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從邏輯混亂到思路清爽,差距就在每一次的日常互動中

今天文章有錄音哦~

邏輯思維鍛煉 來自大J小D 12:27

我工作第一年被提出最需要改進的能力就是提高邏輯性思維,當時總被經理反問的就是,「這個結論哪裡來的,我看不到邏輯」;「你能否把你的觀點有條理、有邏輯地展現在報告里」;「可是你的數據和你推導出來的結論沒有聯繫啊」。

之後,我花了很長一段時間,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意識地去鍛煉,慢慢把這塊短板補上了。我現在不說,估計你們不會覺得我當年是缺乏邏輯的吧。有了小D後,我經常會回想自己的過去。我發現邏輯思維是工作時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但似乎卻又是我們這一代教育的缺失。

現在我在紐約學習早期兒童教育,談到邏輯思維啟蒙是可以從和孩子日常互動中進行的,提到的很多方法和當年自己提高邏輯思維的途徑竟然有異曲同工之處。

表達邏輯

我當年被說邏輯差的一大表現就是表達觀點很啰嗦混亂,經常說很多但是有用的點卻很少。我後來改進的方法就是,每次可以提前準備的表達,我在說之前都會問自己,「我主要想說的觀點是什麼?這個觀點下面有哪幾個次要觀點」,羅列一下,然後會使用一些條理性詞語,比如,「首先。。其次。。。第三。總結一下,我的觀點是。。。」

這一點對於孩子來說同樣重要,我曾經和大家分享過,語言啟蒙不能僅僅滿足於孩子會說話了,會叫人了,我們更需要重視語言的質量,這其中之一就是引入條理性詞語,讓孩子可以邏輯清晰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你們有沒有發現,我到現在寫公號推送文章時,還是這樣的邏輯表達方式。我的文筆並不好,但是我就是通過之前習得的邏輯表達來「藏拙」:)

1、做事有邏輯

做事有邏輯有條理是最常見的思維邏輯性的體現,很多父母們自己就是一遇到事情就亂成一團,這時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把要做的事情拆解成幾步走,這也是我們需要示範給孩子看的。

比如出門前15分鐘提醒孩子,「我們馬上要去公園了,首先我們一起把遊戲墊上的玩具收拾了;然後我們一起穿襪子和鞋子;最後我們背上小書包出門」,這樣的說法不僅耳濡目染地讓孩子學會如何條理做事,而且效果一定比你一個勁在叫,「快點快點,來不及」要好得多。

同樣的,運用到讓小D做事時,我也會使用條理性語言。1歲時,我讓小D幫忙整理玩具。我說的是:

第一,去把那匹馬拿過來

第二,把馬放進盒子里

第三,把蓋子蓋上

22個月時,我教小D自己穿襪子,我說的是:

首先,把兩個大拇指放進襪子里

然後,用力拉開

接著,把腳抬起來,伸進襪子里

最後,用力往上拉

這樣的說法,效果一定比我們直接上手替孩子做,然後說,「你看,就是這樣這樣,就好了」,要好得多。而這樣的耳濡目染,孩子慢慢也就會形成這樣的思考方式。

這樣的教學方式在美國這邊的幼兒園特別常見,比如冬天帶著孩子們出去搭雪人,出門前,老師們就會花時間和孩子們一起討論,怎樣才能搭一個雪人呢?然後用海報把步驟寫下來:首先做三個大雪球;其次給他裝五官;然後給他裝手臂和紐扣;最後戴上帽子和圍巾。

作為閱讀理解訓練的方法之一,讀完繪本後,也會和孩子們討論,這個故事講述的順序是怎樣的,來確認孩子們是否理解,「首先,巫婆丟失了她的帽子;接著她又丟了她的蝴蝶結;然後她丟了她的手杖」

2、教育重因果

在給孩子講道理時,不能只是告訴孩子「不能做什麼」,更要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能」。這樣不僅孩子更容易接受,而且我們也是在和孩子展示邏輯思維。比如,因為現在是冬天太冷了,所以我們不吃冰淇淋;因為今天我們沒穿雨靴,所以我們不能踩水塘。

所謂有邏輯,最關鍵的就是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繫」,而這些看似簡單的「因果關係」,卻是最核心的「聯繫」之一。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用這樣的思維和孩子對話,慢慢的孩子也就建立了這樣的邏輯思維。

之後也可以慢慢和孩子進行一些討論,讓孩子更好地活學活用。比如下面海報的這些內容,即使不做海報,我們日常對話中也可以引進:

「為什麼我們要去樹蔭下?因為我們很熱。為什麼我們很熱呢?因為今天氣溫高」

「為什麼會出現彩虹呢?因為剛剛下完雨就出太陽了」

「因為下雨了,所以出現了水塘;因為下雨了,所以我們要帶雨傘和穿雨靴」。

可見日常對話里,只要我們有心,隨時隨地就能幫助孩子理解「因果關係」,打好邏輯思維的基礎。

思考邏輯

我當年被說邏輯差的第二大原因就是遇到問題,太容易直接跳到結論,然後經常經不起老闆們的質疑,「為什麼是這個結論呢?你是根據什麼得出這個結論呢?」然後在他們的「循循善誘」下,我也能擠牙膏一樣說出理由,有時也會發現我的結論還是正確的,但是這樣的表述方法作為一名職場人來說就是不夠有邏輯的。

我後來改進方法就是,試著慢一點得出結論,而是嘗試去發現各種信息之間的「聯繫」,有時為了輔助自己梳理這些「聯繫」,我還會學著畫一些推導圖啊什麼的。這樣我的結論不僅僅只是一個結論,而是有一步一步可循的支持觀點。

這一點對於孩子來說同樣重要,學齡前的孩子需要了解一些最基礎的「聯繫」,這樣的孩子就不會容易簡單地跳到結論,「我不會!」;「反正就是這樣的」。

1、學會歸類

知道事物之間可以按照某個「聯繫」(特徵)而聚集在一起,這就是歸類。學齡前的孩子對於信息、觀點的歸類還太過抽象,但是他們可以學習對於物體歸類。

疊衣服時,讓孩子根據上衣、褲子和襪子進行歸類;整理玩具時,讓孩子根據汽車、積木、玩偶這些類別放好;看家庭相冊時,可以根據「男的、女的」歸類;拿一本雜誌,可以和孩子一起剪下廣告照片,根據「吃的、用的」歸類。

這樣的歸類在生活中還有很多,比如拿些紐扣根據顏色歸類

拿一點生活中有的物體,根據某些特徵進行歸類,比如軟的硬的

歸類是個特別重要的思維能力,也是很多地區幼升小必考的一個核心能力。下面這些試題大家一定不陌生了吧,哪個不屬於同一類?

哪個數字不屬於同一類?

2、了解規律

規律是指可以通過理解事物之間是按照怎樣的邏輯出現的,可以根據這樣的邏輯來預測接下來出現的是什麼。

對於學齡前孩子來說,我們可以進行啟蒙的規律一般有以下這些:顏色、形狀、大小、數字、字母、數列、物體(下圖的海報按此順序一一舉例了)。

要讓孩子認識規律的前提一定是孩子先了解關於這個規律的概念,比如顏色、數字、形狀的啟蒙要先做到位。

一開始可以先從孩子熟悉的主題入手,比如利用積木進行規律啟蒙,像下面這樣擺放,然後說,「綠色、沒顏色、綠色、沒顏色,這樣的排列很有規律呢」,這就直觀地讓孩子明白「規律」的意義。

進階版的就可以用樂高進行,比如下面這些也是規律。

當孩子熟悉了「規律」的概念後,就可以引導她進行預測規律,比如下面這樣的測試題(也是幼升小會考試的內容),大家一定不陌生,讓孩子填上缺失的那塊,歸根到底就是在測試孩子能否發現規律和預測規律。


推薦閱讀:

數學中的邏輯思維(二)——邏輯思維的基本規律
思路決定未來!你與職場精英之間,只差一個邏輯思考力
特朗普「非傳統」嗎?論美國對華戰略邏輯的演進
奸佞當朝時,定然不講事理與邏輯

TAG:孩子 | 邏輯 | 日常 | 差距 | 互動 | 思路 | 邏輯混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