言相結合。
非語言信息可「強調」語言內容的意思,另外,聳聳肩表示無可奈何,攤攤手表示沒有辦法。 2、支持和強調語言意義,加強交流者的情感表達 非言語信息常常以行動支持和加強語言意義,就像你在書上重要的地方劃線一樣,你講到比較重要的地方時,當以手勢、臉部表情或聲調來強調,增強傳播效果。例如皺著眉、掩著鼻子說:「臭死了!」非言語信息也可以表示否定和拒絕對方。如一個人交叉雙臂、看著地上,毫無肯定的表情中,露出鄙夷的神色,板著臉說:「我贊成你的看法」。這種口頭上說的「同意」,無疑是一種敷衍。如體育節目主持人在一些現場比賽的報道中,一方面他向觀眾介紹比賽情況,同時他也會為現場的氣氛所感染,這種感染自然又會傳遞給觀眾。感染常常是難以言說的,一般以體語表現出來。人們在溝通過程中,無時不受到對方談話內容和思想情感的感染,這種感染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大部分都會通過體語流露出來。非語言信息可以「重複」語言的表達內容,例如有人間你郵局怎麼走,你可以說「往北走,過兩個紅綠燈就到了」,然後你用手往北指,這就重複了你所說的意思。非口語信息有時可以「代替」口語信息。遇到一位老朋友,他不必開口,你只要看他的表情就知道很愉快或很難過。
3、促進接收渠道的暢通 由於非語言符號便於傳播難以表述清楚的內容,對於信息堵塞出現的交流不暢,體語可以消解梗阻,取得相互理解,使得交流繼續進行。如溝通時陷入僵局,一個微笑、一個撫摸、一個握手或者遞一支煙、一杯茶,都可以改變過程。體語還可以調節溝通的氣氛。比如談論嚴肅的話題時,體語是嚴肅莊重的,轉到輕鬆話題時,體語就可以變活躍。
4、非語言溝通能對語言溝通起到補充作用 首先,相對於語言溝通來說,非語言溝通信息量大,能夠多方面多層次進行信息交流。溝通過程中,溝通者的頭部動作、面部表情、手勢動作、臂部動作、服飾裝束、空間距離等都能傳遞信息,可以從對方的點頭、微笑、皺眉、手臂交叉、手勢動作等獲取更多的信息。例如看病時,同時用話語和手勢指出不舒服的部位。其次,非語言溝通具有連續性特點。連續性是指,只要雙方在各自的視線範圍內,非語言信息交流就能不斷的進行。溝通過程中雙方的交談可能會出現暫停,此時雖然語言溝通停止,非語言溝通卻仍在進行,雙方仍可以用非語言符號進行溝通,從而保證交流的連續進行。再次,非語言溝通還具有變化性。變化性是指非語言交流的信息是變化的,溝通過程中雙方的面部表情、手勢動作、臂部動作等都在不斷變化。這些變化往往與語言信息的傳遞相伴進行,能夠對語言信息起到強調和渲染作用,從而增加溝通的生動性和直觀性。比如看到一個人眼眶泛紅,淚光盈盈,不用解釋也知道他正傷心難過。非語言溝通的這些豐富性、連續性、變化性的特點,從數量上和生動性上對語言溝通起到了補充作用。 5、非語言信息能對語言信息起到驗證作用 相對於語言信息來說,非語言信息具有確定性和失控性的特點,從而使其比語言信息更真實、更可靠。身體語言的確定性是指身體語言多數具有先天性或習慣性,一般情況下較難改變。身體語言的失控性,則是指身體語言多數是人們無意識或半意識狀態下顯示出來的,例如瞳孔變化、出汗、心跳加快等往往不是意識可以控制的。因而身體語言常常是人們內心狀態的真實反映。也就是說,語言信息可能會「言不由衷」,但非語言信息卻常常是「真情流露」。如果溝通一方在表達出某種語言信息後,出現臉色發紅、假笑、目光迴避、掩嘴、頻繁舔嘴唇、觸摸鼻子等身體動作,則可能表明其語言表達的不真實。特別是當這些表明說謊跡象的身體動作相伴出現時,溝通的另一方就更有理由懷疑其語言信息的真實性。正是由於非語言信息的確定性、失控性,使其能對語言信息的真實性起到驗證作用。
三、非語言溝通的應用原則: 1、通俗、準確:眼神、表情、姿態等的含義和感情色彩,有些是人們約定俗成的,有些則是特定情境規定的。所以它的使用有一定的時空範圍。(同樣一個體態動作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度、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含義)。非言語手段的應用,還應該與特定的對象、語境、身份、地位、年齡、性別相符合,否則令人作嘔。如半老徐娘故作青春少女羞澀狀,會令人渾身起雞皮疙瘩。 2、協調、自然:受口語所制約的體態語言,應該與口語表達配合協調默契,也就是說應該適時,如體態語言的表達與口語表達互相錯位,用的太早或太遲那將會是滑稽可笑的。再有,動作、表情、語調的運用不宜矯揉造作,必須是情之所至,才能更好的達到應用效果。 3、適度、溫和:非語言溝通要做到端正、高雅,符合生活美學的要求。符合大眾的審美心理,就要掌握適度。凡事「過速不及」,優美的舉止總是自然適度的。動作誇張、頻率太高或動作幅度過大都會使其效果大打折扣。 4、靈活、應變:這是在作到上述要求後才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他要求非言語與言語的內容、節奏、語調相協調,與雙方的身份、心態、感情相吻合,與特定的語境相適應,與溝通的目的相統一,更好最大限度的發揮非言語信息的作用。
四、體態語
在溝通時,人們的感情流露和交流經常會藉助於人體的各種器官和姿態,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體態語言」。它作為一種無聲的「語言」,在生活中被廣泛地運用,在社交活動中有著特殊的意義和重要的作用。有專家提出,人能發出多達50萬不同的身體信號,只用「千姿百態」作比喻已顯得蒼白無力,任何想將它們分門別類的企圖也只能令人失望。所以我們只能從傳遞交際信息的常見姿勢中詮釋一些行為代碼與文化含義。
1、面部表情:面部是人體最易引起別人注意的部位,是非常複雜的表情渠道。面部表情是指運用面部器官,如眉、眼、鼻、嘴來交流信息、表達情感的非語言符號。面部表情基本上可以分為驚訝、害怕、生氣、嫌惡、傷心、但也有可能同時有多種感情結合在一起。如果溝通者對對方或當時的情況了解的話,就能夠比較正確地判斷出對方面部表情所表達的情緒。傾聽時,面部表情宜生動靈活,並要與說話內容互相配合。笑容也是面部表情的一環,一個友善的笑容,表示友善,願意開放與人交往。別人接收了這個友善的信息後,也較願意接近及與你交往。
體語學的創立者伯德惠斯特爾指出,人的臉部可做出大約2.5萬種表情,可以說是非語言信息最豐富、最集中的地方。表情是辨別一個人心情、態度的重要線索之一。面部表情對於交際的重要性是公認的。中國俗語「使臉子」、「看臉色辦事」和「給人臉色難看」將面部表情運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以「察言觀色」便成了有效溝通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辨認表情在於分析臉部的幾個重要線索:嘴角(上揚或下垂),嘴型(張開或緊閉),眉毛(上揚或下垂),眼角(上揚或下垮),眼睛(睜大或微眯),以及額頭(眉毛上揚到額間有橫紋表興奮和喜悅,眉頭緊簇則眉間有直紋,表示懷疑和不滿意。)之所以能區別這些情緒,是因為我們知道,某些臉部區域對辨認某些情緒特別重要。心理學家艾克曼的實驗證明,人的面部的不同部位在表情方面的作用是不同的,例如,以悲傷與恐懼而言,眉毛及額頭就特別重要;厭惡與喜悅的情緒則以嘴巴的表情最有意義,如高興時「滿臉堆笑」,憎恨時「咬牙切齒」,都是通過口部肌肉的變化而表現的;眼睛對表達憂傷最重要,《紅樓夢》里說林黛玉是「兩灣似蹙非蹙涓煙眉,一雙似泣非泣含露目」(出自周汝昌《紅樓夢十二層》);而前額能提供驚奇的信號;眼睛、嘴和前額對表達憤怒情緒都是重要的。掌握了這些,有利於把握對方情緒的波動情況,同時也有利於在溝通時善於運用和調控自己的面部表情。
嘴具有傳情達意的作用。參與嘴的表情形成的有雙唇、牙齒、舌頭等。嘴巴有著較為豐富的表達情緒的能力,可以表達生動多變的感情。嘴部的動作,可以直接表現出你正在思考你所聽到的東西,或者是你正在猶豫,並想收回你所說的話。如雙唇擺放自然,呈輕鬆閉合狀,說明他心情平靜;緊閉雙唇,嘴角微微後縮,表示嚴肅或專心致志;嘴角向上翹表示愉悅;嘴角下垂表示沮喪;嘴巴張開成O形,表示驚訝;噘起雙唇,表示不高興;一個嘴角向後撇,表示輕蔑或討厭;咧著或嘟著嘴,表示委屈或不滿意;咂咂嘴,表示惋惜;嘖嘖有聲,表示讚歎、滿意或驚奇,而如果是皺著眉頭嘖嘴表示不耐煩,對於無理的要求往往用嘖嘴表示制止;用舌頭舔舔嘴唇表示緊張;張大嘴巴吐出舌頭,表示不好意思或是吃驚;張開嘴打哈欠表示厭煩或疲倦;特別高興時,是樂得合不攏嘴;無奈或感到為難時,會撮牙齒;用手捂住嘴表示不好意思或羞怯;伸食指放在嘴唇上,有時伴有「噓」的聲音,表示制止發出聲音;上齒咬住下嘴唇或下齒,表示正在儘力忍受巨大悲哀或疼痛。與人溝通時應盡量少努嘴和撇嘴,因為這樣的動作容易流露出不屑的意味,而顯得不夠有涵養。站立、靜坐或握手時,嘴可以微閉,不要露出牙齒,如果能保持微笑狀就更完美了。滿嘴怨言、冷嘲熱諷是令人討厭的。嘴裡更不要含著口香糖、糖果或其他東西。
呼吸也是情感和態度的重要信號。通過觀察人們的呼吸你會發現許多有關的信息,注視某人的衣領是了解此人呼吸方式的捷徑。呼吸急促表明興奮、激動、憤怒、恐懼、煩躁、狂喜或焦慮。屏住呼吸間或換一兩口氣,這是持續緊張引起焦慮的跡象;輕輕吐出一口氣或長出一口氣,表示已經擺脫了某種煩擾或糾葛。深深地吸一口氣多半表示還與某種麻煩或情感牽連著。呼吸從鼻子開始,觀察鼻子也能夠得到許多信息,緊張時,會不自覺地用手摸鼻子;不屑時,一個鼻孔向上提;厭惡時,鼻子向上聳;悲傷時,鼻孔發漲;生氣時,鼻子用力呼氣。 在面部表情語中,最有表現力的當屬眉眼語。眉眼語,顧名思義指運用眉毛、眼睛的動作、姿態所表達的非語言符號。眼睛是身體器官中最富於表情的部位,讓眼神傳達心情是溝通成功的首要條件。中國古代成語有「畫龍點睛」之說,人類男女之間有暗送秋波、眉目傳情之舉。義大利藝術家達芬奇「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的論述,一語道破了眼睛的微觀動作能顯示內心情感的語言功能。眼睛是透露人的內心世界的最有效的途徑,人們心靈深處的奧秘,人的一切情緒、情感、和態度的變化,都可從眼睛裡顯示出來,它除了可以表達喜愛、敵意、懷疑、困惑、憂傷、恐懼等多種情緒外,還可以表達驚訝、引誘、警告、不同意等態度。溝通時應善於從目光接觸的瞬間來判斷對方的心態。印度詩人泰戈爾說:「一旦學會了眼睛的語言,表情的變化將是無窮無盡的。」同時,眼睛語言的表現力是極強的,是其他舉止無法比擬的。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給人以感情充沛、生機勃發的感覺;目光獃滯麻木,則使人產生疲憊厭倦的印象。用眼神表示尊重對方並且專註於對方所說,最有力的傳達出了「此時此刻,我對你比對任何其它的東西更感興趣」。
當眼睛在傳情達意時,富有表現力的眉毛也會積極「響應」,眉毛能表達人們豐富的情感,如舒展眉毛(揚眉吐氣),表示愉快;緊鎖眉頭,表示遇到麻煩或表示反對;眉梢上揚,表示疑惑、詢問;眉尖上聳,表示驚訝;豎起眉毛(橫眉冷對),表示生氣;眉毛成弓形可表示感興趣或者懷疑;擠眉弄眼有戲弄的意思;低眉順眼表示順從;眉飛色舞表示興奮。
眼睛的動作,根據運動的主要部位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1)眼珠的動作。眼珠的動作主要是眼睛的注視,行為科學家發現,溝通雙方只有在建立目光接觸的時候,也就是只有相互注視著對方的眼睛時,相互的溝通行為才能夠建立。注視的行為主要體現在注視的時間、注視的部位和注視的方式。
(2)眼瞼的動作。眨眼是人面部的一種經常性動作,眨眼除了有保護眼睛的作用外,也能表情達意,是人類心理活動的外部表現之一。一般來說,人們集中精力思考時,很少眨眼,相反,如果對方眨眼很多,說明他沒有把注意力集中在講話上,如果他的眨眼次數逐漸減少則說明他正在把精力集中在思考上。人的眨眼頻率一般在每分鐘5~8次,在一秒鐘之內連眨幾次眼是神情活潑、對某種事物感興趣的表現。如果合上眼瞼超過一秒鐘就成了閉眼,表示厭惡、不感興趣,有蔑視、藐視的意思,會拒人於千里之外,給人難以溝通。在溝通時,有經驗的溝通者往往能通過對方眨眼的頻率和次數,判斷其是否處於緊張、焦慮或惶恐不安的狀態,因為在這些狀態下,眨眼一般會頻繁一些。
(3)瞳孔的變化。瞳孔是指眼睛中間黑色的部分,它是溝通時絕對無法控制的一種非言語信息。根據1960年赫斯等人的研究,瞳孔的放大與收縮,能分別傳達出正面和負面的信息,溝通時可以根據對方的瞳孔因何放大,判斷其愛慕什麼、喜歡什麼或對什麼感到興奮,而根據瞳孔的收縮,也可判斷厭惡、戒備、憤怒的對象。
在人與人之間進行交流時,目光的交流總是處於最重要的地位。西班牙哲學家奧塔加在《人與眾人》一書中說:「每一次注釋都說出了注視者的心路歷程。」從莎士比亞的「彷彿他眼睛裡鎖藏著整個靈魂」,到音樂搖滾的「不要說,你的眼睛已經告訴了我」,都說明目光注視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功能。
在交談中運用目光接觸技巧時,要注意注視時間的長短。溝通時,如果溝通一方不注視對方,或長時間迴避對方的視線而左顧右盼,一般會傳遞出負面的信息,如不誠實、有所隱瞞、不自信、不把握、不感興趣或厭惡等。而如果長時間注視對方,一般情況有兩種意思,一種是說明對對方比對談話內容更感興趣或尋求支持,一種是向對方挑釁或施加某種壓力,以起到震懾作用,但是直接注視對方眼睛的時間過久會令人不自在,往往不太禮貌。而注視時間太短或者完全不注視對方的眼睛,則又會有對對方和談話內容都不感興趣或厭惡的嫌疑,會被認為是自高自大、傲慢無禮的表現,或者試圖去掩飾什麼。無疑會被認為是個焦慮、不誠實的人、或是個索然無味的人。看多了不好,不看更不好,所以,給你一條好的建議,就是在整個的對話交流過程中,要保證你與對方的眼神交流佔佔談話時間的30%-60%,這樣一來,對方既認為你對他有興趣,又保持若即若離的感覺。談話時,要確定自己的眼神一次專註在一個人身上一到十秒鐘,在聆聽的時候比在說話的時候更要多用眼神交流。
視線的方向也就是注視的角度和視線停留的部位也有不同的含義。一般來說,目光大體在對方的嘴、頭頂和臉頰的兩側這個範圍活動為好,給對方一種很恰當地、很有禮貌地看著他面部的感覺,並且表情要輕鬆自然。當你盯著對方雙眼看時,發現對方在談話時目光從專註變得游移,這就說明對方可能因為你的注視而覺得不太自在了,這時不如就將視線移到對方的鼻部或者嘴部。中國人講究「非禮勿視」,對緊盯著自己看的目光感到不自在,甚至惶惑不安,原因是「羞恥感"文化的影響。如果想顯示權威和居高臨下,可採用視線向下,並用眼睛看著對方臉上以雙眼為底線,上頂角到前額的三角形區域;如果要營造平等氣氛,則可採用平行的視線表達出理性與冷靜,用眼睛看著對方臉上的以雙眼為上線,以嘴為下頂角的三角形區域(社交注視);視線向上,表示尊敬、敬畏,女性或小孩的眼睛向上翻看人,可視為對該人撒嬌的情緒;斜視對方是懷疑、疑惑或者厭惡的表現;交談中,目光乜斜,表示鄙夷;偷眼相覷,表示窘迫;瞪大眼睛,表示吃驚,等等。目光範圍過小或死死地盯住對方的眼睛,都會使對方感到窘迫、透不過氣來,有話也說不出;而目光範圍過大,臉側向一邊,或向上向下甚至向後,都會給對方以散漫、不在意、不重視、很隨便的感覺。
信息的交流要以目光的交流為起點。交流過程中,雙方都會不斷地用目光表達自己的意願、情感,與此同時還要適當觀察對方的目光,探測「虛實」。不同場合與不同情況,應運用不同的目光。比如,剛一見面時,不論是見到熟悉的人,或是初次見面的人,不論是偶然見面,或是約定見面,首先要眼睛大睜,以閃爍光芒的目光正視對方片刻,面帶微笑,顯示出喜悅,熱情的心情;對初見面的人,還應頭部微微一點,行一注目禮,表示出尊敬和禮貌;交流結束時,也要用目光作一個圓滿的結尾。在集體場合,開始發言講話時,要用目光掃視全場,表示「我要開始講了,請予注意」;在與人交談時,應當不斷地通過各種目光與對方交流,調整交談的氣氛;交談中,應始終保持目光的接觸,這是表示對話題很感興趣。但應當注意,交流中的注視,決不是把瞳孔的焦距收束,緊緊盯住對方的眼睛,這種逼視的目光是失禮的,也會使對方感到尷尬。交談時正確的目光應當是自始至終地都在注視,但注視並非緊盯。瞳孔的焦距要呈散射狀態,用目光籠罩對方的面部,同時應當輔以真摯、熱誠的面部表情;交談中,隨著話題、內容的變換,作出及時恰當的反映。或喜或驚,或微笑或沉思,用目光流露出會意的萬千情意,使整個交談融洽、和諧、生動、有趣;交談和會見結束時,目光要抬起,表示談話的結束;道別時,用目光注視著對方的眼睛,面部表現出惜別的深情。在掌握並正確運用自己目光語言的同時,還應當學會"閱讀"對方目光語言的方法。從對方的目光變化中,分析他的內心活動和意向。隨著交談內容的變化,目光和表情和諧地統一,表示很感興趣,思想專註,談興正濃。對方的目光長時間地中止接觸,或游移不定,表示對交談不感興趣,交談應當很快結束。
目光語言儘管千變萬化,但都是內心情感的流露。學會閱讀分析目光語言,對於正確處理社交活動的進行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它既可表達和傳遞感情,也可顯示某些個性特徵,還能影響他人的行為。談話中的目光接觸可使雙方談話同步、思路一致。表達安慰時,目光充滿了關切;給予支持時,目光放射出力量;提供解釋時,目光蘊含著智慧等。但要切記,你的眼神不應該有強勢的侵略性。
微笑語,是指通過略帶笑容,不出聲地笑,來傳遞信息的非語言符號,是由眼睛、眉毛、嘴、臉部肌肉共同表現的面部表情。微笑也許是表達你的興趣和讓人們喜歡你的最為重要的一種方式。皺一下眉頭需要動用72塊肌肉,而微笑只需23塊——並且微笑更讓人願意接受。笑容是一種令人感覺愉快的面部表情,傳達的是積極的信息,在人際交往中,有著突出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縮短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為深入溝通與交往創造溫馨和諧的氛圍,面對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情況,如果能用微笑來接納對方,可以反映出本人高超的修養,是處理好人際關係的一種重要手段。白居易的名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寫出了最微妙的表情效果。正如亞當斯所說的,「當你微笑的時候,別人會更喜歡你」。
笑臉不只是快樂和友好的表示,也能傳遞道歉與諒解的信息。在公共汽車上因急剎車而踩了別人的腳,微笑就等於說「對不起」。與陌生人相遇或相撞理,露出微笑是為了向對方表示自己沒有敵意。微笑作為世界通用的語言,是最富有吸引力、最有價值的。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找100人作為受試者,讓他們根據陌生人的照片進行判斷,說出對哪些人的印象最好,哪些人的品德和能力更強。結果90%的受試者指出面帶微笑的人的能力、品行最好,給人留下最好的印象。由此可見,微笑對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有著重要的作用。笑容是一種令人感覺愉快的面部表情,它可以縮短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為深入溝通與交往創造溫馨和諧的氛圍。因此有人把笑容比作人際交往的潤滑劑。保持微笑,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
(1)表現心境良好。面露平和歡愉的微笑,說明心情愉快,充實滿足,樂觀向上,善待人生,這樣的人才會產生吸引別人的魅力。
(2) 表現充滿自信。笑是一種內心自信的流露,面帶微笑,表明對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以不卑不亢的態度與人交往,使人產生信任感,容易被別人真正地接受。
(3) 表現真誠友善。笑,是一種是對他人一種友好的表示。微笑反映自己心底坦蕩,善良友好,待人真心實意,而非虛情假意,使人在與其交往中自然放鬆,不知不覺地縮短了心理距離。一位業績非常卓著的女推銷員,她入戶推銷的成功率高得不可思議。她的致勝法寶其實很簡單,在她每次敲用戶的門之前都拿出鏡子,面對鏡子微笑,當微笑遍布整個臉龐,滲透到每個毛孔時,才去帶著微笑去敲門,無論遇到什麼樣的主人,都不忍心拒絕一張燦爛的笑臉。"真誠的微笑,其效用如同神奇的按鈕,能立即接通他人友善的感情,因為它在告訴對方:我喜歡你,我願意做你的朋友。同時也在說:我認為你也會喜歡我的。"這是拿破崙·希爾的經驗總結。
(4) 表現樂業敬業。工作崗位上保持微笑,說明熱愛本職工作,樂於克盡職守。如在服務崗位,微笑更是可以創造一種和諧融洽的氣氛,讓服務對象倍感愉快和溫暖。真正的微笑應發自內心,滲透著自己的情感,表裡如一,毫無包裝或嬌飾的微笑才有感染力,才能被視作"參與社交的通行證"。真誠的微笑向面試官傳遞出友善、關注、尊重、理解等信息,建立在面試官心中的良好形象,進而增加面試成功的概率。對面試官來說,適時的微笑也有助於營造和諧融洽的交流氛圍,從而有助於面試的順利進行。
(5)微笑是人際交往中的潤滑劑,是廣交朋友,化解矛盾的有效手段微笑具有一種磁性的魅力,它可以使強硬者變溫柔,使困難變得容易。微笑可以大大地縮短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迅速增進親近感。生活里,不管是和相識的與不相識的人在一起,不管是去找人辦一件事,還是想結識一位新夥伴,一個熱情的微笑,都會像一縷霞光,給人以溫暖,使人感到輕鬆愉快;而冷漠的、古板的態度,只會讓人感到難堪,產生被人拒之於門外的隔膜心理。
(6)微笑是表現坦率的最重要的表達方式。如果你忽略了要微笑,其它人會覺得你很冷漠 、和他們很疏遠,還嫌他們無聊。臉上帶著溫暖的笑容,就像門上掛著歡迎的牌子一樣,表示我願意和你做朋友的意思微笑可以表現出溫馨、親切的表情,能有效地縮短溝通雙方的距離,給對方留下美好的心理感受,從而形成融洽的交往氛圍,因而微笑不僅是一種外化的形象,也是內心情感的寫照。美國希爾頓旅館總公司董事長康納·希爾頓50多年裡,不斷地到他設在世界各國的希爾頓旅館視察,視察中他總是經常問下級的一句話是:「你今天對客人微笑了沒有?」全美最成功的推銷保險人士之一的富蘭克林·貝特格說,他好多年前就發覺,一個面帶微笑的人將永遠受歡迎,因此,在進入別人的辦公室之前,他總會先停留片刻仔細想想必須感激這人的事,然後帶著真誠的微笑走進去。事實證明,他推銷保險的巨大成功同這簡單的技巧有很大關係。
(7)微笑是富有人性的特徵。它有助於人們克服羞怯的情緒和困窘的感情,並有助於人們之間的交往和友誼。有的心理學家甚至認為"會不會微笑是衡量一個人對周圍環境適應的尺度。"這種說法雖然不免有點誇張,但微笑確實能抒發健康的情緒,減輕生活的緊張感與環境的束縛感,達到"樂以忘憂"的境界。微笑還含有另外一層意義:你值得我對你微笑。波納羅·奧弗斯特曾說:"我們對別人微笑,別人也會對我們報之以微笑。也可以說,我們從眾人之中選中了他,我們已經承認了他,並給予了他一個特殊的地位。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的高級助理查爾斯·史考伯說過,他的微笑值100萬美金。他那動人的微笑確實讓人有好感。微笑比語言更有力。威廉·史坦股票經紀人,在知道了微笑的神奇作用後,用了一個星期做了專門的訓練,每時每刻都對身邊的人微笑。他在給朋友的信中談到了這件事:"我已經結婚18年了,在這段時間裡,從早上起來,到上班,我很少對我太太微笑,或對她說上幾句話。我是百老匯一個最悶悶不樂的人。當我聽到微笑的作用後,我就決定試一個星期看看。因此,第二天早上梳頭的時候,我就看著鏡中我的滿面愁容,對自己說,"你今天要把臉上的愁容一掃而空。你要微笑起來。你現在就開始微笑。"當我坐下吃早餐的時候,我以"早安,親愛的",結果我的太太說我微笑的時候,充滿了慈祥。"沃爾瑪零售公司的人事經理說,他寧願僱傭一名有可愛的笑容而沒有念完中學的女孩,也不願意僱用一個板著冷冰冰面孔的哲學博士。
微笑的功能是巨大的,但要笑得恰到好處,也是不容易的,所以微笑是一門學問,又是一門藝術。微笑的要求是:發自內心、自然大方,顯示出親切,要由眼神、眉毛、嘴巴、表情等方面協調動作來完成。要防止生硬、虛偽、笑不由衷。要笑得好並非易事,必要時應當進行訓練。可以自己對著鏡子練習,一方面觀察自己的笑的表現形式,更要注意進行心理調整,想像對方是自己的兄弟姐妹,是自己多年不見的朋友。還可以在多人中間,講一段話,講話時自己注意顯現出笑容,並請同伴給以評議,幫助矯正。
2、頭部語言 簡稱首語,是指運用頭部動作、姿態來交流信息的非語言符號。點頭和搖頭是最基本的頭部動作。點頭表示同意、肯定或讚許,搖頭表示反對、否定或批評。左右搖動頭部表示否定或不同意是天生的。最能說明問題的一個例子就是,嬰兒用搖頭告訴我們他不想再喝奶了。根據頭部動作,常常就能了解對方的態度、情緒、價值觀等,而且可以對對方的性格是否自信進行推斷。不要搖頭晃腦,別讓你的頭總是歪的,一定要保持昂首挺胸,這會讓你看起來充滿自信,並有權威感。人們也會對你尊重,而且以誠相待。但如果你希望留給人友好、開放的印象,你可以把頭輕輕歪向一邊。
3、腰部 彎腰垂頭的姿勢是一種採取低姿態的動作,表示服從對方、疲勞、自卑感或者不想引人注意、壓抑自己的心理等,屬於壓抑自我的情緒表現。下意識將腹部突出之動作,是企圖感激對方,使自己優勢的支配欲的表現;挺直的姿勢一般與興高采烈、信心十足和比較坦誠相聯繫;身體前傾意味著真誠和感興趣;緊張、僵直的姿勢往往表示自衛,而放鬆意味著坦然;兒童或女性扭扭腰表示撒嬌或拒絕。 4、肩部語言,男性將外衣搭在肩上走路,具有強調男性氣概的表現。男女摟住肩膀走路可視為親密的程度至深。 5、手語言 是指通過手的動作、姿勢表達信息、傳遞感情的非語言符號。俗話說,眼睛比嘴巴會說話,手比嘴巴更會說話。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有意無意地藉助各種手勢,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情感。久而久之,某個手勢便會成為一種定式,什麼手勢表現什麼意思,大家心領神會、不言自明。中國人對蹺大拇指手勢這一手勢賦予積極的意義,通常用它表示高度的讚譽。寓義為:"好!"、"第一!"等,蹺大拇指時用拇指尖指向特定對象表示看不起、蔑視、貶損的意思;伸出小指表示「差」或「壞」,這反映了一種「尊卑有等」、「長幼有序」的文化心態;伸出食指,彎曲其餘四指象一隻尖尖的矛頭指向對方的面孔,會使對方產生強烈的壓制感和威脅感,極具攻擊性,因此在交談中,伸出食指向對方指指點點是很不禮貌的舉動,這個手勢,表示出對對方的輕蔑與指責,更不可將手舉高,用食指指向別人的臉,西方人比東方人要更忌諱別人的這種指點;人們用揮手來表示再見;用拇指和食指捏成一個圈,其餘三個指頭分開向上伸直,則表示「OK」一詞;用手指在太陽穴旁邊轉圈,表示動腦筋;將手架在脖子上表示被人砍頭,是古代刑法取去「首級」的遺風。將兩臂交叉放在胸前表示旁觀或不準介入表明袖手旁觀的態度。連連擺手表示反對;握緊拳頭表示憤怒、焦急;招手叫人過來;擺手表示拒絕;揮手表示再見或叫人走開;雙臂前伸、手心朝上表示坦誠,把手放在膝上表示準備就緒;手心向下表示控制和命令;放在嘴唇上表示不耐煩;交叉著放在背後或者用一隻手握住另一隻手表示有自控能力、自信、權勢或威嚴,放在腦後表示高人一等,緊緊抄在口袋裡,讓人琢磨不透;手心相搓表示充滿期待、躍躍欲試;手掌相拍,則表示歡迎;上手合十,表示感謝或尊敬;抱拳是中國古代常見的見面禮儀,表問候或尊重;搔頭表示困惑;摸鼻子表示困惑或撒謊;傷心時會絞扭雙手;用力揮手或拍額頭表示恍然大悟或後悔之致。溝通時要表現得禮貌,就不能把手插在兜里、桌子下面,或是身後。也不能用手摸臉、脖子,弄頭髮,這是為了彌補自身的弱點或掩飾內心緊張不安的自我接觸,在心理上可以理解為「自我安慰」的意思。捻指就是用手的拇指與食指彈出"叭叭"的聲響。它所表示的意義比較複雜:有時是表示高興;有時表示對所說的話或舉動感興趣或完全贊同;有時則視為某種輕浮的動作,比如對某人或異性"叭叭"地打響指。在陌生的場合或不熟悉的人面前,輕易地捻指,會使人覺得沒有教養,碰到熟人打招呼時也來上一聲捻指,也會使人覺得不舒服。總之,這是一種很隨便的舉止,慎用為好。
6、臂語言 臂的動作和擺放也可以顯示出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和性格特徵透露真正想要表達的信息。如果雙手抱肩或是雙臂緊緊交叉在胸前,一般會產生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感覺,表達的是防禦心理或傲慢態度,就會在與人溝通時產生隔閡,因為這個動作表現出對人或談話內容根本沒有興趣。另外,這個動作還可以表達根本不同意對方的觀點或顯示出因內心緊張並竭力掩飾。如果是因為冷了才這樣,同時表現出打寒噤的樣子才能免除人們的誤會。如果晃動雙手或搖動胳膊,往往表達了一個人的不成熟和不可靠。雙臂最好的擺放姿式還是自然的放在身體兩側,這樣看來充滿自信又很輕鬆自然。如果因為覺得太緊張而變得手足無措的話,就與人交流之前做些放鬆的動作,然後冷靜一下,這會讓看上去自然很多。另外雙臂交叉的同時,一隻手或兩隻手都握住另一胳臂的上面;後者指用一隻胳臂橫過胸前,握住另一隻自然下垂的胳臂,或者左右手在體前相握的姿勢。但對於某些善於掩飾緊張心理的人來說,還有一種「偽裝性的臂交叉姿勢」,即用一隻手觸摸另一隻手上的挎包、手錶、袖扣等物品,實際上也是緊張的外在表現。很多人都知道,雙手叉腰或者交叉擋在胸前表示防衛、抵禦,宣示主權。不過,也有一些其他的含意,聽人說話時若是雙臂交叉,則有否定的意味,因為胸腔是行動之源,手臂交叉於胸前表示:我不會有動作——現在全聽你的。向上急急揮動手臂的人,是語氣強烈地表示:拜託——別煩了!我不想跟這件事扯上關係。而雙臂縮在背後則有袖手旁觀的意思;將雙臂高舉過頭,或兩邊擺動,或雙臂交叉揮動,表示歡樂、勝利。如果舉臂動作伴有垂頭喪氣、愁眉苦臉表示投降。
7、腿姿 談話過程中,在人們不願把內心的焦慮不安明顯地表露在臉上或者身體其它部分時,會輕輕地搖動腳部或抖動腿部。所以,人的腿部往往最先表露自己的潛意識。人不論坐著交談還是站著說話,腿部常常呈現出這三種姿勢:(l)兩腿分開 這是一種開放型姿勢,顯出穩定、自信,並有接受對方的傾向。(2)兩腿併攏 這是一種保守型姿勢,往往顯得正經,嚴肅和拘謹。如立正、正襟危坐,雖然謹慎其事,卻令人緊張、壓抑。(3)兩腿交叉 這是一種防禦性姿勢,經常顯得扭捏、膽怯,或者隨便散漫、不親情、不融洽。另外如站立時的別腿姿勢;坐著時的架腿姿勢,這兩種姿勢都頗有不拘禮節的意味。特別是架腿會給人放肆、自大、無禮、過於隨便的印象,對於女性來說,更不可取。一個人如果頻繁變換架腿的動作,說明不耐煩了。
8、腳語言 英國心理學家莫里斯經過研究發現,人體中越是遠離大腦的部位,其可信度越大。溝通時可以通過對方的腳步對其性格、情緒進行推斷,一般情況下,腳步沉穩,表示其沉著、踏實;腳步輕快可反映其內心的愉悅;腳步小且輕,表示其謹慎、服從;腳步匆忙、沉重且凌亂,則可判斷其性格開朗、急躁、缺少城府;腳步沉重往往與心情沉重有關;跺腳表示氣憤或下定決心,女士或孩子跺腳則表現撒嬌。此外,腳語還能透露出人的心理指向。如果一個人一坐下來就蹺起二郞腿,則可能表明他(她)有不服輸的對抗意識,或是有足夠的自信,或是有強烈的顯示自己的慾望。
9、軀幹語 是姿態語言的信息發射區,又是姿態語言的最顯著的部位。人的上身在非語言溝通中居特殊的地位。(1)動情交往的橋樑。溝通時不等開口,有經驗的溝通者便可以從對方神態中看出風姿神韻,如正襟危坐,挺胸抬頭,顯示誠實;昂首挺胸,表明自信。相反,不時聳肩,扭動身軀,可讓對方感到你的不穩重;前俯後仰、點頭哈位讓人感到沒有氣節,更令對方產生反感。 (2)吸引人注目的中心。與人交談,讓對方產生第一印象的部位便是你的上身。由於人都有先入為主的思維定勢,所以第一次見面時給人留下的印象就顯得至關重要,如果能做到彬彬有利、溫文爾雅、氣宇軒昂、堅強果斷、和藹可親,真誠坦率,毫無疑問,從一開始用自己的身姿為自己塑造了良好的第一形象。 (3)審美情趣的偶像。人的姿態除了傳遞信息、表達感情,在與對方交談時,它是對方審美的內容。你的一舉一動,還應當符合美的規律,給人以美的享受,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講的舉止美。美的舉止是千姿百態的,如果僅以美的表現形態來概括,可以分成壯美和優美兩大類。壯美的特點是莊嚴、威武、剛強、有力,比較容易表現男子的陽剛之氣;優美的特點是柔和、文雅。活潑、可愛,比較容易表現女性的陰柔之美。姿勢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文化教養、社會角色、人格特徵以及此時此刻的心理狀態等。也能反映個體對他人的態度或自身的放鬆程度。如微微欠身表示謙恭有禮,身體後仰表示若無其事,側轉身子表示厭惡迴避,「站如松,坐如鐘」會更得到別人的尊重,懶散地躺在椅子里或是靠在牆上,就會讓人覺得無精打采。
五 、接觸行為與距離
1、接觸行為 接觸行為對於溝通的影響,很少被人注意,但其作用卻並不因此而降低。普渡大學的學者試圖有系統地調查出在一個不具任何親密性的環境中,一種「不小心」的觸摸行為會帶來什麼效果。他們要求圖書館員在把借書證還給學生的時候,在某些學生的手掌上進行碰觸的行為,某些則沒有。當研究人員去接觸這些學生的時候發現,有被碰觸到的學生(尤其是女學生)對圖書館以及圖書館員的好感度會較高,可見接觸行為雖然不被重視,卻有其重要性存在,有些政府官員很喜歡跟人家握手,就是希望能夠造成這類的效果。 關於誰觸摸誰?或者是在哪裡觸摸?以及觸摸的程度有多少?這些問題,其實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說年齡、性別、情境等等有很大的差異。舉例來說,在公共汽車上,女性對於異性的碰觸是比較反感的;而男性則是對同性的碰觸是比較反感的,簡單的說,在公車或是電車上男士們請自重,因為不論是女性或男性都討厭男性的碰觸。 其實觸摸行為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兩種關係上,一種是親子關係,另一個則是兩性關係。多拍拍孩子以及給孩子擁抱,會讓親子之間的關係較為融洽,也讓孩子心理上比較容易有健康的發展。戀人或是夫妻之間,身體上的接觸會帶給對方受重視的一種感覺,甚至有許多時候身體上的接觸更勝過千言萬語,舉例來說:當女朋友難過想哭的時候,若是能夠給予她適時的擁抱,輕拍女友的背或是摸摸女友的頭,讓女友把頭埋在胸膛中,會勝過你在那邊安慰她卻沒有給予身體上的接觸。
Henley(1977)的研究中提出,在以下幾種情況下比較有可能會發生觸摸行為:給予信息的時候;命令別人的時候;請人幫忙的時候(抱別人大腿);想要說服人的時候;談心事的時候等等。這個研究者認為身分地位在接觸行為中很重要,因為身分地位決定了應該是誰去接觸誰,通常來說身分地位高的人比較可以去接觸身分地位低的人,反之則相反。舉例來說:公司的總經理可以去拍拍公司業務的肩膀要他好好乾,可是如果業務去拍總經理的肩膀要他好好乾的時候,這個業務大概就準備可以收拾走人了。所以當我們去接觸另外一個人的時候,這個因素是我們必須去考量的,也就是大家所說的尊重與禮貌。 觸摸行為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人與人之間彼此的觸摸,另一類是自己的觸摸。在人與人之間彼此的觸摸中,Morris(1977)將人與人之間的觸摸行為依據不同的形式細分成14類 握:像是握手。 牽引:像是拉別人去某個地方。 拍打:像是小孩子要去玩,父親拍一下屁股示意他可以去。 挽:像是老婆挽著老公 擁肩:勾肩搭背 擁抱:這應該不用說明吧 手牽手:兒童、女性或情人之間。
摟腰:取代擁抱的一種做法,親密度介於擁肩及擁抱之間。 親吻:我想這應該也不需要說明 手碰頭:代表著一種信任。 頭碰頭:這種行為通常會傳遞一種訊息「所有外在的世界都不存在於你我之 間」,通常會出現在年輕人身上。 愛撫:親子或情人之間 身體的支撐:像是父母把小孩舉高高,或是抱起來旋轉 類攻擊的行為:不是真的要攻擊,只是很像,例如男女朋友之間的打情罵俏。
多說一說人際接觸中常用的握手,據某些專家的考證,握手是石器時代穴居人留下的一種遺俗。陌生人相遇,如彼此並無惡意,就放下手中狩獵用的棍棒或石塊,讓對方摸摸掌心。在人類進化過程中,這些手勢逐步演變成兩手相握的形勢。手掌的張開表示向對方敞開自己的勢力範圍,顯示自信水平、精力等,開始握手讓掌心朝上意味著開放與值得信任,會給人以誠實、謙遜或屈從的感覺而手掌的接觸則表示合二為一。溝通時如果以這種方式與對方握手,也會表達出服從的意味。今天,在許多國家,握手已經成為一種常用的表示親熱和友好的禮節。多人握手要從離你最近的那個人開始,然後再與其他人握手,握手時要直視對方眼睛,並且微笑。握手時先自我介紹,並且請教他的姓名。地位高的先伸手,主人迎客先伸手,客人謝主先伸手如果冬天在大街上等。在人類交際活動中,眼睛的信息傳遞是微妙的,而握手發出的信號卻是直截了當的。如果握肩膀和握胳膊時,實際上是進入了接受者的密切區域,只有在感情極為密切與融洽的人之間才受歡迎。在異性之間,如果女方不主動伸出手來,男性是不能去握她的手的。如果伸左手與人相握,則是無禮的表現。如果掌心向下,則會傳達出抵制、支配、壓制的信號,最好不要採用。較合適的握手方式是手掌側立與對方握手,並且是手掌相握,而不是只抓指尖,這樣能顯示平等友好且不會過於冷淡。
自我接觸,主要分成有意識與無意識的自我觸摸。在有意識的自我觸摸行為中,有自我防衛的動作,像是聲音太大所以把耳朵擋起來;清潔的動作,像是盥洗或是化妝等等;帶著特殊訊息的動作,像是我們吃飽的時候會摸摸肚子,代表我們吃飽了;在保證的時候拍胸;還有一種是自我親密的觸摸動作,像是我們坐在地上環抱自己的大腿等等。 無意識的自我觸摸,有一種相當重要的行為叫做"調適行為"。顧名思義這樣的行為是用來調適自己的一個動作。舉例來說:當我們上講台報告的時候,大部分的人都會緊張,一緊張就會開始一直摸自己的耳朵,或是一直摸自己的屁股,或者是一直搓著雙手,又或者是緊握著麥克風,又或者是一直抓自己的頭,這些都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發生的,用處就是用來緩和自己的緊張。當然調適行為還有很多,像是我們尷尬的時候,像是我們難過的時候,焦慮的時候,都會有調適行為的出現。 正像語言和姿勢可以傳遞人們的情感信息一樣,身體與他人的接觸在交際中也無時無刻不在傳遞信息。嬰兒在母親懷裡被搖著拍著,等到愛撫後不僅能保持心理平靜,還能刺激協調運動器官──小腦,促使其發育,國外學者稱之為接觸教育(touch education)。人類學家把文化大致分為兩大類:接觸文化(touch culture)與非接觸文化(nontouch culture),阿拉伯人,南歐和西歐人、猶太人及拉丁語系的人屬於第一類,美國人、北歐人及東方人屬於第二類,不同的文化確定了它自己關於接觸的定義。出於宗教的崇拜和信仰,佛教徒認為活佛給他們施行的摸頂禮是崇高而神聖的;而在泰國,頭部可是千萬不能摸的,觸及頭部堅持就是一種罪過;此外,泰國僧侶在上行走時特別忌諱被女性觸及,認為這樣就會使他的苦修前功盡棄。
中國人喜愛一個小孩地會親切地撫摸她的頭部或摟摟抱抱,而對美國的孩子這樣做就會引起孩子媽媽的反感,儘管她知道這種動作並無惡意,但在他們的文化中,這樣做被人認為是無禮的表現。在穆斯林國家,人們把關於觸摸的知識看作其文化整體的一部分,他們用右手進食或做愉快的事,用左手去觸摸別人則是一種社交的侮辱,因為左手是大小便時用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面子」重於一切。臉對女性來說無異於命根子。如果觸摸一個中國姑娘的臉,那可是犯了大忌。可見觸摸在身體不同部位的運用也要因地域及文化之不同而異。如果不加區別的統統採取親密性接觸,或是統統推行非接觸文化,這個世界就會亂成一團了。
在西方,兩個女性見面時擁抱在一起是常見現象,夫妻久別重逢擁抱親吻也非常自然;但阿拉伯人、俄國人、法國人、東歐人、地中海沿岸人,兩個男人之間也會擁抱及親吻雙額。阿拉伯人甚至不停地嗅著對方身上散發出的氣息,對他們來說,好的氣味能令人精神為之一爽。緬甸人、蒙西人和分布在挪威、瑞典、芬蘭等國的拉普人會嗅著彼此的面頰表示問候。在東亞及英語國家,男人之間一般只是握手表示歡迎,很少擁抱或親吻對方。在許多歐美人看來,政治家的親吻是「虛假」的代名詞。擁抱親吻的這些差異充分反映不同文化的特色和濃厚的社會文化意義,也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深層的差異在身勢語這個表層上的具體表現。
2、人際距離 所謂人際距離是指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人與人之間空間距離的遠近,表示不同的意義。空間不是空白的,而是有著豐富的意義,在人際交往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當人與人交往時處於不同的空間距離時,就會有不同的感覺,從而產生出不同的反應,因為人際距離傳遞出了不同的信息。它可以告訴我們溝通雙方的關係、心裡狀態。心理學家發現,任何一個人需要在自己的周圍有一個自己能夠把握的自我空間,這個空間的大小會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環境、行業、不同個性等而不同。
根據美國西北大學人類學教授愛德華霍爾(Edward Hall)博士霍爾博士(美國人類學家)研究,對方和你的關係如何,可以通過他與你保持的距離來判斷。同時,彼此間的對話,也和雙方距離的遠近有很大關係。有四種距離表示不同情況:
(1)親密接觸 (intimate distance 0-45 cm) 身體的距離從直接接觸到相距約 45 厘米之間,這是伸手能夠觸及到對方的距離,可以相互感受到對方的體溫、氣味、呼吸等,是為了愛撫、格鬥、安慰、保護而保持的距離。這種距離適於雙方關係最為密切的場合,比如說夫妻、戀人、兄弟姐妹或親子之間。關係不夠親密的人之間或陌生人之間,用親密距離內的體語會有威脅對方、侵犯對方或表示防衛的意味。如果環境迫使非親密者共享這個空間,而沒有非口頭屏障來保護他們,那麼他們通常會感到尷尬,或者受到威脅。觀察一下擁擠的公共汽車或者電梯內,人們是如何避免眼睛接觸的;以及在無法避免身體接觸的情況下,如何與別人拉開距離,或者神色緊張的。眼睛即便接觸的話,也是一掠而過,往往還伴隨著禮貌謙和的微笑。
(2) 私人距離 (personal distance 45-120cm) 這是雙方同時伸手才能觸及到的距離,能夠擁抱或相互抓住對方,對於對方的表情一目了然。男人的妻子處於這種位置是自然的,而其他女性處在這個距離內,則易產生誤這是對人有所要求時應有的一種距離。朋友、熟人或親戚之間往來一般以這個距離為宜。是朋友之間進行溝通的適當距離,友好而有分寸適用於關係友善,較熟悉的同事、上下級之間,一般不含親昵或愛情的成分在內。
(3) 禮貌距離 (social distance 120-360cm) 這是超越身體能接觸的界限,是辦事時同事之間所處的一種距離,既方便工作又可以互不干擾不給別人增添麻煩。保持這種距離,使人具有一種高雅、莊嚴的氣質。是一般公事公辦的事務聯繫中的人際距離用於處理非個人事物的場合中,如進行一般社交活動,或在辦公,辦理事情時。社交距離適用於社交場合,個人色彩較淡薄。
(4) 一般距離 (public distance 360-750cm) 適合於不太正式的聚會。而非常正式的場合則用上限公眾距離,是在公共場所陌生人之間的距離。說明說話人與聽話人之間有許多問題或思想待解決與交流。適用於非正式的聚會,如在公共場所聽演出等。從這四種分法可以看出,人類在不同的活動範圍中因關係的親密程度而有著或保持不同的距離。不同民族與文化構成人們之間不同的空間區域,多數講英語的人在交談時不喜歡離的太近,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這與西方文化注重個人隱私的觀念有關。
空間的觀念是立體的,不僅包括領域的大小距離,包含領域的高度。「拉開距離」具有保持身份的威嚴的功能,而保持空間領域的高度又是支配權利的一種方式。法庭、教堂、禮堂、會議廳的布置都十分注重利用空間距離來發揮這一功能,以表現優越感與從屬關係。在中國,長輩和領導面朝南坐,在西方則坐在橢圓桌子頭的位置等等,不一而足,這些都說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空間的運用和安排都有著各自的固定模式,從而構成無數文化差異,讓空間的使用具有了更為豐富的文化功能。溝通時要有意識地控制調節和病人之間的距離,根據人的年齡、性別、人格特徵、文化教養以及溝通層次,調節貼切的人際距離。如對兒童和孤獨老年病人,縮短人際距離有利於情感溝通;但對有些過於的敏感人、溝通層次較低的人,人際距離應適當遠些給對方以足夠的個人空間,否則會使對方有不安全感、緊迫感,甚至產生厭惡、憤怒、反抗。
人們對個人空間的需要隨著心情而改變。比如,感到憤怒或壓力很大時,個人空間會增大,通常情況下很舒服的距離也變得令人不安。
個人空間也因文化的差異而不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空間距離的敏感度是不同的。東方人「私」的概念薄弱。在電梯,巴士或火車上,素不相識人的擁擠在一起,東方人可以容忍身體與身體接觸的那種擠,西方人無法容忍,在對個人空間的要求方面,中國人、日本人以至大多數亞洲人要比西方人小的多。這是因為不同的文化習俗的緣故,西方人看中寬鬆的氛圍,崇尚個人自由和個人權利,而東方人的傳統文化根深蒂固。
六、類語言
指人體發音器發出的有聲音而沒有固定語意的類似語言的非語言符號,如說話時伴隨言語信息的笑聲、哭聲、嘆息、呻吟、哼哼及各種叫聲,還包括說話時的語音、音色、語調、聲音強弱、節奏快慢等。聲音里包含著非常豐富的信息,它可以傳遞出激情、自信、是否在乎對方等。人們藉助於聲音的輕重緩急來自覺不自覺地表達自己錯綜複雜的思想和情感,給語言性溝通賦予深刻而生動的含義。日本著名的禪師盤圭大師圓寂不久,他的一位盲人鄰居對他的朋友說:「因為我是個瞎子,看不到別人的面孔,因此只好從對方說話的聲音判斷他的性格。通常,我不但可在一個人對幸福者或成功者的祝福語中聽出他的嫉妒聲氣,也可以從他對不幸者或失敗者所發出的安慰語中探出他的得意和滿足的聲氣,彷彿他可從那些慰祝之言中得到許多利益似的。但是在我所有的體會中,盤圭大師對人說話的聲氣始終是真誠無偽。每當他向人宣示快慰之情時,我聽到快慰的聲氣;而當他向人一吐愁腸時,我只聽到愁苦的聲氣。」
1、音高 繃緊聲帶人的音高就會提高。一般來說,音調提高表明強調、情緒激動、興奮或憤怒;音調降低表示疲勞、心平氣和或者是懷疑、迴避或涉及自己或他人敏感、痛苦、傷心的事情。儘管在平時對話中人們的音高不斷變化,但是當他想表達某種強烈的感情時,這種變化就會達到極至。
2、音量 聲音強度增大表示強調、激動;強度減小表示失望、不快、軟弱、心虛。從積極的方面來看,大聲通常與熱情和自信相聯繫,消極的含義則包括好鬥、自我膨脹,或者對信息的重要性過分的誇張。地位高的人往往會大聲的對著下屬說話。表明我是發號施令者,你得按照我說的去做。
在平時揉聲細語聽起來顯得值得信賴、富有同情心和善解人意的意味。它也可能暗示缺乏信心自卑或者是所提供的信息並不重要。
3、語速 指講話節奏的快慢可以反映認的情感和態度,語速加快表明激動、興奮並可能具有表現力和說服力,但太快會使對方感到緊張,也可能意味著不可靠;而語速變慢則表示悲傷、漠不關心、沮喪、冷漠和懶散……,有時也會讓人感到真誠、關切有思想。中等語速,給人以穩重、自信、可靠的感覺。作情感反應和情感表達時,應有與內容相吻合的情感語氣。如用輕緩和平穩的語調說:「你真聰明」,表達的了對對方的稱讚和敬意,如果語速較快,聲調較快地說:「你真聰明」,無疑是在譏諷對方。如護士在給患者注射時用輕緩的聲調說:「請準備好,我要給您打一針」。同一句話用不同的聲調說,所產生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前者似春風拂面,病人感到溫暖、安全,後者則使患者心理上產生緊張感。
4、語調 語調決定了句子中那些應該重讀。同樣一個詞用上揚、熱情的音調和用單調的聲音說感覺是不一樣的。溝通時可以通過對方表達句子時採用的語調和重音,理解其強調的重點及態度傾向。也可以通過其採用的嘆息聲、哼哼聲等,判斷其情緒狀態和態度,或是誠懇或是虛假,或是謙恭或是傲慢,或是同情或是譏笑。類語言除了影響內容表達和對所表達內容的理解外,還有助於調節溝通。
傾聽時如果適當採用「嗯」、「哦」等聲音,可以向對方表示自己在關注對方的講話。"果然","果一然"、"果然果然"、"果然是這樣"、"是這樣的啊!"、"果然是這麼一回事啊!"就連要表達"果然"這一意思也有好幾種方法。木匠的鑿子都有好幾種呢!而且這些工具大都是木匠為了做起活來順手而自己製作的,同樣,為了成為一個聽力高手,你也要學會多種多樣的"附和"。 首先,請你回想一下,平時在和別人談話時,你會怎麼樣去附和別人呢?如果你有已經習慣了的附和語,那麼我們先從怎麼增加附和語開始學起吧!如果你只會說"是"和"嗯","好么"就太籠統了。"嗯",同樣也可以有"嗯,嗯"、"嗯!"、"嗯,是的。"等多種說法。"是"和"嗯"要根據對方的年齡,你和對方的上下級關係以及親密程度的不同而區別使用。並要在它們的後面加上"是的"。在對方想取得你的肯定時,"是的"是最簡單的一句附和語。如果對方希望得到你更強烈的肯定,那麼你還要加上剛才我們說過的"果然"一詞。這些詞語一般都用在肯定的場合。 表示肯定的附和語已經學了很多,接下來再看一些帶有否定意義的附和語。但是,使用否定意義的附和語要比使用肯定意義的難得多。在前面我們已經說過,附和本身就意味著肯定,所以雖然用否定意義的詞語卻不是表達否定的意思。但是也請大家注意,根據用法和對象的不同,有時是會產生微妙的變化,也就是仍然表示否定的意思。 最具有這種特徵的詞語,就是"哦". 如果加強語氣說"哦",就表示非常肯定。但如果像美國人那樣語調上揚的說"哦",在美國表示你十分認真地在聽對方講話,但在日本,也許會被別人理解為你輕視對方。在日本,當你用肯定的語氣說"哦"的時候,才表示你在認真聽對方講話。但這隻能在和同事或者比你身份低的人說話時使用,如果和比你身份高的人說話時用"哦,哦"去附和對方,他會以為你不尊重他。所以千萬要注意。如果你已經上了年紀,就沒必要太過注意。但是最近我觀察了一些年青人的附和語,所以產生了不得不寫上一筆提醒他們的念頭。在這裡,我們嘗試一下在談話中加入一些和說的一方使用的一樣的附和語。 七、服飾
服飾是指人的身體整潔程度和穿著打扮,包括服裝、鞋帽、髮型、裝飾物、手袋、背包手機及其所選擇的鈴聲等。服飾是附著於人體顯示意義的,它能傳遞信息,影響給人的第一印象。人們初次見面會在30秒或不到30秒內就對他做出判斷——這個判斷很大部分是根據對方的穿著與裝飾來做出的。
俗語說:「人靠衣服馬靠鞍」。服裝是人的「第二肌膚」「第二張臉」,著裝要做到時間、場合、目的三統一,夏天穿風雪衣、穿著睡衣上大街、穿著皮鞋去打球,等等,這些服裝未必不合適,只是沒有做到時間、場合和目的三統一。從著裝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自身修養、個性特點等,掌握必要的著裝技巧能光彩奪目。男士在比較重要的正式場合穿西裝,襪子跟皮鞋的最佳搭配是一個顏色,或接近的顏色,在很多國家深色西裝是正裝,黑色皮鞋是基本要求,中間夾雙白襪子他們稱為「驢蹄子」,反差太大,除非是白皮鞋,一般不穿白色的襪子。另外,袖子上的商標一定要拆掉。買來的西裝都會有一個比較醒目的商標,那是西裝的封條,按照慣例買來西裝之後,服務員要做的頭一件事就是替你把商標拆掉,啟封了,開始用了。可事實上,我們國內很多商家對此不是很了解,有人誤認為袖子上有一橫是名牌的標誌。這是不合禮儀規範的。穿西裝要打領帶,如果不打領帶,襯衫最上面的扣子不要扣住。穿單排扣西裝上衣,兩粒鈕扣的要繫上面一粒,三粒鈕扣要系中間一粒或上面兩粒。女士穿裙子時,裙子的下擺要遮掩住所穿絲襪的襪口。此外,男士的腰部最好不掛任何東西,比如鑰匙、手機等。佩帶精巧的飾物能彰顯個人風采。作為一種非語言符號,形象語言具有交際功能,能夠表明主體的身份、地位和職業,而且也可以表現情感和價值觀念。深色制服、套裝、套裙能給人成熟、穩重、權威的感覺,套裝也能傳達出成熟、幹練等素質。能傳遞出精明幹練、辦事可靠、負責等信息。正規服裝可以讓你看起來像個大人物。穿著正規能夠顯示專業性 職業套裝或顏色鮮艷的運動夾克給人權威感。注意不要穿過時的。儀錶、衣著服飾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儀錶是否端莊,衣著服飾是否美觀大方,通過它人們可以表現自己、了解別人。
外表可以顯示某種角色身份,也可以作為隱藏角色的工具。有時人會特意以穿著來傳送某些有關個人的信息。人們也會根據外表嘗試去判斷溝通對象的個性、態度等,但有時也未必準確。
佩飾是一種無聲的語言,起著暗示的作用,從某個人所戴佩飾中,可以看出他的地位、身份、知識閱歷、個性特點等等。一個人如果把戒指戴在小指上,就會讓想那些想追求他的人望而卻步,敬而遠之,因為那是終生獨身的標誌,誰會去自討沒趣?所以,一定注意佩飾禮儀。 八、非言語信息與人的特點
1、搖頭晃腦 日常生活中常見有人用搖頭或點頭以示自己對某事某物的看法,這種人特別自信,以至於唯我獨尊。他們在社交場合很會表現自己,對事業一往無前的精神常受人讚歎。 2、邊說邊笑這種人與你交談時你會覺得非常輕鬆愉快。他們大都性格開朗,對生活要求從不苛刻,很注意「知足常樂」,富有人情味。感情專一,對友情、親情特別珍惜。人緣較好,喜愛平靜的生活。 3、掰手指節 這種人習慣於把自己的手指掰得咯嗒咯嗒地響。他們通常精力旺盛,非常健談,喜歡鑽「牛角尖」。對事業、工作環境比較挑剔,如果是他喜歡乾的事,他會不計任何代價而踏實努力地去干。 4、腿腳抖動 這類人總是喜歡用腳或腳尖使整個腿部抖動;最明顯的表現是自私,很少考慮別人,凡事從利己出發,對別人很吝嗇,對自己卻很知足。但是很善於思考,能經常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 5、拍打頭部 這個動作多數時候的意義是表示懊悔和自我譴責。這種人不太注重感情,而且對人苛刻,但對事業有一種開拓進取的精神。他們一般心直口快,為人真誠,富有同情心,願意幫助他人,但守不住秘密。當一個人用手摸頸後時,往往出現了惱恨或懊悔等負性情緒。 6、擺弄飾物 有這種習慣的人多數是女性,而且一般都比較內向,不輕易使感情外露。他們的另一個特點是做事認真踏實,大凡有座談會、晚會或舞會,人們都散了,但最後收拾打掃會場的總是他們。
7、聳肩攤手 習慣於這種動作的人,通常是攤開雙手,聳聳肩膀,表示自己無所謂的樣子。他們大都為人熱情,而且誠懇,富有想像力。會創造生活,也會享受生活,他們追求的最大幸福是生活在和睦、舒暢的環境中。 8、抹嘴捏鼻 習慣於抹嘴捏鼻的人,大都喜歡捉弄別人,卻又不敢「敢做敢當」,愛好嘩眾取寵。這種人最終是被人支配的人,別人要他做什麼,他就可能做什麼,購物時常拿不定主意。
9、傾身靠近 將身體傾近某個人,暗示你的想法和她或他不謀而合。不過,你只要輕微的傾向對方就好,太靠近對方會顯得你具有攻擊性,產生壓迫感。
10、放鬆姿態 雙臂交握、或是十指緊扣,維持雙臂環繞在胸前的姿勢不變、或是緊緊把雙手扭絞在一起,遠離開人群、翹著二郎腿,這些都是自我封閉的行為。這些態度顯示出你是個自我防禦性很高的人,你小心防範別人並且拒絕和大家互動。卸下防備、放鬆你的姿態坦然的交通吧!
11、扔東西 一種生氣、失望、不滿、受挫情緒的發泄表現。
12、僵直不動 可能表示恐懼、害怕、懷疑或嚇呆了。
九、非言語信息與人的情緒
姿勢、表情和動作,可以泄露你的真實想法與個性。那些隱藏在身體語言中的情緒可分為幾大類:
1、感謝 在一般的場合,表示感謝,可用點頭來表示。在比較莊重的場合,可用鞠躬來表示謝意。鞠躬的"深度"與致謝的程度有關,感謝的程度越重,躬身的深度越大。表示感謝還可用雙手握住對方的手,或者再上下晃幾下,晃的程度越大,感謝的程度越重。還有,用雙手在胸前抱拳或合十,前後晃動幾下表示感謝。在中國廣東,人們用右手中指輕輕點擊桌面,來表示感謝。 2、高興 成語"捧腹大笑"即所示特別高興的體態。在正式場合男士樂不可支時會仰身大笑,女士常常掩口而笑,因為女士們以"笑不露齒"為美。突如其來的高興會揚起雙眉,同時高興時也會跳起來。歐美人高興至激動時會雙手握拳,向上用力的揮起。 3、愛撫 愛撫的方式多種多樣,比如長輩對晚輩,成人對小孩常會拍拍肩膀及撫摩其頭頂表示愛撫之意。撫摩頭頂的方式在國外要留心當地的習俗,泰國把撫摩頭頂視為巨大的侮辱。 4、親熱 關係親密的年青同性,會常常摟在一起,女性會挎著胳膊或相互摟著腰;男性會互相摟著肩膀;年青的戀人會把上身靠近對方;父母對嬰幼兒,會常常親吻孩子的臉蛋。對可愛而又調皮的孩子表達親昵感情時,會在孩子的鼻子上刮一下;若是上級對下級表示親近時,會拍拍對方的肩頭。 5、安慰、鼓勵 年長者對年幼者,上級對下級,強者對弱者,常用手拍拍對方的肩膀,用力地握握對方的手,同時伴上有力的晃動。 6、安靜 在人多的場合若需安靜,往往手掌伸開,掌心向下,由上向下慢慢揮動。在人少的情況下,往往把雙手或一隻手放在胸前,掌心向下手掌伸開,頻頻向下壓動。也可以用右手食指垂直貼進嘴唇,輕輕發出噓聲來示意大家保持安靜。 7、稱讚、誇獎、叫好 用手握拳,蹺起大拇指,表示特別讚美。在欣賞文體節目時,也可鼓掌喝彩。如果坐在桌子旁,叫好時常拍桌子,成語"拍案叫絕"即表示此體態。坐著叫好會拍大腿或膝蓋。 8、憧憬、希望 當人們心中懷有美好憧憬時,會雙目凝視,兩手掌在胸前搓摩。男人常搓下巴或撫弄鬍鬚。當殷切盼望的人或物在遠方時,會伸直脖子遠望。英美等國人,常會兩臂下垂,兩手相握,揚起頭,目視上方。 9、同意、贊成 同意、贊成,最簡單的表達方式就是點頭。用點頭的動作表示贊同,這在全世界幾乎都是公認的,因為就連盲人也用點頭表示贊同。在正式的場合,或進行表決時,則要舉手表示。在非正式場合,當表示"特別贊成"完全同意"時,可以雙手高高舉起。英美等國表示"贊同"時,往往會向上蹺起拇指。 10、躍躍欲試 兩手掌相摩擦,或在手心啐一口唾沫,手掌再相互摩擦,成語"摩拳擦掌"即所示體態。兩手搓摩大腿,或兩手搓摩屁股,兩臂前屈雙手握拳,抖動幾下也表示這個意思。 11、打招呼 中國人最普通打招呼的方式就是笑一笑,或點點頭,同時也會揚揚手、點點頭。美國人走在路上打招呼,常常要拿起自己頭頂的帽子表示致意,現在已簡化為抬一下帽沿。 12、告別 在20世紀以前,中國人的告別禮是鞠躬,或拱手告別。如今人們告別大多採用握手告別,揮手告別,搖手告別,及點頭告別。與孩子告別時多用招手。向上級告別時常微微欠身。向死者遺體告別,一般要三鞠躬。 歐美人常以"擁抱""親吻"來表示告別之情。英格蘭人道別時,常橫向揮手。法蘭西人卻豎向揮手。而日本人則是以鞠躬告別。 13、道歉 如果是禮節性的道歉可以點點頭、欠欠身、或招招手。一般男士常抬手到耳際;有時還要豎向揮動幾下。向師長道歉時,要鄭重地點點頭,用欠身或鞠躬來表示。 14、憤怒、急躁 人往往在憤怒的時候會咬牙切齒,瞪大雙眼,有時還會用力地揉抓自己的頭髮。當急躁的時候會拍大腿、拍桌子或捶頭。當激憤時或要動手時,會捋胳膊挽袖子,女性常會手背叉腰。在英美等國,人憤怒急躁到難以忍耐的程度時,常以兩臂在身體兩側張開,雙手握拳,怒目而視。表示氣憤或憤怒可以有許多種方式。最常見的動作有:臉色變紅、雙唇緊閉、雙手掐腰、雙臂或雙腿交叉、呼吸急促、嘴唇緊閉等等。說話快速、姿勢僵硬、握緊拳頭 15、告饒 也可理解為求饒,一般雙手合掌在胸前頻頻搖動。因恐懼而求饒,常是抱頭。苦苦哀求時則會蹲地求饒、磕頭求饒或者抱住大腿求饒。 16、無可奈何當無可奈何的時候,一般會輕輕地搖頭嘆息。也會手臂不動兩手攤開。歐美人表示無可奈何時常聳肩,或同時抬起雙手前臂翻開手掌,有時還要搖搖頭。或者攤開雙手後,同時頭向一側偏,眼睛也會隨之一閉。
17、懷疑 雙唇緊閉、雙眉皺起、斜眼看人,翹起一邊嘴角、搖頭、眼珠子轉動 18、無聊 眼光游移、身體左倚右靠、胡亂塗鴉、身子往一旁傾以避開某人目光、打呵欠、玩弄紙筆 19、緊張 眼神亂瞟、姿勢僵硬、不停地玩弄或調整紙筆眼鏡等、汗流不止、笑得很突兀,抖腿或身體。吹口哨;抽煙;坐立不安;以手掩口;使勁拉耳朵;絞扭雙手;把錢、鑰匙弄得叮噹響。
20、害怕 眼睛睜得大大的,喊叫、身體顫抖、身體向後退卻、屏住呼吸等等。肯定情緒的動作:手部放鬆,手掌張開;將手攤開放在桌上,清除桌上的障礙物;撫摸下巴。捏弄自己的皮膚;咬筆桿;兩個拇指交互繞動;啃指甲。
21、傾聽 談話時,身體前傾,坐在椅子邊緣;全身放鬆、雙手打開;解開外套紐扣;手托著臉。
22、自信 抬高下巴;坐時上半身前傾;站立時抬頭挺胸、雙手背在身後;手放在口袋時露出大拇指;掌心相對、手指合起來呈尖塔狀;翻動外套領子。
23、挫折 呼吸急促;緊握雙手不放;撥頭髮;撫摸後頸;握拳;絞扭雙手;用食指點物。
24、防衛 雙臂交叉於胸前;偷瞄、側視;摸鼻子;揉眼睛;笑時緊閉雙唇;緊縮下巴;說話時眼睛看地上;瞪視;雙手緊握;說話時指著對方;握拳作手勢;撫摸後頸;摩拳擦掌;雙手交握放在後腦勺,整個人向後靠在椅背上。
25、焦慮 當人感到焦急、緊張時,無意中不停地抖動大腿,企圖清除緊張感。
26、敵意(防禦性)雙臂或雙腿交叉、避開對方眼神、呼吸加快、身體面對對方,閉口不語 十、身體語言溝通的改善 我們已經了解身體語言在人際交往中的作用。然而,真正將身體語言有效地運用到人際交往中去卻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這需要我們做兩件事情:一是理解別人的身體語言,二是恰當使用自己的身體語言。 1、理解別人的身體語言身體語言比口頭語言能夠表達更多的信息,因此,理解別人的身體語言是理解別人的一個重要途徑。從他人的目光、表情、身體運動與姿勢,以及彼此之間的空間距離中,我們都能夠感知到對方的心理狀態。了解了對方的喜怒哀樂,我們就能夠有的放矢地調整我們的交往行為。但是,理解別人的身體語言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 同樣的身體語言在不同性格的人身上意義可能不同同樣的身體語言在不同性格的人身上意義可能不同。一個活潑、開朗、樂於與人交往的女孩子,在與你交往時會運用很豐富的身體語言,不大在乎與你保持較近的距離,也時常帶著甜蜜的表情與你談話。但是,這可能並沒有任何特殊的意義,因為她與其他人的交往也是這個樣子。然而換成一個文靜、內向的女孩子,上述的信息可能就意味著她已經開始喜歡你了。
(2) 同樣的身體語言在不同情境中意義也可能不同 相類似的,解釋別人的身體語言還要考慮情境因素。同樣是笑,有時候是表示好感,有時候是表示尷尬,而有的時候又表示嘲諷,這都需要我們加以區別。 (3) 要站在別人的角度來考慮理解別人的身體語言,最重要的是要從別人的角度上來考慮問題。要用心去體驗別人的情感狀態,也就是心理學上常講的要注意"移情"。當別人對你表情淡漠,很可能是由於對方遇到了不順心的事,因此不要看到別人淡漠就覺得對方不重視你。事實上,這樣的誤解,在年輕人中最容易出現,也最容易導致朋友、戀人之間的隔閡。站在別人的角度,替別人著想,才能使交往更富有人情味兒,使交往更深刻。 (4) 要培養自己的觀察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要培養自己敏銳的觀察力,善於從對方不自覺的姿勢、目光中發現對方內心的真實狀態。不要簡單地下結論。比如,中國人喜歡客套,當來作客的人起身要走時,往往極力挽留,然而很多時候,這些挽留都並非出自誠意,我們從主人的姿勢上是可以看出來的,口頭上慢走,卻早已擺出了送客的架式。 2、恰當使用自己的身體語言恰當的使用自己的身體語言,要求我們做到以下幾點: (1)經常自省自己的身體語言自省的目的是我們檢驗自己以往使用身體語言是否有效,是否自然,是否使人產生過誤解。了解了這些,有助於我們隨時對自己的身體語言進行調節,使它有效地為我們的交往服務。不善於自省的人,經常會產生問題。有的性格開朗的女孩,她們在和異性交往中總是表現得很親近,總是令人想入非非。我的一個朋友就遇到過一個這樣的女孩,結果害得這位朋友陷入單相思,煩惱不堪。而實際上,女孩根本就沒有什麼特別的意思。對於我的朋友而言,他應該增強對別人的身體語言的理解能力,避免產生誤解:而那個女孩則應該自省,自己是否總是使人產生誤解,如果是,則應注意檢點自己的行為。如果不注意自省,可能很危險。 (2)有意識地運用身體語言我們可能會注意到,那些比較著名的演說家、政治家,都很善於運用富有個人特色的身體語言。這些有特色的身體語言並不是與生俱來的,都是經常有意識地運用的結果。 (3)注意身體語言的使用情境身體語言的使用一定要注意與自己的角色以及生活情境相適應。北京某名牌大學的一個畢業生,到一家公司去求職。在面試時,這位自我感覺良好的大學生一進門就坐在沙發上,翹起二郎腿,還不時地搖動。如果在家裡,這是個再平常不過的姿勢,而在面試的情境中,則很不合適。結果,負責面試的人連半個問題也沒有問,只是客氣地說:"回去等消息吧。"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他失去了一個很好的工作機會。 (4)改掉不良的身體語言習慣改變不良的身體語言的意義,是消除無助於溝通反而使溝通效率下降的不良的身體語言習慣。有人在與人談話時,常有梳理頭髮,打響指等習慣,有的人還有掏耳朵、挖鼻孔的小動作,這些都會給人家留下不好的印象,有時會讓人覺得很不禮貌。同時,這些無意義的身體語言會分散對方的注意力,會影響溝通的效果。 (5)注意言行一致真誠是一種美德,而言行一致則是真誠的體現。口頭語言與身體語言不一致,會使人覺得你很虛偽,就如口說留客,身體語言已經送客一樣。你必須記住,你什麼也掩藏不了,你的眼睛早已說明了一切。
推薦閱讀:
※單親媽媽和叛逆女兒,無法「溝通」的愛成了恨
※思維方式有多重要?
※4分鐘年度最催淚短片:餘生,願你善良依舊
※銷售人必看:7個在銷售中最忌諱的詞語你用過嗎?
※愛孩子不需要條件(二十七):暗示與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