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碩書法藝術賞析
吳昌碩是中國近現代交替時期出現的一位傑出的藝術大師。他的創作內容涉及書法、篆刻、人物畫、山水畫、大寫意花鳥畫等多個領域,成就卓著。吳昌碩的藝術成就對現代中國藝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構築了中國藝術發展史上的又一高峰。 吳昌碩(1844-1927),晚清著名畫家、書法家、篆刻家,為「後海派」中的代表人物,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別署倉石、蒼石,多別號,常見者有倉碩、老蒼、老缶、苦鐵、大聾等。 吳昌碩長於書法,尤善篆書,其中又尤以石鼓文的造詣最為精湛。約在光緒十二年(1885年),吳氏得到潘瘦羊所贈《石鼓文》精拓本,令他如獲至寶,心追手摹,朝暮不輟。他寫《石鼓文》近六十年,可謂得形神兼備之化境,並紮根於《石鼓文》書法,形成了格調高古而又獨特的個人風格,為書法史開拓了一條篆書大道,堪稱「石鼓篆書第一人」。 從吳昌碩的傳世作品當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他中年時,所創作篆書風格呈現多樣化。清末,習篆者多師楊沂孫、鄧石如、吳熙載、吳大等諸家,吳昌碩在初學篆書時也不例外,從他中年的一些篆書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對楊沂孫是下過一番工夫的,其書風特點是結體工整嚴謹,圓中帶方,方中有圓,婉轉流暢,藏頭護尾。此外,吳昌碩開始將金文和刻石書體融入自己的篆書創作當中。 吳昌碩除了擅長篆書外,尚工楷書。其楷書有三個主要特點:一是所書多為小楷;二是所書面貌有館閣體、鍾繇體和魏碑體;三是楷書多見於早中期。吳昌碩在20歲至50歲期間多有小楷作品,20歲左右的楷書多館閣體韻味,後其書風又參鍾繇體,遒美清秀,圓勁流暢,頗見功力。清中期以後,魏碑書法受到廣泛提倡,吳昌碩雖出生於清末,亦受此書風影響,他在作書時將魏碑糅入鍾繇體之中,使字體更顯剛勁。魏碑的學習,對吳昌碩寫石鼓字良益頗多。吳昌碩作魏碑書體僅見於早期作品當中,他到50多歲時雖然仍有小楷作品,但行書作品逐漸增多。 吳昌碩傳世的書法作品中,以篆書居多,行草次之,隸書又少於行草書。儘管隸書較少,仍可清晰地看出他的師承和發展。縱觀吳昌碩的隸書,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以早期的「齊雲館印譜」為代表,雖用篆法寫隸,但筆力稚嫩。隨著吳氏書藝日漸提高,中年以後的隸書作品中,雖亦以篆法為之,但筆力雄渾飽滿,剛柔並濟。尤其晚年所寫隸書,信筆拈來,高古之至。諸宗元在《缶廬小傳》中說道:「書則篆法獵碣而略參己意,雖隸真狂草,率以篆籀法出之。」 由於吳昌碩幾乎每畫必題,這彌補了他行草書作品相對較少的缺憾,於是題款成了研究吳昌碩行草書發展、演變的重要資料。實際上,吳昌碩早期的行書是在寫鍾繇楷書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到了中年以後,他不僅將篆隸筆法融入行草書中,而且還常將篆字直接植入行草書中,得亂頭粗服,無籟自鳴的直率之趣,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晚年所作的草書,更是筆勢奔騰,蒼勁雄渾,不拘成法,吳昌碩自謂:「強抱篆籀作狂草。」 關於吳昌碩草書的師承,世人有吳昌碩草書學王鐸和米芾之說,但關於這點,並不見吳昌碩本人有確切的記載,反倒是見有吳昌碩「草書喜學楊風子(凝式)」之語。至於吳昌碩究竟學了楊凝式的哪些作品,已不得而知了,不過從其傳世的草書作品來看,其草書與楊凝式的草書也存在著一些不同之處。總之,吳昌碩中、晚年的行、草書已很難單純地說得自哪家法門,而是自成一派。對此沙孟海先生曾說:「行草書鈍任自然,一無做作,下筆迅疾,雖尺幅小品,便自有排山倒海之勢。此法也自先生開之,先生以前似尚未見專門名家。」自此以後,趨者如流,便成宗派,齊白石等人的行書均受到吳昌碩的影響。 編輯:陳暢鳴charmingchin@163.com
推薦閱讀:
※臘八節,喝粥品書法!(附臘八節單字賞析)
※書法意境的現代關注—鄧以蟄的《書法之欣賞》
※【高級書法家
※現代80位書法高人都在這裡了!你造嗎?
※著名書法家唐卓:《中華隸書千字文》翰墨飄香 千古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