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樣在三千年前的人類文明遺址上挖坑刨土的?

每當有人問我學習什麼專業,回答「考古」必定引來大呼小叫的回應:

「哎,你們和盜墓有么關係啊?」「「沒關係。」

「「哎哎,你們會不會鑒寶呀?」「不好意思,不會。」

「哎哎哎,那你們到底會什麼呀」

唔,仔細想想,考古人似乎會的還真挺多。

這段時間,我們專業正值田野考古實習期,於是我跟隨著學校的老師同學們一起開啟了一場狂點技能樹的征程。

為準備物資,我作為先遣隊的一員提前向考古工地出發。初到雲南劍川海門口的遺址駐地,我發現只有空落落的一棟民居站在那裡。田野考古工作條件艱苦,為使駐地變得宜居,先遣隊的首要任務就是買買買!大至太陽能熱水器,小到鐵絲螺絲刀,每一個細節都要考慮在內。我負責跟隨做飯阿姨添置廚房用具,由於考古隊浩浩蕩蕩四十人,柴火配大鍋便成了我們的不二選擇,由此造就了我此生難忘的手過二千斤柴的經歷。

這段時間大家都有了一句口頭禪:「老闆,能不能再便宜一點~」,我也真切感受到了「學考古先學會過日子」的真諦。先遣隊在三天時間內開掛一般準備了一個舒適的家迎來了大部隊。田野工作便正式拉開了序幕。

何處是我們的田野呢?當然不是無頭蒼蠅一般隨便亂挖。首先得經過嚴格的國家申報審批通過後,才能進行發掘。發掘前對該區域進行詳細的調查,調查需要用到探鏟,也許另一個名字大家為更熟悉,也就是俗稱的「洛陽鏟」。探鏟遠沒有那麼神乎其神,只是頭部呈半封閉圓筒形的鏟子而已,向地下打一個探洞提取土觀察地層信息。

洛陽鏟,圖自網路

假如這個地區人類活動頻繁,在此生息的時間長,地層也會較多堆積也較厚。勘探調查結合地圖文獻等資料,由此確定發掘區域。由於海門口遺址已進行過三次發掘,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了較為充足的前期調查資料,因此本次發掘工作也即刻展開。

那麼考古發掘需要什麼工具呢,黑驢蹄子?AK47?估計您得失望了,哪有那麼玄乎可怕,考古隊員隨身工具包里就是手鏟刷子這些普通的工具而已。考古同樣需要一些高科技設備,其中全站儀、RTK、無人機必不可少。全站儀、RTK將整個發掘區納入遺址的坐標系,每個探方出土的遺迹、遺物,都需要用全站儀打點記錄下精確坐標。而無人機航拍運用上帝視角將發掘區所有遺迹盡收眼底,可見一斑,宏觀和微觀相結合,揭開古代人民生活的面紗。

考古隊員們的工具包

發掘工作的第一步是「布方」:用全站儀根據遺址的基點精確地找到本次發掘的坐標點釘上鋼釘像連連看一樣順著鋼釘纏上棉線,所形成5X5米的探方便是聯繫著我們與古代的「時空通道」。勾勒出發掘的探方才正式開始下挖,由於工程量巨大,我們便徵用當地人來參與挖土運土的工作,其中有一位「切邊大叔」脫穎而出:只見他沿著棉線將凹凸不平的土塊如同切豆腐一般分離,立面上的三條垂線緊貼著棉線呈現出完美的探方邊緣。完美達到了誤差不超過1cm的要求,也令強迫症患者極度舒爽。

這項彰顯著考古學態度的技能征服了海門口遺址的考古師生,因此大叔承包了全工地的切邊工作。每天上工休息時間,切邊大叔都喜歡和我們聊天,叔開著一家農資店,關了門跑來考古。中午休息時候又開門證明一下這家店還沒倒閉,「考古很有意思,發掘歷史古迹很有意義!讓我們知道居住的地方有著悠久的歷史,如果我的子孫以後能夠學考古一定支持!」這番話讓大家心裡暖暖的。

考古工地航拍圖(圖片來源於本次實習官微:尋跡海門口)

考古發掘依照地層由晚到早一層層向下揭,土質土色的變化時刻牽動著我們的神經,當地層發生變化,我們便暫停向下挖進行刮面搞清楚這一層的情況。用手鏟刮地層表面,將上一層殘餘的泥土颳去暴露出原本的下一層,有遺迹的區域刮面會發現土質土色不同並清楚找出邊界。這是一項枯燥又辛苦的工作,考古人員往往頂著烈日一蹲就是幾個小時,腰酸背痛手抽筋。

但刮清楚一個遺迹的成就感是難以言喻的。在自己探方里發現一個柱洞,鄰方也發現有柱洞,按圖索驥,順著蛛絲馬跡就如同一個偵探根據線索找尋古代人們居住的是怎樣的一個房子。所以考古所面對的是人類生活過的區域,墓葬僅僅是其中的一個小部分,誰再說考古是挖墓,自己去面壁三分鐘,再說考古是盜墓,吃我一記手鏟哦!

雖然條件艱苦工作辛苦,正如每一項科研工作背後研究者們總能苦中作樂,休息時,全站儀的另一大妙用便是看遠處的玉龍雪山和附近山脈連綿不斷的風車。更為有趣的是向下挖深後水滲上來,鞋底糊了厚厚一層泥,這就點亮了考古工地師生腦海中的小燈泡,一場「海門口泥塑大賽」拉開了帷幕,個個變身摳腳大漢,將鞋底的泥扣下,捏成超人、烏龜等等。

海門口的超人

每日下工後雖說累得整個人都升華了,但是根據歷來田野考古經驗,在田野工作期間幾乎只有變胖沒有瘦下來的!因為勞累過後飯量劇增,簡單的飯菜吃起來也倍香。飯飽之餘只想躺進溫暖的被窩,然而一天的工作還沒有結束,記錄當天的探方日記,整理出土的遺物並上交給領隊老師,還得將這些資料都上傳到數字平台,整個工作系統而規範。當整個發掘工作結束,還有相當消耗耐心的整理工作。清洗出土陶片,再進行拼對,這些破碎的陶片正是考古學最為親密的夥伴,並非大家期盼的金燦燦,在我們眼中雖然它們很磨人,但同樣是古代人們使用過的「寶貝」。

考古工作嚴謹而枯燥,但一個個可愛的考古人會迸發出火花點亮生活,也許今日實習的各位並非未來都繼續考古學這條道路,但大家都珍惜並享受著這段一生難忘的時光,如果非得說點什麼不滿,那就是我們都變得又黑又胖!

感謝大理燦爛的陽光贈送了我們黝黑髮亮的皮膚與最開心的笑顏。

文|王恬怡

獲取更多有趣又有料的內容,歡迎前往鳳凰青年官方微信公眾平台:青年制氧機(ID:qingnianzhiyangji)

責任編輯:邵啟月 PSY010

* 鳳凰青年頻道版權所有,投稿、合作聯繫郵箱:all_young@ifeng.com


推薦閱讀:

什麼是人類對於物的私有、公有和共有?
科技會是文明最後的見證者嗎?
人類文明史:西成東敗,老成孔敗
操碎了心的《人類簡史》
人類發展史7:力量時代

TAG:人類 | 文明 | 人類文明 | 遺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