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觀察家】沙特內政效應外溢

|麗薩沙特是石油生產大國,一舉一動對地區格局以及世界石油市場產生巨大外溢效應。近來,沙特政局突變,國王薩勒曼上任才3個月接連兩次改組政府。作為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國,以及目前葉門局勢的主導國家,沙特國王此番大動作究竟會產生何種效應?王室宮斗,堪比甄嬛傳2015年的頭四個月里,沙特政局可謂雲波詭譎、風雲變幻。1月23日,前任國王阿卜杜拉去世,薩勒曼接任王位後頒布了一系列行政職務變更任命。3月26日,正當外界對沙特國內的政局猜測紛紛時,一向收斂武力的沙特主動空襲葉門,突然宣布組建「包括十多個阿拉伯國家」的聯軍,對葉門胡塞武裝和前總統薩利赫的部隊進行空襲。葉門之戰未果,沙特新國王又再次「任性」。4月29日,剛即位僅三個多月的沙特國王薩勒曼突然發布國王令,宣布廢除其弟穆克林的王儲及副首相職務,隨後指定其侄、原副王儲納伊夫王子為新王儲,同時兼任第一副首相、內政大臣以及國家政治與安全委員會主席。與此同時,薩勒曼還任命其子本·薩勒曼為副王儲並宣布了包括外交大臣在內的一系列重大人事任命。對於此次「換儲」事件,諸多媒體在報道中將其形容為沙特政壇的「強震」,更有甚者將其視為沙特王室「宮斗」的結果。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宮斗論」並不能完全被視為調侃之言。尤其對於沙特來說,這種論調確有其合理之處。與英國王室的新聞常見於報紙娛樂版不同,有關沙特王室的消息大都刊載於政治版面。因為沙特是當今世界上少數存活的二元君主制政體。其中,與許多立憲政體下只具有「虛位」的君主相異,在沙特國王擁有治國理政的實權,並且依賴狹隘的家族政治邏輯實行王位繼承-例如依據沙特法律,王位必須傳給開國君主阿卜杜勒的子孫。此次人事變動之所以引人注目,因為這是沙特歷史上罕有的巨大人事變動。作為沙特國王繼承的一個程序安排,沙特王儲和副王儲一直是沙特王位重要的繼承序列。在歷史上,沙特王位的繼承順序絕少發生變化,尤其是近幾十年以來,沙特王室繼承相對穩固。除了前國王阿卜杜拉的幾個王儲在2010~2013年間先後病逝,不得已更換王儲和副王儲人選之外,王儲人選一般都意味著「板上釘釘」的下一任國王。亂世用重典,如今的沙特王國的確處於嚴重的危機之中。在阿拉伯半島周邊地區,沙特在與伊朗的鬥法中頻頻落敗。首先是伊拉克在美國入侵以後形成了伊朗支持下什葉派主導的中央政府;而後在敘利亞內戰中,沙特支持的反政府武裝不僅沒有推翻巴沙爾政權,武器資金流入恐怖組織之手反而導致「伊斯蘭國」坐大反蝕其身;2014年以來胡塞武裝在葉門攻城略地,更是大有佔領全境之勢。沙特出兵是因其再難容忍王國南境的葉門落入伊朗的勢力範圍之內。雪上加霜的是,美國軍事力量的撤退之勢使得中東地區處於空前的安全真空之中,美國在阿拉伯之春中背棄盟友以及與伊朗和解的動作使沙特不再信任美國對王國的政治支持和對中東地區的安全承諾。鑒於目前中東地區的複雜局勢,內憂外患的沙特王國亟須一位強有力的君主,來積極應對挑戰。通過有計劃的行政任免和繼承順位變更,薩勒曼期望將對王室內部權力集團進行大洗牌,以便採取統御全局的姿態解決沙特面臨的問題。沙特王室的繼承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繼承決策在本質上仍是王室權力博弈的自然結果。遙想當年,燕王朱棣以武力奪取皇位,在朱元璋諸子中最後「勝出」,而燕王一脈雖得以續承皇位,其後代兄弟子侄之間仍繼續上演奪位內鬥。王位之爭也許正是王朝政治的終極悲劇所在。冷斗伊朗,儼然成為阿拉伯世界的「新代言人」沙特同樣是阿拉伯世界舉足輕重的地區大國,其綜合國力主要依靠三大支柱。一是石油出口。沙特是世界第一大產油國,石油日產量近千萬桶,並擁有l50萬~450萬桶/日的剩餘產能,有能力左右國際油價。自2014年下半年以來,沙特主動發起「油價戰」,導致油價暴跌,沉重打擊俄羅斯、伊朗等強硬國家,凸顯沙特在國際戰略博弈中的分量。二是「宗教立國」。沙特國王一直將伊斯蘭教視為對外擴大影響的最大軟實力。尤其是2015年1月薩勒曼繼任國王后,馬上免除相對開明的蘇萊曼宗教事務部長之職,同時將以保守著稱的瓦哈比派學者贊福任命為伊瑪目大學校長,顯示出繼續強化宗教影響力的趨勢。三是沙美關係。早在二戰末期,沙美就確立了「石油換安全」的戰略盟友關係。近些年,雙方因戰略方向相悖(沙特支持宗教極端勢力,美推行反恐、「民主改造」),經濟互需下降(美國謀求「能源獨立」增強,從沙特進口原油比例下降,沙美「能源換安全」根基動搖),以及美中東戰略收縮迫使沙特另尋靠山。雙方關係日趨疏遠。但深層看,沙美戰略互需仍是主導面。從沙特看,沙特政體落後,經不起「顏色革命」的折騰,同時軍事孱弱,無力應對極端組織「伊斯蘭國」蔓延,以及伊朗地區擴張(如支持胡塞武裝在葉門奪權),中東越亂,沙特越離不開美國的保護。加之新上台的薩勒曼國王,其所屬的蘇德里系一向與美國關係最鐵。從美國看,美國需要沙特石油出口以美元計價,以維持美元霸權;同時沙特大量購買美國軍火,使巨額資金迴流美國,有助於美國經濟發展;尤其在當前美國在中東戰略收縮的背景下,需更加倚重沙特等地區盟友。2015年1月阿卜杜拉國王去世後,奧巴馬總統親率超高規格的代表團參加葬禮,足見美國對美沙關係的重視。有上述三大支柱支撐,沙特一直是中東舉足輕重的地區大國。2011年中東劇變後,阿拉伯世界執政多年的強人政權紛紛倒台。但這些國家的政治重建均不順利,很多國家的政局動蕩至今仍未停歇,根本無暇顧及、參與地區事務。相較而言,沙特等海灣國家憑藉「鈔票換平安」,成功躲過「政權更替潮」,經濟發展穩定,「金元外交」對埃及等急需資金的轉型國家吸引力加大。沙特逐漸取代埃及,成為阿拉伯世界新的領頭羊。事實上,正是近幾年來,沙特外交政策做派開始明顯轉向,由過去穩健低調的風格,變得越來越咄咄逼人。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沙特與伊朗均為海灣大國,而且都想充當海灣霸主,因此雙方關係一直不算和睦。l979年伊斯蘭革命後,伊朗由世俗君主制變成「伊斯蘭共和國」。伊朗最高領袖霍梅尼反對君主政體,在地區輸出「伊斯蘭革命」,同時將美國視為「大撒旦」,由此與奉行傳統君主制、保守親美的沙特矛盾日趨尖銳化。隨著沙特與伊朗在各自陣營中的地位提升,雙方矛盾面日趨凸顯。尤其在美國地區影響力下降背景下,兩國自主競爭意識增強,博弈和較量日趨激烈。總體看,沙特與伊朗之間的「新冷戰」無處不在,幾乎在中東所有熱點問題中都有體現。石油政策,按「既定路線」向前走目前沙特堅決持不減產政策,市場非常關注沙特油價政策。 沙特的油價政策是由沙特的國家戰略利益決定的。在國際油價大跌的情況下,沙特始終沒有減產來減緩油價下跌,這既是以低油價打擊美國頁岩油開採企業,維護國際原油市場對傳統產油國的依賴,也是對伊朗的遏制。伊朗經濟難以承受低油價。隨著油價不斷走低,而沙特財政支出進一步擴大,沙特現有的石油政策將面臨挑戰。從去年底沙特發布的2015年財政預算看,明年財政收入預計比今年要下降很多,但支出仍會高過今年,導致該國可能出現386億美元的財政赤字,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2014年財政赤字初步數據為144億美元,是沙特自2009年以來首次出現實際預算赤字。雖然沙特坐擁75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但官員擔心,高額的支出可能會迫使沙特不得不吃老本,或者走上上世紀90年代大舉借債的老路。沙特一直堅持不減產,成為油價不斷下滑的主要原因。雖然沙特有足夠的資金儲備繼續任性地堅持自己的石油政策,但這也許不能成為長久之計。沙特的資金儲備足夠他們繼續這樣生活10年左右,但是如果油價一直保持低位,恐怕他們將難以為繼。IMF已經警告像沙特這樣的石油出口國,要把油價下跌的趨勢作為常態來看待,呼籲這些國家要收緊薪酬開支、取消補貼,發展私營行業。分析人士認為,在過去石油收入豐厚的時候,如果沙特採取重大改革措施也許會更容易一些,在眼下油價不斷下跌的關口,這樣的行動也許會面臨不小的政治挑戰。不過,外界普遍預期沙特短期內不會改變其石油政策。薩勒曼通過國家電視台發表演講稱,「繼續堅持前國王的正確政策」。自1995年就擔任沙特石油部長一職的納伊米留任,也說明沙特近期不會改變石油政策。(原載《中國石化雜誌》,題圖:李曉東)
推薦閱讀:

英國內政大臣支持「零滯留」提案·每日商報
安倍新年會記者 內政外交有「盤算」
官媒:抓「關鍵少數」是黨內政治生態明顯好轉的關鍵一招
營造山清水秀的黨內政治生態——中央黨校進修部學員談全面從嚴治黨
安倍宣布提前大選 日本內政仍將面臨四大難題

TAG:石油 | 內政 | 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