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一生是非功過,諸多事件發人深思!
說起諸葛亮,在中國百姓的眼中,那可是無與倫比的智慧的化身,一部《三國演義》讓諸葛亮成為神州大地上婦孺皆知的古代名人,每每提到他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那句千古名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為多少仁人志士的座右銘!可見其名聲之大,美譽之盛,即使也曾有一些近代名人,像魯迅先生對此並不認同,而且還對諸葛亮提出了「狀多智而近妖」的評價,但是,在中國老百姓心中,諸葛亮忠、義、智、信的形象不僅沒有動搖,反而更加深刻了,這不得不說是中國百姓淳樸、善良、崇尚超能力的美好願望的直接體現。可是,歷史上的諸葛亮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形象呢?這也正是本文想要跟大家探討的中心問題。
其實,要想了解一個比較符合史實的諸葛亮,最有可信度的史籍,當屬《三國志》、《世說新語》、《後漢書》這三本書。筆者根據這三本書的記載,反覆對照,歸納總結,得出這樣的結論,諸葛亮一生的是非功過,可謂是功大於過。這種結論是基於歷史發展的眼光來看的。無可置疑,諸葛亮足智多謀,眼光遠大,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格局,甚至可以說在後來的實踐中,幫助劉備從被動挨打的局面,巧妙抓住赤壁之戰的契機,迅速拿下零陵、武陵、長沙等地,為劉備開闢了新的革命根據地,使得劉備能在以後的戰局中佔據優勢,為建立蜀漢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居功至偉。可是,諸葛來他畢竟不是神仙,他也會犯錯誤,而且有些錯誤是他自己也始料未及的,這在《三國演義》里就有所體現,在真正的歷史中也是如此。
細數諸葛亮一生的失誤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治遠見上的失誤:諸葛亮的豐功偉績表現在政治遠見上,可是,失誤也出在政治遠見上。為什麼這麼說呢?熟悉三國歷史的人都知道,諸葛亮二十六歲入仕,成為劉備的軍師。隆重一對,展現了他超凡的政治遠見和智慧卓識,這對一個儒生來說,不出茅廬便知三分天下,這樣的表現著實讓劉備吃驚不已。在後來的革命實踐中,大方向還是按照隆中對的計策行事。可是,在荊州問題上,諸葛亮犯下了一個重大失誤。
荊襄九郡,在當時是很大的一個軍事集團區域,它包括了現在的河南南部、湖北、湖南的全部地區,無論在水路,還是旱路上,都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可以說荊襄九郡既是蜀漢政權的基礎,也是其前沿屏障,失了荊州就等於蜀漢政權失去了最有力的大門。這是從防禦上來說的。那麼,從進攻上來說,荊襄九郡是蜀漢政權進攻魏、吳的跳板和咽喉。這麼重要的位置,不僅要作為屏障來防禦,更要把它規劃為進攻的前沿陣地,所以,荊襄九郡只從防禦上下功夫是不夠的,要布置兩大軍事陣營,互為犄角之勢,即可進攻又可防禦,而且要委派有勇有謀的武將鎮守,一個關羽不足以穩定荊襄九郡。這是政治遠見的第一個失誤。
第二個政治遠見的失誤就是不顧及蜀國國力,傾盡國力北伐,六出祁山無功而返,這一點是他自己也始料未及的,大家也都很清楚。其實,在劉備死後,二出祁山失敗的時候,就應該停下來好好整頓,把大政方針調轉一下,調轉到恢復國力、軍力上,同時,完善中央集權的領導機制,把經濟建設提到日程上,最起碼要給予很大的扶持政策,提高生產者的積極性。反正一句話,這時候要先穩固後方的基礎,給揮師中原打下堅固的物質和經濟基礎。同時,不時時機的挑起各種邊界事端,給魏國、吳國造成混亂局面,使他們不利發展生產。當然,結好吳國還是必須的,因為這時候還需要吳國來牽制魏國。作為一個軍事統帥和智囊首腦,這些情況要讓領軍打仗的將軍,徹底明確其內涵意義,他們才能很好地貫徹執行。
第三個政治遠見失誤,是對接班人的委託上,不應該讓繼承者繼續北伐,要停下來發展生產,既然自己嘗試了六次都失敗了,難道要把蜀國敗光了才算完嗎?沒有物質基礎,軍隊如何打仗,國力虧空,如何穩定民心,所以說,即使姜維後來北伐有了眉目,國力的虛弱也會招致內亂,最後也許不是敗在魏吳進攻,而是敗在了內亂上。可見,諸葛亮沒有在臨終前留下忠告,致使姜維繼續北伐,最後蜀國亡國也就不難理解了。
這是從政治遠見上來看的,諸葛亮可謂是一心為蜀國,可是最後還是沒算到,一心北伐,忘了最有效的進攻是經濟的打壓,經濟戰爭他不懂。除此之外,諸葛亮在軍事上也有重大失誤,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還是荊州的問題上,可以說荊襄是三國的關鍵算在,誰把握住荊襄九郡,誰就在軍事上處於優勢地位。龐統戰死之後,諸葛亮不得不去益州,只留下關羽守荊州,勢單力薄,而且配備的人員,除了關平、周倉還能指揮打仗,剩下的伊籍、王渾之輩,沒有戰場經驗,更別談帶兵打仗了。自己不做好防禦準備,把希望寄托在一直對荊州九郡虎視眈眈,想取而代之的孫權的聯合上,真是與虎謀皮。再加上關羽驕傲自大,有勇無謀,而且對聯吳抗曹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可見丟失風險是相當大的。另外,在得知曹操要聯合孫權準備攻打荊州時,諸葛亮應該十分清楚,荊州這時最忌諱的就是主動出擊,而應該是以靜制動,諸葛亮應該派人提醒關羽,防止別人偷襲。在兩川取得後,劉備騰出人手時,諸葛亮就應該認識到荊州的危險局面,應馬上分派人力加強荊州的防衛,最起碼得委派趙雲一類的有能力的戰將,來共同防守。與關於形成掎角之勢,可守可攻。可是,諸葛亮片片都錯過了,反而命令關羽主動出擊,攻下樊城,真的是想不明白。
(二)六出祁山,命喪五丈原。這是三國歷史裡面最令人悲傷的一幕,也是諸葛亮一生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不顧及自己的健康,日夜操勞,積勞成疾,思慮太重,求勝心太強了,加速了自己喪命的速度。同樣在此問題上,司馬懿反而高出一籌,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誰成想老身一去,竟無可用之人,可見,在培植接班人的問題上,諸葛亮同樣也考慮欠妥。
諸葛亮在用人上也存在重大失誤,他不是不拘一格選人才,不是用人的長處避其短處,他是有稜有角的人才一概不用,並且千方百計的打擊壓制。
李嚴在蜀國可以說是一個難得的人才,完全能夠獨當一面,論他的文才武略,只能在關羽之上不在其下。可諸葛亮從沒有給李嚴安排過合適的位置,基本上是棄而不用。同為劉備託孤大臣,諸葛亮這樣以權勢壓人,排擠同僚,也是一種很不道德的行為。在六出祁山的急用人之際,還只安排李嚴籌備糧草的差事,明顯的大材小用。因諸葛亮連年征戰,造成國庫虧虛,民生艱難,李嚴在沒法籌集夠糧草的情況下,沒法交差,遂向諸葛亮寫信,謊報說東吳興兵侵犯蜀境,招致諸葛亮退軍。諸葛亮回來後知道李嚴是謊報軍情,大怒,從此把李嚴削職為民,埋沒了一個大好人才。
魏延武勇過人,也有自己的獨到見地,諸葛亮也是一直壓著不用。諸葛亮怕的是有本事的人,以後權勢大了不好控制,他只用庸才,因為庸才好管理聽話。他還不相信大家的力量,不相信別人能把事做好,他事必躬親,最後將自己活活累死,也弄的蜀國人才缺乏,最後落得個蜀國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尷尬局面。(待續)
推薦閱讀:
※三國最厲害的人是誰?不是曹操也不是諸葛亮,而是他
※北斗七星,蘊含著天機,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絕諸葛而成劉基
※三國最聰明的四大謀士,司馬懿排第三,諸葛亮排第二,誰排第一?
※諸葛馬前課(掐演算法全集)
※諸葛亮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