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西方心理學發展的軌跡及其未來的走向
二十世紀西方心理學發展的軌跡及其未來的走向 |
轉自:社會科學戰線作者:車文博 二十世紀是西方現代心理學家興旺發達的時代,是西方心理學學派林立、多元取向的時代,也是西方心理學弊端嚴重、面臨變革的時代。因此,研究二十世紀西方心理學發展的軌跡及其今後的走向,不僅有助於把握現代西方心理學的內在思想邏輯,總結西方現代心理學發展的歷史經驗,而且還有助於明確今後心理學發展的方向,推進心理學的改革,為人類心理學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一、西方現代心理學發展的軌跡 西方現代心理學產生於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末的德國,以馮特(W.Wundt,1832 ̄1920)創建實驗心理學為開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馮特在心理學的獨立、實驗心理學的創立、國際心理學專業隊伍的建立等三個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心理學從哲學中分化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科學以後,和任何一門新興科學產生時一樣,也圍繞著這一科學的對象、任務、性質和方法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出現了現代心理學十個學派:(1)內容心理學(content psychology);(2)意動心理學(act psychlolgy);(3)構造心理學(structural psychlolgy);(4)機能心理學(functional psychlolgy);(5)精神分析(psychlanaoysis);(6)完形心理學(或格式塔心理學)(Gestaot psychlolgy);(7)行為主義(behaviorism);(8)日內瓦學派(Geneva school),又稱皮亞傑學派(Piaget school);(9)人本主義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10)認知心理學(或認識心理學)(congnitive psychology)。 應當指出,西方現代心理學的發展並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其內在思想邏輯線索的。它圍繞著心理學究竟研究什麼(對象)、應該怎樣進行研究(方法)這樣兩大基本理論問題,反映著結構主義(或構造主義)(structuralism)與機能主義(或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的對立與論爭展開的。 (一)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以後 與馮特同時代的奧國學派創始人布倫塔諾((F.Brentano,1938 ̄1917)的意動心理學首先衝擊了馮特內容心理學。堅持研究心理元素的構成,還是心理的整體?這是當時內容心理學與意動心理學爭論的焦點。馮特內容心理學主張,心理學應採取實驗內省法研究意識內容(直接經驗)構成的元素及其複合體形成的規律。而意動心理學則主張,心理學的主要方法是觀察而不是實驗,應以意動或心理活動為心理學研究對象。例如,人看見顏色,顏色是心理內容,看見是意動或心理活動。它突出了心理學要以研究心理的動態活動、整體指向、活動機能為重點。 意動心理學與內容心理學的對立導致二重心理學(dual psychology)的產生。這是馮特的學生符茨堡學派的代表屈爾佩(O.Kulpe,1865 ̄1915)以及麥塞爾(A.Meser,1867 ̄1937)所主張的。他們企圖緩解這一對立,把內容、意動融合起來,認為意動心理學應有實驗的必要,而實驗心理學也應有意動的研究。這種調和結果趨於失敗,受到批評。 由於內容心理學研究意識經驗內容的元素及其構成,意動心理學研究意識活動的機能與整體指向,因而內容心理學即構造心理學、元素心理學,意動心理學即機能心理學、整體心理學。因此,十九世紀末葉,內容心理學與意動心理學的對立,實質上就是現代心理學中的結構主義與機能主義對立的開端。這一對立的遠淵,在古代是以古希臘羅馬原子論心理學思想與柏拉圖理念論和亞里士多德生機論心理學思想的對立為胚胎形式,在近代則以英法兩國經驗主義心理學思想(聯想主義與感覺主義)與荷德兩國理性主義心理學思想(官能主義與統覺主義)的對立為表現形式。 (二)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前 從本世紀初至三十年代,西方現代心理學處於學派林立、眾說紛壇的狀態,但結構主義與機以主義的對立仍然是西方各心理學派形成與發展的主線。下述的五個過渡,既體現了這一長期爭論的思想實質和理論來源,又表明了西方現代心理學派發展的基本線索和主要趨勢。 1.由內向的研究向外向研究的過渡,即由封閉意識的結構、元素的研究,到開放機能、行為的研究。 以馮特為奠基者、鐵欽鈉(E.B.Titchener,1867 ̄1927)為形成者的構造心理學,是用實驗法第一個獨立研究心理學問題的國際性學派。它促進了西方現代心理學派的興起和美國心理學的發展,但屬於內容心理學的範疇,最終陷入了元素主義和內省主義的境地。 意動心理學把內容心理學推進了一步,以實用主義為哲學基礎,以構造主義過渡到機能主義,即從對已形成的全部心理內容的分析,到開始強調人的意識對環境適應的研究。機能主義既是一個對意識從內部封閉式的研究到內外關係開放式的研究,又是一個從結構的研究到機能研究的過渡。它企圖解決兩個主要問題:(1)機能的功用,如芝加哥學派;(2)對心理現象做分割的整體化的研究,如詹姆士(W.jame,1842 ̄1910)的意識流,哥倫比亞學派有關個體差異、學習心理學、心理測量的研究。當然,由於他們片面強調人與動物的連續性而忽視甚至否認兩者之間的本質差別,又出現了生物學化的傾向。 新精神分析(neopsychoanalysis)、日內瓦學派都比較重視社會文化、家庭人際關係對人的心理的作用,如阿德勒(A.Adler,1870 ̄1937)對「生活風格」(life style)」、「社會興趣」(socialinterest)的研究,文化派和社會心理學以社會文化背景及人際關係的重視,都表明了這一特徵。當然,他們並未完全擺脫生物主義和心理主義(psychologism)的羈絆。 2.由分析性的研究向整體性研究的過渡,即由心理元素分析,到心理結構整體性的研究。 內容心理學與意動心理學的對立,反映著元素分析與整體研究的對立。這一對立,以德國形質學派(school of form-qualities)為中介而進一步發展的。這一學派是布倫塔諾的弟子厄倫費爾(C.Ehrenfels,1859 ̄1932)、麥農(A.R.Meinong,1853 ̄1920)於1890 ̄1900年建立的。他們依據意動心理學的觀點,主張形、形質的形成有賴於意動。這種觀點在以後的十年中,通過麥農的弟子威塔塞克(S.Witasek,1870 ̄1915),傳給完形心理學。他們把通過知覺研究所發現的規律,推廣到全部心理學之中。 整體性原則是心理學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也是符合現代橫向科學發展的規律。譬如,完形心理學派反對構造學派的元素主義,主張研究意識的完形或整體結構,強調整體的觀點和各部分之間的動態聯繫,是合理的。但由於它否認過去經驗的作用,未從歷史觀點看整個結構的性質,存在先驗論的傾向。後來,日內瓦學派、認知心理學所彌補。 3.由表層的研究向深層的過渡,即由表層的心理現象和外顯行為的研究,到需要、動機、情慾、人格的研究。 內容心理學與意動心理學的對立,以心理治療為中介,以德國單子論、唯意志論和唯能論為哲學基礎,形成精神分析學派(psychlanalytic school)。傳統心理學基本上研究人的表層心理和外顯行為,儘管這些也是值得研究的,但是它們並不能完全反映人的心理活動的全貌。由此弗洛伊德提出向人的內心世界的深處進軍,揭示潛意識(unconsciousness)的奧秘。故精神分析又稱深蘊心理學(depth psychology)。這樣就改變了長期把心理學對象只局限於意識這一狹窄的層面,又開闢了一塊心靈世界的新大陸―「潛意識王國」,為研究完整的人格和多元化自我做出了貢獻。當然,弗洛伊德貶低意識,誇大潛意識,鼓吹泛性論,其結果必然導致非理性主義地境地。 4.由靜態的研究向動態研究的過渡,即從心理靜力學(psychlstatics)的分析,到心理動力學(psychodynamice)的研究。 內容心理學是靜態的研究,未做連結活動的探討,而意動心理學則做了努力,但又保限於指向性的研究。 構造主義是靜態的,機能主義是動態的。經過英國沃德(J.Ward,1842 ̄1925)、司托特(G.Stout,1860 ̄1944)強調動機的中心支配作用,又發展到麥獨孤(W.McDougall,1871 ̄1938)的目的心理學(teleological psychology)和策動心理學(nlrmic psychology)。 動力觀點和動機研究是現代心理學的共同取向。吳偉士(R.S.Woodworth,1869 ̄1962)的動力心理學(dynamic psychology)、弗洛伊德(S.Freud,1856 ̄1939)的精神分析、麥獨孤的策動心理學、托爾曼(E.C.Tolman,1886 ̄1959)的目的行為主義、勒溫(K.Lewin,1890 ̄1957)的場論、馬斯洛(A.H.Maslow,1908 ̄1970)的動機層級論、費斯廷格(L.Festinger,1919 ̄ )的認知失調論等就是明證。為此,美國著名心理學史家波林(E.C.Boring,1886 ̄1968)在《實驗心理學史》(1950年修訂版)一書中,還設專章闡述了動力心理學的問題。 5.由上到下的研究向由下到上研究的過渡,即由人的意識的研究到動物心理學的研究,再由動物心理的研究轉向人的行為的研究。 構造主義與機能主義是內容心理學與意動心理學對立、鬥爭的繼續和發展。內容心理學向構造主義心理學發展,鐵欽納堅持研究「是什麼的心理學」,即內容是什麼?不探求其意義和價值。而意動心理學則向機能心理學發展,主張研究意識的機能或功用。強調意識是有機體適應環境的產物,認知、行為是適應環境的手段。它同構造主義相對立,採用了發生學的觀點和客觀方法,促進了應用心理學的發展。但它陷入了生物學化的境地。這是美國心理學的主流和特色。 構造主義與機能主義的對立,以動物心理學為中介,如英國羅曼尼斯(G.J.Romanes,1848 ̄1894)的「擬人說」與其對立的摩爾根(C.L.Morgan,1852 ̄1936)的「節省律」,進一步過渡到和行為主義,即從上到下的過程、到從下到上的過程的過渡。行為主義既厭棄構造主義那種把意識分解為感覺和感情兩個主觀元素,又厭棄機能主義那種保留一些模糊術語發情緒、意志、歷程等不徹底性,極力把機體應付環境的一切行為統統歸結為肌肉的收縮和腺體的分泌。從這一意義上說,機能主義只不過是進化論的假兒女,而行為主義才是「唯一徹底而合乎邏輯的機能主義。」①行為主義創始人華生(J.B.Watson,1878 ̄1858)自稱是徹底的機能主義者,指鐵欽納所要求的機能主義,這說明行為主義與機能主義的血緣關係。 現代心理學的產生到本世紀三十年代以前的發展中,一般的傾向是由一個層面轉到另一個層面,即由一個極端轉到另一個極端。如只講意識不講潛意識,或只講潛意識不講意識;只講意識不講行為,或只講行為不講意識;只講元素分析不講整體綜合,或只講整體綜合不講因素分析;只講機能不講結構,或只講結構不講機能;只講人和動物的共性和連續性,不講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等等,各執一端,均有片面性。 (三)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後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後,西方現代心理學派出現逐漸克服片面性、極端性,互相吸收、融合的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不同基礎上的綜合: 1.托爾曼在行為主義基礎上的綜合。通過吸收完形學派、機能主義、精神分析及現代自然科學成果,行為主義由華生對分子行為(或小件和行為)的研究發展為托爾曼對整體行為(或大件行為)的研究,並且「中介變數」(intervening variable)的形式復活了意識的作用,即S-O-R公式的產生。這就是說,托爾曼在行為的心理分析中,從變數與因變數之間探索有機體的內部過程,以解答「為什麼有這反應」的問題。 2.勒溫在完形心理學基礎上的綜合。勒溫彌補了這一學派過去只研究知覺之不足,日益重視需求、動力、人格的研究,加強對心理生活空間、心理整個過程的研究,進而開創團體動力學(group dynamecs)並擴展到社會心理學的領域。另外,在批判構造主義的靜態分析的同時又用真實部分的動態分析恢復了分析在心理學研究中的地位。 3.文化派在精神分析基礎上的綜合。新精神分析注意克服弗洛伊德潛意識決定論和生物主義的極端片面性,不但不否認意識的作用,甚至開始注意意識的功能,特別是日益重視社會文化的因素,提出所謂「社會決定論」(弗羅姆)、「文化決定論」(卡丁納)的原則,並把重心從人的內部心理過程轉移到人際關係上。 (四)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後 在西方現代心理學的發展中,上述三種綜合雖然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但是還沒有完全克服各自學派的局限。因而,到了六十年代以後,在當代心理學的發展中,又出現了與現代哲學中的科學主義與人體主義兩大思潮相適應的兩種更大的綜合取向。 1.認知心理學的綜合。廣義的認知心理學,包括結構主義認知心理學(如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心理主義認知心理學(如行為主義逐漸衰落期間主張研究心理、意識等內部過程的人)和信息加工心理學(information-puocessing psychology)三種。狹義的認知心理學,則專指信息加工心理學,即用信息加工觀點來解釋心理活動的歷程,這就是現在通常使用此概念的內涵。 如果說新行為主義、完形心理學派和新精神分析的綜合主要限於心理學派自身內部的綜合,那麼認知心理學則除了這一綜合外,還包括同鄰近科學之間的綜合。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既吸收了機能主義、完形心理學、精神分析等心理學派關於認識發展和兒童思維的成果,又集合了各國著名哲學家、心理學家、教育學家、邏輯學家、數學家、語言學家和控制論學者的智慧,以我為主,創造性地綜合成一個獨特的理論體系。他們把人的認知結構放在歷史發展中,認為人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心理結構,它們是整體性、轉變性、自我調節(反饋)三者的統一體。其中,強調了認知的內外過程統一中的重要作用,並把有機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適應(平衡)視為主體認知發展的推動力。這種從歷史進化、發展去研究人的智慧本質的觀點,無疑是一大進步,並支持和豐富了科學認識論。當然,由於這一學派對人的社會性的實踐活動重視不夠,因而仍然屬於歐洲機能主義的範疇。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已成為西方心理學一種主要取向的認知心理學,主張用信息加工、綜合整體的觀點研究人的複雜認知過程。它有兩個顯著的特點:(1)強調在認知過程中,人總是利用過去的經驗,使用一定的策略來獲得和加工信息;(2)強調對人的認知過程要進行整體的綜合分析。這樣,不僅彌補了完形心理學派抹煞人的過去經驗作用的弊端,而且促進了多水平、多側度的認知活動整體的綜合分析的科學化。 2.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綜合。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在美國興起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是由馬斯洛、羅傑斯(C.R.Rogers,1902 ̄1987)等人所創立。主張研究人的本性、潛能、經驗、價值、生命意義、創造力和自我實現,反對心理學中的「第一勢力」行為主義的機械決定論和「第二勢力」精神分析的生物還原論,故人本主義心理學被稱為「第三勢力」。它不僅把人的本性和價值提到心理學研究的首位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而且對組織管理、教育改革、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但它仍存在強調自然因素在人性中的作用,忽視社會在發展人性與自我實現中的決定意義。② 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又從人本主義心理學中分化出來一個新學派,即超個人心理學(transpersonal psychology),以追求人生意義和超越自我為主旨,自稱是心理學中的「第四勢力」。③如果說人本主義心理學是渴望以人為中心,崇尚自由和尊嚴的心理學,那麼超個人心理學則是以宇宙為中心,超越人類和人性的心理學。 綜上所述,西方現代心理學的基本思想線索是圍繞機能主義與結構主義的對立與爭論展開的。其中,機能主義在古代的胚胎形式是柏拉圖的理念論和亞里士多德的生機論心理學思想,近代的表現形式是荷蘭和德國的理性主義心理學思想(官能主義和統覺主義),現代的發展形式則以意動心理學為開端主要包括機能主義、行為主義、精神分析、日內瓦學派、人本主義心理學等。而結構主義在古代的胚胎形式是原子論心理學思想,近代表現形式是英法兩國的經驗主義心理學思想(聯想和感覺主義),現代的發展形式則以馮德的內容心理學為開端主要包括構造主義、完形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等。 二、西方現代心理學發展的啟示 (一)心理學的性質 在西方心理學史上,德國赫爾巴特(J.F.Herbart,1776 ̄1841)第一個宣稱心理學是一門科學。馮特則使心理學從哲學中分化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科學,並開拓了自然科學(個體心理學)和人文科學(民族心理學)兩種心理學定向。科學心理學誕生後,其主流是機能主義心理學,包括被視為「唯一徹底而合乎邏輯的機能主義」的行為主義在內,都堅持心理學是自然科學(詹姆士),或生物科學(安吉爾),甚至華生斷言心理學應該而且必須是自然科學,否則卞無存在的價值。所以,傳統主流心理學一直力圖把心理學建設成為一門嚴格意義上的自然科學。正視心理學具有自然科學性質,對心理學走向客觀、嚴謹和科學的道路有正面意義,但把心理學完全自然科學化則是極端的和有害的。 與傳統主流心理學相對立的,德國理解心理學(或描述心理學)(understanding psychlolgy)家狄爾泰(W.Dilthey,1833-1911)則堅持心理學是人文科學。他認為,我們解釋的是自然,而對精神生活則是理解。他指出,建立在解釋的基礎上,科學的實證主義和自然主義的範式對人類科學是不適用的,相反,心理學應該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成為人類科學的基礎科學。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對非人性化的行為主義的反動,極力弘揚人性和人的價值、尊嚴與潛能,把心理學視為一門人學。無疑,這種揚棄心理學史上的自然科學傳統是有進步意義的。當然,人學是一個廣泛的範疇,按照人的屬性,可把人學分為三類:人的自然科學、人的社會科學和人的精神科學,合起來就是人的科學。儘管心理學基本上屬於人的精神科學。但不宜簡單地把心理學歸入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確切地說,心理學是一門介乎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中間科學、邊緣科學、交叉科學。關於心理學的分支,有的可作為社會科學如社會心理學,有的可作為自然科學如神經心理學。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有些西方學者主張把心理學劃入生物學(socioblogy)的範疇。所謂社會生物學是以自然選擇的原則闡明動物社會行為進化的學科。它是在以進化論為指導的習性學(ethology)和遺傳學(genetics)研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學說。對用此種觀點解釋心理學,則褒貶不一。贊同者認為這將會引起心理學整個面貌的變化,恢復對人性的關注,重新研究人和自然環境的關係,重視人的生物性對文化的影響;不贊同者則認為是社會達爾文主義(social-Darwinism)的翻版,它必然使心理學重蹈生物學化的覆轍。④所以,我們還應堅持心理學是中間科學的定向。 (二)心理學的對象 回顧西方心理學史,哲學心理學時期(指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以前心理學思想寓於哲學的時期),基本上以靈魂(soul)或心靈(mind)為研究對象。科學心理學時期,各個心理學派的研究對象:(1)構造主義心理學的對象為意識(consciousness),其中馮特內容心理學提出研究直接經驗,鐵欽納構造心理學提出研究從屬經驗。(2)意動心理學的對象為意動(act),即不是感覺、判斷等的心理內容,而是感覺、判斷等的心理學。(3)機能主義心理學的對象為意識,主要是研究意識對機體適應環境的功效和作用。(4)行為主義的對象為行為,華生和斯金納(B.F.Skinner,1904 ̄1952)主張研究可以觀察測量的分子性行為和外顯反應或活動,而內隱性的心理結構、意識歷程如心象、記憶等,均不視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至於新行為主義者赫爾(C.L.Hull,1884 ̄1952)、托爾曼則將行為的定義放寬,除可觀察量的外顯行為外,還包括整體行為、內隱性的意識歷程如中介變數。(5)完形心理學的對象為意識和行為的整體,主要研究意識和行為的完整結構和歷程。(6)精神分析以患者或心理變態者為對象,專門研究潛意識,包括個體潛意識(弗洛伊德)、集體潛意識(榮格)、社會潛意識(弗洛姆)。當然,新精神分析已愈來重視意識的研究。(7)日內瓦學派的對象為兒童認知活動,主要研究智慧的性質及其結構和機能。認為智慧的本質就是適應,而適應依賴於有機體的同化與順化(或順化)兩種機能的協調,使有機體與環境取得平衡。這就是一個人從出生到成年發展的邏輯。(8)人文主義心理學以精英、名人或心理健康者為對象,強調研究人的本性、體驗、價值、潛能、創造力和自我實現。(9)超個人心理學(或稱超現實心理學)改變傳統心理學研究個體心理的架構,以超常的心理健康和超越自我的幸福為對象,重點研究超越個人中心、自我封閉和自我滿足的意識狀態。(10)認知心理學的對象為個體信息加工歷程,專門研究人接受、編碼、操作、提取和利用信息或知識的過程,包括感知、注意、記憶、心象、思維、言語等。 由上述可見,關於心理學對象的整體架構,起碼應得出下述三點結論:(1)普通心理學不應以患者或天才為樣本,而應以一般正常人為研究對象。這樣才能發現人的普遍的心理規律,否則難以涵蓋人的心理內容。(2)心理學既要研究個體心理、自我心理,又要研究群體心理、超自我心理。從而使心理學由狹小的個體研究範圍擴展到廣闊的社會心理的研究領域,由傳統的追求心理適應的低層次的研究上升到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生活質量的高層次的研究。(3)心理學既要研究人的顯意識(或意識)又要研究潛意識(或無意識),既要研究心理又要研究行為。這樣我們才能吸收各種研究取向的長處,避免其片面性,收到全方位、多視角研究心理學的實效。因此,把心理學規定為研究心理(意識和潛意識)和行為規律的科學是完全合乎邏輯的。 (三)心身問題 心身問題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問題,但一直到目前還在爭論而沒有得到完全明確的解決。對心身問題可從兩種不同的視角考察。如從哲學視角來看,它屬於心物範疇的問題;如從科學(心理學)的視角來看,它表現為心腦問題、心理與生理問題、心理與高級神經活動的關係的問題。 對心身問題的歸類,有各種不同的見解。麥獨孤把它們歸納為副現象論、心身並行論和心身一元論(或等同論)三種,而福多(Fodor)則把它們歸納為唯物論和二元論等兩類。他們的歸類基本上是三十年代以前的情況,比較陳舊,也不完全。⑤ 當代一些西方學者根據腦科學的研究成果,對心身關係問題提出創新性見解。著名美國神經生物學家斯佩里(Roger W.Sperry,1913 ̄ )反對還原論,主張意識是人腦的最高層次相關活動的「突現物」。他認為,意識與腦的神經事件不是一回事,「它必定不同於並超越組成它們的神經事件」,而只是「在腦活動的最高層次突現出來的某些動力的整體的特性。」斯佩里首次用科學術語說明了大腦過程突現的精神事件如何超越神經事件而不能等同於或還原為神經事件的道理,從而與庸俗唯物論、機械唯物論劃清了界限。 著名澳大利亞神經心理學家艾克爾斯(John C.Eccles,1903 ̄ )強調「自我意識精神」具有主動探索的特性,具有選擇功能和綜合功能,反對把意識置於消極被動的身心平行論,這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他的錯誤在於,反對唯物主義一元論,認為唯物主義只重視腦的狀態,否定精神對腦的作用,說什麼這是「不符合經驗事實的」,必須「摒棄這種淺薄的唯物主義教條」。他主張,精神和腦是兩個獨立的實體,公然宣稱自己是二元論者。由此他否定人的意識經驗的統一的客觀物質來源,抹煞了神經元的整合作用,完全歸結為「自我意識精神」的綜合作用,這樣最終就不能不陷入唯心主義的一元論。⑥ (四)心理的主觀性與客觀性 從西方心理學史來看,理性主義、官能主義和統覺主義心理學大多數把心理看作主體的內在狀態,強調意識的主觀性、能動性和創造性,這一點在哲學心理學時期表現最為突出。但是,由於經驗主義、聯想主義主要是行為主義長期在現代心理學中佔據統治地位,因而極力否定心理的主觀性,排斥對人的內在意識過程的研究,存在著嚴重的客觀主義和機械主義傾向。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在行為主義進一步陷入困境和危機的情況下,許多心理學家紛紛拋棄行為主義的立場轉而研究人的心理過程,於是認知心理學應運而生。這不僅是一些心理學家向早期馮特以意識經驗為研究對象的實驗心理學的回歸,而且還是取代行為心理學的客觀主義機械圖式的一場「認知革命」。同時,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興起,突出人的自由與尊嚴、自主與選擇、價值與潛能、創造力與自我實現,顯然這既是對人的主體性的弘揚和心理主觀性的肯定,又是對行為主義的外部機械決定論和生物還原論的否定。因此,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扭轉了傳統心理學由來已久的客觀主義傾向。 應當明確,人的心理是客觀現實的主觀映象。這是心理反映的能動性和主客觀之間的矛盾所決定的。因為在人的意識活動中,外部條件能否起作用,起什麼樣的作用,並不簡單地決定於外部條件,而是決定於外部條件落在一個什麼樣的內部條件的基地上,決定於外部條件和內部條件矛盾統一的關係上。因此,我們既反對自生論,又反對機械論,主張人的心理是主觀與客觀的對立統一。 人的心理的客觀性表現在:(1)人的心理的來源和根源是客觀世界,即存在(主要是社會存在)決定意識。(2)心理的對象和內容是客觀現實的反映,即反映者與被反映者具有同一性和相似性。(3)人的心理的使命是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即客觀世界和意識能動作用的物化對象。 人的心理的主觀性表現在:(1)人的心理活動的承擔者和體現者總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主體及其反映形式,即意識的過程始終是在主體內部來實現的。(2)人的心理個別差異的內部條件是主體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人格特徵、知識經驗、身體素質等,即人們對客觀對象反映速度的快慢、數量的多少、程度的深淺、內容的正誤等,都要受到人的主觀世界的影響與制約。(3)人的心理對客觀現實反映的性質與程度是客觀實在的近似的複寫和攝影,我們決不能把作為客觀事物的映象的心理(模型)和客觀事物本身(原型)等同起來。 人的心理的客觀性和主觀性的統一,關鍵在於活動,其中最根本的是社會實踐活動。因為活動是實現主體同對象世界聯繫的中介和橋樑。一方面,心理反映產生和表現於活動之中,即在活動中客體才能變成主觀映象;另一方面,人的活動也需要心理反映的指引、定向和調節,即在活動中主體才能向它的客觀結果或產品轉化。因此,活動是主客體相互聯繫圖式的一個中項,只能由它來實現二者的統一。⑦所以,我們應當堅持主客觀統一的圖式,反對心理學中的客觀主義圖式和主觀主義圖式。 (五)心理學的方法論 心理學方法論就是心理學一般方法的基本理論和學說。它是一種方法學的體系,包括: (1)哲學方法論是心理學最高層次的方法論。儘管各種心理學思想和心理學派都有自己特定的哲學基礎,但總體來說,哲學心理學(philosphical psychololgy)多以經驗論、前機械決定論和機械決定論為哲學方法論,而科學心理學則主要有兩大哲學方法論:一是實證主義,如內容心理學、構造心理學、機能主義、行為主義、日內瓦學派和認知心理學等均以實證主義及其各種變式為哲學方法論;另一種現象學,如意動心理學、完形心理學、精神分析、人本主義心理學、存在主義心理學、超個人心理學等均以現象學及其變式為哲學方法論。 應當承認,實證主義對現代心理學擺脫一切不以經驗為基礎的哲學思辨而成為一門獨立科學是有積極意義的。行為主義者接受實證主義的經驗證實和嚴格的科學操作的原則,促進了心理學的客觀化和確定性,使心理學朝向嚴謹的自然科學方向更邁進了一步。但從總體上講,實證主義不但不是真正科學的哲學方法論,而且它已經給西方心理學帶來了惡果。當心理學在實證主義的影響下追求嚴格與實證的同時,卻轉向了另一個極端,以致在馮特和鐵欽納那裡心理學被牢牢束縛在「直接經驗」上,難以擺脫簡單內省法和描述主義的羈絆,諸如思維、想像等更高層次的心理活動卻被拒之於研究大門之外,使得心理學研究長期停留在膚淺的水平上;而行為主義則為追求可觀察的確實無疑的事實,完全排斥對主觀心理現象的研究,使心理學成了一門無頭腦、無心理的心理學,把人類的行為降低到動物的水平。 還應看到,現象學在西方心理學史上引起了兩次方法論的變革:第一次是完形心理學派以整體觀取代構造心理學派的元素主義;第二次是人本主義心理學以人的尊嚴、價值觀和內心體驗等整個主觀經驗界取代行為心理學派的實證主義和唯科學主義。現象學的意義在於反傳統,使心理學從簡單模仿科學方法、疏遠人性的危機中解脫出來,使心理學成為一門人的科學。因此,現象學最大的貢獻是使心理學擺脫了極端化的科學教條的束縛,開避了心理學研究人的經驗的一種新的可能性。但是,現象學只相信直觀不相信科學,不了解人的實踐活動,片面強調從主觀性出發,迴避直觀的客觀來源。這樣,現象學不但不能成為真正科學的哲學方法論,而且還會導致心理學研究中的模糊性和非確定性,難以具體而科學地揭示人的心理活動的規律。 西方現代心理學的成就不容忽視,我們應認真學習、研究和汲取。但是,缺少一個正確的方法論則是它們致命的弱點。各種心理學派的片面性,充分說明唯心主義經驗論、唯物主義機械論、二元論、形而上學等哲學方法論所造成的局限。 唯物辯證法是心理學唯一正確的哲學方法論,它既是科學心理學的理論基礎,又是心理學研究中最普遍和最根本的方法。心理學只有堅持以唯物辯證法為其哲學方法論,才能正確地規定心理學的對象、任務和方法,才能科學地掌握人的心理發生和發展的規律。因此,我們既要反對把正確的哲學方法論視為「條條」、「框框」、「束縛」,忽視哲學方法論指導意義的「取消論」,又要防止把正確的哲學方法論等同於心理學的「代替論」。 (2)一般科學方法論是哲學方法論和各種具體科學方法技術之間的中介和橋樑,是現代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共同適用的科學方法論。它是在已有學科相互滲透的基礎上,用抽象方法研究物質的形式和形態而產生的一些新學科,如系統論、資訊理論和控制論等,屬於橫向或橫斷科學的範疇。作為一門中間科學的心理學,橫向科學的一般科學方法論的意義就顯得更為重要。譬如,一些心理學家用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來研究思維的結構和過程,即把思維結構看成是一個整體動態的開放系統,而把思維過程看成是一個信息的流通和自我調控的過程,這就擺脫了傳統心理學的元素論和還原論的束縛,為研究人的高級心理現象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新的途徑。事實上,皮亞傑學派特別是現代認知心理學正是利用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和電子科學,才促進了信息加工心理學的產生和發展。 在運用一般科學方法論研究心理學時,起碼要掌握下述一些要點: 第一,在人這個系統中,至少可以分三種水平不同的子系統:一是心理和外部世界(被反映者)的關係系統;一是心理和行為活動的關係系統(反映的調節作用);一是反映和其物質本體(生理、神經系統和腦)的關係系統。 第二,人的心理是多層次的。以人的心理結構、層次來說,又可以分為從高到低的四層結構:一是人的心理的社會實踐結構(主體和客體關係中的心理起源和發展);二是每個人具有的人格心理結構;三是人的共同的心理過程結構;四是人的心理的物質本體(特別是腦)結構。 第三,人的心理處於不同的序列關係之上。它既是客觀存在的反映,又是腦的功能,更是作為個體的人的行為活動的調節者。心理學只有正確認識這三者對立統一的複雜系統的序列關係,才能更好的理解和調控人的心理活動。 第四,人的心理又是動態的,運動發展的。人的心理是一個開放系統,因此,也是通過信息變換的、自控的、有組織的、自我調節的系統,是從無序到有序、再到無序,又從無序經過漲落到更高的有序狀態的不斷向前發展的過程。例如,在人的一生的不同心理發展階段就會形成心理的質的不同系統。 第五,由於人的心理的多水平、多層次、多序列這種多測試性,就使人的心理發生、發展不是由單測度決定,不是服從線性決定論(linear determinism),而是服從於辯證決定論(dialectical determinism)。⑧ 當然,我們既要反對貶低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對心理學研究的科學方法論的意義,以哲學方法論否定一般科學方法的傾向,又要反對把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萬能化,以一般科學方法論取代哲學方法論的傾向。 (3)具體方法是特定科學經常使用的研究方法技術。從西方心理學史來看,哲學心理學主體採用思辨法、推測和籠統直觀。而科學心理學則按著兩種不同的定向,有著兩種不同的研究方法圖式:一種是科學主義定向的主流心理學,把心理學看作自然科學,拋棄主體內在意識的研究而以行為為心理學的唯一研究對象,主張普遍採用實驗法,形成心理學研究中的實驗(客觀)範式。它以行為主義為典型代表。另一種是人文主義定向的非主流心理學,把心理學看作人文科學,以主體的意識經驗或內在體驗為心理學的首要研究對象,主張普遍採用內省法、整體分析和現象學方法,形成心理學研究中的經驗(主觀)範式。 歷史表明,在心理學研究中,應堅持不以方法為中心而以問題為中心,根據研究對象選擇和確定研究方法;反對實驗主義與現象主義,力爭做到主觀方法(內省自陳)與客觀方法(實驗觀察)的統一、自然科學方法與社會科學方法的統一;靜態研究與動態研究的統一、縱向研究與橫向研究的統一、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的統一;接受一切可用的方法,力爭進行多學科與跨學科的研究;既要注意克服「重具體方法輕方法論」的傾向,又要注意防止「脫離實際空談方法論」的傾向。 三、西方現代心理學未來發展的走向 心理學的未來如何?一直是心理學家普遍關注、令人困惑的問題。主要有下述三種看法: 第一種看法是悲觀論,認為心理學在西方發達國家已從興盛進展的潮流中衰落和瓦解,未來心理學很可能被其他科學所融合或取代。美國心理學家喬因森(Joyson)提出心理學處於「體弱多病」的狀態。美國實驗心理學家吉布森(J.J.Gibson,1904 ̄1979)在其《自傳》中指出:心理學是「站不住腳的」,它獲得的「很少」。科克(Kock)認為心理學已經「解體」。布羅斯基(Broadsky)不無憂慮地說:也許心理學的「衰退」正是整個西方世界喪失神經一的部分。甚至有人驚呼:「心理學是一門危機的科學」。⑨ 對心理學的未來持悲觀論者起碼有一個值得反思的問題,即以什麼標準判定心理學有無前途的問題?心理學本來並非自然科學,但自馮特創建科學心理學的一百多年來,許多人卻沿循自然科學的模式,特別是按著物理學的規範來要求、設計、建構和考驗心理學。其結果深感心理學和自然科學的模式相距甚遠,對心理學難以成為自然科學式的科學而感到悲觀。詹姆士早就說過一段關於心理學的話,他說:「一系列簡單的事實,一些漫談和意見上的爭吵,在簡單描述水平上做一些歸類和概括,但是沒有一條規律足以夠得上物理學意義上的規律。這不是科學,這只是成為一門科學的希望。目前心理學處於伽里略以前的物理學狀態,處於拉瓦錫以前的化學狀態」。⑩今天看來,詹姆士的話一部分已不是事實,心理學在一百年中積累了大量的材料,遠遠超出了簡單描述水平。但是許多人還認為心理學目前仍處於伽里略和拉瓦錫以前的狀態。可見,這種悲觀論的原因就在於:沒有從把握心理學的中間科學的性質和特點去評價心理學的現在,預測心理學的未來,而是單純按照自然科學的模式去觀察心理學前途的結果。顯然,用這種標準觀察心理學的前途,既不合理,又必然會得出悲觀的結論。 第二種看法是樂觀論,認為在當代科學急速進展的潮流中,心理學正朝著科學的方向演變,成績巨大,終會成為一門真正的嚴密的科學。最近調停喬姆斯基派與斯金納派的心理語言學的人就持這一主張。不少心理學家大聲疾呼:心理學應著手理論綜合,其中的樂觀派以為今後一二十年是心理學綜合各方面成就,成為統一體系的最佳時期。但悲觀論者卻學著當年華生的口吻說,心理學還得過二百年才能成熟。黎黑認為,心理學中一次又一次的危機證明樂觀主義者是錯誤的。(11) 第三種看法是待觀論(或不定論),認為在心理學目前狀況下,究竟有無前途,一時還看不清楚,有待進一步觀察、定論。持這一慎重態度者還為數不少。 應當承認,心理學是一門走向成熟的科學。就是說,心理學還未完全成熟,它還不是一門規範的科學。主要表現在:(1)至今還沒有一個學派能成為心理學公認的範式。(2)心理學沒有一個理論能貫穿人的整個心理活動。(3)心理學中的許多概念是從其它科學中轉借過來的。(12) 據未來學(futurology)預測,心理學是大有可為、大有發展的,很可能成為二十一世紀前沿的帶頭學科之一。 我們知道,科學的發展是由生產決定,但生產的發展又要以科學為條件。每個歷史時期,總有帶頭的科學,促進生產的發展。如果說二十世紀頭五十年已成為物理學、化學的黃金時代,那麼從五十年代起到本世紀末就是生物學全盛的時期。到了二十一世紀,對心理學、神經生理學的研究,很可能成為個一重點,甚至成為一個帶頭的科學。(13) 首先,這是由物質運動發展的規律決定的。無論是自然世界或屬人世界的各種現象,都是物質運動的表現形式。它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如機械的、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和社會的運動形式。人的心理是社會運動形式與生命(生理)運動形式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過程。因此,在人類對較低級的物質運動形式有了相當認識以後,自然要把探索人類心靈的秘密提到主要日程上來。這是完全合乎邏輯的。 其次,這是由人類面臨的科學技術革命決定的。以原子能利用、電子工業、宇航工業、海洋工程和遺傳工程等為骨幹的新的科學技術革命,必將使人類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即信息社會、知識或智力社會。在這一社會裡,就是大量生產知識,並且知識的生產力已成為決定生產生、競爭力、經濟成就的關鍵因素。因此,在未來社會對人的心理素質要求越來越高,把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的能力型人才作為教育的重點的情況下,心理科學在整個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必將越來越大。 最後,這是由人在社會實踐中的作用決定的。心理學的發展不取決於人的主觀願望,而決定於它對社會實踐所起的作用。社會發展的一個顯著標志是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而生產力的最活躍最起作用的是人的因素。科學的創造發明,生產技術的革新,勞動效率的提高,科學的組織管理等等,只有通過人的因素、人的主體心理活動的能動性才能實現。因此,隨著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發展和有關人的科學的進步,以心理學為中心的許多軟科學必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的時期。(14) 那麼,心理學的未來走向和發展趨勢如何呢? 第一,樹立大心理學觀,開展心理學改革,是未來心理學發展必須徹底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 目前,造成西方心理學的弊端、困境甚至危機雖然原因很多,但是和傳統科學心理學長期被束縛在舊的小心理學觀之中有直接關係。舊的小心理學觀的主要特徵:(1)崇尚科學主義,即一百多年來主流心理學一直沿循自然科學傳統,力圖建構物理主義的心理學理論模式。(2)崇尚生物主義,即堅持生物還原論,把人與動物相等同,極力用生物學法則與動物心理的研究來解釋人的心理發展。(3)崇尚個體主義,即將個體或部分群體(病人或精英)視為研究本體或中心,忽視群體的現實性及其對個體的影響與制約。(4)崇尚客觀主義,即宣揚環境決定論,把客觀化研究推向極端,完全排斥對主觀內在心理過程的研究。(5)崇尚實驗主義,即過份強調實驗室的實驗和確定化的定量研究,完全否定主觀經驗研究的特殊價值。這種脫離人的現實社會生活的傳統的小心理學觀,以影響全世界的心理學中的第一勢力的行為主義為典型代表,其客觀主義與還原主義,使心理學變成了一門「無頭腦」、「無心靈」的心理學,最終必然導致西方現代心理學的衰落和危機。心理學中的第三勢力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在心理學中的變革,都是在這一背景下產生的。 因此,開展心理學變革,改變舊的小心理學觀,樹立新的大心理學觀,乃是給心理學帶來新的生機,開創興旺發達的心理學新局面的必由之路。新的大心理學觀的基本特徵:(1)堅持心理學的人學性質,強調現實社會中活生生的人的心理生活的整體研究,既要研究人的一般心理過程,更要把人性、人格、價值、潛能、創造力和自我實現提到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地位,徹底克服傳統心理學中的生物主義和還原主義傾向。(2)堅持心理學的中間科學定向,把心理學視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一門中間科學,但要突出心理學的人文科學和精神科學的特性,徹底克服傳統心理學中的科學主義或自然科學主義的傾向。(3)堅持心理學的大研究對象觀,心理學既要研究個體(自我和超自我)與群體,又要研究心理(意識與潛意識)與行為。特彆強調在群體及其關係中研究個體的心理與行為,徹底克服傳統心理學中的「心理與意識等同論」、「行為取代心理論」、「患者或精英涵蓋全部心理學對象論」等各種小心理學對象觀。(4)堅持心理學的大研究領域,在以科學心理學為主體和指導的原則下,既要努力升華和吸收常識心理學以豐富科學心理學的內涵,又要大力發掘和運用哲學心理學和心理學哲學來深化對科學心理學的理解,切實把三者有機地統一起來,徹底克服心理學的實證主義和唯智主義的局限。(5)堅持心理學的大研究方法,在貫徹心理學方法服務於心理學對象的原則下,既要把客觀實驗法與主觀內省法統一起來,又要把本學科方法與跨學科方法統一起來,特別要突出自然實驗法和主觀心理體驗的研究,徹底克服實驗決定一切的實驗主義和否定實驗的現象主義傾向。 第二,開展心理學本土化的研究,建立科學本土心理學(indigenous psychology),是未來心理學發展的一種重要定向。 本來任何心理學都是以本土文化圈中的心理文化來理解、解釋和干預人的心理生活的。但是,在世界心理學系統中佔有支配和權威性地位的西方心理學主要是美國心理學則依循自然科學傳統,認為其研究成果是超越文化界限普遍適用的,是發展各國科學心理學的普遍模式,其他國家不但不能質疑和批評,只能全盤模仿和接受。其實,西方心理學包括其學派和理論均深深植根於西方文化之中,他們以西方人為研究對象,採取適用於西方人的研究方法的技術,特別是以個人主義價值取向和種族中心主義為核心的西方文化制約著心理學全部研究定向及其理論建構。因此,雖然沒有人否認西方心理學在一個世紀短短的歷史中所取得的進步和成就,以及傳入非西方文化圈後對於發展世界心理學的重要正面作用,但是也必須看到它的適用範圍是有局限性的。(15) 正因為對西方心理學的不滿和批評,近十多年來不僅在亞非拉第三世界發展中的國家,就是在美國以外的一些歐亞西方發達國家也出現了心理學研究本土化的趨勢,以建立不同於美國心理學的心理學。可見,現代心理學的本土化是西方心理學定向扭曲和超越文化的弊端所決定的,也是現代心理學的科學主義、人本主義和文化主義三種走向統合的歷史必然性所決定的。有人把重新面向本土傳統形態心理學稱為科學心理學中的「回歸革命」(retrorevolution)(16),甚至認為本土心理學是擺脫殖民地化的「被解放心理學」(liberated psychology)(17) 心理學的本土化與世界化是相輔相成的,本土化是世界化的前提和母體,世界化則是本土化的升華和歸宿。沒有本土化,心理學就不可能在一個國家或地區(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社會文化結構中真正紮下根,並形成有關當地人的心理與行為的科學知識體系。而沒有世界化,一國或一地區的心理學就無法參與該學科的全球性合作,無法改變在世界心理學中的非主流的邊陲地位,同樣也不能為揭示人類和行為的共同規律做出自己的貢獻。因此,未來心理學將是呈現出本土化和世界化相統一的發展趨勢。我們必須努力改變兩種傳統觀念(「心理學無國界論」、「只研究心理歷程論」),認清西方心理學的弊端,明確本土心理學的宗旨,大力發掘中國哲學心理學遺產,積極總結常識心理學的經驗,認真開展對中國人心理的實證研究,努力改革和創造研究方法,防止盲目排外的虛無主義和妄自尊大的狹隘民族主義兩種傾向。 第三,心理學研究取向的多元與綜合,促進統一的心理學理論模式的建構,是未來心理學發展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向。 心理學研究對象是世界上複雜的現象,它與許多科學所研究的現象具有複雜錯綜的聯繫,加上目前研究方法與手段的局限,對人腦內在的心理活動的研究還停留在黑箱(black box)至多剛剛進入灰箱(gray box)階段,與直接研究腦的內部活動的白箱(white box)水平還相距甚遠,因而一百多年來至今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心理學研究取向。阿特金森(R.L.Atkinson,1990)等在美國著名教科書《心理學導論》中指出,取向多元,日趨綜合是當代世界心理學發展的一大趨向。作者根據當前心理學尚無統一的理論模式的情況,採取理論多元化的視角,主要從五種研究取向(神經生物學、行為主義、精神分析、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尤其重在吸取各家之長,綜合地運用幾種觀點,以解析人的心理及其行為形成的機制。例如,研究攻擊行為時,神經生物學取向著重於揭示其腦機制,以電或化學方法刺激大腦深部特定區域來加以控制;行為主義取向致力於改變外界環境,提供新的學習經驗,以產生無攻擊性行為;精神分析取向專註於追求潛意識驅力和童年經驗(情結),以幫助個人控制攻擊性,或以社會允許的形式得到舒展;人本主義心理學取向集中於改進社會和人際關係,消除攻擊性的根源,促進自我實現的進程;認知心理學取向則努力於研究個人的認知方式,以及接受不同信息時個人認知改變的可能、條件和走向。可見,今天學習心理學,不是同意或不同意某一流派,而是從各派的研究中得到最為有益的東西。這樣才能使我們對人類心理歷程的知識有所繼承、有所發展。 二十世紀以來,心理學出現兩次較大的綜合的趨勢:第一次是三十年代以來,學派林立、各執一端的局面有了改變,出現相互吸收、采長補短的趨勢。例如,新行為主義者衝破了S-R這個簡單公式,試圖在二者之間引進中介變數,深入到認識過程的內部機制中,至少不再否認意識的研究;並受完形學派的影響而注意整體行為的研究。又如,完形學派也注意了行為的研究,勒溫還提出了行為的公式:B=f(PE)。 第二次是五十年代以來,西方心理學由眾多學派形成兩大系統(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五大取向或五大理論。(18)其中,人本主義心理學屬於在人本主義基礎上的綜合,形成了與行為主義(第一勢力)和精神分析(第二勢力)既有對立又有統一的第三勢力。(19)而認知心理學則屬於在科學主義基礎上的綜合,包括各鄰近學科之間的相互交叉、彼此滲透,呈現出心理學綜合化、整體化的大科學的研究趨勢。顯然,第二次綜合比第一次綜合要廣泛而深入得多。 不難看出,二十一世紀心理學在促進實驗(客觀)範式與經驗(主觀)範式的統合、科學主義研究取向與人本研究取向的統合,建構一種統一的心理學理論模式方面將會做出重大的貢獻。 第四,強化理論研究和理論建構,提高心理科學的理論水平,是未來心理學發展的重要走向之一。 以實證主義為哲學方法的傳統心理學,特別是占統治地位半多個世紀的行為主義,給心理學帶來兩個明顯的惡果:一是對理論建構的輕視,導致盲目的實證研究和嚴重的理論貧困。奧爾波特(G.W.Allport,1897 ̄1969)直截了當地指出:「由孔德倡導的實證主義的出現,已經導致了一種本質上非理論的傾向。結果,在報紙、雜誌和教科書中塞滿了特殊的和個別的調查研究,而理論的興趣卻降低到最低程度」。(20)顯然,在對方法和技術崇拜的同時,必然會出現排斥乃至拋棄理論的傾向。二是對其他心理學理論傳統的排斥,使心理學的發展缺乏必要的高瞻遠矚和豐富的文化滋養。 西方心理不衰落和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對已經取得的而且正在不斷取得的大量的科學實驗成果缺乏正確的科學方法論的指導。這一矛盾,使他們難以對積累的大量資料做出科學的概括,難以對心身關係這樣一系列基本理論問題做出科學的回答,必然繼續陷入實驗主義和現象主義的境地。由於心理學缺乏一個堅實的理論基本,加上其他原因,所以心理學至今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理論範式,沒有一個理論能夠貫穿人的整個心理活動,缺乏一套獨創的公認的理論和範疇。 回顧西方心理學史,在理論研究和理論建構上已經歷了兩個歷史階段:第一階段,從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主要是建構學派或學科的大型理論(或大型體系)(major system),各執一端,互相對抗。第二階段,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至現在,主要是建構小型理論(或微觀體系)(miniature),它只限於解釋一種心理事實的理論,而不用以解釋一般現象的理論。此時各派對立有所緩和,出現相互吸收、采長補短的現象,特別是熱衷於建構小型理論成為近來心理學發展的新趨勢。 事物總是向對立面轉化的。它由肯定達到對自身的否定,再由否定進到新的肯定,即否定之否定,使事物的運動變化發展呈現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進的過程。有識之士預測,未來西方心理學的理論很可能按照如下的軌跡發展,即從否定大理論,肯定小理論,到否定小理論,肯定大理論,這正是符合否定之否定的規律。因此,小理論的大綜合,大理論的新建構,大小理論的和諧發展,不僅是心理學發展的歷史必然,而且是未來心理學發展的新趨勢。 第五,面向社會,深入生活,大力加強應用心理學的研究,是未來心理學發展的生命力所在。 心理學發展的高度綜合和高度分化是對立統一的。高度分化使科學部類越分越細,越分越多。據統計,心理學的分支學科目前已有一百多個。這是科學認識深入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心理學廣泛應用生活的自然產物。 西方現代心理學派除構造主義外,都是反對「象牙之塔」裡面的「純心理學」,主張發展應用心理學。目前它主要包括八個方面:(1)人事行政方面,如人員甄選、訓練與人事管理等;(2)工業生產方面,如勞動方式、勞動效率、工作環境、意外事故、人機關係等;(3)商業消費方面,如消費行為、市場心理、廣告效應等;(4)學校教育方面,如學生行為、師資培訓、教材教法、教書育人、學校管理等;(5)心理諮詢方面,如學習、生活、職業、婚姻等的輔導諮詢;(6)醫療衛生方面,如心理診斷、心理治療、心理康復、心理衛生等;(7)司法方面,如審訊、採證、立法程序、勞教勞改、司法管理等;(8)國防軍事方面,如人員選擇、軍事分類、軍事教育、宣傳與心理戰、謠言心理等。如果說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前心理學家幾乎都局限於大專院校的話,那麼今天則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心理學家任職於各級政府機關、工商界、醫院診所、教育部門、法院和部隊。 誠然,心理學的應用研究已有很大發展,並取得相當成果,但是由於心理學與現實社會缺乏緊密聯繫,理論探討與應用研究嚴重脫節,特別是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心理內涵越來越豐富,精神需要越來越多樣,目前的心理學遠遠不能滿足人們對它的期望,對許多心理問題還束手無策,難以解決。因此,心理學面向社會,參與生活,大力加強應用心理學研究的力度、廣度、深度和效度,乃是未來發展的極為重要的走向。(21)特別是在我國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建設中,在優化人的心理素質,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實現人的價值與潛能,造福人類社會方面,二十一世紀的心理學將會大顯身手,大展宏圖。 注釋: ①Watson,J.B.Behavior:Anintroduction to comparative psychdogy.New Youk:Holt.1914,P.9。 ②車文博:《西方現代心理學展的基本線索和趨勢》,載《意識與無意識》,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8、127頁。 ③Tageson,C.W.Humanistic psychology:A sythesis.Homewood,Illinois:Dersey.1982,P.23。 ④(12)荊其誠:《現代心理學發展趨勢》,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1 ̄86、26 ̄34頁。 ⑤潘菽:《潘菽心理學文選》,江蘇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320 ̄362頁。 ⑥車文博:《對當代腦科學成果的反思》,載《意識與無意識》,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2 ̄83頁。 ⑦車文博主編:《心理學原理》,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 ̄15頁。 ⑧朱智賢、林崇德、董奇、申繼亮:《發展心理學研究方法》,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1 ̄31頁。 ⑨(11)Leahey,T.H.A history of psychology:Maincurrents in psychological thought.(3rd.ed.).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92,PP.381,398 ̄400。 ⑩James,W.Psychology:Briefer course.New York:Henry Holt.1892。 (13)據原蘇聯哲學家凱德洛夫(B.M.Kenpon,1903 ̄1985)的研究,近代科學發展的早期,力學是第一個帶頭學科,領先200年。以後是化學、物理學和生理學一組學科,領先100年。再往後是微觀物理學,領先50年。到當代是控制論、原子能和航天學,領先25年。預計下一步將是以分子生物學為中心的一組新興學科的大發展。進入21世紀,生物科學的領先地位又將由以心理科學為中心的一組學科所取代。 (14)美國科學家把科學分為七大部類,即物理化學科學、數學科學、環境科學、技術科學、生命科學、社會經濟學和心理學。 (15)葛魯嘉:《中國本土的傳統形態心理學與本土化的科學形態心理學》,《社會科學戰線》,1994年第2期,第68 ̄73頁。 (16)Moscovici,S.Foreword.In p.Heelas,& A.Lock(Eds.),Indigenous psychology.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1。 (17)Enviquez,V.G.Indigenous psychlolgy and national consciousenss.Tokoc:Indtitute for the syudy of Languages and Cultures of Asia and Africa.1989。 (18)阿特金森等著(孫名之等譯、車文博審訂):《心理學導論》,台灣曉園出版社,1994年版,vi。 (19)DeCarvalho,R.J.The founders lf humanistic psychology.New York:Praeger.1991。 (20)周曉虹:《現代社會心理學的危機與後現代社會心理學的興起》,《江蘇社會科學》,1994年第4期,第128 ̄132頁。 (21)車文博:《西方心理學史》,台灣東華書局,1995年,第十七章,回顧與展望。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哲學系、社會心理學系 |
推薦閱讀:
※軌跡拳學的手法軌跡-----前後立圓
※軌跡拳學一起學——軌跡八拳
※經絡的發現《十二》,經絡新軌跡的探討:
※第一節 女人,不同於男人的命運軌跡
※跟蹤被修飾過的DNA的演化軌跡—生命經緯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