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人為何偏愛經方
(本文為健康報·醫生頻道原創作品,轉載請標明來源)
中醫人為何偏愛經方
如今,隨著傳統文化回歸與中醫藥不斷深入人心,醫聖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經典名方,即所謂的「經方」,以藥味少、組方嚴謹、配伍得當、療效確切等特點受到中醫界重視,「經方熱」也悄然興起。那麼如何定義經方?怎樣應用經方以提高臨床療效?當代醫家雖存在爭議,卻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本期我們邀請經方名家針對上述問題談談自己的體會。
條文背誦縮短成才周期 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傷寒教研室教授肖相如:醫生的使命在於治病。為醫者終生求索,總期望能找到特效藥,藥到病除。張仲景的經方可以說就是這種特效方。為什麼《傷寒雜病論》能夠經歷戰火流傳至今?就是因為經方確切有效。背會《傷寒論》、《金匱要略》是臨證的基礎。經典背得好的學生,進入臨床後就比較容易打開局面。 北京中西醫結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馮學功:學經方可以縮短中醫成才周期。成就大醫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有沒有一種方法能讓青年醫生輕鬆上手,快速構建中醫思維?通過背誦《傷寒論》與《金匱要略》,掌握經方適應證並應用於臨床,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快速成長路徑。至於經方本身也存在不同流派,醫者可以通過自己學習,不斷領悟。 規範中醫臨床診療行為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內科主任醫師趙進喜:「經者,驗也。」經方本意應指經驗方。但現在論及經方,主要是指張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之方,實際上是經典方的意思。其實,張仲景的經典方無疑是經驗方中最優秀、最傑出的代表。經方藥味少,組方嚴謹,用藥精當,適應證明確,療效確切,所以用好經方,不僅可以提高臨床療效,更可規範醫生的臨床診療行為,符合中國國情與醫療現狀,值得推崇。 中日友好醫院心血管科主任醫師賈海忠:早年診治家鄉一位女病人,該婦女患結核性腹膜炎,經西醫輸液治療無效,卧床不起,手足逆冷,下肢蜷卧,語聲低微,脈微欲絕。當時辨證為四逆湯證,處方以四逆湯合參附湯。3天後病人脈微續而出,諸症好轉,但下肢蜷卧,雙腿伸不開,繼用上方合芍藥甘草湯,服藥3劑,果然其腳即伸。可以說,經方的療效樹立了醫者的信心,而且速效、高效,堪稱中醫的臨床指南。不能離開經典隨意發揮 北京中西醫結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馮學功:臨床應用經方,首先要探求經典,遵循經典理法。胡希恕與馮世綸教授重視八綱辨證,主張以八綱統經方。應用經方可以靈活,但決不能離開經典隨意發揮。譬如半夏厚朴湯,臨床報告的疾病譜很廣,分析此方,蘇葉、生薑行氣發表,半夏、生薑、茯苓溫化痰飲,倘若不能把握其「外邪里飲、痰氣交阻」的病機,泛泛地用之治療感覺異常或神經系統疾病,恐難以取效。 其次,要重視合方。如今臨床上絕大部分常見病、慢性病、疑難病都是寒熱虛實錯雜,屬多經的合病或並病,單一處方往往難以解決問題,怎麼辦?時方往往通過加減,而經方常常通過合方,如麻黃桂枝各半湯、柴胡桂枝湯等,當然也可以以經方合用時方。臨床曾用四妙散合桂枝茯苓丸合四逆散治療一位皰疹性銀屑病患者,表現為四肢關節紅腫疼痛,皮膚脫屑滲液,服藥一周後諸症減輕。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內科主任醫師趙進喜:對於經方的應用思路,筆者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在熟讀原文的基礎上,按照原文所論脈症選方。重複驗證原文所論脈症,往往就可取效。 2.類比聯想。如半夏瀉心湯是治療痞證的代表方,但胃脘痛也可有與痞證相同的中焦氣滯的病機,由痞證就可聯想到胃脘痛。臨床應用半夏瀉心湯治療脾胃虛弱、寒熱錯雜、濕熱中阻等所致的胃脘痛,也有療效。 3.根據證候群選方。如大柴胡湯的典型證候群為「口苦、咽干、目眩、煩躁、大便干」。臨床若見糖尿病合併高血壓病出現「口苦、咽干、目眩、煩躁、大便干」癥狀,投用大柴胡湯即可取效。 4.抓病機。每個方證背後實際都存在特定病機,故有學者提出「方機」的概念。劉渡舟教授曾治一位山西婦女,因陰冷天於河邊洗衣捶布,出現上臂腫痛,服解熱鎮痛葯無效,劉渡舟教授望其舌質紅絳、舌苔水滑,辨為溢飲,證屬飲閉其熱,投大青龍湯,一汗而愈。此即抓病機,故而出奇制勝。 5.抓主症。胡希恕教授曾提出「辨方證是辨證論治的尖端」,劉渡舟教授則進一步提出「抓主症是辨證的最高水平」。 6.重視腹診,辨識腹證。日本漢方醫家尤其重視腹診。實際上《傷寒雜病論》中關於腹診的論述已經相當系統。如「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小陷胸湯主之」,「從心下到少腹皆硬滿疼痛,不可觸近,大陷胸湯主之」等。腹診相關內容很多,辨識腹證較脈診更易掌握。
7.衷中參西,創立新方。柴胡解毒湯和苓桂茜紅湯是劉渡舟教授治療肝炎和冠心病的常用方,前者是小柴胡湯加用連翹、板藍根、白花蛇舌草等清熱解毒藥,後者是苓桂術甘湯加用茜草、紅花等活血化瘀葯,二者皆是經方借鑒現代藥理研究而創製的新方。所以,在經典理論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科研成果,也是經方運用的重要思路。
本報記者 王 寧
推薦閱讀:
※野生麻黃去節後直接使用效果顯著
※秦伯未中醫入門(二)
※中醫: 食療止咳,往往可事半功倍
※如何運用中醫「五運六氣」理論對疾病進行辨證論治?
TAG: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