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張海峰調和肝脾法的經驗

著名中醫專家張海峰教授,擅長治療內科病證,對脾胃學說造詣很深。我們隨先師學習期間,對其運用調和肝脾法治療各種內科疾病印象頗深。張老認為:肝脾關係非常密切,肝脾功能失調可引起很多疾病,調和肝脾是臨床常用治法,但應根據不同病因及病理變化,採用不同的具體治法。如:疏肝健脾、抑肝扶脾、補脾抑肝、健脾養肝等。下面介紹張老調和肝脾法的幾個方面供同道參考。同時,也表達我們對先師的懷念之情。

  1 調和肝脾法的理論依據

  中醫認為:肝脾兩臟,木土相剋,互相協調,互相制約,在完成飲食水谷的消化吸收及氣血精微的化生輸布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張老認為:脾土屬陰,主運化,必得肝木的條達活潑、升散疏泄之性,脾氣才不會陰凝板滯,從而飲食得以正常運化。所以《素問·五臟生成篇》雲 「土得木而達之」,《臨證指南醫案》亦云「木能疏土而脾滯以行」。同時肝為剛臟,主疏泄,必賴脾氣的柔潤濡養,方不致剛強太過,而保持其條達活潑之性。故《名醫方論》云:「肝為木氣,全賴土以滋培,水以灌溉。」《杏軒醫案》亦云:「無土之處則無木生。」所以,在生理狀態下,肝脾之間保持一種木克土、土滋木的動態平衡,兩者互相依賴.互相制約。如果某種病因破壞了這種平衡,則出現肝脾不和,或肝旺脾虛,或肝脾兩虛而出現諸多病症,治療方法即調和肝脾。所以說.調和肝脾法,其實是一種恢復肝脾的生理平衡關係的治療方法。

  2 調和肝脾法的適應證

  如果因感受外邪、飲食不節、情志失調或勞倦過度等,破壞了肝脾之間的動態平衡,則發生病理變化。張老認為:肝氣鬱結,則疏泄不及,而導致脾土陰凝板滯,不能正常運化水谷,此即木郁乘土或木郁土中;急躁易怒,肝氣橫逆,易乘脾土,或飲食不節,脾胃受傷,招致肝木來乘,而導致肝旺脾虛,久則土敗木賊;脾虛日久,氣血生化無源,血不足以養肝,肝木失去脾土的滋培,而肝木枯萎,最終導致肝脾兩虛。因肝脾失調,臨床可見諸多病證,如:吞酸嘈雜、胸滿噎膈、胃痛呃逆、反胃嘔血、泄瀉下利、黃疸鼓脹、腹痛轉筋、眩暈驚悸、疳積慢脾風、經水不調、帶下等等,這些都是調和肝脾法的適應證。  歷代醫著所論甚多,茲列幾家以資佐證。《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云:「木郁之發,民病胃脘當心而痛。」《景岳全書》云:「遇怒便作泄瀉者,為肝木克土,脾氣受傷。」《傷寒指掌》云:「木郁不舒,下克脾土則變為熱利下重。」《醫學廣筆記》亦云:「婦女憂思傷脾,多患赤白帶,皆由風木郁於土中而然。」《溫熱經緯》有「肝木橫肆,脾氣傷殘,土敗而色外越之黃痿」的論述。

  3 調和肝脾法的臨床應用

  3.1 疏肝健脾法 此法適用於因憂思日久而致肝氣鬱結,疏泄不及,脾土陰凝板滯的木郁土中之證,以逍遙散為代表方,其他如柴胡疏肝散、四逆散、越鞠丸等也可選用。

  病案舉例:江某,女,39歲,1987年10月就診。因不滿意自己的工作環境,終日憂悶不樂,形體略胖,近1周來,感胃脘脹痛,痛連兩脅,食欲不振,胸悶太息,大便不爽,四肢欠溫,睡眠不安,月經滯後。在某醫院經B超檢查發現:膽囊結石並膽囊炎,服「消炎利膽片」、「黃連素片」等無效,望其舌苔薄白,脈兩關偏弦。辨證屬肝鬱脾虛之證,治以疏肝健脾,逍遙散加減:柴胡10g,赤白芍各10g,當歸10g,鬱金12g,雲茯苓12g,焦白朮12g,生薑3片,薄荷3g,雞內金10g,炙甘草6g。服7劑,葯後胃脘脹痛減輕,食慾稍增,再守上方7劑,胃痛基本消失,食慾好轉,月經正常。

  按:患者病起於憂鬱,為情志所傷。憂思日久,致肝氣鬱結,肝氣疏泄不及,則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即張老所說的脾土陰凝板滯。治療應疏肝為主,健脾為輔,藥用辛甘,辛以疏肝,甘以健脾,即《素問·藏氣法時論》云:「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3.2 抑肝扶脾法 此法適用於因急躁易怒而致肝氣橫逆乘脾,脾胃受傷的肝木乘土之證,以劉草窗的痛瀉要方為代表方。

  病案舉例:寇某,男28歲,幹部,1985年5月就診。患慢性結腸炎2年,形態壯實,腹瀉反覆發作,發則腹痛腸鳴,痛則欲便,便則痛減,便中夾有白凍,日二三次或五六次,飲食如常,精神尚好。舌苔薄白,脈弦見於右關。曾做大便培養,未見致病細菌生長,曾服土霉素、氯黴素等葯,初有效,後無效。證屬肝木乘土,治以抑木扶土。痛瀉要方加味:炒白芍24g,防風15g,陳皮10g,焦白朮6g,六月霜20g。5劑瀉止痛除,白凍見減,繼服10劑,白凍全除,別無所苦,隨訪1年未見複發。

  按:患者形態壯實,飲食如常,精神尚好,知脾胃未虛。然腹痛腹瀉,瀉後痛減,右關脈弦,知肝木偏旺,久則乘克脾土。《金匱要略》云:「見肝之病,知肝傳脾。」治療應抑肝為主,扶脾為輔,藥用酸甘,酸以斂肝,甘以補脾。即《素問·藏氣法時論》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酸瀉之。」痛瀉要方一般被認為是扶土抑木的方劑,而張老認為是抑木扶土,抑木為主,扶土為次,治療以肝實為主,而脾虛不甚的痛證。若以脾虛為主,導致肝氣偏旺者,非本方所宜。

  3.3 補脾抑肝法 此法適用於飲食不節而致脾胃受傷,脾胃虛弱,肝木相對偏亢的肝木乘土之證,以黃芪建中湯為代表方。

  病案舉例:黃某,女性,50歲,家庭婦女,1985年12月就診。胃痛反夏發作5年余,曾2次解黑便,經胃鏡檢查診斷為:胃潰瘍、十二指腸球炎。近日來,胃脘疼痛發作,痛時喜按,口不渴,不嘔,畏寒,面色萎黃,身體消瘦,精神疲倦,不思飲食,大便軟,無黑便,心悸,夜不安寐,舌淡苔白,脈右緩弱,左弦細。辨證屬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肝氣偏旺證,治以補土抑木。黃芪建中湯加味:黃芪30g,党參30g,炒白芍24g,桂枝10g,當歸10g,大棗10枚,炙甘草9g,飴糖60g(烊化)。服5劑後,胃痛大減,精神飲食轉佳,脈仍無力,守方再服10劑,胃痛痊癒,可從事家務勞動,原方出入調服20劑,隨訪半年余,胃痛未再複發。

  按:患者胃痛反覆發作,歷時5年余,病程較長,且痛時喜按,不思飲食,精神疲倦,身體消瘦,面色萎黃,知其脾胃虛弱久矣,脾土虛弱,則肝木易亢,疏泄太過,故見脈弦細,治療應補脾抑肝,補脾為主,抑肝為輔,藥用甘溫,佐以酸甘,甘溫補脾,酸以斂肝。即《金匱要略》「補用酸,助用焦苦,益以甘味之葯凋之」。黃芪建中湯甘溫酸合用,正好對症。張老亦喜用資生丸化裁。然飲食傷脾致脾胃虛弱,決非一日之過,所以健脾補脾亦非一時可挽回,臨證時,要有方有守,方能治癒。

  3.4 健脾養肝法 此法適用於脾虛運化失職,氣血生化無源,導致肝血不足,肝失血養的土虛木弱之證,以當歸芍藥散、歸芍六君子湯、當歸補血湯為代表方。

  病案舉例:邵某,女性,41歲,幹部。1980年11月就診。患者於1972年發現血小板減少(一般在5~6萬左右),經服「利血生」、「維生素」等西藥均少效,只好在家休假養病。來診時症見:頭昏,精神疲乏,有時昏倒,飲食不佳,大便乾結,口乾思熱飲,心悸多夢,肢體麻木,停經3個月,脈細,左更弱,舌淡紅有齒印、少苔。證屬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肝失血養。治以益氣養血、健脾補肝。方以歸芍六君子湯加味:當歸10g,炒白芍10g,紅參10g(另煎),焦白朮6g,雲苓20g,升麻6g,紅孩兒15g,黃芪20g,炙甘草6g。7劑。再診時,精神飲食轉佳,舌淡,脈細稍好,守上方,党參易紅參20g,加丹參10g,服10劑,精神飲食均好,經事已行。再以上方增減服藥月余,無不適,多次化驗檢查血小板數達9萬多,恢復工作,囑再服歸脾丸月余以鞏固療效。

  按:患者精神疲乏、飲食不好、頭昏心悸、月經不潮等為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肝失血養則見肢體麻木、停經、睡眠不好、脈細左甚。治療應健脾養肝,益氣生血。藥用甘酸偏溫,培土滋木,使脾土健運,氣血充足,肝木得以滋培。

  肝脾不和導致的病證非常多見,所以調和肝脾法是臨床常用治法。以上僅為張老常用的幾種舉隅。老師畢生致力於中醫臨床,經驗非常豐富,他使用調和肝脾法靈活多變,出神入化,決不僅限於幾個方面,有待今後進一步整理,調和肝脾法也不是簡單地將入肝脾兩髒的藥物合用於一方之中,而要認真辨別,肝脾之中,何者先病,何者為主,何者為虛,何者為實,側重氣分,側重血分,斟酌用藥。病及其他臟腑或兼夾其他邪氣者,則依法調治。


推薦閱讀:

老中醫朱南孫醫療經驗
【名醫臨證經驗】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劉茂才教授論治中風病見解
減肚子最快的方法!4個生活小竅門讓你變「腰精」!! - 愛經驗
交了昂貴的學費,換來這些腕錶保養的經驗!
檢察官視角下的毒品犯罪辦案經驗談

TAG:經驗 | 張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