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文選登】關於推動農業產業調整的幾點思考
關注
關於推動農業產業調整的幾點思考
吳顯勝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近年來,我省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農業經濟結構明顯改善,農產品優質化率提升,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趨於合理化,但農村產業發展小、散、弱的問題仍未得到徹底解決。
實現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關鍵。今年,省委主要領導提出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產業革命,採取超常規舉措推動農業結構調整,破除以玉米為代表的落後產業結構。本文就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出幾點思考。
一是「誰來調」的問題。一定程度上來講,農村地區「種地吃糧、剩餘餵豬」思想根深蒂固,且相對於「打工經濟」而言,產業調整必須投入相應的人力、物力、財力,效益不是很明顯、風險較大,農戶不願調;因怕擔政治責任和經濟風險,怕調不成功受農戶罵、誤了季節,基層組織不敢調。而產業調整,具體實踐在基層、事關成敗在群眾。一是思想轉變,要在意識形態上「先聲奪人」。這就要求基層組織進行自我革命,自覺摒棄陳舊的、落後的生產觀念,凝聚起產業調整的信心和決心,發揮其宣傳政策主張、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作用,幫群眾算清經濟賬,打通思想障礙。二是行動落實,要在貫徹實施上「擲地有聲」。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要充分用好用活財政扶貧資金、產業扶貧子基金、壯大村集體發展資金、各部門涉農資金等資源,借鑒塘約經驗,推廣「三變改革」「五融五幫」「十戶一體」和望城「雙萬計劃」等模式,在產業調整中進一步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為群眾做好先行示範。三是與時俱進,要在方式方法上「兼容並包」。農業產業主體主要包括農民和企業,要把小農生產引入大市場,積極培育和引導家庭農場、農業公司、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濟主體參與到產業調整中來,發展探索最適合本地實際的經營方式,以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變「要我改」的外力推動為「我要改」的內生動力。
二是「怎麼調」的問題。多年來,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政府存在兩種偏頗:一是包辦一切,試圖以有限能力去承擔無限責任,帶著較濃的計劃體制色彩;二是甩手市場,管種不管不管收,一切交給市場;這兩種方式都利於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市場「無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有機結合起來。一是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市場選擇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最大原則,根據市場需要和本地優勢,因地制宜制訂出本區域的農業結構調整規劃,並隨著市場供求機制、競爭機制、價格機制的變化來不斷地調整,以保證農業生產能夠適應市場的要求,產品能夠適銷對路。二是強化服務職能。準確定位政府職能,克服「越位」和「缺位」現象,在充分尊重農業市場主體的意願和生產經營自主權的基礎上,深化農村土地制度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為產業調整做好規劃引導、技能培訓、信息技術等服務保障。三是增強糾錯能力。加強農業信息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的預警系統,對預警情況進行動態分析、監測市場行情變化,為經營主體提供系統性、準確性、實效性的信息,防止農業生產的盲目性,提高農產品競爭性。同時,通過「以獎代補」「財政補貼+農戶自繳保費」等形式,來提高農業保險覆蓋面和參保率,增強經營主體抗風險能力,為產業結構調整解決後顧之憂。
三是「怎麼增」的問題。農業產業調整就是要減少供給側資源錯配和無效、低端供給問題,擴大有效供給和中高端供給,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要充分認識到結構調整的系統性、複雜性、多變性、艱巨性,正確處理傳統與新生業態的關係,不能簡單「一刀切」、盲目調,什麼賺錢一哄而上,造成「物賤傷農」。同時,要充分認識到一村一鄉一縣都有最適宜的發展產業和具體項目,有些小產業、小品種、小項目同樣可以作出大文章,考慮好「減下去後怎麼增、增多少」問題,不是一味求變、求新。一是讓農業增效。緊盯餐桌「舌尖」,變「種啥吃啥」為「吃啥種啥」,推動產銷銜接、定單收購。立足自身優勢,培育發展優質農業產業,打造集生產、儲運、加工到銷售、消費的產業鏈條,切實縮短田地到餐桌的距離,提高農業全產業鏈收益。圍繞種得好,加強基礎設施和服務配套。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拓展服務領域,鼓勵各類涉農主體開展社會化服務,重點增強種苗繁育、農資服務、產品託管、冷鏈物流等功能配置,構建「一站式」標準化服務機制。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中低產田改造、土地綜合整治、農業水利、產業路和機耕道等工程,為農業結構調整提供更好的配套服務。二是讓農民增收。要在保持土地承包關係基礎上,採取轉包、租賃、入股等方式進行土地規模流轉,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實現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生產,使一部分勞動力從土地中解放出來,農民在獲得土地收益的同時,能夠參與到其他社會分工中、增加收入。做好「+農業」文章,打造產業融合發展新業態。如,通過創意理念、文化、技術的提升,發展鄉村旅遊產業,實現農業和旅遊業雙重收益;利用農村電子商務大發展機遇,發展壯大農產品網路營銷群體,拓展銷售渠道,實現產銷對接。三是讓農村增綠。良好的生態就是農村最大的優勢和寶貴的財富。農業產業調整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生態農業發展,減少化肥、農藥、除草劑使用,增加使用農家肥和有機肥用量,向節地節水節勞、節葯節肥節膜的環境友好型生態種養方式轉變,並通過工程措施、科技支撐和政策引導,推進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高效有機肥產業、休閑農業等產業循環鏈接,發展一、二、三產業聯動的現代工農複合型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同時,抓好「三品一標」等品牌認證,發展綠色生態、質量安全、營養健康的優質農產品,培育特色有機無公害的綠色農業品牌。
作者系施秉縣小康辦業務股股長
【本文獲省委政研室(改革辦)「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徵文優秀獎】
來源:省委政研室信息處
推薦閱讀:
※服裝產業20年浪潮更迭,艾萊依不斷轉型探索新零售之路
※寫字樓vs產業園 究竟誰是你的菜?
※未來產業互聯網將會帶來一些全新的思考
※服裝產業結構性失調與品牌亂象
※動漫從業者必看:中國動漫產業發展報告(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