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結婚不再置辦的四樣另類嫁妝
圖片配文:我們結婚啦! 不久前,俄羅斯之聲廣播電台播出了這麼一則消息,「2013年生的寶寶聰明,天才多」—— 俄羅斯一名學者花了10年時間,收集和研究了近2萬名天才人士的檔案,發現了「天才」出生的規律:父母基因對孩子不會產生特別的影響,天才就像莊稼一樣,產量總是不均衡出現,有的年份豐收,而有的年份則歉收,也有「大小年」。 天才的「產量」取決於很多因素,首先取決於太陽運轉位置和活動強度,聰明孩子通常誕生在太陽活動比較弱的時期,一般在太陽11年活動周期的首尾階段。另外,北半球出生的天才多,越往北天才越多;冬天誕生的聰明嬰兒數量要比夏天多。 這名俄羅斯學者最後得出結論,要想生一個聰明寶寶很簡單,只要選擇太陽活動周期的首尾階段、到更寒冷的國家去生兒育女就有可能孕育天才。2013年,正是太陽活動最弱的周期。 有想法的姑娘趕緊準備嫁妝,趕上2013天才寶寶誕生的「大年」吧。 說到嫁妝,這裡面的故事就多了。 「嫁妝」,即娘家嫁女兒時送的財物,又稱「妝奩」、「奩具」、「嫁資」,這是至今都在流行的出嫁習俗。那麼,古代什麼時候嫁女兒要陪嫁妝的?從史料來看,陪送嫁妝的風俗,至遲在春秋時期已出現。《左傳·哀公十一年》記載,「轅頗為司徒,賦封田以嫁公女」。當時,魯國大夫轅頗擔任相當於今國家土地資源部部長的司徒一職,對封邑內的土地徵收賦稅,用來作為魯哀公女兒的嫁資。 不只諸侯嫁女有嫁妝,當時民間也亦然。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國風》中,有一首反映衛風的詩歌《氓》,裡面便提到了衛國女子出嫁時的情形:「以爾車來,以我賄遷」。這是女子對其未婚夫說的,大概意思是,你駕著馬車快來吧,我帶著嫁妝嫁到你家去。
圖:古代抬嫁妝用的轎子 隨後的戰國時期,嫁女要陪送嫁妝已成普遍的社會風尚。從考古發現來看,那時的嫁妝還很豐富。如1986年在湖北荊門包山發現的一座戰國楚墓中,出土了許多珍貴的文物,其中有一隻「彩繪出行圖夾紵胎漆奩」格外人注意。經考證,這隻漆奩是迄今發現的最早一隻女性梳妝用品。奩蓋壁上繪有一幅出行圖:整幅畫面由26個人物、2輛驂乘、2輛駢車、9隻大雁、2隻狗、1隻豬構成,另有襯托場景的5棵大樹,所反映的內容便應該是當時女子出嫁場景。 豬、狗是那個時代很重要的家庭財富,用之陪嫁女兒也屬重要財物了。大雁則是當時新郎到新娘家迎親時必帶禮物,即所謂「執雁作贄」,也叫「奠雁」。 在古代,能當嫁妝的東西不少,除了家庭日常生活用品外,房子、土地、生產工具都可以當嫁妝。清人徐珂《清牧類鈔·婚姻類》記錄了一條當時黑龍江陪嫁風俗,當地有錢人家置辦的嫁妝,一般有「鞋四十隻、衣三十襲,包金首飾兩事」,另外「洗衣盆、手巾、胰子」什麼的,也都列入清單。 從史料來看,古代嫁妝的類別和現代差別並不大,但古代還有幾樣特殊嫁妝,在現代已見不到了,不會再置辦—— 一是陪小老婆。 春秋戰國時期,貴族嫁女都會讓女兒的侍婢,即後來所說的「丫環」一起陪嫁,早期還會讓妹妹跟著,一起嫁過去。這些陪嫁女子,大概是丈夫最喜歡的「嫁妝」了,往往照收不誤,納為媵妾,這「媵妾」就是俗話說的小老婆。
圖:現代 影視作品中的各等古代丫環 陪嫁丫環的風俗,在古代頗為流行。成書於東晉年間的《華陽國志》中有這麼一個記載:孔珪的兩個兒子所娶的媳婦都是富家女,陪嫁來的侍婢便有七八個。一直到清代,陪嫁丫環的現象都還很常見,如《紅樓夢》中的「鳳姐」王熙鳳,她出嫁時丫環平兒便陪嫁進了賈府,後被丈夫賈璉納為妾。 二是陪喪服。 其實,把女子當嫁妝並沒有什麼稀奇,一夫多妾是古代家庭的正常結構,真正另類是把凶服、棺材這些與喜慶氣氛格格不入的不祥之物當嫁妝。 據《餘姚六倉志·風俗》記載,在過去浙江寧波慈溪一帶,嫁妝中「必預備凶服」。所謂「凶服」,即辦喪事穿的縗衣麻裙,是女兒在將來公婆去世時要穿的喪服。而公婆對此「嫁妝」不僅不覺得晦氣,還很高興,覺得親家想得真周到,體貼女兒。
圖:古代媒婆(現代人飾) 三是陪棺材板 與喪服一樣另類的嫁妝,算是棺材板了。在過去廣東大埔一帶就有「陪棺材板」的婚俗。據《民國新修大埔縣誌》記載,當地嫁女「鋪排妝奩等物,多者或至新人夫婦百年後所需壽板均備。」如果不方便陪送棺材板,有的地方還會變通一下,如在過去的台灣省台北市,便有用金子打制一隻與棺材板價值相當的小金棺材當嫁妝的現象。 四是陪性知識 古代還有一種特殊的嫁妝,比陪送棺材板更另類,它便是「壓箱底」。這個可能不少讀者都聽說過,所謂「壓箱底」就是以性生活內容的夫妻作愛模型,因為屬於個人隱私,兼具辟邪作用,常放在箱子最下面,不常出示,故名。「壓箱底」實際是古代性文化的一部分,類似的還有「嫁妝畫」,這比壓箱底更直觀,再傻的人看後都知道怎麼過夫妻生活。
圖:明代「壓箱底」 到了明清時期,「厚嫁」之風未見減弱,嫁妝的檔次卻更為明顯。當時流行的叫法叫「X抬」,那時沒有現代的汽車運輸,嫁妝都是人工抬到婆家的,故有此說,這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結婚流行「48條腿」、「三轉一響」是一個意思。 在明清時期的京城,比較富裕的人家給女兒置辦的嫁妝,一般是二十四抬、三十六抬、四十八抬,而富豪家則多至百餘抬;普通人家多在十六抬、二十抬,至於窮人家便沒「抬」了,僱人用肩扛過去即行。 因為「厚嫁」和重聘禮,古代好多窮人家的女兒因此無法及時出嫁,兒子娶不起老婆的現象也很常見。如在清代,即便在「康乾盛世」,都有不少女子因為置辦不起嫁妝而無法出嫁,甚至一些皇族宗室女也這樣。 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有奏摺便稱,有41位宗室女因貧不能出嫁。康熙皇帝看到後,便恩賜每人銀百兩,供其置辦嫁妝。乾隆皇帝也曾就此下旨,賜給家境貧窮的宗室女「銀一百二十兩以為妝費」…… 有人說,現代男女結婚既煩又難,男方要掏空父親的腰包買方買車,女方也要花很多金錢和精力用來置辦嫁妝。從上述來看啊,古人結婚比現代有講究,但對家庭經濟條件不好者而言,也頗不容易!
推薦閱讀:
※如何根據生辰八字選結婚吉日
※家居環境結婚相片風水大解密
※最准結婚日!十二生肖的你何時結婚最旺大運
※「花痴」找個帥哥結婚沒什麼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