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中國金融系統性風險
正視中國金融系統性風險
11月16日,中國央行發布《2011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在這份重要的政策聲明中,許多政策口徑發生了較大轉變,比如首次提出「加強系統性風險防範」。
這顯然是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評估規劃報告的一個禮貌式的正式回應。11月15日,IMF發布了首份中國金融部門評估規劃報告(FSAP)。報告警告,中國的信貸、房地產、匯率和債務問題若單獨來看,都還處於可承受範圍,但問題如果一起發作,將令國內大型銀行面臨系統性風險。
其實,關於中國金融系統是否面臨風險的問題,早已成為中國內外一個高度關注的焦點問題。從中國推動金融改革以來,宏觀金融風險的來源,基本上都源於銀行金融體系成為政府政策落實的一個附屬體系;也就是說,銀行承擔著保持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的任務,這就使得大量的金融資源無法按照市場規則來配置。正如IMF在報告中所指出,中國金融系統仍過多依賴政府的行政管理;同時還將銀行貸款利率設在遠高於存款利率的水平,從而幾乎確保了這些銀行的利潤。這樣一來,就使金融系統向國有企業嚴重傾斜,助長了過度投資並引發了資產泡沫。這種投入產出比扭曲的代價,會隨時間推移而不斷上升,並帶來宏觀金融風險。
當前威脅中國金融穩定的領域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地方債務問題;二是2008年以來銀行體系的信貸投放帶來的不良資產風險;三是房地產泡沫化問題。如果這三個問題一旦集中爆發,將帶來嚴重的金融風險,進而給中國經濟帶來具大的殺傷力。
風險集中爆發的概率不高
那麼,以中國現有的經濟實力能否承受得住?這些風險是否會在短期內集中爆發呢?這個最壞的假設確實是個挑戰,但是風險短期內集中爆發的可能性極小。因為到目前為止,對於地方融資平台的清理,監管部門早已實施,並且針對風險大幅提高了相關撥備率標準。而銀行信貸問題,則完全可以通過相關的市場操作,進行不良資產剝離,這個也早有先例。至於房地產問題,目前的政策調控正一步步刺破這個泡沫。因此,這幾個領域實際上都有相應的措施,關鍵就看政府部門如何來應對?如何去落實?
要解決上述幾大問題,幾乎都會涉及到金融體系的改革。在IMF看來,中國金融體系改革主要應該包括四個方面:首先,拓寬金融市場和服務領域,開發多元化的金融中介模式,從而促進各銀行間的健康競爭。第二,政府角色轉型,從此前利用銀行體系來實施廣泛的政府政策目標,要轉變為允許基於市場化目標來做出借貸決策。第三,擴大市場化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利用利率作為主要工具來治理信貸擴張,而非行政性措施。第四,升級金融基礎設施和法律框架,包括強化支付和清算體系,以及消費者保護和金融知識普及。
事實上,當前中國的金融改革正處於一個關鍵的攻堅階段,包括利率、匯率等方面,雖然經過前期的改革,已經明確提出了適合中國自身發展的改革路徑,但是這些政策的實施到目前並不順利,利率市場化基本上已經固化,而匯率形成機制問題,在外圍環境賭人民幣升值的情勢下,單邊升值的扭曲機制,給中國的匯率機制改革帶來很大的破壞力。近期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就明確表示,靠人民幣匯率升值解決不了經濟失衡問題,實際上就表達了明確的立場。
因此,對於IMF的長遠建議,實施金融市場化改革對於中國的金融發展是正確的;但是短期而言,那些具體的建議是荒謬的,不符合中國的現實。這一點,從近期IMF總裁拉加德在中國訪問時所暗示的,「如果經濟增長放緩,中國有必要放鬆貨幣政策以促進經濟增長」有異曲同工之處,對該組織評估建議背後所暗藏的利益動機應該認清。
對於中國金融市場化改革,應該如中國央行所回應的那樣,在明確改革方向的同時,具體推進改革步驟時,應根據中國實際情況保持靈活性。周小川行長明確指出:「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穩步推進,金融宏觀調控從偏重運用數量型工具向更多運用價格型工具轉變。人民銀行不斷加強利率工具的使用,根據宏觀經濟和物價走勢的變化,及時調整存貸款基準利率以影響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水平,發揮利率槓桿調節總需求的重要作用」。
推薦閱讀:
※回儒――伊斯蘭教中國化的正道
※中國爭奪黃金定價權祭出連環計:航母級香港金蓄勢待發|黃金|黃金定價權|香港金
※被愛情測試淹沒的選項(中國青年報 2005-12-18)
※中國料理
※中國的少數民族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