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林講座 | 第九期 齊宣王從善如流(上)
引子
悲慘時代
戰國策
第九期 齊宣王從善如流(上)
一、好德如好色
齊宣王剛剛執政時,和他老爸齊威王犯同一個毛病,流連於聲色犬馬,日日艷舞,夜夜歡歌,不理朝政。但是,齊宣王也和他老爸一樣,有一個突出的優點,就是從善如流。就在他沉溺於醇酒美人的時候,一個其貌不揚的女性喚醒了他。
這位女性,叫鍾無艷,又叫鍾無鹽。據說這位鍾無艷是古代四大丑女之一,生得駝背聳肩,嘴歪眼斜,鼻孔朝天,面色漆黑,頭髮稀疏,一位女性,又粗又肥的脖子居然突出一個大大的喉結。顏值為零,確實無顏。因此四十歲了,還是嫁不出去。但是鍾無艷儘管奇醜無比,論德行,卻是一位令人敬仰的奇女子,天下無雙。她自己也自信得很,別看我長得丑,我卻要當王后。就在齊宣王醉生夢死、花天酒地的時候,她來面見齊宣王,自薦枕席,說要嫁給宣王。
宣王見了大吃一驚,這麼醜陋,還要嫁給我,瘋子吧?憑什麼呀!
鍾無艷也不說話,舉起手來拍拍膝蓋,又舉起手來拍拍膝蓋,這個動作反覆了好幾次。
宣王看了,這幹嘛呀,玩兒什麼行為藝術呀?
沒想到這個女人一邊拍一邊喊了起來:「完了!完了!齊國危險了!」
宣王聽了十分生氣:「你胡說什麼?找死呢!你給我說明白,齊國有什麼危險?說不明白我就殺了你。」
鍾無艷說話了——如今的齊國,有四大危險。國際上,西面有秦國虎視眈眈,南面有楚國蠢蠢欲動。這兩個強國亡我之心不死。國內呢,大王您天天泡在女人堆里,四十的人了,至今不確定太子,一旦您駕崩了,必然發生內亂。內憂外患,這是第一個危險。興建五層樓台,高聳入雲,上面披金戴銀,綾羅綢緞,搞得千千萬萬的百姓為此疲憊不堪,勞民傷財,怨聲載道。玩物喪志,這是第二個危險。賢能的人隱居山林,耿介之士不得發表批評意見,勢利小人圍繞左右,阿諛諂媚之徒馬屁連連。這是第三個危險。花天酒地,醉生夢死,聲色犬馬,夜以繼日,內政一塌糊塗,外交毫無建樹。這是第四個危險。發生這四種危險,齊國難道不要亡國嗎?
宣王聽了嚇出一身冷汗,受到強烈震撼,沒錯呀,鍾無艷說的都是事實呀!怎麼從來沒有人和我講講這些道理?這樣下去真的要亡國。於是宣王下決心痛改前非,針對鍾無艷提出的四大危險採取改革措施:
第一,整頓吏治,懲罰阿諛諂媚的奸佞之徒,重用敢於直言相諫的耿介之士,第二,加強國防,招兵買馬,提高軍事實力,並且選擇吉日立了太子;第三,拆掉樓台,停止大興土木,掃除奢靡之風;第四,解散歌舞團,杜絕聲色犬馬,改變窮奢極欲的生活方式,倡導簡樸之風。內政外交經歷一番革故鼎新,齊國的政治走上了健康軌道,很快又重振雄風,成為戰國群雄中的佼佼者。
宣王經鍾無艷一番刺激,刷新了政治,心想無顏姑娘儘管其貌不揚,卻有膽有識,真是一般人難以企及。有這樣一位賢內助,對自己對國家都是幸事。於是散盡後宮三千佳麗,立無艷為皇后。重德輕色,傳為美談。
民間還流行一個說法,就是「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夏迎春是宣王寵愛的一個妃子,和鍾無艷正好相反,是個能歌善舞的大美女,但頭腦簡單,胸無點墨。這個說法的意思是宣王有了國家大事,都找鍾無艷商量,沒事了,就跑到夏迎春的房裡去。
這個故事卻為宣王塑造了另一個形象。重德也重色,該重德時重德,該重色時重色。儘管這個形象不如重德輕色高大,但是也許更符合人之常情,特別是更符合帝王的性情。有人說「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的故事是無稽之談。其實,即便這個故事是真的,對宣王形象也沒什麼損害。不妨想想,歷史上有多少帝王,沉迷酒色,不理朝政?愛江山更愛美人,因美人斷送江山的不計其數。人說狐媚偏能惑主,女人是禍水,但是,這些說法卻是中國男人最沒有出息的說法。你皇帝三宮六院,縱情聲色,國破家亡了,還往女人身上賴?誰選了那麼多妃子,難道不是你皇帝自己嗎?誰沉溺女色不能自拔,難道不是你皇帝自己嗎?像齊宣王這樣對一位醜女的痛切陳詞欣然接受、幡然悔悟、痛改前非、從善如流的能有幾位?特別是立一位顏值為零的醜女為王后,這又需要多大勇氣?需要克服怎樣的虛榮心?宣王重德輕色固然高尚,他如果重德也重色,愛江山也愛美人,也算難能可貴了。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宣王應該算好德如好色了。
齊宣王和鍾無艷的佳話,還為中國的成語寶庫貢獻了兩個成語:丑勝無鹽和自薦枕席。
接受鍾無艷的批評,改革政治,是齊宣王從善如流的第一個案例。虛心向大儒孟子請教,是齊宣王從善如流的第二個案例。
二、君子遠庖廚
前面說過,孟子開篇就是和梁惠王,也就是魏惠王的對話,實際上,在梁惠王這一篇中,孟子和齊宣王的對話最多,是一個長篇談話。那麼,孟子和齊宣王都談了什麼?
孟子對齊宣王做了個精彩的心理分析。
見了宣王,孟子開門見山,宣傳儒家的政治理想:保民而王。愛護百姓才能成王。
宣王問:我這樣的人能夠保民嗎?
可以呀!
怎麼知道我可以呢?
我聽您的近臣胡齕說過一件事,有一天,您坐在堂上,有人牽牛從堂下過,您看了就問,牽牛幹嘛去?
回答說:「要宰了它祭鍾。」
您立刻說:「放掉它吧?我實在不忍心看它恐懼得直哆嗦。」
回答說:「那麼就停止祭鍾嗎?」
您說:「怎麼可以停止呢?用一隻羊來替換吧。」
孟子問宣王:「請問有這樣的事嗎?」
宣王回答:「有啊!」
孟子說:「您有這種心地就完全可以為王了。百姓都以為您是吝惜那頭牛,我知道您是不忍心啊!「
宣王忙說:「是呀是呀!確實有百姓這樣說。齊國雖然狹小,我還不至於捨不得一頭牛吧!我實在是不忍看到那頭牛恐懼的樣子,覺得它沒有罪卻被宰殺,所以就用羊換下來了。」
孟子說:「您也不必責怪百姓以為您吝嗇。您畢竟是用小的替換大的。他們怎麼能知道您的心理?如果是同情牛無罪而被宰殺,那羊又有什麼罪呢?牛和羊又有什麼分別呢?」
宣王道:「這真把我搞糊塗了。我確實並不是捨不得一頭牛才用羊來替換。但是百姓的想法也不能說沒有道理啊!」
孟子說:「這沒什麼妨礙啊!您這就是仁者的心地呀!您看到了牛而沒有看到羊啊!君子對於禽獸,看見它們活著就不忍心看見它們死,聽見它們鳴叫的聲音就不忍心吃它們的肉。所以君子都離廚房遠遠的。」
原話是「君子遠庖廚」(《孟子·梁惠王上》)
君子遠庖廚的出處,就在這裡。
宣王問孟子:您說我有這種心地就可以成王,道理何在呢?
孟子向他指出,只要您將對牛的這番同情心推廣開來及於百姓,對老百姓也充滿同情心,那麼就可以成王了。
孟子說君子遠庖廚,這話廚師聽了肯定不高興。按你這說法,我們做飯的都是小人了?你們不吃我們能做嗎?這不太虛偽了嗎?
君子遠庖廚不是虛偽,而是一種油然而生的同情心,循著這個邏輯,孟子理直氣壯地批評宣王:
現在,您的恩惠能夠加到禽獸頭上,但是百姓卻得不到您的恩惠。這是何道理?
上面這段對話,是孟子借宣王自己的感受對他進行心理分析,根據君子遠庖廚的同情心來談儒家的理想政治:從仁心到仁政,保民而王。
孟子這個人,是大儒中最有骨氣的。孟子全書,沒有一句拍馬屁的話。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寧肯得罪王侯,也不犧牲道德原則。合則留,不合則去。同意我的主張,我就留下來,不同意我的主張,我就走人。鐵骨錚錚。
這樣一位特立獨行的大儒,和齊宣王交流那麼多,說明宣王對他很尊重。他覺得可以向宣王充分發表意見。
宣王稱讚孟子:「您的話講的多麼好啊!」
孟子說:「那麼,為什麼不按我說的做?」
宣王很實在:「我有個毛病,我貪財。」
孟子說:「您如果喜歡錢財,和百姓一起來喜歡,您有錢,讓百姓也有錢,那麼稱王有什麼難呢?」
宣王又坦白:「我還有個毛病,我好色。」
孟子又說:「您如果愛好女色,和百姓一起來愛好,您有愛妃,讓百姓也都取得起媳婦,那麼稱王又有什麼難呢?」
說完這些,孟子又發揮他著名的辯論技巧,採取迂迴戰術教訓宣王:「如果您的某位大臣將自己的妻兒老小託付給朋友,自己到楚國去出差。等他回來的時候,看到妻兒老小挨凍受餓,應該怎樣處置呢?」
宣王答:「和那個朋友絕交啊!」
孟子又說:「您的大法官不能很好地管理屬下,搞得秩序混亂,應該怎樣處置呢?」
宣王答:「撤掉他呀。」
孟子又說:「如果您的國家,政治黑暗,治理不力,百姓啼飢號寒,不能安居樂業,應該怎樣處置呢?」
宣王左看看,右看看,支支吾吾將話題岔開了。原話是:王顧左右而言他。
上面這段話是孟子對宣王提出尖銳的批評,你是個失職的君王。
孟子的批評和質問,搞得宣王很沒面子很尷尬,甚至無地自容,只好轉移話題。這一方面固然體現了孟子的為民請命的犀利和無情,另方面也體現了宣王的寬容謙遜,禮賢下士。換了暴戾恣睢的君王,一個到我這兒找飯轍的臭知識分子把我搞的這麼下不來台,豈能容你!早就大吼一聲:「拉出去砍了!」
孟子和齊宣王的談話,高潮在齊宣王的別墅雪宮。一天,宣王在休閑娛樂的雪宮別墅接見孟子,問孟子:「賢德的人也有這樣的樂趣嗎?」
孟子答道:「有的。如果民眾得不到這種快樂,也要抱怨統治者。得不到這種快樂就抱怨統治者是不對的,統治者不能與民同樂也是不對的。對民眾的快樂感到快樂的統治者,民眾對他的快樂也會感到快樂。對民眾的憂愁感到憂愁的統治者,民眾對他的憂愁也會感到憂愁。以天下黎民的快樂為快樂,以天下黎民的憂愁為憂愁,這樣就沒有不稱王的。」
孟子的原話是「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這段話是儒家民本主義思想的宣言。後來范仲淹寫《岳陽樓記》,裡面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來源於孟子對宣王的這段著名談話。
孟子和宣王的談話,有三層意思:
第一,批評宣王治國不負責任,搞得宣王「王顧左右而言他」,刺激他革新政治。
第二,通過君子遠庖廚的道理告訴宣王,將一顆同情心推廣到搞政治,從仁心到仁政,就可以成為偉大的政治家。
第三,揭示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政治家境界。
對孟子宣傳的儒家政治主張,宣王究竟是什麼態度,有沒有採納?有一種意見認為,宣王對孟子的意見只是聽聽而已,沒有採納。這個看法很片面。從當時齊國的政治實踐來看,宣王過則勿憚改,勤政愛民,重視軟實力,使齊國經濟繁榮,文化發達,成為戰國群雄中人口最多的國家,應該說體現了儒家的治國精神。當然,宣王沒有也不可能全部採納孟子的主張。孟子強烈反戰,甚至主張「善戰者服上刑」,善於打仗的應判死刑,這種主張在戰國時代太離譜,司馬遷就批評孟子太迂闊,在一個群雄以武力決高下的時代,宣王不可能採納孟子的反戰主張。但是宣王對孟子始終優禮有加。孟子在齊國的待遇非常高,拜為客卿。享受部級待遇。孟子在齊國闊得很,「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在齊國一住就是三十年。以孟子的脾氣,沒有宣王的從善如流,他不會在齊國呆這麼長時間。
下期預告
第九期 齊宣王從善如流(下)
推薦閱讀:
※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四集)
※果如法師:楞嚴經講座【三十六】
※無量壽經講座67(受菩提記第四十四…)
※《圓覺經》講座 六
※如何解讀詩的意象講座錄音
TAG: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