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背景下城市清真寺面臨的挑戰與功能轉型
07-23
現代化背景下城市清真寺面臨的挑戰與功能轉型[來源:伊斯蘭之光|發布日期:2013-09-17|瀏覽(37)人次|投稿|收藏] 近年來,我國學者主要從宏觀方面總結和討論了歷史與現實中清真寺所發揮的功能,某些研究也引入歷史視角,將清真寺的功能置於時代背景之下,分析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文化環境中清真寺功能的異同和變化。相較而言,現有研究對現代化給中國城市穆斯林造成的影響、帶來的挑戰、面臨的問題,以及在此背景下清真寺功能的變化和未來轉型討論較少。鑒於中國社會三十多年來發生的巨變以及引起的中國穆斯林社會結構的變遷,適時地討論上述話題有利於引導城市清真寺更好地為穆斯林服務,扮演和發揮宗教社區中心的功能和作用,在凝聚穆斯林社群的同時,促進穆斯林社群的現代化,不至於成為城市現代化的障礙因素或包袱。 一、現代化背景下中國城市穆斯林面臨的主要困境 21世紀的中國社會延續了上世紀改革開放以來的城市化發展勢頭,伴隨著城市的地域擴張、老城區改造、新社區建立等,城市的整體規劃、綜合布局和細節功能越來越成為考量一座城市品質的主要內容。城市化的根源來自於現代化。所謂城市現代化筆者的理解是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持有現代化的理念、借用現代化的成果、採取現代化的手段和方式應對各種變化和問題,引導城市合理髮展和布局,提高城市人口的生活質量。總體而言,我國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民族因經商、學習、工作等原因,有大量人口在城市內部和城市之間流動,特別是穆斯林對商業活動的喜好,使之成為世界移民和人口流動的重要現象。現代化背景下,國內大多數城市的穆斯林都在快速的城市化過程中發生了巨變,對這種巨變總體上可以從兩方面進行觀察。一是傳統宗教社區因環境、結構、功能、人口等原因而發生裂變,特別是傳統寺坊體系遇到挑戰,出現有寺無坊、有坊無寺、隨寺不隨坊、隨坊不隨寺等各種複雜現象;二是隨著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和流動,在新的城市拓展地帶出現了新的穆斯林聚居社區,出現新的寺坊和職業人群。 筆者曾經從八個方面對中國城市穆斯林面臨的主要困境和問題進行過總結。① 1、社區問題:傳統社區的保持和發展問題;新興流動的精神社區;國內外遷移人口與多族群、多教派的社區。 2、宗教思潮與教派觀念:賽萊菲耶運動;泰卜里厄宣教活動;蘇菲思想及組織;國外伊斯蘭思潮的中國化或地方化問題。 3、遷移人口:遷移人口的互動和融人問題,包括國際和國內兩部分,國內又可以分為省際遷移和省內遷移(包括市內遷移);外籍穆斯林流動人口;遷移人口的子女教育問題。 4、宗教活動及管理:宗教管理部門——各級伊斯蘭教協會——清真寺——寺管會的管理體系的功能、威信、效度等的評估;清真寺教務和寺務及其管理。 5、清真飲食:清真飲食的認定和行業標準;中國清真飲食的國際市場開拓;清真飲食的地方監管問題;清真飲食與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 6、宗教教育:讀書與讀經的關係;經堂教育的繼承和延續;城市穆斯林教育的革新;清真寺教育功能的轉型;阿訇的培養、遴選、聘任、交流、待遇等問題。 7、城市女寺(學)及穆斯林婦女:城市女學的興起、評價和管理;女寺與男寺的關係;女學的發展和功能。 8、城市穆斯林的社會融入:如何在城市中既能融入都市生活,又能保持信仰身份。 二、清真寺與城市穆斯林的生活與流動 清真寺是穆斯林的社區中心,是履行儀式、開展教育、傳承文化、繼承傳統、聚眾議事、解決糾紛、扶危濟困、交流互助的地方,扮演著世俗和宗教兩方面的功能,在穆斯林社區中居於無可替代的位置。因此,歷史和現實中,哪裡有穆斯林聚居,哪裡就會出現清真寺並成為地標性建築。中國的清真寺通常融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和中國文化為一體,同時揉合了地域文化,不僅是社區中最宏偉、最莊嚴的建築,是物質性的地標,在周邊穆斯林的認知和分類體系中也是精神性的地標。有了清真寺穆斯林才會對所處環境產生家園般的依賴,體會到信仰的關愛和溫暖,感受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在中國,同信眾廣布的佛教相比,伊斯蘭教的城市性特徵非常明顯,所謂「天下名山僧佔多」,雖有近代以來「人間佛教」之呼籲,但佛教僻靜修行、遠離塵俗的特徵仍然很明顯。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但過分地人世會招致宗教世俗化的批評,破壞佛教在公眾心目中淡泊空靈的品質。而穆斯林恰恰與此相反,通常選擇都市津要、水旱碼頭、交通便利、人口密集之地居住。建寺成坊,設集成市;依寺而居,依坊而商;寺坊一體,坊市不離。無論伊斯蘭初傳的麥加和麥地那,還是進入中國後的廣州,、揚州、泉州、杭州、西安等,都為都市津要之地。當代全球性的穆斯林移民更是彰顯了這一特徵,如美國的穆斯林主要聚居在紐約、費城、華盛頓、舊金山、洛杉磯、芝加哥、克里夫蘭、底特律、休斯敦和沃思堡等城市或城市群,日本穆斯林移民主要聚居在東京及附近地區,荷蘭穆斯林主要居住在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烏德勒支四市,而今日中國的外籍穆斯林移民主要集中在廣州、義烏、深圳、上海、北京、西安、南京等城市。可以說,現代化讓喜好流動的穆斯林同城市有了更加緊密的聯繫,特別是中國實行的農村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改變了傳統上土地對人的束縛,農業現代化將大量人口從土地上分離出來,大批農村穆斯林人口也離土離鄉, 「散布在大地上尋求安拉的給養」 (古蘭經:62:10),從而成為新的城市人口。 從人口遷移趨勢觀察,國內穆斯林有村向鎮、鎮向縣城、縣城向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向大都市遷移的特點。從遷移人口的職業身份來看,主要是某些地域性的行業群體由農村或城鎮遷往大城市,如青海回族和撒拉族、新疆維吾爾族進入沿海城市開設餐館;河南孟州、長葛等地回族遷往泉州、廣州經營皮革。從遷移地域分析,有從內陸地區向沿海城市,從西部地區向中、東部地區遷移的特點。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除了向歷史上曾經有過穆斯林活動,而在計劃經濟時代社區普遍出現衰落的城市遷移外,近年來出現向歷史上很少有穆斯林生活的城市遷移的趨勢。 造成上述遷移特點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傳統上有清真寺的城市對穆斯林的吸引力;二是發達地區的城市商業繁榮、市場發達、政策人性化,具有「拉力」作用。傳統上有清真寺的地方,新移民到來之後會通過清真寺迅速建構自己的社會網路,分享以清真寺為中心形成的社會資本,為移民進入城市提供最基本的網路支撐。而市場發達、政策開明、商業繁榮的城市能夠在短期內吸引行業性的穆斯林商人進入,從而迅速聚集一定數量的人口,構建起新的宗教社社區。 這些進入城市的穆斯林雖然擁有不同的職業身份,但因商業活動和工作生活,成為了實際意義上的市民。當前多個城市中新清真寺和禮拜點的建立,都同這些長期留居的穆斯林流動人口有直接的關係。深圳、佛山、珠海、義烏等商業發達城市成為新興的穆斯林小聚居城市。中心城市、大城市、商業城市、沿海城市成為國內各族穆斯林爭相進入的地方;商人、學生、流動打工者等是最主要的職業群體。 作為城市人口的構成部分,都市穆斯林除了面對城市化引起的普遍性問題外,還必須面臨現代化給其宗教和信仰生活帶來的挑戰。宗教信仰其實也對穆斯林的城市流動行為造成一定影響,決定其流與不流、流向何處、流動方式,以及何時流動。在此過程中,城市清真寺是吸引、穩定、凝聚城市穆斯林的重要因素。一座乾淨整潔、服務周到、設施便利、管理完善、團結寬容、功能強大、氣氛融洽、學風濃厚的清真寺往往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坊民對其有深厚的感情。如果是傳統社區,則在城市改造過程中會出現坊民難以割捨,從而拆遷安置困難;而如果是新建立的清真寺,則可能吸引越來越多的穆斯林在清真寺周圍購買住房,聚居成坊,形成新的圍寺而居社區。 三、現代化背景下城市清真寺功能的轉型 現代化背景下國內清真寺功能業已出現的調整在很多城市都可以發現,特別是城市化速度快,穆斯林散居化程度高,社區結構變化大的城市。例如王德才認為吉林省清真寺的功能主要包括完成宗教功課、為穆斯林服務、弘揚伊斯蘭文化、促進民族團結、政治引導、協助政府落實民族宗教政策、發展經濟、保護文物、對外宣傳等。②其中包含了諸多非傳統功能。 基於現代化背景下城市穆斯林存在的諸多困境,以及城市穆斯林人口、分布、居住格局、身份特徵、文化特點、信仰訴求等發生的重大變化,探討如何因時而變,因地制宜,調整、拓展和發揮清真寺的社區中心功能和作用,凝聚、服務、管理城市穆斯林,消解現代化為信仰群體帶來的挑戰,促進穆斯林更好地融人現代都市,維護城市多元文化,提高城市的國際化水平等就顯得尤為必要。 (一)發揮清真寺功能的原則和理念 清真寺是體現民主、平等、清廉和公正的地方。「一切清真寺都是真主的」(古蘭經:72:18)。 「安拉最喜悅的地方是清真寺」③因而清真寺被稱為「真主的房子」,是穆斯林共有的生活和精神家園,每個穆斯林無論貧富地位,只要虔誠奉教,都有維護清真寺的權利和關心清真寺的義務。清真寺功能的發揮首先要依據伊斯蘭教義,合乎伊斯蘭教法,在教義教法的原則範圍內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變通;其次應秉承「有教無派」的理念,以伊斯蘭認主獨一、六大信仰、五項功修為基礎,寬容地對待因地域、歷史、政治、傳統、理解力、本土化等各種原因形成的禮俗性、地域性差異。堅持己見,但不詆毀他人,過於張揚派別觀念其實是對大伊斯蘭精神的遮蔽;再次要遵從《古蘭經》人類同源,同屬造化的教導,寬容地對待因長期「失教」 (宗教教育)而信仰淡化、缺乏操守的穆斯林和對伊斯蘭非常陌生的非穆斯林。一個人是否是穆斯林完全屬於安拉的引導,人只有做「賽白布」(促成因素)的能力。《古蘭經》教導人們,無論信仰與否,人類都來自同——個祖先,同屬於真主的造化,不能因血緣、膚色、民族、信仰等互相歧視。特別應消除少數人以相同信仰遮蔽下的民族中心主義對伊斯蘭造成的危害,讓非穆斯林通過某些民族成員的劣行而對整個穆斯林群體形成不良印象。 (二)堅守清真寺的核心功能 清真寺的核心功能是為穆斯林提供學習、沐浴和進行禮拜、喪葬、節慶等宗教儀式的地方。保持核心功能的正常穩定開展是清真寺工作的關鍵。 1、做好洗浴、禮拜等日常性事務。城市化對人帶來的壓力之一是生活空間的狹小,單位地域面積中人口密度的增加,導致以往能夠在家戶中完成的儀式難以為繼,而對於那些涌人城市的底層勞動者而言,在履行宗教功修方面存在更多的困難。清真寺在日常宗教生活服務方面應該充分考慮照顧和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做好基本的宗教服務。洗浴和禮拜是清真寺最基本的常規性事務,鑒於大多數古老的清真寺基礎設施陳舊,應該根據情況對淋浴設施、禮拜大殿等進行改造和翻新,以方便日常宗教生活。 2、普及宗教常識教育。城市穆斯林大多因散居、族際通婚、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實施和落實過程中的波折、遠離具有明確地理邊界的寺坊而長期「失教」,存在教義陌生、教理不清、宗教實踐欠缺的事實。個別城市流動人口中,甚至存在民間所謂的「三盲」(教盲、文盲、法盲)人員,這種人既失去了義務教育的濡化,又脫離了宗教的勸導,自由散漫,道德欠損,素質低下,違法亂紀,在公共視域中往往有損於少數民族的形象(如中東部城市中某些清真餐館因利益之爭欺行霸市、大打出手、對抗城管的行為;某些城市出現的假借宗教名義「化錢糧」、要「乜提」的行為;個別人在城市中從事偷竊等違法亂紀、違背伊斯蘭道德和原則的行為等),造成非穆斯林對整個穆斯林的污名和刻板印象,甚至危害地方和諧,影響城市民族關係。清真寺不能漠視「三盲」人員的存在,在部分人失去學校教育之後,尤應重視宗教的教化,教育其愛教守法,做道德高尚的公民。普及宗教常識教育應該成為每個清真寺常規性的工作,可以根據坊民的實際情況,在不同時間段開辦不同形式和層次的學習班,讓周圍穆斯林首先成為一個合格的穆斯林,解決因「失教」而帶來的諸多問題。 (三)清真寺功能的拓展和轉型 祁學義通過對十世紀以前清真寺的考察,將伊斯蘭早期清真寺的功能總結為宗教、教育、政治、司法、外交、慈善、醫療、娛樂、軍事等9個方面,並認為近現代以來清真寺的功能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包含了醫療衛生、婦女教育、文藝娛樂、圖書閱覽、扶貧救弱、捐資助學、調節糾紛、普及伊斯蘭常識、道德教育和科學文化、醫療服務、幼兒教育等。④文章根據經訓和歷史,很好地詮釋了清真寺的功能並不囿於宗教範圍,而涉及穆斯林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時人可以根據經訓原則和社會環境,調整清真寺的功能以培養優秀的穆斯林社群。 1、文化教育 清真寺既是完成宗教儀式之地,也是踐行教育和傳播知識的地方。在阿拉伯語中,大寺()與大學()詞根相同,說明大寺者不僅是人口、地理位置顯著之謂,還應是學人薈萃,知識流布的地方。就清真寺的文化教育和學術研究傳統,金忠傑根據文獻進行過系統的梳理,並援引伊斯蘭學術巨擘伊本·泰米葉的總結,認為「清真寺是學者之家,學術研究中心」。⑤可見,清真寺既是禮拜功修之地,也是從事文化教育的場所,傳播知識是清真寺最重要的工作。 (1)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培養好一個合格的穆斯林,就是培養了一個遵紀守法的公民,宗教教育的此項功能不可忽視。在傳統經堂教育因教材陳舊、方法繁瑣、念經乏人而難以為繼的情況下,可以根據現代城市人生活節奏快,工作和休閑時間集中的情況,改變精英式教育思路和模式。普及信仰常識教育,將坊民首先培養成一個合格的、有道德的穆斯林應該成為清真寺基本的教育目標,而不是脫離實際,好高騖遠地固守精英教育之路,以致耽誤了對更多底層坊民的教育。可以變革每個寺都開辦經堂大學的傳統,將培養高層經學人才的重任依託於國內某些經學發達、傳統深厚、師資集中的清真寺、伊斯蘭教經學院、阿拉伯語學校,或國外知名的伊斯蘭大學。經學人才的遴選可以放寬到大學本科畢業生、高中和阿拉伯語中專學校畢業生中有志於經學的青年,建立專門的人才培養和獎勵基金,改變當前經堂教育舉步維艱的局面。對不同職業人群可以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以清真寺為中心,針對周邊群體如農民工、小業主、族際婚家庭、大學生等,開展分層次、分方法、分內容的教育。在人群同質化特徵較高的地區清真寺,可以將專門性的教育作為特色予以宣傳和發揚。 (2)開設講壇,諮詢教義。可以根據城市人的生活規律,在周末和節假日等開辦講座,傳授伊斯蘭認主獨一、崇尚和平、尊重他者、珍視信仰等基本的價值和理念。可以將國內某些伊斯蘭研究方面的學術討論會安排在清真寺舉行,開設論壇,惠及坊民,讓研究者同研究對象親密接觸,在生活層面加深對伊斯蘭教的理解。此舉對於改變學術界脫離實際的象牙塔式學問,因缺乏基本實踐層面的知識而導致對伊斯蘭教的誤讀,浮躁而急功近利的為學態度等都會有所裨益。2012年4月,西安市長安區政府批准興建的西安錦業路清真寺以「現代化背景下的城市穆斯林」學術討論會作為清真寺開學的重要內容,邀請了國內有關城市穆斯林研究的知名學者發表演講,實現了學界和民間的良好互動,其意義值得深思和借鑒。可以考慮在清真寺適當安排教義諮詢課程,專門針對願意了解伊斯蘭教的非穆斯林進行釋疑解惑,消除非穆斯林對伊斯蘭教普遍存在的神秘感和敬畏感,改變伊斯蘭在中國大傳統社會中的異質性。正教不彰,則邪說橫行。時下尤應重視中國社會中因意識形態、傳播方式等所限導致的人們對傳統宗教的無知和誤解,以及由此出現的某些個體假借宗教名義神話個人、愚昧信徒、欺騙群眾、蠱惑人心、危害團結的行徑。 2、社會服務 (1)咨政普法,化解矛盾。清真寺是唯一能夠在聚禮和會禮日匯聚各行各業穆斯林的地方,這種機會非常珍貴。在穆斯林心目中,清真寺具有無可替代的權威和象徵意義。可以在清真寺開展國家法律和政策的宣傳與解釋,了解穆斯林群眾的困難與建議,通過人大、政協等渠道形成提案,或直接向有關部門建言獻策,解決城市民族糾紛和衝突。如青海化隆縣政府駐廣州辦事處利用清真寺召集拉麵館業主召開會議,協商開設拉麵館的原則,解決利益衝突問題;普及法律常識,號召辦理營業執照;通過阿訇協調有關部門簡化辦理手續,減免辦理費用;在距離清真寺較遠的地方設立齋月臨時禮拜點等方法解決了很多矛盾甚至衝突。清真寺在農民工討薪、杜絕使用童工、普及義務教育、宣傳政策法規等方面都能夠扮演重要的角色。 (2)關注邊緣,心懷弱勢。邊緣和弱勢的地位不只是經濟貧困所致,政策、身份認同、信仰歷史、虔誠度、社會偏見和多數社群的忽略等都會造成不同人群對信仰社群的疏離感。如某些城市對國外,特別是對某些國家、某些教派的穆斯林和國內某些地區、群體和民族的穆斯林長期以來有所忽略,在清真寺管理、當地伊斯蘭教協會組織、子女上學、日常宗教活動和宗教教育等方面很少考慮他們的困難,使遷移人口對清真寺,甚至對整個城市都缺乏歸屬感,影響到城市融入。清真寺應該做一些周邊穆斯林群眾的調查和走訪工作,了解不同地域、族群和行業群體的訴求,制訂適宜的關注計劃,給予力所能及的關懷,促進城市移民人口的社會融入和文化根植。關注本市中人口較少族群、新穆斯林、族際婚家庭、流動人口、外籍穆斯林、非主流宗教派別、婦女、兒童、社會特殊群體等的生活,發揚伊斯蘭鼓勵人們相互關愛的精神,消除因長期邊緣化而形成的疏離感。 3、文明表述 伴隨著中國社會日益提高的自信和開放態度,多種媒體和通訊手段的出現及應用,以及人口的大規模流動,三十多年前計劃經濟體制下固定的族群居住模式已經被完全打破,城市越來越彰顯出族群、文化和宗教的多樣性特徵。中國社會多民族的文化板塊結構在總體上保持大的框架的同時,在局部地方和個別民族中也發生了較大變化。近些年來中外穆斯林流人的城市出現了多族群、多地域、多宗教派別的特徵,對那些歷史上鮮有穆斯林生活過的城市,伊斯蘭教對當地人而言是一種全新的信仰。針對多元文化、多種文明之間的關係,國際上既有促進寬容、尊重、和諧的聲音,也有以衝突論為基調,主張限制、同化、提防、敬而遠之的呼聲。中國雖有儒釋道三教融合、五大宗教共存的傳統,但同時應該看到五大宗教之間,以及五大宗教同眾多民間信仰之間歷來缺乏溝通。就伊斯蘭教而言,中國人多將其同特定的民族和地域聯繫起來,很多人對其缺乏基本的認識和了解。某些城市民族宗教工作不切實際,缺乏靈活性,造成信教群眾對政府民族宗教政策的誤解,甚至是引發各種摩擦和衝突的因素。我國學術界開展的各種文明對話和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會議,主要在學人中普及,而未形成社會的共識。清真寺應該以伊斯蘭文明為根基,提倡文化自覺,宣揚伊斯蘭文明,積極開展同其他信仰對話,將尊重、團結、寬容、和諧等價值理念轉化為每個穆斯林的實踐,成為民間認可的行動理念。 鑒於此,可以考慮在清真寺實行開放日,歡迎和邀請非穆斯林,特別是周邊人口前來交流,消除不同信仰之間因缺乏真誠交流而存在的誤解和偏見;召開小型學術討論會,鼓勵本寺阿訇積极參与其他宗教和信仰群體,以及學術界組織的有關學術活動;設立專項基金,支持伊斯蘭文化宣傳、出版事業;政府出版管理單位可以制定更加切合實際的出版審查政策,給予宗教文化類書籍更為通暢的出版和流通渠道,讓宗教問題「脫敏」;宗教管理部門組織的阿訇培訓工作,不妨可以依託有實力的高校開設民族學、人類學和宗教學課程,通過阿訇的宣教和演講使坊民認識到尊重文明多樣性的意義。 4、慈善公益 清真寺可以很好地利用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不同行業群體等資源,進行有效的資源利用和配置,建立起城市與農村、中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捐助者和受益人之間的溝通渠道,定期開展幫扶活動,讓慈善公益事業成為清真寺常規性工作的一部分。不要偏狹地將清真寺的慈善公益事業僅僅理解為扶貧濟困,應該將一切有利於穆斯林健康生活的工作都看作是慈善公益的內容。既包括經濟的扶助,也包括知識、道義、精神、文化等內容的傳播。根據本寺實際情況,建立章程,確定慈善和公益的主旨目標、主要內容、受益人群、服務對象等,進行救災、扶貧、助學,開設託兒所、幼兒園、婚介所、職業介紹所、養老院,開辦講座、論壇、文化交流等活動。 5、公共空間 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增長,單位面積中人口密度的增加,城市人越來越會感到公共空間的匱乏。對穆斯林而言,清真寺是最直接、最方便,在很多城市甚至是唯一的公共空間。公共空間的功能之一是讓人通過空間中的交流和互動實現社會化,完成在血緣家庭中不能完成的任務,而清真寺的社會化功能同時也能教會一個人如何在宗教社區中保持自己的行為規範有序。如何很好地發揮清真寺作為社會公共空間的作用,關係到穆斯林青少年一代能否順利實現社會化。清真寺可以牽頭組織不同形式的活動,如一日伊斯蘭生活訓練營、伊斯蘭知識競賽、休閑、聚會、體育運動、交流、會友、相親等。在活動中通過招募義工、集體參與,能夠培養穆斯林的公共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引導穆斯林青年更好地融入社會,成為遵經愛教的穆民和遵紀守法的公民。 對於清真寺功能轉型可能產生的作用,馬麗蓉在總結了清真寺的基本功能是提供宗教禮拜場所,內涵「六大信仰」的宣傳和「五大功修」的實踐之後,認為清真寺同時具有教育、科研、慈善、司法、外交、社區服務等衍生功能,將對全球文明對話的理論與實踐產生深遠影響,例如在解決歐美穆斯林移民問題的具體實踐中清真寺發揮了特殊而積極的作用。[馬麗蓉:《全球化背景下的清真寺功能評估》,《阿拉伯世界》2009年第1期。]就國外學人的眾多著述來看,也能發現類似上述衍生功能在某些時段、某些地方,其意義和影響深遠,同伊斯蘭信仰的城市根植、移民適應、宗教認同、族群融人等都有莫大的關係。探討現代化背景下中國城市清真寺功能的拓展和轉型,目的就是根據城市化的進程,提出可能的前瞻性認識,以促進城市文明間的和諧與共生。 -------------------------- 注釋: 1.馬強:《都市穆斯林宗教問題田野調查研究》,《世界宗教文化》2011年第6期。 2.王德才:《新時期吉林省清真寺功能分析》,《中國穆斯林》2002年第2期。 3.穆斯林輯錄,余崇仁譯:《穆斯林聖訓實錄全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152頁。 4.祁學義: 《從伊斯蘭史上的著名清真寺看清真寺功能的多樣性》, 《阿拉伯世界》2007年第1期。 5.金忠傑:《從伊斯蘭早期的<古蘭經>注釋學校看清真寺的學術功能》, 《阿拉伯世界》2008年第5期。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清真寺項目強電管理
※阿克薩清真寺之紛爭(巴以問題核心中的焦點)
※為什麼漢族人不矯情而神族這麼矯情?
※歷史:兩座倖存的清真寺
※香港九龍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