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對佛教的供給與需求——經濟學解釋

佛教是一種商品系——

先要理解佛教本質上是什麼:

1。佛經有數千種,是由佛講述佛法度人成佛的歷史、價值、方法、理論。最簡明最上乘的例如《金剛經》、《壇經》、《維摩詰經》。

2。按照佛經,凡是人不論其好壞貴賤善惡,只要「持用」佛經,「如是、無住、不二、離相、無我」,「識自心,見自性」,「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圓滿成佛。並且「莫向外覓」,因為修佛的本質是操作自己和它人的心靈姿態。

3。按照佛經,人是最可珍惜的,因為人可以而且只有人可以圓滿成佛:「菩提自性,本來清凈,持用金剛經,直了成佛」;「自性本佛,離性無別佛,三世諸佛、十二部經皆由自性出,莫向外覓」,「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在自性中本自具有」。

4。按照佛經,修鍊成佛有二個條件:一條件是要轉世投胎成人,因為人這一世可能尚未修鍊圓滿,需下一世接著修鍊,這就需要積足夠的「福德」才能再當一回人;二是要乘當一回人的機會,「持用佛經,識自心,見自性」,積累足夠的「功德」,「直了成佛」。

5。福德和功德是什麼?就是生命系的有序程度。按照自組織理論,每種生命體(包括人),它都是一個序波系(高度簡併的有序物質波)搭載於有形體(熱體系)之中,以高度有序編碼驅使這有形體新陳代謝而吸納負熵,以維持序波系的有序程度,否則序波系就會由於熱力學熵不減定律而消散其有序程度直至化為塵埃。一切生命體的本質在於其有序性(可稱之為「種性」或「自性」)。修鍊就是提升這序波系的有序程度。佛這一序波系的有序程度遠遠高於人這一序波系的有序程度;人的有序程度完備於其它一切生命體;——共分三個等級,只有人能通過修鍊佛法而圓滿成佛,使其有序程度極大地提升,直到有了一個可以自我搭載的自由無限永恆美妙的佛的世界,這個佛的世界就是搭載其序波系的自勢阱。在這個自勢阱中的序波系就是佛。佛由於其有序程度極高而具有序波系之間的極強的相互作用而能顯示其奇妙功能。維持序波系有序程度的行為(結果)叫積福德(福德),提升序波系有序程度的行為(結果)叫積功德(功德)。

5。積「福德」的機制是「以平為期」:各正其位,各司其職,各盡其性,各踐其命,順勢盡性,暢通謹守,采正驅邪,補正泄邪,陰陰陽陽,族類一律,聽天由命,因地制宜,將心比心,成人之美——積「福德」操作的是自然與社會。維持(提升)自身的有序程度與維持(提升)它人的有序程度同樣地獲取福德(功德)。所以,助人(度人)與助已(度已)等價。積「功德」的機制也是「以平為期」,只不過它是以一種特殊的「平」為期:就是心態平靜——心靈姿態祥和寧凈至最低點但又陽光愉悅:客觀上積福德,主觀上不惦記,不牽掛,不算計,不情意,不爭鬥,不執著。——積「功德」操作的是自己和它人的心靈姿態。陽光寧凈的心靈上升於天堂(物類相聚於高有序程度系集),陰暗罪惡的心靈下降於地戶(物類相聚於低有序程度系集)——人的心靈姿態變異著人的心靈結構(有序程度)進而決定人的心靈在序度空間的位置和轉世輪迴的序層次。

6。因此,且只因為此,需要戒律自己的慾望,吃苦耐勞,忍辱負重,「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切記,客觀上約束自己的慾望,吃苦耐勞,忍辱負重,但主觀上不惦記,不牽掛,不算計,不情意,不爭鬥,不執著。甚至連佛法也不要執著,客觀上照佛法修鍊,主觀上不惦記,不牽掛,不算計,不情意,不爭鬥,不執著。

7。如何積「功德」呢?先要明確:第一,布施、行善、修寺、持戒等一切俗世的行為,操作社會與自然的行為,皆不是積功德,最多只是積福德;第二,「菩薩於法不說斷滅相」,「不可守空枕寂」,而應當「於相離相」,俗身正態運行於俗世,佛心「如是不二無住離相無我」;第三,處理好面對俗世積福德與面對佛界積功德的關係:面對俗世應當愉快認真地生活;面對佛界應當陽光愉悅祥和寧凈地處事:「如是不二無住離相無我」。

——如是:「如是布施,如是觀,如是見,如是信解,如是知」;

——無住:「無所住行於布施,無所住生清凈心,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無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皆得成就阿耨多羅三妙三菩提」,「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就是自己的心靈以袖手旁觀者或劇院觀眾的身份觀照自已的思想和行為、自然和社會,好比心靈之觀看形神之演戲,超脫於現實之外。在此種心靈姿態下,「自性」之佛將會(才會、必會)演進其有序程度直至功德圓滿成就一個搭載自身序波系的自由無限永恆美妙的佛的世界。如此,這一序波系不再依賴於轉世輪迴(重新搭載於一個具有新陳代謝吸納負熵功能的有形體勢阱)以避免自身序度消散。「無我」的心靈姿態是「自性」之佛吸納負熵提升自身有序程度的姿態(修鍊的姿態)。

——離相:「離一切相即見如來,於相離相,菩薩於法不說斷滅相」,「不可守空枕寂,一念絕即別外受生,是為大錯。當和光接物,持經識理」,客觀上順應自然和社會的客觀規律,主觀上不惦記,不牽掛,不算計,不情意,不爭鬥,不執著。「吃飯是修佛,睡覺是修佛,做事是修佛」,修佛操作的是自己和它人的心靈姿態。

——不二:「不增不減、不取不舍、不善不惡、不生不滅」;

——持經:「當知是經文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受持讀誦為他人解說乃至四句偈等,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即得阿耨多羅三妙三菩提」;佛經與菩提自性的關係是:佛經加持著發願修佛的菩提自性修鍊成佛,但佛經只是自性修鍊成佛的工具好比鑄造的模子:「法如筏喻」,而且,這模子在自性中也本徵具足,「迷時經(師)度,悟了自度」。

——自性:「菩提自性,本來清凈,持用《金剛經》,直了成佛,莫向外覓;自性本佛,離性無別佛,識自心,見自性,直了成佛。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在自性中本自具有,三世諸佛十二部經皆由自性出」。

——弘揚佛法:為他人解說佛法,乃至四句偈等,即「成就無邊無量功德」(功德是操作自己和它人的心靈姿態於佛法:「如是不二無住離相無我」,這樣做的結果:不發願修佛者成仙,發願修佛者成佛),且比用山一樣多的財富布施所積福德還要多多。

8。所以,千百年來,俗世各個階層的人們為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他們自認為的最高理性(轉世輪迴,功德圓滿)上,投身佛教:或作為香客,或作為居士,或作為和尚,或作為學者。而且,「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皆得成就阿耨多羅三妙三菩提」,各家佛教門派皆興旺發達——這是人類社會對「佛教」這一商品系的供需市場運行的客觀事實。一個契約模式,若能將所有契約成員的自私理性耦合成諸本金相干增值於諸利息(廣義本金-廣義利息)的運行狀態,這個契約模式就是一個人類文明模式(「文」是雜交耦合之義,「明」是生產繁衍之義)。

佛教就是這樣一個契約模式。

這是理解佛教為何得以廣為教傳播的根本所在。

推薦閱讀:

星雲法師:女性可以從四方面為人類社會做貢獻|般若講堂|星雲法師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讀後感
人類不可能永生,因為已然永生
書本不死,它的演化塑造了人類社會
人類社會應該由藝術家們來管理之續

TAG:經濟學 | 社會 | 經濟 | 人類 | 需求 | 佛教 | 人類社會 | 解釋 | 供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