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思想歷程與文學創作

魯迅,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在文化上具有偉大的建樹,為中華民族新民主主義文化開闢了正確的方向和道路,也為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奠定前進的基礎。他的不朽著作成為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豐碑。他的思想也成為中國現代精神文明的光華。他的思想、著作培育著一代又一代人才。那麼,魯迅先生又是怎樣從封建階級的逆子貳臣進到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的真正友人,繼而成長為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呢?我們從他的生平可以看出他的思想發展歷程和文學創作的必然聯繫。魯迅先生出身於沒落的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周介浮熱忠於功名,因科舉而做官,後又因科舉而入獄。魯迅因父病弟弱,身為長子,故而過早地承擔了家庭的重擔:日常的籌措,每年秋季為祖父免遭極刑而借款通關等。生活的磨鍊使青年的魯迅深切地感受到科舉制度的黑暗和官場的險惡。在新台門周宅,又親眼目睹許多周氏子弟在科舉制度下潦倒犧牲的實例。他的早年生活促成了他的思想發展方向和人生道路上選擇的突出特點:即堅決不走科舉之路和對勞動人民的深厚同情與感情聯繫。同時也形成了他前期作品冷峻、沉鬱的風格。如作品《孔乙已》就是以新台門周氏子弟為原形,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揭露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殘害和下層人物不幸的生活命運。魯迅18歲的時候,去南京求學,接受西方新思想教育,徹底與科舉道路決裂。在南京求學期間,中國歷史上爆發了戊戍變法運動。在維新思想的影響下,1904年,在他23歲的時候,他「逃異地、走異路去尋找異樣的人們」,東渡日本進行醫學救國。在日本求學期間,他始終關注著中國命運,探索著人民解放道路。此間孫中山也與歐洲來到日本進行革命宣傳活動。在孫中山的影響下,他擺脫了改良主義的影響,衝破維新思想的束縛,繼而被戊戍變法所喚醒。六君子血灑長街,百日維新的失敗,以至中日戰爭中清帝國的敗北,義和團運動的失敗,這一連串發生的現象「洗凈」了魯迅,使他徹底拋棄了科學救國的維新改良思想,並棄醫從文,決心用文藝來喚醒民眾,從事思想革命。「寄意寒星荃不祭、我以我血薦軒轅」這名著名的愛國獻身詩就是魯迅先生在這段時間寫下的。魯迅回國後立即接受進化論思想,並以它為指導形成了自己新的世界觀及社會觀、國家觀、民族、文化、人性觀等。「為了人生,並且為了改良這人生」魯迅進行小說創作,以他的作品參與民主。他用筆描寫了中國人民在大石底下壓了幾千年而被扭曲了的靈魂。並用筆對封建禮教和家庭制度進行無情揭露和深刻批判,塑造了許多病態社會不幸人們的典型形象。魯迅先生對封建禮教和家庭制度切膚之痛,刻骨之恨。作品中表現了封建禮教與家庭制度的酷刑如何摧殘人的本性、人的幸福、理想與原望。而且寫出了「執刑人」往往就是「服刑人」人的父母兄弟(死於敵手的鋒刃,不足悲苦;死於不知何來的暗器卻是悲苦:但最悲苦的是死於慈母和愛人誤進的毒藥《華蓋集雜感》),這是何等的可悲與令人痛心。如魯迅在《狂人日記》中寫到大哥要「吃」其弟,甚至也寫到母親也吃其子女。魯迅本身也受封建禮教毒害。主要表現在他與朱安女士的婚姻上。正如魯迅先生自己所說:這是母親給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能好好地供養她,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這婚姻全憑別人主張,別人撮合。把他們的一句戲言當我們百年盟約,彷彿兩口牲口聽主人的命令「咄」,你們好好住一塊兒吧」。這場不幸的婚姻給魯迅帶來寂寞,並含著凄苦的辛酸。他要用筆來促進人們覺醒,來激起反抗和鬥爭。但是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的失敗,軟弱、妥協的資產階級革命不徹底性,使魯迅跌入沉默的痛苦境地(整個中國象一個沒有窗戶的鐵屋子,人們都在裡面昏睡,有少數覺醒者則在痛苦中掙扎,他們呼喊或呻吟過,然而如入無人的荒原,沒有迴音,便又沉默了。結果將是不在沉默中爆發,便在沉默中死亡《記念劉和珍君》)。這在小說集《吶喊》、《彷徨》中有深刻反映。在《吶喊》、《彷徨》中魯迅先生沒有創造積極的形象,沒有寫人民的鬥爭生活。他寫了人們象在大石底下壓著的小草,可憐扭曲地生長,覺醒而又跌入愚昧、痛苦、麻木的深淵。其中有血淚、死亡、抑鬱、痛苦、更有憤怒。如小說《阿Q正傳》中阿Q想到的革命結果僅僅是討老婆,在同類的小D面前耍威風。魯迅先生如實地描繪了生活,創造了典型,表現了人民內心深處的痛苦、願望與理想。他是為人生,為人民,為抗爭而寫作的。他是要通過對「想反抗而又不得的描繪,來促進覺醒,來激起反抗和鬥爭,發出非改變這個現實不可的激越呼號。在1925年前,魯迅先生是以進化論為主要思想武器。在1925年期間,思想有了階級性變化。他受到革命形勢和工農革命運動發展的影響,鬥爭進化的思想和進化的社會內容都加強了,對於群眾的力量開始看重,並給予很高的評價(不是年輕的給年老的寫記念,而在這三十年中使我目睹許多青年的血,層層淤積起來,將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這樣的筆墨寫幾句文章算是從泥土中挖一個小孔,使自己延口殘喘,這是怎樣的世界呢《為了忘卻的記念》。他從血色中看出希望,烈士的鮮血和遺體激動了他的心,他不是更消沉了,也沒有恐懼,而是更加成為一名真的猛士,更加奮然前行,並積極和瞿秋白、茅盾等一些共產黨人交往。在他們的影響下,打破了原先那種對十月革命「還有些懷疑」的思想束縛。注意了解和研究起俄羅斯和蘇聯的文學藝術,特別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和無產階級文學的理論與實際,開始以階級論為主要思想武器。並就大眾文藝理論,民間文藝形式的運用和文字改革等問題上同他們取長補短,協同作戰,逐步走上馬克思主義軌道上來。1925年後,魯迅定居上海,以雜文為主要武器,作為投搶、匕首;作為感應的神經,攻守的手足,從事徹底的反帝、反封建、反國民黨大地主、大官僚統治鬥爭;從事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從事左翼文學革命的鬥爭;同國民黨反動派的文化「圍剿」進行英勇的鬥爭。並站在為後代服務,為民族育才,「希望有英才出自中國」,以振興民族這樣的高度,以階級觀點來分析對待青年。好的青年他都盡心竭力,嘔心瀝血地為之效力。他「吃的是草,擠出來是牛奶、血」。他是站在急需培養大群的新戰士的立場來發現與培養文學青年的。在培養進步的文學青年同時,自身也受他們影響著、啟發著、刺激著,並發揮自己的思想(苟活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為了忘卻的記念》)。如魯迅同馮雪峰交往過程中,就是從他那裡不斷了解黨,了解中國革命武裝鬥爭,以及民族出路、前途、社會主義革命等等問題,並憑此深化,發展自己思想。對革命青年的流血犧牲,魯迅先生不僅在作品中多次寫到這種流血犧牲,而且在理論上探討這種流血同民族的救亡圖立,人民的自由解放關係,探討他們的意義、價值和取得的效果。魯迅在最後十年時間裡,不僅要忍受病體折磨,還要躲避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為更直接、更迅速地反映社會上的日常事變,他採用雜感這各文體披荊戰鬥,生命不息,戰鬥不止。瞿秋白對魯迅先生的雜文曾站在政治的、思想的、文學的高度,給予了充分的正確肯定。「這裡有中國思想鬥爭史上的寶貴成績,而且也為著現時的戰鬥。雜感這種文體將要因為魯迅而變成文藝性的論文代名詞」。今天魯迅先生的雜文已成為中國思想史、文化史、文學史上一座罕見的寶庫。魯迅從進化論到階級論,從紳士階級的逆子貳臣進到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的真正友人,以至於戰士。他是經歷了辛亥革命以前直到現在的四分之一世紀的戰鬥,從痛苦的經驗和深刻的觀察之中,帶著寶貴的革命傳統到新的陣營里來的。他終於宣言:「原來是憎惡這熟識的本階級,毫不可惜他的潰滅,後來又由於事實的教訓,以為惟新興的無產者才有將來,卻是的確的(《二心集》序言)。魯迅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他在新文學的小說、雜感、隨筆、散文、散文詩各類體裁方面都是真正的先驅,不僅篳路藍縷,而且建樹輝煌。中華民族新文化以魯迅的方向為方向,並且以魯迅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文化的偉大先驅,他不愧為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的文化巨匠。1996.06.23於寧波
推薦閱讀:

有哪些字詞,作詩絕對不敢用?
寫作感想
鐵鍬上的鳥
賈平凹:談文學創作
人 工 智 能 文 學 創 作 簡 史

TAG:文學 | 思想 | 創作 | 魯迅 | 文學創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