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生物易錯題
第一部分
1.線粒體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原核細胞沒有線粒體與葉綠體,因此不能進行有氧呼吸與光合作用。
(×)解析:有氧呼吸場所是真核細胞的細胞質基質和線粒體,原核細胞的細胞質基質中;光合作用是真核細胞的葉綠體進行、藍藻等原核細胞的光合片層上進行,光合片層上含有葉綠素和藻藍素可以進行光合作用。能不能進行某種反應,不是因為具有不具有某種細胞器,而是因為具有不具有那種特定的反應酶。
2.水綿、藍藻、黑藻都屬於自養型的原核生物。
(×)解析:水綿是一低等藻類植物,含有帶狀葉綠體,可以進行光合作用。衣藻也是低等植物可進行光合作用。藍藻包括藍球藻、念珠藻、髮菜及顫球藻,含有葉綠素和藻藍素,是地球上最早的進行光合作用的生物。黑藻是高等被子植物,含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
3.胰島素、抗體、淋巴因子都能在一定條件下與雙縮脲試劑發生紫色反應。
(√)解析:胰島素、抗體、淋巴因子都是蛋白質。
4.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都只含有一個氨基與一個羧基,並且連接在同一個碳原子上;每一條肽鏈至少含有一個遊離的氨基與一個遊離的羧基。
(×)解析:一個氨基酸至少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
5.具有細胞結構的生物,其細胞中通常同時含有DNA與RNA,並且其遺傳物質都是DNA。(√)解析:細胞生物的遺傳特質都是DNA,病毒的遺傳物質是DNA或RNA,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都是DNA,少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RNA,故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6.澱粉、半乳糖以及糖原的元素組成都是相同的。
(√)解析:糖類組成元素都是C、H、O。
7.水不僅是細胞代謝所需的原料,也是細胞代謝的產物,如有氧呼吸、蛋白質與DNA的合成過程中都有水的生成。
(√)解析:有氧呼吸中水既參與,又生成。氨基酸在核糖體上脫水縮合生成水,DNA與RNA生成過程中兩個核苷酸連接也生成水。
8.具有一定的流動性是細胞膜的功能特性,這一特性與細胞間的融合、細胞的變形運動以及胞吞胞吐等生理活動密切相關。
(×)解析:細胞膜的功能特性是選擇透過性,結構特性是具有一定的流動性。細胞膜的流動性與細胞間的融合、細胞的變形運動以及胞吞、胞吐等生理活動有密切的聯繫。
9.細胞膜、線粒體、葉綠體、溶酶體、液泡、細胞核、內質網與高爾基體等都是膜結構的細胞器。
(×)解析:細胞膜、細胞核屬於細胞結構但不屬於細胞器,屬於細胞結構。
10.染色質與染色體是細胞中同一物質在不同時期呈現的兩種不同形態。
(√)解析:染色質與染色體是細胞中同種物質,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質,在細胞分裂間期呈染色質的絲狀,在細胞分裂期呈棒狀的染色體狀態。
11.當外界溶液濃度大於細胞液濃度時,該細胞沒有發生質壁分離,則該細胞一定是死細胞。(×)解析:對於一成熟活植物細胞來說,當外界溶液濃度略大於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具有質壁分離的趨勢但未發生質壁分離。對於動物細胞來說,由於無細胞壁,雖外界溶液濃度遠大於細胞液濃度時,也不會發生質壁分離。
12.如果用單層磷脂分子構成的脂球體來包裹某種藥物,則該藥物應該屬於脂溶性的。
(√)解析:單層磷脂分子向外為親水性頭部,向內為脂質,既然能和藥物共存,藥物必為脂溶性。
13.在做溫度影響酶的活性的實驗中,若某兩支試管的反應速率相同,在其他條件均相同的的環境溫度也條件下,可判斷這兩支試管的所處溫度一定是相同的。
(×)解析:在溫度影響酶活性的曲線上有兩個不同的溫度即高於適宜與低於適宜溫度各有一點對於酶的活性的影響是相同的。
14.如果以澱粉為底物,以澱粉酶為催化劑探究溫度影響酶活性的實驗,則酶促反應的速率既可以通過碘液檢測澱粉的分解速率,也可以通過斐林試劑檢測澱粉水解產物的生成速率。(×)解析:探究溫度對於澱粉酶活性影響實驗中,可以通過碘液檢測澱粉的分解速率,但不能通過斐林試劑檢測澱粉水解產物的生成速率,因為斐林試劑需要煮沸的條件,對結果有影響。
15.競爭性抑製劑與非競爭性抑製劑均會影響酶促反應的速率,競爭性抑製劑會與底物競爭酶的活性部位,非競爭性抑製劑則是與酶活性部位以外部位結合而改變活性部位的結構,使酶活性下降。據此可判斷,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隨著底物濃度的增加,抑制作用越來越弱的是加入的競爭性抑製劑。(√)
16.ATP在細胞內含量並不高,活細胞都能產生ATP,也都會消耗ATP。
(√)解析:ATP在細胞內含量較少,但ATP轉化速率很快,由於代謝,活細胞都能產生ATP,也都會消耗ATP
17.在有氧呼吸過程的第三個階段,[H]與O2結合生成水,在無氧呼吸過程中,則沒有此過程。據此,是否有[H]的產生,可以作為判斷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依據。
(×)解析:在有氧呼吸過程的第三個階段,[H]與O2結合生成水,在無氧呼吸過程中,產生了[H]但是[H]不與O2結合生成水,而是還原C3H4O3,生成乳酸或C2H5OH及CO2。
18.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時,不能用澄清的石灰水來檢測CO2的產生,但可以用重鉻酸鉀來檢測乙醇。
(×)解析: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時,用澄清的石灰水的混濁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藍的變色來檢測CO2的產生,可以用橙色的重鉻酸鉀在酸性條件與乙醇發生化學反應變成灰綠色來檢驗乙醇。
19.植物細胞光合作用的光反應在類囊體膜上進行,暗反應(碳反應)在葉綠體基質中進行;呼吸作用的第一階段在線粒體基質中進行,第二、三階段在線粒體內膜上進行。
(×)解析:光合作用的光反應發生在葉綠體的類囊體膜上,暗反應發生在葉綠體基質中;有氧呼吸第一階段發生在細胞質基質中,二、三階段發生線粒體基質及內膜上。
20.測得某油料作物的種子萌發時產生的CO2與消耗的O2的體積相等,則該萌發種子在測定條件下的呼吸作用方式是有氧呼吸。
(×)解析:油料種子主要成分是脂肪,脂肪如果徹底氧化分解產生的CO2體積比消耗的O2的體積少,而產生的CO2與消耗的O2的體積相等,說明分解過程有無氧呼吸,如消耗底物可能為葡萄糖時也可能產生的CO2與消耗的O2的體積相等。
21.在光合作用的相關實驗中,可以通過測定綠色植物在光照條件下CO2的吸收量、O2釋放量以及有機物的積累量來體現植物實際光合作用的強度。
(×)解析:光合作用實驗中實際測得數據為凈光合作用速率。實際光合作用速率不能實際測得,只能通過計算得到,實際光合作用速率=凈光合作用速率+呼吸速率。
22.給植物施用有機肥,不僅能為植物提供生命活動所需的無機鹽,還能為植物生命活動提供CO2與能量。
(×)解析:植物不能吸收環境中的有機物,植物的能量來自光合作用吸收的光能。
23.在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的增加與DNA數量的增加不可能發生在細胞周期的同一個時期;DNA數目的減半與染色體數目的減半可以發生在細胞周期的同一時期。
(√)解析:細胞分裂中染色體數目增加和減半分別發生在著絲分點斷裂時和細胞分成兩個子細胞時,而DNA數目增加及減半時分別發生在間期DNA複製時和細胞分成兩個子細胞時。
24.在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中期都會出現赤道板,但只有在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末期才會出現細胞板。
(×)解析:赤道板是一個位置,不是一個真正的結構,所以不能出現赤道板。
25.一個處於細胞周期中的細胞,如果鹼基T與U被大量利用,則該細胞不可能處於細胞周期的分裂期。
(√)解析:細胞周期中如果鹼基T與U被大量利用,說明細胞正處在細胞分裂間期,分裂期不可能大量利用T。
26.某一處於有絲分裂中期的細胞中,如果有一染色體上的兩條染色單體的基因不相同,如分別為A與a,則該細胞在分裂過程中很可能發生了基因突變。
(√)解析:有絲分裂中兩條姐妹染色單體上的基因正常情況下是相同的,如果不同則發生了基因突變。減數分裂中如果兩條姐妹染色單體上的基因不同,則發生基因突變或交叉互換。
27.某正常分裂中的細胞如果含有兩條Y染色體,則該細胞一定不可能是初級精母細胞。
(√)解析:正常XY型雄性個體的細胞中如果出現兩條Y染色體,說明染色體複製後並著絲點斷裂,那此時可能是有絲分裂的後期或減數第二次分裂的後期。
28.細胞分化是基因選擇性表達的結果;細胞的癌變是基因突變的結果;細胞的凋亡是細胞生存環境惡化的結果。
(×)解析:細胞的凋亡是細胞中基因程序性表達的結果,是自殺。而細胞壞死是細胞生存環境惡化的結果。
29.胚胎幹細胞具有分化成各種組織器官的能力,這說明了胚胎幹細胞的全能性。
(√)解析:由於胚胎幹細胞具有全能性,在適當條件下,胚胎幹細胞可被誘導分化為多種細胞、組織、器官。
30.對於呼吸作用來說,有H2O生成一定是有氧呼吸,有CO2生成一定不是乳酸發酵。有酒精生成的呼吸一定有無氧呼吸,動物細胞無氧呼吸一定不會產生酒精。
(√)解析:有氧呼吸產物是H2O與CO2。無氧呼吸的產物是乳酸或酒精、CO2。
31.主動運輸一定需要載體、消耗能量,需要載體的運輸一定是主動運輸。
(×)解析:主動運輸的過程需要載體並消耗能量,而協助擴散需要載體但不消耗能量。葡萄糖進入大多數組織細胞是協助擴散,而進入小腸絨毛細胞及腎小管上皮細胞是主動運輸。
32.利用U形管做滲透作用實驗(U形管中間用半透膜隔開)時,當管的兩側液面不再變化時,U形管兩側溶液的濃度一定相等。
(×)解析:U形管做滲透作用實驗(U形管中間用半透膜隔開)時,由於膜兩側溶液開始存在著濃度差,所在最終平衡時與滲透壓及重力均有關係。
33.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質,酶的催化作用既可發生在細胞內,也可以發生在細胞外。
(×)解析: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質或RNA。酶的催化作用既可發生在細胞內,也可以發生在細胞外。
34.植物細胞含有細胞壁,但不一定含有中央大液泡與葉綠體;動物細胞含有中心體,但不一定含有線粒體。
(√)解析:植物細胞含有細胞壁,根細胞無葉綠體,分生區細胞小的分散的液泡。動物細胞含有中心體,哺乳動物的成熟紅細胞、蛔蟲細胞中無線粒體。
35.根據胰島素基因製作的基因探針,僅有胰島B細胞中的DNA與RNA能與之形成雜交分子,而其他細胞中只有DNA能與之形成雜交分子。
(√)解析:胰島素基因製作的探針只能檢測相應的胰島素基因或胰島素基因合成的RNA,胰島素基因各個細胞中均存在,而其生成的RNA只有胰島B細胞中才有。
36.多細胞生物個體的衰老與細胞的衰老過程密切相關,個體衰老過程是組成個體的細胞的衰老過程,但未衰老的個體中也有細胞的衰老。
(√)解析:個體衰老是多數細胞衰老導致個體衰老,未成熟個體中也有細胞的衰老。
37.將植物細胞的原生質體置於高濃度的蔗糖溶液中,該原生質體將會發生質壁分離現象。(×)解析:植物細胞的原生質體沒有細胞壁,將其放在高濃度的蔗糖溶液中不能發生質壁分離現象。
38.基因型為AaBb的個體測交,後代表現型比例為3:1或1:2:1,則該遺傳可以是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
(√)解析:若A(a)、B(b)兩對等位基因連鎖或基因型中只要存在顯性控制基因則為顯性性狀時,AaBb的個體測交可表現為3:1,若雙顯、單顯、雙隱分別決定了三種表現型則為1∶2∶1。
39.基因型為AaBb的個體自交,後代出現3:1的比例,則這兩對基因的遺傳一定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錯。解析:A(a)、B(b)兩對等位基因連鎖時,兩位等位基因位於一對同源染色體上,遵循基因的分離定律;若兩對等基因位於兩對不同的同源染體上,基因型中只要存在顯性控制基因則為顯性性狀時,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兩種情況AaBb的個體測交可表現為3:1。
40.一對等位基因(Aa)如果位於XY的同源區段,則這對基因控制的性狀在後代中的表現與性別無關。
(×)解析:如果XaYA×XaXa婚配,則後代中所有男性都是顯性,所有的女性都隱性。
41.某一對等位基因(Aa)如果只位於X染色體上,Y上無相應的等位基因,則該性狀的遺傳不遵循孟德爾的分離定律。
(×)解析:人類色盲基因只位於X上,它的遺傳遵循基因的分離定律。同時由於伴性遺傳有關。
42.若含X染色體的隱性基因的雄配子具有致死效果,則自然界中找不到該隱性性狀的雌性個體,但可以有雄性隱性性狀個體的存在。
(√)解析:由於含X染色體的隱性基因的雄配子具有致死效果,所以自然界中無含X的隱性雄配子,則自然界中就不會出現該隱性性狀的雌性個體。
43.某一處於分裂後期的細胞,同源染色體正在分別移向兩極,同時細胞質也在進行均等的分配,則該細胞一定是初級精母細胞。
(√)解析:同源染色體分離細胞的後期且細胞質均等分配,則一定是初級精母細胞的分裂,初級卵母細胞細胞質不均等分配,次級精母及次級卵母細胞分裂不出現同源染色體分離。
44.基因型為AaBb的一個精原細胞,產生了2個AB、2個ab的配子,則這兩對等位基因一定不位於兩對同源染色體上。
(×)解析:基因型為AaBb的一個精原細胞,產生了2個AB、2個ab的配子,兩對等位基因可能位於一對同源染色體上,也可能位於兩對同源染色體上。
45.一對表現正常的夫婦,生下了一個患病的女孩,則該致病基因一定是隱性且位於常染色體上。
(√)解析:正常夫婦生患病女孩,屬於無中生有現象,有病女孩一定是常染色體隱性且aa,而不可能是性染色體隱性。如果是性染色體上隱性,則只能是男孩子有病。
46.按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兩對相對性狀的純合體雜交得F1,F1自交得F2,則F2中表現型與親本表現型不同的個體所佔的理論比為6/16。
(×)解析:相對性狀兩純合體(兩對等位基因分別位於兩對不同的同源染色體上)雜交,F2中表現型與親本表現型不同的個體所佔的理論比為6/16或10/16。分AABB×aabb與AAbb×aaBB兩種情況。
47.一個基因型為AaXbY的果蠅,產生了一個AaaXb的精子,則與此同時產生的另三個精子的基因型為AXb、Y、Y。
(√)解析:減數分裂中若姐妹染色單體未發生分離,產生了一個aa的精子,則與此精子同時產生的精細胞無a。若一個精細胞中為Aaa,則另三個精細胞中只有一個細胞含有A。
48.一對表現正常的夫婦,生了一個XbXbY(色盲)的兒子。如果異常的原因是夫婦中的一方減數分裂產生配子時發生了一次差錯之故,則這次差錯一定發生在父方減數第一次分裂的過程中。
(×)解析:表現正常的夫婦,生了一個XbXbY(色盲)的兒子,一次差錯只能母方在產生卵細胞時出現差錯,姐妹染色單體XbXb未分離,而進入了同一個卵細胞中。
49.在減數分裂過程中,細胞中核DNA與染色體數目之比為2的時期包括G2期、減數第一次分裂時期、減數第二次分裂的前期與中期。
(√)解析:減數分裂過程DNA:染色體=2:1的時期有:G2期、減數第一次分裂時期、減數第二次分裂的前期與中期,減數第二分裂後期、精細胞(卵細胞)、G1期比例為1:1.
50.基因型同為Aa的雌雄個體,產生的含A的精子與含a的卵細胞的數目之比為1:1。(×)
解析:同種生物基因型同為Aa的雌雄個體,精子數目遠大於卵細胞數目。如人類。
51.某二倍體生物在細胞分裂後期含有10條染色體,則該細胞一定處於減數第一次分裂的後期。
(×)解析:二倍體(2n)生物在細胞分裂後期含有10條染色體,可能是減數第一次分裂後期或減數第二次分裂後期,但不能是有絲分裂後期。
52.基因型為AABB的個體,在減數分裂過程中發生了某種變化,使得一條染色體的兩條染色單體上的基因為Aa,則在減數分裂過程中發生的這種變化可能是基因突變,也可能是同源染色體的交叉互換。
(×)解析:不可能是同源染色體的交叉互換,只能是基因突變,因為交叉互換不可能出現a基因。
53.在正常情況下,同時含有2條X染色體的細胞一定不可能出現在雄性個體中。
(×)解析:雄性個體精原細胞進行減數分裂時,第二次分裂後期會出現兩個X染色體。
54.一對表現型正常的夫婦,妻子的父母都表現正常,但妻子的妹妹是白化病患者;丈夫的母親是患者。則這對夫婦生育一個白化病男孩的概率是1/12;若他們的第一胎生了一個白化病的男孩,則他們再生一個患白化病的男孩的概率是1/8。
(√)
55.DNA不是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但一切細胞生物的遺傳物質都是DNA。
(√)解析:細胞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非細胞生物(病毒)的遺傳物質是DNA或RNA.
56.在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中,R型與加熱殺死的S型菌混合產生了S型,其生理基礎是發生了基因重組。
(√)解析:S型菌的DNA分子與R型菌的DNA發生了基因重組而造成。
57.在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中,同位素標記是一種基本的技術。在侵染實驗前首先要獲得同時含有32P與35S標記的噬菌體。
(×)解析: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中,利用同位素標記法為明顯觀察到是DNA還是蛋白質的作用,分別用32P或35S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未標記的細菌。
58.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不僅直接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也直接證明了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
(×)解析: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能直接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由於蛋白質沒有進入到細菌中去,所以不能直接證明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
59.解旋酶、DNA聚合酶、DNA連接酶、限制性內切酶都能作用於DNA分子,它們的作用部位都是相同的。
(×)解析:解旋酶、DNA聚合酶、DNA連接酶、限制性內切酶都能作用於DNA分子;解旋酶作用於氫鍵,DNA聚合酶、DNA連接酶、限制性內切酶都作用於磷酸二脂鍵。
60.一條DNA與RNA的雜交分子,其DNA單鏈含A、T、G、C4種鹼基,則該雜交分子中共含有核苷酸8種,鹼基5種;在非人為控制條件下,該雜交分子一定是在轉錄的過程中形成的。
(×)解析:DNA與RNA的雜交分子,可以轉錄,也可以逆轉錄過程;DNA含有四種鹼基,則該雜交分子含有8種核苷酸。
61.磷脂雙分子層是細胞膜的基本骨架;磷酸與脫氧核糖交替連接成的長鏈是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
62.每個DNA分子上的鹼基排列順序是一定的,其中蘊含了遺傳信息,從而保持了物種的遺傳特性。
(√)
63.已知某雙鏈DNA分子的一條鏈中(A+C)/(T+G)=0.25,(A+T)/(G+C)=0.25,則同樣是這兩個比例在該DNA分子的另一條鏈中的比例為4與0.25,在整個DNA分子中是1與0.25。
(√)
64.一條含有不含32P標記的雙鏈DNA分子,在含有32P的脫氧核苷酸原料中經過n次複製後,形成的DNA分子中含有32P的為2n-2。
(×)解析:不含32P標記的一雙鏈DNA分子,在含有32P的脫氧核苷酸原料中經過n次複製後,形成的DNA分子中含有32P的2n個,每個DNA分子都含有32P。含31P的DNA為2個。
65.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基因對性狀的決定都是通過基因控制結構蛋白的合成實現的。
(×)解析:基因對性狀的決定有兩種情況,一是通過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分子結構進而控制性狀,另一情況是通過控制合成酶,而控制代謝進而控制性狀。
66.基因突變不一定導致性狀的改變;導致性狀改變的基因突變不一定能遺傳給子代。
(√)解析:生殖細胞突變可遺傳,體細胞突變不遺傳。
67.人體細胞中的某基因的鹼基對數為N,則由其轉錄成的mRNA的鹼基數等於N,由其翻譯形成的多肽的氨基酸數目等於N/3。
(×)解析:由於真核基因中存在著非編碼區和內含子,所以由某基因轉錄來的mRNA的鹼基數小於N;由於終止密碼子翻譯來的多肽的氨基酸數小於N/3。
68.轉運RNA與mRNA的基本單位相同,但前者是雙鏈,後者是單鏈,且轉運RNA是由三個鹼基組成的。
(×)解析:轉運RNA與mRNA的基本單位都是核糖核苷酸,前者是三葉草狀,由單鏈互補配對形成雙鏈狀態,後者是單鏈,但轉運RNA有許多個鹼基。
69.某細胞中,一條還未完成轉錄的mRNA已有核糖體與之結合,並翻譯合成蛋白質,則該細胞一定不可能是真核細胞。
(√)解析:真核細胞轉錄與翻譯是不同時間與空間,一條還未完成轉錄的mRNA已有核糖體與之結合,並翻譯合成蛋白質,那肯定不在真核細胞中。
70.鹼基間的互補配對現象可能發生在染色體、核糖體、細胞核、線粒體、葉綠體等結構中。(√)
71.人體的不同細胞中,mRNA存在特異性差異,但tRNA則沒有特異性差異。
(√)
72.生物的表現型是由基因型決定的。基因型相同,表現型一定相同;表現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解析:生物的表現型是由基因型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基因型相同,表現型不一定相同,表現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73.一種氨基酸有多種密碼子,一種密碼子也可以決定不同的氨基酸。
(×)解析:一種氨基酸可以有多種密碼子決定,但一種密碼子只能決定一種氨基酸
74.基因突變會產生新的基因,新的基因是原有基因的等位基因;基因重組不產生新的基因,但會形成新的基因型。
(√)
75.基因重組是生物變異的主要來源;基因突變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
(√)
76.六倍體小麥通過花藥離體培養培育成的個體是三倍體
(×)解析:六倍體小麥通過花藥離體培養培育成的個體是單倍體,三倍體是受精卵發育來的個體。
77.單倍體細胞中只含有一個染色體組,因此都是高度不育的;多倍體是否可育取決於細胞中染色體組數是否成雙,如果染色體組數是偶數可育,如果是奇數則不可育。
(×)解析:單倍體細胞可以含有一個染色體組,也可以含有多個染色體組。單倍體高度不育。多倍體是否可育取決於是否於細胞中是否有同源染色體,減數分裂聯會是否正常,若同源染色體為2的倍數,則可育。
78.在減數分裂過程中,無論是同源染色體還是非同源染色體間都可能發生部分的交叉互換,這種交換屬於基因重組。
(×)解析: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發生交叉互換屬於基因重組。而非同源染色體發生部分的交叉互換屬於染色體結構變異。
79.在調查人類某種遺傳病的發病率及該遺傳病的遺傳方式時,選擇的調查對象都應該包括隨機取樣的所有個體。
(×)解析:調查遺傳病的遺傳方式需要觀察分析該病家系圖。
80.遺傳病往往表現為先天性和家族性,但先天性疾病與家族性疾病並不都是遺傳病。(√)
81.在遺傳學的研究中,利用自交、測交、雜交等方法都能用來判斷基因的顯隱性。
(×)解析:在遺傳學的研究中,利用自交、雜交可以判斷顯隱性,而測交不能判斷顯隱性
82.讓高桿抗病(DDTT)與矮桿不抗病(ddtt)的小麥雜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可從F2開始,選擇矮桿抗病的類型連續自交,從後代中篩選出純種的矮桿抗病品種。類似地,用白色長毛(AABB)與黑色短毛(aabb)的兔進行雜交得到F1,F1雌雄個體相互交配得F2,從F2開始,在每一代中選擇黑色長毛(aaB-)雌雄兔進行交配,選擇出純種的黑色長毛兔新品種。
(×)解析:小麥屬於雌雄同體植物可進行連續自交選擇純合體,兔子如果選擇純合體,應讓F2中黑色長毛(aaB-)兔與異性黑短(aabb)雜交,只要後代不出現短毛兔,那F2代中的黑色長毛兔就是純合體。
83.雜交育種與轉基因育種依據的遺傳學原理是基因重組;誘變育種依據的原理是基因突變;單倍體育種與多倍體育種依據的原理是染色體變異。(√)
84.紫花植株與白花植株雜交,F1均為紫花,F1自交後代出現性狀分離,且紫花與白花的分離比是9:7。據此推測,兩個白花植株雜交,後代一定都是白花的。
(×)解析:具題意可知,兩種顏色花性狀由兩種位於不同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符合自由組合定律,紫花為A B ,白花A bb、aaB 、aabb等白花自交後代不一定都是白花。
85.果蠅X染色體的部分缺失可能會導致純合致死效應,這種效應可能是完全致死的,也可能是部分致死的。一隻雄果蠅由於輻射而導致產生的精子中的X染色體均是有缺失的。現將該雄果蠅與正常雌果蠅雜交得到F1,F1雌雄果蠅相互交配得F2,F2中雌雄果蠅的比例為2:1。由此可推知,這種X染色體的缺失具有完全致死效應。
(√)
86.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不僅能解釋生物進化的原因,也能很好地解釋生物界的適應性與多樣性,但不能解釋遺傳與變異的本質,且對進化的解釋僅限於個體水平。
(√)
87.種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單位,也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
88.一個符合遺傳平衡的群體,無論是自交還是相互交配,其基因頻率及基因型頻率都不再發生改變。
(×)解析:符合遺傳平衡的群體自交基因頻率不變但基因型頻率改變;
89.現代進化理論認為,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
(√)
90.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生殖隔離的形成必須要有地理隔離,地理隔離必然導致生殖隔離。
(×)解析: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生殖隔離的形成往往先經過長期地理隔離,然後達到生殖隔離後就形成不同的物種。但物種的形成不一定經過地理隔離。地理隔離也不一定形成生殖隔離。
91.進化過程一定伴隨著基因頻率的改變。
(√)解析:生物的進化過程就是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的過程。進化一定發生基因頻率,但是基因頻率的改變不一定生物進化。
92.突變、基因重組、自然選擇都會直接導致基因頻率的改變。
(×)解析:突變與自然選擇會直接導致基因頻率的改變,但基因重組如AaBb 自交,各個基因的頻率並沒有發生改變,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就會導致基因頻率的改變。
93.長期使用農藥後,害蟲會產生很強的抗藥性,這種抗藥性的產生是因為農藥誘導害蟲產生了抗藥性突變之故。
(×)解析:自然選擇學說認為,生物群體著存在著兩種變異即抗藥性個體和不抗藥性個體,農藥選擇導致抗藥性個體適應環境並保存下來,通過遺傳將這種適應性變異保留並加強。
94.某校學生(男女各半)中,有紅綠色盲患者3.5%(均為男生),色盲攜帶者佔5%,則該校學生中的色盲基因頻率為5.67%。
(√)
95.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但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種群的基因頻率會發生定向的改變,從而使生物向著一定的方向進化。
(√)
96.一對黑毛豚鼠,生了5隻小豚鼠,其中3隻是白色的,兩隻是黑色的,據此可判斷,豚鼠毛色的遺傳不遵循孟德爾分離定律。
(×)解析:孟德爾基因分離定律認為某種性狀的個體自交,後代出現性狀分離,顯性性狀與隱性性狀的分離比接近3:1,後代數目越多越近於3:1。
97.孟德爾利用豌豆作為實驗材料,通過測交的方法對遺傳現象提出了合理的解釋,然後通過自交等方面進行了證明。
(×)解析:孟德爾利用豌豆作為實驗材料,通過相對性狀的兩親本雜交,然後子一代自交的方法對遺傳現象提出了合理的解釋,然後通過測交對實驗理論解釋進行了證明。
98.把培養在輕氮(14N)中的大腸桿菌,轉移到含有重氮(15N)的培養基中培養,細胞分裂一次後,再放回14N的培養基中培養,細胞又分裂一次,此時大腸桿菌細胞中的DNA是1/2輕氮型,1/2中間型。
(√)
99.真核細胞中DNA的複製與RNA的轉錄分別發生在細胞核和細胞質中。
(×)解析:真核細胞中DNA的複製與RNA轉錄都主要發生在細胞核中。
100.中心法則揭示了自然界中真核生物與原核生物遺傳信息的傳遞與表達過程。在一個正在分裂的大腸桿菌細胞中,既有DNA的複製,又有轉錄與翻譯過程(√);
第二部分
101.內環境中含有多種成分,激素、抗體、淋巴因子、血漿蛋白、葡萄糖、尿素等都是內環境的成分。(√)
解析:細胞外液是內環境,含有的成分分為營養物質、代謝廢物、氣體和信號物質。營養物質分主要有水、無機鹽、蛋白質及葡萄糖等。代謝廢物主要有尿素、尿酸等。氣體主要氧氣、二氧化碳等。信號物質主要有激素、神經遞質等。注意血紅蛋白是紅細胞內蛋白質,不屬於血漿。
102.神經遞質與突觸後膜受體的結合,各種激素與激素受體的結合,抗體與抗原的作用都發生在內環境中。(×)
解析:神經遞質與突觸後膜受體結合發生在突觸後膜上,蛋白質類激素與激素受體結合發生細胞膜上,而固醇類激素與受體結合過程發生在細胞內,抗體與抗原結合發生在內環境中。
103.人體飢餓時,血液流經肝臟後,血糖的含量會升高;血液流經胰島後,血糖的含量會減少。(√)
解析:飢餓時血液流經肝臟後,肝糖原分解後升高血糖;血液流經胰島後,因利用消耗血糖含量下降,但是胰高血糖素濃度上升。
104.紅細胞的內環境是血漿;毛細血管壁細胞的內環境是血漿與組織液;毛細淋巴管壁細胞的內環境是淋巴與血漿。(×)
解析:紅細胞生活在血漿中,毛細胞血管壁細胞向里接觸血漿,向外接觸組織液。毛細胞淋巴管壁細胞里接觸淋巴,外接觸組織液。
105.人體內環境的穩態是在神經調節、體液調節與免疫調節下由各器官、系統協調作用下實現的。(√)
解析:人體內環境的穩態是正常機通過調節作用(神經調節、體液調節、免疫調節),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叫做穩態。
106.反射是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反射弧是由五個基本環節構成的。(√)
解析:反射是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反射弧由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及效應器組成。
107.一個由傳入與傳出兩種神經元組成的反射弧中只含有一個突觸結構。(×)
解析:兩個神經元間的聯繫也不只是通過一個突觸而是有很多的突觸聯繫,傳出神經纖維末端那麼多的神經末梢當然不只是形成一個突觸。
108.神經元接受刺激產生興奮或抑制的生理基礎是Na+的內流或陰離子(Cl-)的內流。(√)解析:浙教材中提到,神經遞質分興奮性神經遞質與抑制性遞質,興奮性遞質作用於突觸膜上Na+的通道,讓Na+內流,產生動作電位,所以突觸後膜興奮。而抑制性遞質作用於突觸後膜上的(Cl-)的通道,使(Cl-)內流,加大靜息電位,突觸後膜不發生動作電位。
109.在完成反射活動的過程中,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方向是雙向的,而在突觸的傳遞方向是單向的。(×)
解析:在完成反射活動的過程中,由於興奮是在感受器產生的故在整個傳入神經纖維上的傳導方向是單向的,由感受器傳入神經纖維的樹突末梢傳到細胞體再通過軸突末端傳到中間神經元,而在突觸的傳遞方向是單向的。
110.激素調節有三個特點:一是微量高效;二是通過體液的運輸;三是作用於靶器官、靶細胞。(√)
111.所有的活細胞都能產生酶,但只有內分泌腺的細胞會合成激素。(×)
解析:所有的活細胞都進行代謝即都能產生酶,內分泌腺細胞及一些神經分泌細胞分泌激素,如下丘腦的神經分泌細胞。
112.細胞產生的激素、淋巴因子以及神經遞質等都屬於信號分子,在細胞間起到傳遞信息的作用。(√)
113.在飲水不足、體內失水過多或吃的食物過鹹的情況下,人體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會增加。(√)
114.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的靶細胞是垂體,促甲狀腺激素的靶細胞是甲狀腺,甲狀腺激素的靶細胞是全身各處的組織細胞,包括垂體與下丘腦。(√)
115.激素間的作用包括協同與拮抗作用,促甲狀腺激素與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甲狀腺激素間的關係屬於協同關係;胰島素與胰高血糖素間具有拮抗作用。(×)
解析:甲狀腺激素作用是促進新隊代謝和生長發育,而促甲狀腺素的作用是促進甲狀腺合成分泌甲狀腺激素,促甲狀腺素激素釋放激素是促進垂體合成分泌促甲狀腺激素,三者不是協同作用。胰島素與胰高血糖素間具有拮抗作用。
116.下丘腦是內分泌腺調節的樞紐,也是血糖調節、體溫調節以及水鹽平衡調節的中樞。(√)
117.特異性免疫是人體的第三道防線,是在後天獲得的,對特定的病原體起作用。(√)
118.具有對抗原特異性識別的細胞包括T細胞、B細胞、效應T細胞、記憶細胞以及漿細胞(效應B細胞)等。(×)解析:漿細胞不直接識別抗原,表面不具有相應的受體。
119.淋巴因子只在體液免疫中起作用,在細胞免疫中不起作用。(×)
解析:淋巴因子及促進B細胞及記憶B細胞分化為效應B細胞,產生大量抗體,增強體液免疫;同時促進效應T細胞,識別靶細胞,使靶細胞裂解。
120.抗原具有異物性,即抗原都是進入機體的外來物質,自身的物質不能作為抗原。(×)
解析:抗原具有異物性,外來進入機體的物質及自身變異的細胞如癌細胞都可以成為為抗原。
121.植物生長素能促進植物生長是通過促進細胞的分裂與生長實現的;生長素的作用具有雙重性,即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
解析:植物生長素的作用是促進細胞伸長生長,而不能促進細胞分裂。在一定濃度範圍內,促進生長,超過一定範圍(即過高濃度),抑制生長。
122.頂端優勢現象、根的向地生長、莖的背地生長都說明了生長素作用的雙重性。(×)
解析:莖的背地生長都是促進作用,不能說明生長素作用的雙重性。
123.不同種類的植物對生長素的敏感性不同,同一種植物的不同器官對生長素的敏感性也不同。(√)
124.植物生長素在胚芽鞘尖端部位的運輸會受光與重力的影響而橫向運輸,但在尖端下面的一段只能是極性運輸,即只能從形態學的上端向形態學的下端運輸,這種運輸是需要能量的主動運輸。(√)
125.兩種不同濃度的生長素溶液都不具有促進植物細胞生長的作用,其原因一定是其中的一種溶液濃度過高,另一種溶液濃度過低。(×)
解析:根據生長素促進植物細胞生長的作用曲線可知兩種不同的濃度生長素也可具有相同的促進生長作用。
126.生長素、細胞分裂素和赤霉素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促進作用,屬於植物生長的促進劑;脫落酸與乙烯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抑制作用,屬於生長抑製劑。(√)
127.無論是植物激素還是動物激素,對生長體的影響都不是孤立地起作用的,而是多種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調節。(√)
128.種群密度是種群的最基本的數量特徵,出生率與死亡率、遷入與遷出,直接影響種群密度;年齡組成預示著種群未來的發展趨勢。(√)
129.用標誌重捕法調查某動物的種群密度時,由於被標記動物經過一次捕捉,被再次重捕的概率減小,由此將會導致被調查的種群的數量較實際值偏小。(×)
解析:標誌重捕法調查某動物種群密度時,如果被標記動物經過一次捕捉,被再次重捕的概率減小,由此將會導致被調查的種群的數量較實際值偏大。
130.用血球計數板計數某酵母菌樣品中的酵母菌數量。血球計數板的計數室由25×16=400個小室組成,容納的液體總體積是0.1mm3。某同學操作時將1ml酵母菌樣品加入99ml無菌水中稀釋,然後利用血球計數板觀察計數。如果該同學觀察到血球計數板計數的5個中格80個小室中共有酵母菌48個,則估算1ml樣品中有酵母菌2400000000個。(√)
131.在種群的S型增長曲線中,達到1/2K值時種群的增長速率最快,達到K值時種群的增長速率為0。(√)
132.一座高山從山腳向山頂依次分布著闊葉林、針葉林、灌木林、草甸等群落,這是群落的垂直分布。(×)
解析:一座高山從山腳向山頂依次分布著不同的自然地帶這是由於不同海拔溫度不同造成的,這種現象不屬於群落的垂直分布,群落的垂直結構是同一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層現象。
133.一個森林中的所有動物與植物構成了這個森林的生物群落。(×)
解析:一個森林中的所有生物包括植物、動物及微生物構成了這個森林的生物群落。
134.食物鏈與食物網是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就是沿著這種渠道進行的。(√)
135.在生態系統中,生產者由自養型生物構成,一定位於第一營養級。(√)
136.在捕食食物鏈中,食物鏈的起點總是生產者,佔據最高營養級的是不被其他動物捕食的動物。(√)
137.食物鏈縱橫交錯形成的複雜營養關係就是食物網。食物網的複雜程度取決於該生態系統中生物的數量。(×)
解析:一個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的種類及數量越多,該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食物鏈及食物網越複雜,自動調節能力越強,穩定性越高。
138.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是從生產者固定太陽能開始的,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就是該生態系統生產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陽能。(√)
139.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越多,食物網越複雜,生態系統的恢復力穩定性也就越強。(×)
解析:一個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越多即種類及數量越多,食物網越複雜,抵抗穩定性越高,恢復力穩定性越弱。
140.發展生態農業,實現物質與能量的循環利用,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一項合理措施。(×)
解析:發展生態農業,實現物質的多級循環再生和能量的多級利用,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一項合措施。
141.對任何一個自然生態系統而言,物質可以被生物群落反覆利用而不依賴於系統外的供應,但能量是逐級遞減的,且是單向流動不循環的,必須從系統外獲得。(×)
解析:物質反覆循環利用是指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之間,而不是一個生物群落中各成分之間反覆循環利用。
142.負反饋在生態系統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態系統自我調節的基礎。(√)
143.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主要包括全球氣候變暖、水資源短缺、臭氧層破壞、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樣性銳減等。(√)
144.生物多樣性有著三個方面的價值。對人類有食用、藥用和工業原料等實際意義以及對生態系統的重要調節功能屬於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
解析:對生態系統的重要調節功能屬於生物多樣性的間接使用價值。
145.保護生物多樣性,必須做到禁止開發和利用,如禁止森林砍伐,保護森林;保護海洋生物,必須禁止亂捕亂撈。(×)
解析:保護生物多樣性,要在合理利用的基礎上加強保護,對於瀕臨滅絕物種,要禁止開發和利用,如禁止森林砍伐.
146.在一條食物鏈中,由低營養級到高營養級推算,前一營養級比後一營養級含量一定多的指標是「能量」,而「數量」可能出現反例。(√)
147.對於捕食鏈來說,第一營養級一定是生產者,分解者一定不佔營養級,無機成分也一定不佔營養級。(√)
148.在生態系統中,生產者不一定是植物,消費者不一定是動物,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
149.生殖隔離一定導致形成新物種,不同物種一定存在生殖隔離;(√)新物種產生一定存在進化,進化一定意味著新物種的產生。(×)
解析:進化不一定就形成新物種。
150.熱帶雨林→溫帶落葉林→北方針葉林→北極苔原,動物多樣性依次減少,動物數量易變性依次加大,冬眠動物數量依次增加。(×)
解析: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從熱帶雨林→溫帶落葉林→北方針葉林→北極苔原,動物多樣性依次減少,冬眠動物數量不一定依次增加,北極動物不冬眠。
151.醋酸菌屬於原核生物,異養需氧型代謝類型,不僅能利用葡萄糖合成醋酸,還能將酒精轉化為醋酸。(√)
152.在製作葡萄酒時,在發酵過程中,每隔12個小時左右要將瓶蓋擰松一次,其目的是補充氧氣,以利於酵母菌的繁殖。(×)
解析:酵母菌發酵不需要氧氣,為無氧呼吸。
153.製作葡萄酒與醋酸時的控制溫度不相同,前者控制在30℃~35℃,後者的適宜溫度是20℃左右。(×)
解析:溫度是酵母菌生長和發酵的重要條件,18~250C最適合酵母菌進行酒精發酵,因此,需將溫度控制在其最適溫度範圍內。溫度是酵母菌生長和發酵的重要條件。20 ℃左右最適合酵母菌繁殖。因此需要將溫度控制在其最適溫度範圍內。而醋酸菌是嗜溫菌,最適生長溫度為30~35 ℃,因此要將溫度控制在30~35 ℃。
156.培養微生物的培養基中都必須含有碳源、氮源、水和無機鹽,有些微生物的培養基中還需要加入生長因子。(×)
解析:圓褐固氮菌的培養基不需要氮源。
157.牛肉膏與蛋白腖不僅能為微生物提供碳源、氮源、無機鹽,還能為微生物提供生長因子。(√)
158.消毒與滅菌的本質是相同的,但滅菌能殺死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與孢子,消毒的條件則相對溫和,一般不能殺死芽孢與孢子。(√)
159.平板培養基配製的基本流程為:計算稱量→溶化(包括瓊脂)→調節PH→倒平板→滅菌→(冷卻後)倒置平板。(×)
解析:正確順序是:計算→稱量→溶化→滅菌→倒平板
161.一個由KH2PO4、Na2HPO4、H2O、NH4HCO3配製的培養基中含有4種營養物質。(√)
162.在植物組織培養中,生長素/細胞分裂素比例高時有利於根的分化,比例低時有利於芽的分化,比例適中促進愈傷組織的形成。(√)
163.離體的植物體細胞與生殖細胞都可以作為植物組織培養的外植體,因為這些細胞都至少含有一個染色體組,具有全能性。(√)
164.愈傷組織的細胞排列整齊而緊密,且為高度液泡化、無定型狀的薄壁細胞。(×)
解析:愈傷組織的細胞排列疏鬆而無規則,是一種高度液泡化的呈無定形狀態的薄壁細胞
165.運載體是基因工程中的重要工具,能夠自我複製,含有一個或多個限制性內切酶的切點,具有某些標記基因等,是運載體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
166.用逆轉錄方法構建的cDNA文庫不具有內含子,但有啟動子與終止子。(×)
解析: cDNA是由RNA反轉錄來的,RNA是經過剪切內含子拼接而成,而啟動子則只存在於轉錄時的模板DNA起始上游,所以轉錄後的RNA中沒有,那麼RNA反轉錄來的cDNA中自然也不會有了
167.如果要將人生長激素基因導入大腸桿菌,應從cDNA文庫中獲取目的基因,或用人工化學合成的方法獲取。(√)
解析:內含子在原核生物中不能被識別。
168.用限制性內切酶切割得到的人胰島素基因,導入大腸桿菌細胞後不能得到有效的表達。(√)解析:含有內含子,在大腸桿菌中不能識別而在RNA中切除。
169.檢測受體細胞是否導入了目的基因,以及受體細胞中導入的目的基因是否轉錄出mRNA,可用相同的目的基因探針進行診斷。(√)
170.要獲得轉基因植物,可選用植物的體細胞作受體細胞,然後通過組織培養技術獲得;如果要獲得轉基因動物,可選用動物的體細胞作受體細胞,然後通過動物細胞培養技術獲得。(×)
解析:植物的整個細胞具有全能性,而動物的細胞全能性受到了限制,故轉基因動物多轉移目的基因到動物的受精卵中。
171.通過轉基因方式獲得的抗蟲棉具有永久抗蟲的能力。(×)
解析:抗蟲棉的存在導致昆蟲抗蟲基因發生改變,而抗性增加,使抗蟲棉不再抗蟲,使抗性降低。
172.用相同的限制性內切酶切割DNA留下的粘性末端是一定相同的;用不同的限制性內切酶切割DNA留下的粘性末端一定是不相同的。(×)
解析:不同種的限制性內切酶可能切割得到相同的粘性末端。(見江蘇卷)
173.在動物細胞培養與植物組織培養中,都需要對培養基滅菌,還都需要用到CO2培養箱。(×)
解析:植物組織培養不需要放入CO2培養箱,而動物的細胞培養是由95%的空氣再加5%的CO2組成,CO2起到調節PH作用。
174.在植物組織培養的過程中,脫分化階段不需要光照,再分化階段需要給予光照的條件。(√)解析:由於光會阻礙組織的脫分化,所以脫分化培養階段應避光培養,在無光的條件下愈傷組織長得更快。愈傷組織培養最初避光培養,後期見光培養。再分化時需照光。
175.在植物組織培養過程中,加入適量的蔗糖不僅可以為細胞提供能源物質,而且可以調節培養基的滲透壓。(√)
176.一個四倍體的某植物體細胞與一個二倍體的另一種植物體細胞進行雜交,如果形成的雜交細胞中染色體沒有丟失,則該雜交細胞通過組織培養長成的植株屬於6倍體,而且是可育的。(√)
177.動物細胞培養與植物組織培養依據的原理都是細胞的全能性。(×)
解析:動物細胞培養是利用細胞的增殖能力,植物組織培養時應用細胞的全能型。
178.動物細胞培養中,細胞具有貼壁生長以及接觸抑制的特點,因此在培養中需要用胰蛋白酶處理貼壁的細胞並進行分瓶培養,分瓶後的培養稱為傳代培養。(√)
179.動物細胞培養中配置的培養基屬於合成培養基與液體培養基,在使用時,該培養基中還需要添加動物血清等天然成分。(√)
180.如果要通過動物細胞培養提供動物克隆的供體細胞,一般應選用10代以內的培養細胞,以保證供體細胞正常的遺傳基礎。(√)
181.誘導動物細胞融合除可以用離心、振蕩、電激等物理方法,聚乙二醇處理等化學方法外,還可以採用滅活的病毒進行處理。(√)
182.將B淋巴細胞與骨髓瘤細胞進行誘導融合,培養液中融合後的細胞即為雜交瘤細胞。(×)
解析:融合有B-B融合,瘤-瘤融合及B-瘤融合等三種方式。
183.雜交瘤細胞具有既能產生抗體又能無限增殖的特點;雜交瘤細胞產生的單抗具有特異強、靈敏度高的特點。(√)
184.製備單克隆抗體所涉及到的生物技術包括:動物細胞融合與動物細胞培養;獲得番茄—馬鈴薯種間雜種個體用到的技術包括:植物體細胞雜交與植物組織培養;獲得轉基因抗蟲棉用到的技術只是轉基因技術。
(×)解析:轉基因抗蟲棉用到轉基因技術及細胞培養技術。
185.植物產生的種子能發育成新的個體,是種子細胞全能性的體現。(×)
解析:種子發育成新的個體,屬於正常的個體發育過程。與已分化的細胞全能性無關。
186.在微生物培養中,培養基通常採用高壓蒸氣滅菌法;接種環通常通過灼燒滅菌;無菌操作台通常通過紫外線進行消毒;人的手雙手一般用化學(70%酒精)消毒。(√)
187.採用轉基因方法將人的凝血因子基因導入山羊受精卵,培育出了轉基因羊。但是人的凝血因子只存在於轉基因山羊的乳汁中。這說明,在該轉基因山羊中,只有乳腺細胞中存在人凝血因子基因,而其他細胞中不存在。(×)
解析:所有的細胞都是有轉基因受精卵發育而來,因而所有細胞都存在人凝血因子基因。
188.基因治療是指將缺陷基因誘變為正常基因;基因診斷依據的原理是DNA分子雜交;一種基因探針能夠檢測水體中的各種病毒。(×)
解析:基因治療是將正常基因導入受體細胞,並不改變原有細胞有缺陷的基因,而是正常基因表達是個體缺陷得到治療。基因診斷是用放射性同位素(如32P)、熒光分子等標記的DNA分子做探針,利用DNA分子雜交原理,鑒定被檢測標本上的遺傳信息,達到檢測疾病的目的
一種基因探針只能夠檢測水體中的一種病毒。
189.通過轉基因培育抗蟲品種,利用種間關係控制害蟲的數量,利用昆蟲激素干擾昆蟲的繁殖等都屬於生物防治的範疇。(√)
190.DNA連接酶與DNA聚合酶都是催化磷酸二酯鍵的形成,但前者只催化遊離脫氧核苷酸連接到已有脫氧核苷酸鏈上,後者催化兩個DNA片段的連接。(×)
解析:DNA聚合酶催化遊離脫氧核苷酸連接到已有脫氧核苷酸鏈上,DNA連接酶催化兩個DNA片段的連接
191.通過核移植獲得的克隆動物,完全繼承了供核個體的遺傳性,因此其性狀表現只與供核個體相關,與其他個體無關。(×)
解析:核移植獲得的克隆動物由於具供細胞核個體的遺傳物質和供細胞質個體的部分遺傳物質,所以其性狀均具二者性狀。
192.在動物細胞培養中需要進行二次篩選。第一次是用選擇性培養基篩選出雜交瘤細胞;第二次是用抗原—抗體結合的原理篩選出能產生特定抗體的雜交瘤細胞。(√)
193.同一株綠色開花植物不同部分的細胞經組織培養獲得的愈傷組織細胞基因都是相同的。(×)解析:同一株綠色開花植物的體細胞和花粉細胞組織培養得到的愈傷組織細胞基因就不相同。
194.將愈傷組織包埋在人工種皮中,就形成了人工種子。人工種皮需要具有透氣與透水等特點。(×)
解析:人工種子必須將胚狀體分化出根和芽,再包上人工種皮和營養物質即成為人工種子。
195.我國古代的「無廢棄物農業」,從生態學上看是遵循了物質循環再生原理。(√)
196.在探究影響酶催化活性的實驗中,溫度、PH、底物濃度及酶濃度都屬於實驗中的自變數。(×)
解析:在探究影響酶催化活性的實驗中,如探究溫度對於酶催化活性的影響,則其它PH、底物濃度及酶濃度都屬於無關變數,無關變數相同且適宜。
197.在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實驗中,將培養液一組進行煮沸並冷卻處理,另一組不作煮沸處理。煮沸培養液的目的是進行實驗自變數的控制。
(√)解析:煮沸主要是為了除去氧氣。本題自變數主要是氧氣的有無。
198.光圈、放大倍數都會影響顯微鏡視野的明亮程度:光圈越大,放大倍數越小,則視野越亮。(√)
199.在觀察植物根尖有絲分裂的實驗中,如果能清晰觀察到分散的細胞,但不能觀察到處於不同分裂時期的細胞,則導致這種結果的因素不包括解離與壓片。(√)
200.DNA在不同濃度的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同,DNA也不溶於酒精,據此可用不同濃度的NaCl溶液以及酒精來分離提純DNA;(√) DNA與雙縮脲試劑在水浴加熱的條件下會產生藍色的顏色反應,據此可用雙縮脲試劑來鑒定DNA。(×)
解析:DNA與二苯胺試劑在水浴加熱的條件下會產生藍色的顏色反應,據此可用二苯胺試劑來鑒定DNA,蛋白質與雙縮脲試劑反應生成紫色反應。
第三部分
1、低氧條件下,有機物消耗少是因為有氧呼吸受抑制。(錯)
解析:有機物消耗少,可能是溫度過低造成。
2、用平板劃線法純化菌種必須用選擇性培養基(錯)
解析:該種接種方法只是兩種接種方法之一,只要在固體培養基上便可,與培養基的功能無關。而選擇性培養基是按培養基的功能劃分的,與接種方法無關。
3、進行菌種的擴大培養和獲得產品時,需要選擇固體或液體培養基(錯)
解析:前者屬於固體培養基,後者屬於液體培養基。
4、小鼠因減數分裂過程呢過中染色體未正常分離,產生一個不含性染色體的配子,性染色體一定是在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時為分離(錯)
解析:減數分裂導致配子個別染色體數目的增減,有兩個可能原因,其一是件數第一次分裂後期,有一對同源染色體(如:性染色體)沒分離;其二是,減數第二次分裂後期,有一對姐妹染色單體沒分開。
5、一個精原細胞減數第一次分裂一定產生兩種類型的精子(錯)
解析:一個精原細胞減數第一次分裂產生兩個次級精母細胞。可能兩種如AaBb分裂,也可以一種如AABB的分裂。
6、減數分裂中染色體數目減半是由於減數第一次分裂(對)
解析:減數分裂的特點:染色體複製一次(間期)染色體數目減半(減數第一次分裂)細胞連續分裂兩次,形成四個子細胞。在減數第一次分裂過程中,重點是同源染色體聯會(四分體)該時期可能出現交叉互換;同源染色體分離,該期導致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該期導致位於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減數第二次分裂主要是非同源染色體的姐妹染色體單體分開變為染色體。
7、若人成熟的神經細胞細胞核中DNA含量是a,則初級精母細胞、次級精母細胞、口腔上皮細胞、精細胞的核DNA含量分別是2a、a、a、0.5a。(對)
8、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相比,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的概率增加(錯)
解析:基因突變由於不定向性,減數、有絲都可發生,基因重組只發生在減數分裂。
9、人體減數第二次分裂後期細胞內的染色體數與減數第一次分裂後期的染色體數相等(對)
解析:減數第一次分裂染色體數目與體細胞相比是一樣的,減數第二次分裂染色體數目減半,但是,在減數第二次分裂,由於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變為染色體,使染色體數目暫時加倍,導致其數目與減數第一次分裂一樣。
10、二倍體生物減數第一次分裂後期、減數第二次分裂後期、有絲分裂後期中都是兩個染色體組(錯)
解析:減數第一、第二次分裂均有兩個染色體組,有絲後期含四個染色體組。
11、分裂期細胞不進行DNA複製和蛋白質合成(錯)
解析:分裂期不進行DNA複製,但進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
12、凋亡細胞內基因的表達都下降,酶活性減弱。(錯)
解析:細胞凋亡是基因程序性表達的結果,也就是基因選擇性表達的結果;酶的活性減弱是細胞衰老的特徵。
13、癌變細胞內酶活性降低等導致細胞代謝減緩(錯)
解析:癌變的細胞代謝增加,一般酶活性增強。
14、所有生物的細胞只要活著,都要進行細胞呼吸(對)
解析:細胞只要活著,就需要消耗能量,所以只要活著就要呼吸。
15、細胞呼吸的本質是有機物氧化分解、釋放能量(對)
16、有氧呼吸第一階段在細胞質基質完成。物質變化為1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的丙酮酸,產生少量的【H】,並且釋放少量的能量。(對)
17、氧氣是影響細胞呼吸的主要環境因素,氧氣濃度為零時,無氧呼吸最強,有氧呼吸速率為零。(對)
18、提取葉綠體中的色素時需加入二氧化硅有助於研磨的充分,加入碳酸鈣可防止研磨中色素破壞。(對)
解析:色素提取過程加入二氧化硅目的:使研磨的速度快且研磨充分;加入碳酸鈣的目的是中和細胞液,保護色素被破壞,加入有機溶劑的目的是提取色素。
19、對綠色植物來說,黑暗中只有呼吸作用;在光下只有光合作用(錯)
解析:光下既可進行呼吸作用,又可進行光合作用。
20、硝化細菌也能夠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類,只是利用的能量為化學能,所以同綠色植物均屬於自養生物,是生態系統的生產者(對)
21、植物細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和果膠、細胞板出現時高爾基體活躍、赤道板在光學顯微鏡下清晰可見(錯)
解析:赤道板是實際不存在的,人為規定的。
22、有絲分裂間期,經DNA複製和蛋白質合成後,染色體數目加倍(錯)
解析:有絲分裂間期,DNA分子增加一倍,染色單體增加一倍,染色體數目未變。
23、細菌是原核生物,沒有染色體,所以只能通過無絲分裂增殖(錯)
解析:真核細胞的增值方式是有絲分裂、減數分裂、無絲分裂。原核細胞是二分裂。
24、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相比最主要的特點是沒有核膜包圍的典型的細胞核,也沒有各種細胞器(錯)
解析:他們共有的細胞器為核糖體。
25、卵細胞體積較大有利於和周圍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為胚胎早期發育提供所需養料(錯)
解析:細胞體積不能無限長大的原因之一是,細胞體積越大,表面積與體積之比越小,越不利於物質交換;原因之二是,細胞代謝主要受細胞核DNA控制,細胞體積過大,細胞核DNA控制不了那麼大空間的代謝。卵細胞體積較大,有利於受精卵在早期胚胎髮育時營養的提供。
26、只有小分子物質和離子能通過協助擴散和自由擴散進入細胞(錯)
解析:離子等物質屬於主動運輸。
27、自養生物是指能夠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的生物(錯)
解析:比如還有化能自養型生物。
28、小鼠骨髓瘤細胞和雜交瘤細胞的染色體數目均可呈周期性變化(對)
解析:兩種細胞具有無限增殖的特點,具有細胞周期,所以染色體數目可以呈現周期性變化。
29、基因治療是指對有缺陷的細胞進行修復(X)
解析:基因治療是將正常的基因導入有缺陷的細胞,正常基因與有缺陷的基因共存,而不是修復。
30、植物體細胞雜交技術的目的是獲得融合的原生質體。(錯)
解析:植物體細胞雜交技術概念:就是將不同種植物體細胞,在一定條件下融合成雜種細胞,並把雜種細胞培育成新的植物體的技術。
31、染色體只存在於真核生物細胞中,質粒指存在原核生物細胞中(錯)
解析:質粒存在於微生物細胞中,而微生物細胞不一定是原核細胞,如酵母菌是真核細胞,但是具有質粒。
32、大腸桿菌主要在擬核區轉錄信使RNA,乳酸桿菌在細胞質基質產生乳酸,衣藻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是葉綠體。(對)
33、培養病毒時,可選用高溫滅菌的細胞培養液(錯)
解析:高溫滅菌後,細胞完全死亡,而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細胞中才能生存。
36、在配製好的植物培養基,常常需要添加植物激素,這樣有利於外植體啟動細胞分裂形成愈傷組織(對)
37、細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體感染的細胞的清除,是通過細胞凋亡完成的。(對)
解析:在成熟的生物體內,細胞的自我更新、被病原體感染的細胞的清除,也是通過細胞凋亡完成的。細胞凋亡對於多細胞生物體完成正常的發育,維持內環境的穩定,以及抵禦外界各種因素的干擾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38、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是F1自交產生的F2出現性狀分離(錯)
解析:基因分離實質: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是位於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後期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離而分離。
39、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減數分裂時,等位基因分離的同時,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錯)
解析:位於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後期,隨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而組合。
40、一株月季不同部位的細胞培養獲得的植株基因型完全相同(錯)
解析:月季是綠色開花植物。對於一個有性生殖的生物體而言,研究其細胞的遺傳物質時,一定要考慮其身體上有不在分裂的體細胞,有已經形成的生殖細胞(精子和卵子)還有正在細胞周期中的細胞。
41、人工誘導多倍體時,秋水仙素作用於有絲分裂的間期(錯)
解析:秋水仙素的作用機理是抑制紡錘絲的形成,而紡錘絲形成於前期,所以該藥物作用於細胞分裂的前期。抑制細胞分裂的藥物,如治療癌症的藥物,需要抑制DNA的複製,那就作用與細胞分裂的間期。
42、神經遞質和呼吸酶可以產生於同一個動物細胞(對)
43、協助擴散體現了膜的選擇透過性(對)
44、質壁分離的「質」是指原生質層(對)
解析:藍藻是原核生物,衣藻是真核生物,所以藍藻沒有線粒體。衣藻有線粒體。
45、活細胞都能產生酶,但不一定產生激素(對)
46、、光和效率最高的溫室頂棚顏色應是紅色或藍色(錯)
解析:類胡蘿蔔素主要吸收藍紫光,葉綠素主要吸收紅光,色素幾乎不吸收綠光。但是,其他顏色的光還可以吸收,溫室大棚,在自然環境下,陽光的光照強度是自然的穩定度,如果利用白色薄膜,各種顏色的光都有,所以白色頂棚更有利於提高光和效率。
47、顯性性狀在群體中所佔比例一定比隱性性狀所佔比例大(錯)
解析:某種性狀在群體中所佔比例的大小,取決於控制該性狀的基因頻率大小,而該基因的頻率大小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與環境的選擇有關,所以,哪種性狀在群體中所佔比例大小與顯隱性無關,而是選擇的結果。
48、、基因突變一定會導致遺傳信息的改變(對)
解析:基因突變一定會導致遺傳信息改變,但是,性狀不一定改變。
49、一個染色體組內一定不含同源染色體(對)
50、在「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實驗中,持續觀察,視野中的細胞將分裂成兩個子細胞。(錯)
解析:製成裝片時,細胞已死,不可能再分裂。
51、骨髓移植是治療白血病的有效方法之一,最主要的原因是移植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可在患者體內增殖、分化成多種細胞並分泌抗體。(錯)
解析:骨髓造血幹細胞可以分化成各種血細胞和T細胞以及B細胞,T細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可以增殖分化成T細胞和記憶細胞,T細胞和效應T細胞可以分泌抗體。B細胞在抗原刺激下,可以增殖分化成記憶細胞和漿細胞,漿細胞可以分泌抗體,而骨髓造血幹細胞不能分泌抗體。
52、對某細胞進行檢測,結果為:無氧氣消耗和二氧化碳釋放,以此判斷該細胞已死亡(錯)
解析:光合作用等於呼吸作用時,以及動物進行無氧呼吸時,均可能出現無氧氣消耗和二氧化碳釋放。
53、質粒和線粒體是既有核酸又有外膜的細胞結構。(錯)
解析:質粒使微生物體內的環狀DNA。
54、大腸桿菌在擬核區轉錄信使RNA,乳酸桿菌在細胞質基質產生乳酸,衣藻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是葉綠體,酵母菌的高爾基體負責合成蛋白質(錯)
解析:酵母菌體內合成蛋白質的場所為核糖體。
55、骨骼肌細胞的細胞膜上有協助葡萄糖跨膜運輸的載體(對)
56、無氧呼吸與有氧呼吸釋放二氧化碳的總量代表有機物的消耗量。(錯)
57、正常細胞相互接觸後,就會停止運動和增殖,即有接觸抑制現象。而癌細胞無接觸抑制現象,在培養條件下可生長成多層細胞。(對)
58、某正常分裂中的細胞如果含有兩條Y染色體,則該細胞一定不可能是初級精母細胞(對)
59、①鑒定一隻白羊是否是純種 ②在一對相對性狀中區分顯隱性 ③不斷提高小麥抗病品種的純合度 ④ 檢驗雜種F基因型。一次解決的方法是:測交、雜交、自交、測交。
(對)
60、基因型AaBbCc(獨立遺傳即符合自由組合定律遺傳)的多個雌雄個體,產生的精子和卵細胞基因型的種類數之比為2:1、(錯)解析:為1:1.
61、某植物的基因型為AaBb,如果該植物的性別決定方式屬於XY性,且A和a位於性染色體上,則不能確定該株植物一定是雌性個體。(正確)
解析:A和a可能位於XY的同源區段。
62、XY型染色體同源區段的基因遺傳等同於常染色體上基因遺傳(錯)
解析:XY型染色體同源區段的基因遺傳和常染色體遺傳方式相同,同時又與性別相關聯。
63、伴性遺傳只和性別有關,不遵循基因分離定律(錯)
解析:既遵循遺傳定律又與性別相關聯。
64、胚胎早期發育所需營養物質是受精卵細胞從環境中吸收的(錯)
解析:與生殖方式(胎生或卵生)不同而差異。
65、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對於維持每種生物前後代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的恆定,對於遺傳和變異,都是十分重要的(對)
66、只有確定相關基因在X染色體上時,寫 基因型時才能帶著X、Y,如果色盲XbY,相關基因不在X染色體上,寫基因型時不能帶著X、Y,如男白化病aa。(錯)
解析:男白化aaXY.
67、根據胰島素基因製作的基因探針,僅有胰島B細胞中的DNA與RNA能與之形成雜交分子,而其他細胞中只有DNA能與之形成雜交分子。(對)
解析:只有胰島b細胞存在胰島基因的選擇性表達,形成mRNA.
68、多細胞生物個體的衰老與細胞衰老過程密切相關,個體衰老過程是組成個體的細胞衰老過程,但未衰老的個體中也有細胞的衰老。(對)
69、環境改變使生物產生適應性的變化(錯)
70、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對)
71、突變和基因重組的不定向的(對)
72、自然選擇使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並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對)
73、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和隔離是物種形成的三個基本環節(錯)
解析: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和隔離是物種形成的三個基本環節
74、生物進化的過程實際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共同進化的過程,進化導致生物多樣性(對)
75、在一個人體的神經細胞中,只有轉錄與翻譯過程,沒有DNA的複製過程。(×)
解析:人體神經系統發育成熟後便不再分裂即不再進行DNA複製,則此時人體的神經細胞屬於完全分化的細胞,細胞內只有轉錄與翻譯過程,沒有DNA複製過程。
推薦閱讀:
※如何提高透皮吸收率?
※為什麼狼孩可以說狼話,人類從小養的貓狗不會說人話?
※俄羅斯西伯利亞融化的凍土釋放的炭疽桿菌會對人類造成大規模威脅嗎?
※【純理論向】母親A和兒子B生下女兒C,那麼C算是A的克隆嗎?
※生物史上最大的騙局!還在課本里騙了我們幾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