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理論】古琴的音樂意境
中國的古琴主要為文人雅士的樂器,屬自娛的室內雅樂,所以追求的 正是弦外之音的深邃意境。「意」的概念在琴學中的運用大概始於漢代。 《淮南子》說:「瞽師放意相物,寫神愈午,而形諸於弦者,兄不能以喻 弟。」《風俗通》亦說:「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而意在高山……傾之 間,而意在流水」,「及其所通達而用事,則著之於琴以抒其意。」「意 在高山」、「意在流水」、「抒其意」,可見琴是作為一種寄意的精神境 界的搭掛。
古琴音樂主要融儒、道二家思想的影響,因後者以逍遙的目光觀宇 宙,因而在藝術實踐上影響尤深。無論古琴的曲目、音色、音樂結構、彈 奏姿勢等不同層面,均反映出一種清和淡雅、溫柔敦厚、偏向優雅恬靜的 風格。「和雅」和「清淡」可說是琴樂一直以來所標榜上午審美情趣和理 想風格,於此亦可見儒道哲學在音樂審美中的體現。這種風格所追求的意 境自然是一種恬逸、閑適、虛靜、深靜和幽遠的境界。因為能虛、能靜, 因而同時能深和遠。深遠則能容攝萬有,羅萬象於胸中,可見琴樂意境所 強調者是一種無限和深微的境界。這種境界的至極之處是只可意會不可言 傳的,正是所謂「弦外之音」、「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古琴中最 為重要的一部美學論著,明代徐 的《溪山琴況》中形容這種境界為: 「其無盡藏,不可思議。」﹔「琴中有無限滋味,玩之不竭」﹔「迂迴曲 折,疏而實密,抑揚起伏,斷而復聯,此皆以音之精義,而應乎意之深微 也。」這種境界的落實則為一種絕去塵囂、遺世獨立的希夷境界,如: 「深山邃穀,老木寒泉」﹔「山靜秋鳴,月高林表」﹔「鬆風遠拂,石澗 流寒」﹔「山居深靜,林木扶蘇」。
琴樂的境界是「無盡」、「無限」、「深微」、「不竭」的,以最少 的聲音物質來表現最豐富的精神內涵,所以琴聲音淡、聲稀,琴意得之於 弦外,正是言有盡而意無窮。陶淵明之「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正 是將琴樂之重意、重弦外之音的思想推至窮極的哲學思維。沈括評北宋琴 僧義海為:「海之藝不在於聲,其意韻蕭然,得於聲外」。古琴是偏向靜 態之美的藝術,因此彈琴要講求幽靜的外在環境於閑適內在心境的配合, 方可追求琴曲中心物相合、主客和一的藝術境界。
琴樂既重意、重意境,而又以幽靜深遠者為高,其表達手法則以借景 抒情和托物言志為主。民初琴家楊宗稷謂琴曲的藝術表現手法為「擬聲、 象形、會意」三類。會意是統率著擬聲和象形的,因為後二者仍未脫離音 樂的表面物化形態,必須提升至會意才是最終階段。「意」是抽象的主觀 精神境界,所以無限和空靈。琴曲之不重直接的擬聲和間接的象形而重 融情入景、情景相融的借景抒情,就是中國藝術虛實對立統一手法的運 用,和「融實入虛」、「虛實相涵」自然宇宙觀之體現。情景相融才能虛 實如一,才能借有限之物質表達空靈和幽遠之致,「以音之精義應乎意之 深微」,聽之使人悠然意遠。琴曲中擬聲之作多隻取其意以抒胸中對自然 向慕之情,而少有實質模擬者。
琴樂重意,故於音樂實踐上富散板、緩起、入慢等特色,又以句為單 位配合人之天然呼吸,體現人內在情感的節奏和時值變化。琴曲中多用吟 猱微弱之振動以表達人內心深厚的情感和生理基礎之氣。琴樂所反映者多 為模擬天籟之生機不息和變化,如:「流水」、「平沙落雁」、「唉乃」 ,或抒情之作如「陽關三疊」、「憶故人」等,多景中含情或情中寓 景,使人之精神有所寄和有所游,意有所會。
為了追求和表現高逸、深遠的意境,琴樂強調「音至於遠,境入希 夷」的境界。這種境界恰與「俗樂」 的繁聲促調對立。相反地,琴樂以 清遠古淡為美,因而琴樂的特色往往是「曲淡節稀聲不多」的。樣的 琴 樂雖不一定能觸人之耳,但卻能感人之心。因為有了這種和淡、恬淡、靜 淡和古淡的審美意識,因此琴曲中較為「繁手淫聲」的都被一些保守的琴 家視為異端。
琴曲「孤高岑寂」、「淡而會心」,具含蓄之美,因而其意境深遠, 非長時間的修養難有深刻體會。其意境之空靈跌蕩與禪之直抒性靈竟不謀 而合。禪之最高境界為不立文字和當下了悟,此實為最虛、最靈動之化 境。音樂本身本不需藉助文字說明而明心見性的,琴樂所追求意境之深、 之遠、之靜是必須講求與心之虛靜相配合,能達此,可說是到達禪的境 界,此之所以琴亦有琴道、琴禪之稱。
推薦閱讀:
※三合風水理論
※什麼是五臟通調理論?調節血脂為什麼要從五臟通調入手?
※中國的改革實踐與改革理論相互推動相得益彰丨文稿
※新派理論斷婚姻
※重塑刑法中「責任」的理論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