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已進入社會打拚,男人卻沒有回歸家庭:喪偶式育兒怎麼破?

文 | 緩緩君

首發 | 緩緩說

01

父親節那天,我在公眾號推薦了一部電影《當幸福來敲門》,這部電影我看了兩遍。

故事的主人公克里斯·加德納(威爾·史密斯飾演),是一名生活在舊金山的黑人推銷員,靠銷售高科技醫療儀器(骨密度掃描儀)為生。

儘管他非常努力,現實卻是冷酷而殘忍。

為了改善生活,他的妻子也很努力,同時打幾份工,可生活卻拮据到連房租都付不起。

終於,他的妻子崩潰了。

在徹底的失望之後,妻子離家出走,而克里斯也因為長期拖欠房租被趕出家門。

他一邊帶著孩子四處奔走,一邊繼續推銷他的醫療儀器。

直到有一天,他在停車場碰見了一個開高級跑車的男人,克里斯問他做什麼工作才能過上這樣的生活,男人告訴他自己是股票經紀人。

於是克里斯也嘗試著去華爾街的一家股票公司報名當實習生,竟然成功入圍。

但入圍只是一個開始,因為在20名實習生中,最終只有1個人可以轉正。

更重要的是,半年的實習期,公司不提供任何報酬。

在命運的十字路口,克里斯決定賭一把,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最拮据的時候,克里斯不得不去賣血維持生計,然後去教堂排隊爭取臨時救濟住房。

當教會的聖歌響起時,所有苦難中的人一起合唱,克里斯的眼淚刷得一下就下來了。

就像所有的勵志片一樣,克里斯靠著自己的堅持和努力,最終獲得了成功。

但這部電影的特殊之處就在於,影片中克里斯經歷的所有劫難,都曾發生在現實世界。

華爾街真的有一位名叫克里斯的黑人投資人,這既是一部勵志片,也是一部人物傳記。

在電影的結尾,威爾·史密斯飾演的克里斯牽著兒子與現實世界中的克里斯相遇,然後互相點頭示意。

這是電影埋藏的一個彩蛋。

02

這部電影最讓我感動的,是父子流落到廁所過夜的那一幕。

父子倆回家發現行李都被堆在門外,他們因為付不起房租被房東掃地出門。

無處可去的兒子非常委屈,克里斯指著醫療儀器說,這是一台時光機,只需要按一下按鈕就能回到過去。

兒子將信將疑。

父親讓孩子閉上眼睛,然後耐心等幾秒鐘。

父親:「我的天,快睜開眼睛!有什麼?恐龍!」

兒子:「在哪裡?」

父親:「你沒看到恐龍嗎?到處都是,你看看!有沒有看到?」

兒子:「看到了。霸王龍!」

父親:「快點快點快點!我們是山頂洞人。我們得找個山洞!」

兒子真的相信有恐龍嗎?

我不知道。

但這個簡單的遊戲讓他破涕為笑,欣然接受了當下的窘境。

這也是父親為了保護兒子心目中對美好世界的認知的一種笨拙卻充滿愛意的方式。

這種保護的背後是父親的自責、無力和心酸。

躲進了廁所,克里斯抱著熟睡中的兒子,眼淚終於止不住往下流。

這一刻我彷彿感受到了他對兒子的愧疚,以及對自己無能的自責和屈辱。

這一刻我彷彿看到了什麼叫父愛如山。

這是一種沉穩、厚重、堅韌的愛,盡己所能把世間一切的不美好擋在門外。

03

電影很感人,但現實卻很殘酷。

之前看到過一個段子,老師問孩子什麼叫父愛如山?

孩子回答:

父愛如山就是不管平時媽媽有多忙,爸爸永遠坐在那裡一動不動,穩如泰山。

這是很多家庭中父親角色的寫照。

再早一點,朋友圈裡也曾流傳過一篇小學生作文,名字叫《爸爸,我想對你說》。

孩子抱怨父親整天玩手機:「你已經快不是我爸了,你快是手機的爸爸了。」

稚嫩的語言透露著孩子的無奈,無奈的背後隱含著的是父親在家庭角色中的缺位。

一個更極端的案例則發生在今年5月。

遼寧鐵嶺一名38歲獨自帶娃的母親,被親戚發現死在家中,親戚進到屋子時已經滿是臭味,女子一臉紫色,軀體腫脹,已經死亡多時,而4歲的孩子當時正坐在媽媽身邊看電視。

據了解,孩子獨自伴著媽媽的屍體已經有三天,屋子裡全是零食包裝,孩子就靠著這些零食充饑。

經警方鑒定,這位母親死於心梗。

但耐人尋味的是,在這位母親死亡的72小時里,孩子的父親卻從來沒有聯繫過妻子一次。

有自媒體人把這稱之為「喪偶式育兒」。

04

  • 調查顯示,高達77%的父親每天陪伴孩子的時間在一個小時以內,僅9%的孩子有爸爸陪伴超過3個小時。其中一歲以內的嬰兒大部分時間在睡覺,所以他得到父親的陪伴時間最少。

  • 而在央視的一個宣傳片中,中國父親每天陪孩子的平均時間只有15分鐘。

    父親在家庭生活中的角色缺位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

    這和中國傳統社會「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模式有關,但現代社會分工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在傳統社會,女性大多是全職太太,而現代女性不僅要養育孩子照顧家庭,還要在職場衝鋒陷陣。

  • 根據世界勞工組織估計,中國女性的「勞動參與率」已將近70%,遠超56.2%的世界平均水平,甚至比義大利(58%)、比利時(60%)等歐洲國家的男性勞動參與率還要高。

  • 社會分工已經變了。

    當女性已普遍走出家庭去社會打拚的時候,男性卻沒有回歸家庭。

    這顯然有失公平。

    除此之外,社會偏見也在合理化這種不公平。

    女性帶娃依然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而男性帶娃則被誇成了一朵花。

    國內喪偶式育兒簡直令人髮指,狗寶爸爸帶他上早教,被老師誇成一朵花,被我制止說這是爸爸的本分。老師們表示很少有爸爸來,即使是周末,你老公真是太好了!我冷冷回一句:我又不是寡婦,老公在世憑什麼不來,要麼就是中國大多數爸爸都是干國家大事的,這種小事何足掛齒。然後整個早教中心的人臉都綠了。

    這位母親的言辭非常犀利,但思路非常清晰。

    當男女共同養家成為社會常態的時候,男女共同養娃也應該成為一種社會共識。

    05

  • 美國父職倡議組織調查顯示,親生父親在生活中缺席的孩子,陷入貧困、吸毒、捲入犯罪行為及出現情感、社交、 心理行為等問題可能性高出3倍。

  • 這個世界一直都在懲罰「不陪孩子的父親」。

    牛津大學發表在《兒童心理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顯示:

  • 如果幼兒從3個月起,父親能夠多陪伴左右,孩子在1歲前以至於以後的行為障礙都會更少,如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對立違抗障礙、品行障礙等。

  • 也就是說,父親的陪伴會讓孩子的行為控制能力更強,攻擊性、叛逆性、好動性、反社會等不良行為大大減少。

    同時,該研究也指出,父親的這種行為對兒子比對女兒的影響更大。參與研究的專家認為,這可能與男孩在幼年時期更容易感知到父親的影響有關。

    父親對女兒的影響更多體現在擇偶方面:

  • 洛杉磯的精神病學家Carole Lieberman做過一項關於為何女性喜歡「壞」男人的調查:處在孩童時期的女性如果缺乏「被愛」的關照,那麼她們的內心會產生一定的負面情緒,從而失去對於愛情的自信。

  • 缺失父愛的女孩長大後,在擇偶時很容易偏離正常的軌道,只要有人稍微關心她,她就會被感動,然後不顧一切像飛蛾撲火般靠近。

    而父親參與育兒,除了能避免以上問題之外,至少還能帶來以下幾方面的好處:

    1.性格培養更全面

    男人的天性就更喜歡冒險,因此父親對孩子的冒險行為也會適當給以鼓勵。

    比如孩子從高台階往下跳,母親往往會嚴厲批評,父親則很可能會走過去說:「你跳下來,我接住你。」

    2.教育內容更豐富

    由於男女在興趣偏好上的差異,其教育內容可以相互彌補。

    當母親給孩子讀童話故事的時候,父親可以為孩子講解軍事、地理、科學方面的知識。

    3.運動和意志力

    男性更熱衷於競技或者激烈的運動,比如籃球、足球、攀岩等等,這不但有利於培養孩子的運動能力,還能在無形中鍛煉孩子的意志力。

    除此之外,在培養孩子情緒的穩定性、性別認同、責任心等方面,父親角色的參與都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說,母愛的感覺是家,那父愛就像是家門口那條通向世界的路。

    06

    《爸爸去哪兒》是一檔我比較喜歡的綜藝節目,你能感受到一種叫做「養成感」和「陪伴感」的情感因素。

    在剛剛開播的《爸爸去哪兒5》的第一集里,陳小春父子的對話徹底把我萌翻了。

    陳小春不停催促兒子快點快點,不知不覺脾氣就爆了。

    兒子反問他:「what"s wrong with you?"(你怎麼了?)

    陳小春更生氣了。

    小小春皺著眉頭問:can you stop angry ? (你能不生氣嗎?)

    陳小春沒聽清,於是小小春使出了殺手鐧,祭出大喇叭問:can you stop angry ? (你能不生氣嗎?)

    真是虎父無犬子,把我萌翻了。

    看著他們的親子互動,竟讓我也有種躍躍欲試的衝動。

    但社會偏見依然讓很多人顧慮重重。

    傳統社會的性別角色定位,老一輩灌輸的刻板印象,以及孩子母親對丈夫養育技能的重重顧慮,這些因素都阻礙了男性更好的承擔父親角色,甚至成為了男人逃脫家庭責任的借口。

    但是別忘了,這個世界一面在悄悄懲罰「不陪孩子的父親」,一面在壓迫喪偶式育兒的母親。

    為了孩子的未來,為了家庭的和睦,為了避免喪偶式育兒的悲劇繼續發生,男人們是時候回歸家庭了。


    推薦閱讀:

    貨幣政策回歸中性
    香港回歸20周年
    【新詩發展要回歸本土】
    硬體 軟體 服務,三好網在做的是「讓教育回歸家庭」
    對反教育現象說「不」,讓教育回歸本真 | 【來稿選登】

    TAG:社會 | 育兒 | 女性 | 家庭 | 打拚 | 沒有 | 怎麼 | 回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