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延齡治療潰瘍性結腸炎

羅×× 女,50歲。1998年5月初診。主訴:腹瀉13年。每日少則3~4次,多則7~8次,甚至10餘次,多為粘液血便,里急後重,伴左下腹部疼痛。經結腸鏡檢查,發現乙狀結腸和直腸粘膜瀰漫性充血、水腫,散在潰瘍。潰瘍面為膿性粘液覆蓋,潰瘍周圍粘膜充血水腫較重。少許假息肉形成。降結腸粘膜亦有輕度充血、水腫、糜爛。診斷為慢性結腸炎。長年堅持治療,服中西藥物無算,亦接受過保留灌腸治療,罔效。就診時腹瀉,粘液血便,常有里急後重,左下腹部疼痛,輕度壓痛,瀉出後疼痛有所減輕。目乾澀,咽干,口粘膩而微苦。舌質紅,苔白膩略厚,脈弦滑。辨證:結腸濕熱,氣機不暢,血熱血滯。治法:清熱涼血,除濕理氣,活血行滯。處方:用半夏瀉心湯合四逆散化裁黃芩15g 黃連5g 半夏12g 乾薑12g 柴胡12g 枳實12g 白芍15g 党參10g 甘草10g 大棗30g7劑,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早、中、晚服。服完7劑,諸症大減。守方增損,繼續服2個月,其病若失。轉方用東垣昇陽益胃湯調理善後。半年後內鏡複查,乙狀結腸和直腸粘膜僅有少數部位輕微充血,無潰瘍和假性息肉。降結腸粘膜正常,無炎性改變。

按:本例濕熱氣滯、熱入血分的特徵明顯。若無濕熱,則不可能有瀉泄粘液;若無氣滯,則不可能有里急後重;若無血熱,則不可能有血便;若無氣滯邪阻,則不可能有腹部疼痛。病程經年,也是由濕熱纏綿所決定。目乾澀,咽干,口粘膩而微苦,舌質紅,苔白膩略厚,脈弦滑,如此脈症,皆為濕熱壅滯,氣機不暢、熱入血分之象。潰瘍性結腸炎的結腸粘膜改變特徵,一般而言,充血紅腫為熱,水腫蒼白為寒;糜爛與充血紅腫並見為熱,糜爛與水腫蒼白並見為寒。所以辨證為「結腸濕熱,氣機不暢,血熱血滯」,治之當清熱涼血,除濕理氣,活血行滯。方選四逆散與半夏瀉心湯合方化裁。四逆散理氣行滯。半夏瀉心湯清熱燥濕,升降氣機。四逆散理氣行滯人人知之,而半夏瀉心湯能清熱燥濕,人或不知。芩、連苦寒,清熱燥濕,半夏燥濕,參、草、姜、棗,培土助運,以為治濕之本。所以半夏瀉心湯完全可以作為治療胃腸濕熱的方劑。一首方劑,在醫者理解了其結構和功效以後,可以靈活應用,以應無窮之需。疾病基本痊癒後,轉方用東垣昇陽益胃湯,健脾益氣,清熱去濕,鞏固療效。筆者循此思維,用此方法治療濕熱性潰瘍性結腸炎甚多,效果很好。本文選自傅延齡的個人網站
推薦閱讀:

胃與十二指腸潰瘍的辨證施治
5種口腔潰瘍
中醫辯證論治(複發性口腔潰瘍)
經常口腔潰瘍吃黃色食物
潰瘍病用藥三要素

TAG:潰瘍 | 治療 | 結腸炎 | 腸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