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京味,京韻解鄉愁(92)(淥水庭院專輯)

目錄(1)住在「東煤廠」的「中都格格」們_淥水庭院(2)東煤廠衚衕13號—中國戲劇學院宿舍_淥水庭院(3)我出生在「東煤場衚衕」--雲淡風輕(4)什剎海的故事—民諺引起的話題_淥水庭院(5)什剎海地區以水井有關命名的衚衕_淥水庭院(6)什剎海還有幾條值得一說的衚衕_淥水庭院(7)清·陳宗藩·《燕都叢考》關於護國寺的文字_淥水庭院(8)北平(北京)沿革(9)《道咸以來朝野雜記》中的什剎海(10)《日下尊聞錄》關於什剎海文字(11)《京師古迹考》中關於什剎海的文字(12)《燕京歲時記》中介紹什剎海的文字(13)《帝京歲時記勝》中介紹什剎海的文字(14)「稻田」在什剎海的何處?(15)《長安客話》及關於什剎海的文字記載(16)《順天府志》中和什剎海有關的文字(17)《天府廣記》中關於介紹什剎海的文字摘錄(18)我家住在北長街_淥水庭院(19)我家住在鼓樓西(20)兒歌相關知識的解釋(1)住在「東煤廠」的「中都格格」們_淥水庭院東煤廠衚衕呈現不規則走向。不管是東西走向還是南北走向,都呈現彎曲形狀。北端與氈子衚衕相連的地方還有一個「胳膊彎」。衚衕寬度也不相同,寬的地方在4米之間,窄的地方僅有1米之餘。走在著狹小的巷子內,會有「曲徑通幽」的感覺。隨著衚衕的增寬,又頓覺「豁然開朗」。這種「曲徑通幽」和「豁然開朗」的視覺效果,可能就是衚衕蘊含著一種特有魅力吧。 據說「東煤廠」在很久年之前,這裡曾有製作百姓做飯取暖的煤炭加工場所,故稱為「煤場」。因「煤場」中間夾著恭王府與阿拉善府,百姓把王府東面區域叫做「東煤場」,王府北側的叫做「西煤場」。因「場」與「廠」意思相近,故把「場」變為「廠」。 說到「煤場」,人們自然會想到一個歷史人物——明代天順年間大學士李東陽。據史料記載李東陽幼年居住在「煤場」附近,後遷居到西單附近的力學(李閣老)衚衕。晚年後他特別喜歡到什剎海走走,「轆轤聲里田田水,楊柳枝頭樹樹鶯」、「拂樹穿雲二里堤,綠蔭深處鵓鳩啼」、「城中第一佳山水、世上幾多閑歲華」、「林亭路僻多生草,浦樹深秋尚帶花」、「匹馬緣溪卻度橋,蓽門疏樹影蕭蕭」等佳句就是出自李東陽之手。 現在對「東煤廠」記載極為有限。什剎海研究會編輯的《什剎海志》有這樣一段史料記載。「1927年共青團北平市委機關在東煤廠衚衕某個院落設辦公地,當時北平有團支部30餘個,團員近400人。1927年10月10日,中共北方局秘書蔡和森共發動中共黨員、共青團員散發傳單,張貼標語,公開號召武裝暴動,推翻反動政權。史稱「廣告暴動」,後遭到失敗,團市委機關遭到破壞。中共北方局書記王荷波、北平市委書記王盡臣等10多名黨團員犧牲「。但文中對共青團北平市委機關設在衚衕何處並沒有交代清楚。 在網路上搜索,也僅有 「雪天路滑」、「雲淡風輕」等少數網友根據自己小時候經歷發布的回憶文章。 其實東煤廠衚衕還是個值得一寫的街巷,這裡不僅隱藏著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還有好幾處保存完好的四合院。 2009年春季,我在走訪東煤廠衚衕時,曾經走進了「雪天路滑」筆下的東煤場廠衚衕8號院。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至「文革」初年,曾居住過著名的地質學家侯德封先生。後來我在網上結識了「雪天路滑」,他是侯先生的後人。我又走進了13號,我得到了院長張先生的幫助,他帶著在院子里走了一圈,詳詳細細地向我介紹了黃宗江先生筆下所說的 「焦大故居」。還有我的網友唐師曾、溫爽、陳君遠……也提供了些「東煤廠」及周邊衚衕的情況。 但我總覺得有些事情梳理得並不清晰,存有深入挖掘的空間。2014年春節剛過,我又走進了「東煤廠」。 在走訪中,我結識「中都格格」。通過交談,得知她與我同齡,也有上山下鄉的經歷。返城後重新步入課堂。再經國家檔案館滿文部屈六生先生的精心栽培,現在已經成為專門研究女真和滿文的學者。 「中都格格」講:少數民族語言屬於文化範疇,也需要傳承。女真文是根據契丹和漢字組成的方塊文字。滿文是先人根據蒙古文創製出來的拼音文字。由於講這些語言的人越來越少,隨著歷史的發展,這些文字將逐步退出歷史舞台。我就想利用有生之年,為國家語言文字做些工作。在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等單位鼎力協助下,她用近8年的時間編輯了《女真滿漢語辭典》,還做了一套女真文字型檔軟體。在編輯《女真滿漢語辭典》過程中還對《女真文辭典》360多處錯誤進行了校正。 自父親這一代她們家落戶於什剎海畔的東煤廠衚衕1號院。父親在解放前曾是中共華北局設在北平城的地下情報人員,解放後在北京市公安系統工作,直至離休。母親曾做過街道積極分子,當過人民陪審員。 在她的印象中,1號院東側有個加工米醋、熏醋、醬油的車間。大門在前井衚衕,後窗戶正好對著她們家。車間運來糖稀時,滿院都瀰漫著糖稀的香味。她和小夥伴們喜歡看熱鬧,經常站在樹墩上隔著院牆偷偷地觀察工人們的勞動場景。大門外扣著好些大缸,她和小夥伴經常在缸與缸之間追逐打鬧。她還發現一個秘密,由於緊挨著醋廠居住,散發出來的熱氣不但好聞,院子里的人也不愛感冒。醋廠值班是個上年紀的老人,晚上沒事的時候,拿著京胡自拉自唱。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醋廠加工車間撤銷,後改成了釀造公司的職工宿舍。 3號院坐北朝南,為三層進深的四合院。前院有五間倒座房。前院與中院之間有道垂花門,垂花門兩側各有一道素麵影壁牆。中院由正房和東西廂房組成。三間正房兩側有東西耳房。中間的北房俗稱「穿堂門」,通過「穿堂門」可以到達里院。「東西廂房各為三間。後院由正房,東西廂房組成。其中正房為五間,東西廂房各一間。正房後面還有一個廁所。前院與後院之間還有連廊相通,廊子東側還有一條夾道把三個院落串在一起。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後期,隨著居民居住條件的自我改善,3號院早就沒有了當初的模樣。 5號院原來是3號院的西跨院,房主姓齊,解放初他把這處房產賣給了國家。 8號院是中科院地質地理研究所職工宿舍, 「雪天路滑」在這個院子居住到1968年。他是「中都格格」的小學和中學同學,私下裡又是無話不談的朋友。 7號院為只有一層進深的小型四合院。如意院門、灰色院牆,再加那一抹的青綠,為「東煤廠」最具「搶眼」的院落之一。現在已經成為攝影師、畫家們和研究老北京衚衕文化學者們的駐足之地。 通過「中都格格」的引薦,我結識了她的「發小兒」「大榮」。通過「大榮」的介紹,讓我對11號、25號院有了一定的了解。 11號院前身是中央歌劇舞劇團。該院由六層院落組成,院子的後門曾與大翔鳳衚衕相通。雖然各個院落內私搭亂建情況嚴重,但總體來看,整座四合院建築保存相對完好。由於許多藝術家依然居住在這裡,院落里時常傳來悠揚委婉的絲竹之聲,使古樸的四合院中增添了音樂的韻味。 25號院是個兩層進深的小型四合院,這裡曾居住過崑劇演員李倩影女士和扮演周總理的特型演員趙申秋先生。 24號院大門朝西,一段不長的甬道通向里院。院子里有棵榆樹,東西兩側各有一棵合歡樹,這些樹都有幾十年的樹齡。院子北側為五間正房,前廊後廈。後院也是五間正房。由於這個院落的紅色院門緊閉,常給人有一種神秘的感覺。 網友「雲淡風清」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曾隨父母在此居住三年。2012年她和姐姐舊地重遊,回去後在網上發表了《我出生在東煤廠衚衕》。 我根據「雲淡風輕」在網上發布的一張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共衛生局監製,西四區衛生所統計組填發的《出生證》,得知她是著名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學者陳冰夷先生的次女。 「中都格格」講:她很小的時候,被父母送到位於松樹街的公安局幼兒園。1960年9月,她在大翔鳳小學上小學。當時這所小學分為「本校」和「第一、第二分校」。老師把本校稱為「吳王府」。可能是因為兆惠的後人改稱吳姓,故把「兆惠府」稱做「吳王府」。 大翔鳳衚衕24號當年是「第一分校」,為三層進深的院子。老房子改成的教室也不大。後院西房後面有塊空地,其間栽著幾棵松柏。前院東牆邊有座水泥砌成的滑梯,還有一棵有年頭的老棗樹。 大翔鳳衚衕24號對過的院子為「第二分校」,為兩層院子。在後院還有花池、假山。 當時兩座分校都是低年級學生在這裡上課。等到上五、六年級的時候,就回到「本校」上課。「本校」由三進深院構成,其中靠北面的那個小院中間有座用太湖石堆砌的假山,假山上挺立著兩棵松柏。在院子與院子之間有走廊相連。東院較大,學生在這裡做操、上體育課,連全校開大會都在這裡。 現在「第一分校」改建成「梅府家宴」。傳說是梅蘭芳大師的私人廚師後人開的淮陽菜館。門口的招牌是梅葆玖先生所題。改建後的「梅府家宴」院內古色古香,綠影婆娑,極為雅緻。「第二分校」則改建成某單位的內部招待所。後來大翔鳳小學、西煤廠小學、柳蔭街小學合併,統稱為柳蔭街小學。 1968年2月「複課鬧革命」後,「中都格格」就近分配到了設在濤貝勒府的北京第十三中上學。「大榮」的班主任是劉心武先生。 「中都格格」記得,柳蔭街24號院為李廣橋醫院。楊成武將軍曾在此院居住。上世紀七十年代被廠橋裝訂廠佔用,後為北京市印刷研究所駐地……這個院子也很漂亮。小洋房南側有個噴水池。 「中都格格」說:小的時候,衚衕里可寬啦。我們放學回來之後,經常在衚衕里跑來跑去的。我們還喜歡串門,同學家、鄰居家,想去就去,根本不用打招呼。雖然當時生活都不太富裕,但鄰裡間的關係也很融洽,誰家有事跟街坊說一聲,人家肯定來幫忙。 時過境遷,「中都格格」以及她的「發小」們都老了,在「四九城」中各居一方。幾個人只要湊在一起,最多的話題還是「東煤廠」。 這裡有說不完的故事。因為這裡有「中都格格」們兒時的記憶,還有對「東煤廠」那些揮之不去的情結。(本文為壓縮版)(2)東煤廠衚衕13號——中國戲劇學院宿舍_淥水庭院

被封堵的東煤廠衚衕13號老院門,當年的院門較少,有財不露富的寓意。圖片中煙筒狀物件為化糞池通風道。 東煤廠衚衕13號隱藏在衚衕深處,嚴格講它應該是東煤廠衚衕北端最後一個門牌,西側緊挨著氈子衚衕,南側有條一米寬的岔巷通向東煤廠衚衕,東側挨著東煤廠衚衕11號院(中央民族樂團職工宿舍。

帶鼎紋飾的門墩

東煤廠衚衕13號有兩個門,其中西側院門為13號旁門。據住戶講,真正的院門在兩個門中間,為居住方便把老院門封堵,在老院門東西兩側開了兩個院門。舊院門僅留下兩個殘破的箱形門墩。門墩用青石雕刻而成,鎮獸在文革期間被砸掉。尚能看清正面雕刻三個鼎形圖案。鼎上還有紋飾,分別為獸頭、萬字紋、八卦紋,這些紋飾帶有吉祥之意。這真是讓我感到吃驚不已,因為我知道門墩中用鼎入圖的並不多見,足以說明這個院子有些來歷。東西兩側紋飾被砌在院牆之中,具體圖案無法辨認。

正院前院,早年院子中央是片池塘,池塘南側有一戲台。解放後正房由戲曲學院舞台美術教授齊木東教授居住。

東煤廠衚衕13號座北朝南,為兩層進深外帶東西跨院的院子,假設把大翔鳳衚衕22號院落連在一起,應該為四層院落,另帶花園、跨院的四合院。東煤廠衚衕13號院目前為中央戲劇學院職工宿舍,房產歸文化部,由戲劇學校負責房屋使用及修繕。大翔鳳衚衕22號院為中央音樂學院宿舍。當地的居民講,東煤廠11號的中央民族樂團宿舍也應該算上。如果是這樣,那院子相當龐大。據傳,清時這裡是某王府的別墅。民國時期,這個院子成為某官僚的私宅。解放後13號院為中國戲劇學院幼兒園,後被改為員工宿舍。改為宿舍後,開始居住者一般都是劇院重量級人物。

根據街坊回憶,當年這個院子情況為:正院南側院子為花園部分,主要有北房五間,另有養魚池、戲台等附屬設施。正房曾是房屋主人招待賓客的地方,酒足飯飽後,主、賓圍坐在廊子下觀景、聽戲。13號院有兩個南北走向的連廊,東側的連廊南端銜接著老院門,兩個連廊北端通向位於大翔鳳衚衕22號院。後來由於住戶擅自改造,現在尚存部分連廊。

正院後院早年為供奉祖先的祠堂。解放後此房由戲曲學院副校長穆洪先生居住。 後院北房三間帶有耳房,為供奉祖先的祠堂之用,院子里有幾棵柏樹。

西跨院與東跨院相面積較小,呈現長方形狀。現在分割成三個院落。第一個院子有人藝著名導演金犁與夫人賀鍵居住。金先生是話劇《龍鬚溝》的導演,以後又導演了多部話劇。夫人為中國戲曲學院導演系副教授,培養了許多學業有成的文藝新人。金先生居住的是南房,早年為書房,院子里有水池,還有南北走向的假山造景。長度約30米,寬度有4米,高度有4米。假山靠南側的地方有座漢白玉小石橋。後因院落改建,假山石部分被移交到頤和園,剩餘部分埋在地下。第二層院子曾居住黃宗江、阮若珊夫婦。最後一層院子是綉樓,居住著女眷。據街坊講:西跨院當年主要是女眷活動及休息的地方。

東跨院面積較大,房屋較多,但房屋建築顯然低於正院和西跨院,可能是傭人居住或使用。

房屋產權人在解放前夕定居台灣。前幾年子女曾到這個院子來過,做過何種議論不得而知。

正院通向東跨院的連廊

東煤廠衚衕13號院牆 目前這個院子保存尚好,院內私搭亂建情況並不多見,如稍加修整,足可以接待遊客。畢竟這是原生態的院子,與那些看似四合院又不像四合院的接待院落有著本質上的差異。

走出這個院子,我感到非常感動,首先這個院子有個張姓院長,極為熱情地接待了我,特意帶我走到院子的各個角落,說明來歷。他最為自豪是院外殘破的門墩,他講:「北京城裡沒有這樣紋飾的門墩,用鼎做紋飾。真應該把門墩起出來,辦個展覽,讓遊客好好見識見識。這就是老北京的文化」。

(3)我出生在「東煤場衚衕」

在[雲淡風輕]的記憶里,東煤場,只是在爸爸媽媽口中偶爾提及的老房子。自從搬家後至今56年也沒有再去看過這個衚衕。2012年3月,姐姐和我一起專門去後海,找到我們和爸爸媽媽50年代曾經住過的地方——東煤場衚衕。

在百度幾乎搜不到有關東煤場衚衕的介紹了,意外發現博友【淥水庭院】的博文里有一篇關於《東煤場衚衕》的文章,特轉帖部分文字來了解下東煤場衚衕。

【東煤場衚衕全長321米,平均寬度3·5米。住在這裡的百姓管這裡叫「東煤場」,據說早年這裡曾有製作百姓生火取暖用的煤炭場院,故把這裡稱為「煤場」。因「煤場」有兩條衚衕構成,中間夾著恭王府,於是百姓把王府東面區域叫做「東煤場」王府北側的叫做「西煤場」。舊年的「煤場」早就被不同時期的四合院覆蓋,「煤場」也就稱為閭巷間的傳說。

現在走進東煤場衚衕,能夠引人注目的東西並不多。因為到目前而言,真正介紹東煤場衚衕的文章並非很多。可能是這條衚衕住的多是普通百姓,連院門也顯得低矮陳舊。】

來自新浪博友【淥水庭院】ttp://blog.sina.com.cn/s/blog_623ff8930100sdtd.html

那天我們看到的東煤場衚衕就是下圖的樣子。之前是啥樣,印象中很模糊了。左圖前面正對著的大紅門,姐姐說,就是我們原來住過的地方,那時是東煤場衚衕28號,現在是24號了。

走近這個大紅門,戀舊情結不免油然而起。我從0歲到3歲住在這裡,雖然基本沒有什麼太多的記憶,但這裡畢竟是我出生的地方。大門有些破舊,上面貼著「門前禁止停車」的小紙條。

右側有一個打通的小小的長方框,我透過方框眯著眼可以看到裡面正在搭建房子。

記得小時候,媽媽把我寄託給離大紅門二三十米遠的小院內一個叫素英阿姨的家裡。

這時候衚衕里有幾個街坊正在聊天,聽鄰居說,這裡原來是住過叫素英的人。那我沒有記錯,就是下圖這個院子,在東煤場衚衕的右邊。大門內西邊的房子是素英阿姨原來住過的,不過已經完全不是早先的樣子,大門也小了一半兒。(不是因為我長大了看著門小了,原來的大門比這個寬一倍呢。院子里也沒有這麼擁擠。)

老街坊看見我們,熱情的問找誰?

姐姐說:我們原來就住在這裡。

一位五十多歲的男士說:我就記得那個大紅門裡有一個叫「小妹」的,總到這個院子里來玩。

姐姐驚喜的指著我說:她小名就是小妹呀。

原來這位老弟比我小一歲,可是我實在是記不起來了。

於是,姐姐說,你們合個影吧,這可真是老鄰居了。

哈哈---無巧不成書呀!

媽媽於1953年8月18日在西什庫的北大醫院生下了我。

2008年,媽媽在離世的前半年,把我們每個孩子的出生證交給我們自己保管。

那時候還不知媽媽為什麼要這麼做,現在想想,媽媽冥冥之中好像有預感似得。

今日貼上來秀一秀我的「出生證書」!

從1953年到1956年,我們家在東煤場生活了三年,儘管沒有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幾張老照片卻給我增添了許多溫馨感。

60年前的今天是媽媽的受難日!感謝母親給予我生命!感恩母親教我走路教我做人!

女兒多想倒退60年繼續躺在母親溫暖的懷抱里讓爸爸媽媽再愛我一次。

(4)什剎海的故事——民諺引起的話題_淥水庭院

什剎海民間流傳著這樣個諺語,「三橋九庵一座廟,海眼金絲銀錠橋」。分別說的是三座橋樑、十座廟宇、一口水井和一個官署、一個景觀。

我曾查詢了一些資料,發現在「九庵一廟」認定上存在差異,最少有三、四種版本。今年5月份,我有幸結識了住在東煤廠衚衕的趙先生,對什剎海寺廟頗有研究,他說:什剎海的「九庵一廟」實際都是些小廟,並非人們所說的什剎海寺、護國寺、廣化寺、拈花寺。這些小廟規模不大,卻具有一定影響。趙先生告訴我「九庵一廟」應該是龍頭井街的天壽庵、氈子衚衕的北極庵、南錢串的太平庵和觀音庵、銀錠橋衚衕的海潮庵、南官房衚衕的聖泉庵、前海東沿的白衣庵、大金絲衚衕的槐寶庵、後海南沿的豐泰庵以及羊房衚衕的馬靈官廟。至於民諺提到的三座橋樑,趙先生說應該是李廣橋、三座橋和銀錠橋。李廣橋和三座橋曾是月牙河的橋樑,分別在現在的柳蔭街北口和氈子衚衕與三座橋衚衕結合處,銀錠橋則在前海與後海之間。三座橋樑位置不同,卻是地理位置極為顯要,尤其是周邊風景秀麗,是歷代文人墨客留步抒情的地方。「海眼」在大金絲衚衕槐寶庵里,院中央有眼井,據說這眼井的水通著什剎海,負責水務的龍王就在這裡居住。「金絲」是明代內府衙門設置的織染所,負責「其然成之絹,赴內承運庫交納」。

我借趙先生的話題,就上述有關問題做簡要說明。因天壽庵、北極庵、海潮庵、豐泰庵、槐寶庵曾在以往的博客中有所說明,在此不一一列舉。

聖泉庵位於南官房衚衕61、63號院,其庵建立時間久遠,無歷史記載,推算應該在明中期,也就是金絲套地區形成陸地之後。查詢《北京寺廟字典》一書,在上世紀三十年中期,聖泉庵有山門、正殿、東西配殿等房屋十九間。庵內有木像六尊,鐵像五尊,泥像三十尊,大小鐵鐘各一個,銅磬一口,鼓一個,木魚一個,銅五供三堂,木供桌六張,鐵香爐一個,瓷香爐十二個,觀音經一本,嚴華經四本,金剛經一本,地藏經一部,另有槐樹一株。聖泉庵解放後改為民居,2009年8月,兩個院落被改建,現在已經沒有任何古剎的遺存。

太平庵舊址

太平庵在北錢串衚衕1、3號,根據《什剎海志》記載:庵始建於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光緒二十年(1894)重修,屬募建。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中期,庵內尚有山門、前殿、後殿、東西配殿共二十六間半。庵內法物有泥木佛像三十一尊,銅像一尊,鐵鐘一口,鐵磬兩口,鐵香爐一口,大鼓一個,木魚一個,懺鍾一個,大供桌四張,泥皮五供三堂,供托九個,另有石碑一座,槐樹一株,山松樹一株。解放後太平庵變為居民院落,建築布局基本完好,從殘存的瓦當滴水還能看出古剎的存在。對庵的始建年代目前尚有爭議,《北京寺廟字典》記為「始建於年代不詳」。

觀音庵在南錢串13、15和龍頭井36、38號。該庵始建於明代,清代重修。依次有山門、正殿、南北配殿等房屋二十六間。庵內法物有泥木像三十二尊,錫五供一堂,琉璃瓦五供一堂,木五供二十件,鐵磬、小銅鐘各一口,大鼓一面,鐵爐一個,金剛經一部,供桌三張。解放後這裡成為居民院落,房屋幾經修繕,僅存正殿與配殿。

白衣庵坐落原義溜河沿二十一號,建立年代失考,民國九年重修。庵為萬壽寺下院。庵坐西朝東,面向前海。有山門、正殿、配殿等建築二十三間。供奉神像四尊,鐵罄、鐵鐘各一口,五供一堂。白衣庵已被拆除,僅留有為數不多的文字資料。

馬靈官廟舊址 馬靈官造像

馬靈官廟位於羊房衚衕3、5、7號院,建立年代失考,乾隆年重修。馬靈官廟坐北朝南,曾有山門、前殿、後殿、東西配殿等房屋二十六間。廟內法物有銅像一座,泥像十七座,鐵磬一口,鐵鐘一個,金剛經一部。解放後廟一分為三,3號改為副食店,5、7號院由居民居住。副食店在2009年進行翻建,原有建築格局已作改觀。「馬靈官」名叫馬勝,字德之,為道教正一雷法中的靈官,在道教《金臂圓光火犀大仙正一靈官馬元帥秘法》中稱為「三十三天金臂圓光火犀大仙、封山破洞都天大元帥、正一靈官」。其形一般為:三頭、九目、六臂、藍身。兩手持火鈴、火索;兩手持金槍、金磚;兩手斗訣仗劍,腳踩火輪,背負火瓢火鴉,形象威猛。雷法神譜中有雷祖大帝,玉樞院,五雷院,五雷元帥,使者,五方雷將,雷公,電母,風伯,雨師,雲吏,以及靈官等等。道教著名的王靈官(王善)馬靈官(馬勝),黑虎玄壇趙公明等,都是雷部神將。

大金絲衚衕的槐寶庵,號稱什剎海的「海眼」,院中有棵槐樹,樹上 懸掛的鐵鏈垂入井中。傳說這裡有條惡龍,需要用鐵鏈綁上,什剎海才能平安無事。這還真是槐寶庵當年一景,有歷史照片為證。解放後這裡成為居民院落,近年來隨著什剎海旅遊事業的興盛,這裡變成旅遊接待戶。但不知何種原因,房屋主人對槐寶庵的歷史隻字不提,反倒讓我不解其意。

「銀錠觀山水倒流」是銀錠橋特有景緻,後因解放初期河湖整治,「水倒流」現象終止,現在再到銀錠橋眺望西山,僅是半個風景。

關於明代在什剎海設立織染所問題,主要是考慮到皇家專用庫房——承運庫就在現在的氈子衚衕內。椐王彬老師考證,負責承雲庫日常事物的太監辦公地點設在北極庵中,而織染所行署則設在小新開衚衕通明寺內。

(5)什剎海地區以水井有關命名的衚衕_淥水庭院

據傳「衚衕」為蒙古語的水井譯音而來。

先民則水而居,都市生活用水離不開水井。

據《京師坊巷志稿集》載:「大、小翔鳳衚衕,西小衚衕曰藥酒葫蘆,井一。迤西為上坡」。「鴨兒衚衕,鴨成為鴉,井一。有廣化寺、萬善寺、海會庵、興善寺,俱祥寺觀。」

隨著現代化工業的發展,水井已經成為歷史遺物,變成帶有地標方位的名稱——這就是以水井命名以及類似「景爾」等稱謂的街巷衚衕。

小銅井衚衕位於新街口北大街東北側。在西側亦有大銅井衚衕。內曾有元代古井遺迹。

《燕京訪古錄》記載,大銅井衚衕原有水井一眼,井圈為黃銅製成。井圈刻有「大元至順辛末秋七月賜雅克特穆爾自用」文字。雅克特穆爾為元文宗時的宰相。

北京城舊有五大「鎮城之物」,其中有新街口北的銅井、永定門外大街的燕墩、東安門沙灘的銀閘、德勝門內的鐵影壁、東直門外的鐵塔。

舊時在新街口豁口西側還有條大銅井衚衕,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在改造積水潭立交橋時拆除。

當代畫家司子傑先生曾在小銅井衚衕居住。

龍頭井街南北傾斜走向。南至地安門西大街,北至柳蔭街、定阜街、前海西街結合部,與羊角燈衚衕、興華衚衕、南錢串衚衕相通。

衚衕形成於明代,稱作「人頭井」和人頭井衚衕。清乾隆年間代雅化為「龍頭井」。1965年和南藥王廟街合併,統稱龍頭井街。

「人頭井」名稱取自衚衕形狀,地點在街的北端,俗稱「三角地」。「人頭」轉換為「龍頭」也是雅化的結果。

龍頭井歷史文化遺存有天壽庵舊址、媽祖廟舊址等。

什剎海地區有兩條景爾衚衕。一個在鼓樓西大街中部北側,另一條在西皇城根北街。「景爾」是「井兒」的諧音。因北京叫「井兒」的衚衕太多,故以「景爾」替代。

鼓樓西大街的景爾衚衕南北曲折走向。東南起自新開衚衕,南部還有一截向西拐的岔巷。西北部為一個「丁」字形,一側通向小八道灣。一側通向大石橋衚衕。全長120米,均寬4米。

複雜的地理環境,使我們聯想到水道,或許在幾百年前景爾衚衕就是傳說中什剎海通向大石橋衚衕的那條岔河流經處。

衚衕形成於清代,和現在的大石橋衚衕西側院落統稱為井兒衚衕。1911年定為現名。

西皇城根北街的景爾衚衕東西走向。東起西黃城根北街,西至大拐棒衚衕。全長104米,均寬4米。

衚衕形成於清代,因街巷內有眼水井,故稱「井兒衚衕」。1911年更名為現名。

巧合的是,這裡的景爾衚衕也曾靠近水邊,那就是從甘石橋流向太液池的岔河。衚衕北側的「毛家灣」就是岔河的見證者。

前井衚衕南北走向。南起南官房衚衕,北至北官房衚衕,與後小井衚衕、東煤廠衚衕相通。全長311米,均寬4米。

衚衕形成於清代,當時和南官房衚衕、後小井衚衕統稱南官府衚衕。後從南官府衚衕析出,與後小井衚衕統稱為井兒衚衕。1911年析出兩條衚衕,此衚衕規模較大,稱為前井衚衕。

衚衕內住有清末代皇帝溥儀的胞妹,1959年溥儀特赦之後曾在此居住。

兆惠府在前井衚衕3號、5號、7號和大翔鳳衚衕16號院之間,現為北京市文保單位。兆惠府家廟為三元庵。

民國時私立北京兒童醫院(北京兒童醫院前身)院長鄧金璽先生曾自此居住。

後小井衚衕曲折走向,兩西口均起自前井衚衕。全長175米,均寬3米。

該衚衕於1911年從前井衚衕析出來的街巷,因水井得名。

當代著名美學理論家王朝聞先生曾居住該衚衕。

恭儉衚衕一巷舊稱「四眼井」,因井得名。

什剎海地區還有兩條以井命名的衚衕,位於地安門西大街西南部的「玉石井」和位於西順城街路南的「小井衚衕」。因這兩條衚衕拆除較早,現在很少有人提及。

據傳「玉石井」的名稱來源於「御用食井」之意。明朝時為皇室專用。進入清代之後,水井荒廢,僅剩下「玉石井」這個地名。

(6)什剎海還有幾條值得一說的衚衕_淥水庭院

什剎海衚衕名稱的多樣性,顯示出了衚衕文化的特有魅力。

什剎海地區衚衕名稱除一般見的「衚衕」、「巷」、「夾道」、「街」外,還有「房」、「坊」、「後身」、「里」、「門」等不同叫法。還有類似「百花深處」這樣獨特的稱謂。

總體來說,衚衕名稱帶有一定參照性,如大石虎衚衕因西口有座石刻老虎而成「石虎兒」,興化衚衕因衚衕東北側有寺而得名「興化寺」。還有一些用數字、方位組成的衚衕,如板橋頭條、東官房衚衕、景山西街。但也有一些衚衕令人匪夷所思。如遷善居、西魏衚衕等。

經過幾百年的積澱,什剎海地區的衚衕有著很深厚的文化內涵。它值得我們細心地觀察、耐下心來認真琢磨。

什剎海地區有四條以樹命名的衚衕,椿樹衚衕、四棵槐、柳蔭街和松樹街。其中椿樹衚衕與四棵槐名稱來源比較好解讀。但松樹街的「松樹」指的是什麼呢?

按常規理解衚衕中的松樹一般種植在寺廟或祠堂之內。這松樹街的「松樹」可能也和寺廟有著一定的聯繫。松樹街的寺廟叫「白米寺」,建於明代,位置在衚衕的中部,因荒廢多年,已無舊跡可尋。松樹街曾冠之「白米寺街」,因寺得名。有可能寺廟荒廢之後,僅剩下數株松樹,因而衚衕轉換為松樹街。

松樹街呈南北走向,南起定阜街,北至羊房衚衕,並與金獎衚衕、大石虎衚衕、劉海衚衕、弘善衚衕、尚勤衚衕、延年衚衕、銅鐵廠衚衕、大新開衚衕相通。全長665米,均寬4米。

衚衕形成於明代。清乾隆年間定名為松樹街後,一直沿用至今。

說道松樹街,自然要提到清代著名詩人法世善(1753——1813),他居住在松樹街一帶,書屋稱「詩龕」,「梧門書屋」,後遷至鐘鼓樓一帶。著有《存素堂詩文集》、《槐廳載筆》、《清秘述聞》等書,他以詩會友,頗具影響。

千竿衚衕東西走向。東起前海西街,西至三座橋衚衕。全長101米,均寬4米。

衚衕形成於清代,與三座橋衚衕統稱為箭桿衚衕。後與三座橋衚衕析出。1911年後定為現名。

千竿衚衕5號稱之「齊家大院」,曾為民俗接待戶。3號稱之「樂家大院」,為達仁堂鹿圈和加工鹿茸的地方。衚衕東側有樂家達仁堂界石。

什剎海地區有三條叫「新開」的衚衕,分別是位於鼓樓西大街北側的新開衚衕,位於柳蔭街西側的大、小新開衚衕。「新開路」是否可以解讀為在衚衕中新開闢出來的街巷。

新開衚衕形成於民國初年,解放後曾一度叫「南新開路」。南北走向,自東北向西南傾斜。南起鼓樓西大街,北至碧峰衚衕,與後馬廠衚衕、景爾衚衕相連。全長213米,均寬5米。1965年將醬坊大院併入後,統稱為現名。

大、小新開衚衕形成於清乾隆年間,統稱「新開路」,1911年析為兩條衚衕。

大新開衚衕東西走向,東起柳蔭街,西至松樹街,全長183米,均寬4米。

小新開衚衕東西曲折走向,東起柳蔭街,西至松樹街,全長192米,均寬4米。

遷善居衚衕位於鼓樓西大街北側,形成於民國時期。初叫遷善居,1965年變更為現名。

衚衕呈曲折走向,東起八步口衚衕,西折南至鼓樓西大街。全長88米,均寬3米。

有些專家認為遷善居是從扁擔衚衕轉換而來,時間是1926年。當時北伐成功,國民政府遷都南京,北京改為北平。為了消除北京作為六朝帝都的封建遺味,對地名做了重新確認。遷善居也是在這種大背景下變更的名稱。

西魏衚衕形成於清代,始稱西位衚衕。1911年定為現名。

西魏屬於帶方位的衚衕,但只有「西魏」,卻沒有「東魏」。這是有反常理的。

西魏衚衕呈曲折走向。東起鑄鐘衚衕,西折南至鼓樓西大街。全長180米,均寬4米。

為了滿足百姓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北京的衚衕用「福祿壽喜」、「吉祥如意」入名的衚衕不少。什剎海地區也有多條衚衕以其得名。如:五福里、福壽東里、福壽西里、大翔鳳衚衕、小翔鳳衚衕、天福大院等。

大、小翔鳳衚衕位於柳蔭街東側,形成於清代,因在恭王府後牆外,故稱「牆縫」衚衕,後諧音為「翔鳳」。清宣統時期析為兩條衚衕,為「大、小翔鳳」。1965年定為現名。

大翔鳳衚衕大小曲折走向,東端北折起自後海南沿,西至柳蔭街,中有岔巷與小翔鳳衚衕相通。全長480米,均寬4米。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大師程硯秋先生誕生於此。

小翔鳳衚衕東西走向,東起大翔鳳衚衕,西至西煤廠衚衕。全長90米,均寬4米。

著名作家丁玲女士、馬峰先生曾居住在小翔鳳衚衕。

天福大院位於西安門大街西端路北。為曲折走向,南口為西安門大街,西口為西四南大街。籌建西安門商場時拆除。

元寶衚衕又稱大元寶衚衕,為一條非常小的巷子。1965年併入西黃城根北街。

據《燕都叢考》記載:養蜂夾道與剪子巷之間有條東西傾斜走向的衚衕,叫「勸良巷」。衚衕名稱可能與原國民黨北平軍人反省院「草嵐子監獄」有關。帶有「改邪從良」之意。

在養蜂夾道西側有條「妞妞房」的衚衕,據稱明代為宮女選秀前臨時居住的地方。

什剎海地區還有用數量片語成的衚衕,如:恭儉衚衕一巷、恭儉衚衕二巷、恭儉衚衕三巷、恭儉衚衕四巷、恭儉衚衕五巷、愛民街一巷、愛民街二巷、愛民街三巷、愛民街四巷、板橋頭條、板橋二條、板橋三條等。

這些衚衕除「板橋」名稱沒有太大變化外,其他幾條街巷都是轉換而來。如愛民街三巷舊稱為盒子衚衕,恭儉衚衕一巷曾叫「四眼井」。

愛民街一巷,東西走向,全長158米,均寬5米,明代為臟罰庫地界,清代庫廢,逐漸形成街巷,仍以臟罰庫為名。1911年後更名為永祥里,1965年改為現名。

愛民街二巷,東西走向,全長56米均寬3米。明代為臟罰庫地界。清代庫廢,形成街巷,始稱大院,1911年後更名為楊家大院。1965年改為現名。

愛民街三巷,東西走向,全長76米,均寬3米。清時形成衚衕,始稱盒子衚衕。1965年改為現名。

愛民街四巷,東西走向,全長195米,均寬4米。清代形成衚衕,始稱菜園衚衕,又稱「菜院」。1965年改為現名。

愛民街五巷,舊稱前當鋪衚衕,1965年改為現名。後衚衕拆除。

愛民街六巷,舊稱後當鋪衚衕,1965年改為現名。後併入愛民街五巷。

愛民街七巷,舊稱妞妞房,1965年改為現名。後衚衕拆除。

什剎海地區以方位命名的衚衕也很多。多數以兩條衚衕組成一個單元體,為便於識別,故以方位確定衚衕名稱。如東官房衚衕、西官房衚衕、南官房衚衕、北官房衚衕、中官房衚衕、前馬廠衚衕、後馬廠衚衕、東錢串衚衕、西錢串衚衕、東煤廠衚衕、西煤廠衚衕、前口袋衚衕、後口袋衚衕、東口袋衚衕、西口袋衚衕、東槍廠衚衕、西槍廠衚衕、前鐵匠衚衕、後鐵匠衚衕、東轎桿衚衕、西轎桿衚衕、南炭廠衚衕、北炭廠衚衕、前當鋪衚衕、後當鋪衚衕、前井衚衕、後小井衚衕等。

五條以方位定名的為「官房衚衕」,其中西和中官房衚衕分別改成五福里和東福壽里和西福壽里。

「官房」疑為清時為朝廷官員構築的居住用房。

北官房衚衕位於後海南沿南側,東西曲折走向。東至銀錠橋衚衕,西至前井衚衕,中部岔巷與後海南沿相通。全長228米,均寬4米。

新中國文藝理論奠基人之一的蔡若虹先生、著名畫家潘絜茲先生、雕刻專家辛國勛先生、西河大鼓表演藝術家馬曾芬女士等在此居住。潘絜茲之子潘賀先生為專業攝影師,以拍攝人物見長。

北官房衚衕26號院被稱之「棗林院」。解放後全國作家協會在此建立文學講習所。著名詩人田間先生任主任。

東官房衚衕1號為白大成鬃人工作室。

東、西轎桿衚衕位於鼓樓西大街東端北側,為兩條並列的小巷。長度100餘米,均寬2米。因為衚衕狹小,故稱「轎桿」。

南、北炭廠衚衕:舊址位於校場衚衕西側,永祥里南。

前、後當鋪衚衕:舊址位於愛民街四巷內。

什剎海地區還有一些衚衕以大小論之。這些衚衕原來大多同屬一條衚衕,由於細化,又分出另外一條衚衕。為了便於確認,用「大」和「小」進行區別。如大、小石橋衚衕、大、小石碑衚衕、大、小翔鳳衚衕、大、小新開衚衕、大、小半截衚衕、大、小黑虎衚衕、大、小糖房衚衕、大、小金絲衚衕、大、小拐棒衚衕、大、小新開衚衕等。

位於西四北大街的小旃檀寺衚衕,因為東部有旃檀寺,其衚衕規模較小,故名。

位於德勝門內大街的大石虎衚衕屬於例外。西單有條石虎衚衕,為了避免重複,1965年把這條衚衕確定為現名。什剎海地區則少了條叫「小石虎」的衚衕。

(7)清·陳宗藩·《燕都叢考》關於護國寺的文字_淥水庭院

賢良祠舊址現在被北京同仁堂製藥廠佔用護國寺,舊稱崇國,元僧定演建也。在今西四牌樓大街東,其地稱護國寺街。又舊稱崇國寺,元僧定演所建。定演俗姓王,三河人,七歲入大崇國寺事隆安和尚。元世祖時賜號崇教大師。至元二十四年,別賜地大都,乃興建茲寺,故崇國有南北寺,此其北寺也。(註:趙子砥《燕雲錄》稱,奉使官中書侍郎耿南仲並文武官五十餘員,本在真定,丁未八月遣旨燕山崇國寺安泊。則崇國寺金已有之,蓋南北二寺,北建[自]演公,南則金之舊寺,今已迷其處矣。)元皇慶延佑間復賜鈔經營,明宣德已酉賜名大隆善寺,成化壬辰賜名大隆善護國寺,正德壬申敕西番大慶法王凌戡巴勒丹,大覺法王扎什藏布等居此。(《明英宗實錄》:番僧有數等:曰大慈法王,曰西天佛子,曰大國師,曰國師,曰禪師,曰都綱,曰喇嘛,俱光祿寺支持。有日支酒饌(音轉,飲食、吃喝之意)一次,二次,三次,又支廩(音臨,米倉之意)餼(音析,古代祭祀或饋贈用的牲畜)者,有但支廩餼者。上即位初,禮部尚書胡濙等議減去六百五十人一人。正統元年五月濙等備疏慈恩、隆善、能仁、寶慶四番僧,當減去者又四百五十人。)寺為元丞相托克託故宅,有托克托夫婦像侍立殿中,在千佛殿,一襆(音符,古代男子用的一種頭巾)頭朱衣,一鳳冠朱衣。又舍利塔二,又有明姚廣孝影堂。廣孝佐成祖靖難首勛,侑(音又,古時在筵席旁助興,勸人吃喝)享太廟。嘉靖九年移祀大興隆寺,俄寺災,移此。木主題推忠報國協謀宣力文臣特近榮祿大夫上柱國[註:榮國公]姚廣孝。像露頂袈裟趺(音服,僧人一種坐法)坐,上有偈,署獨庵老人題。獨庵,少師號也。

寺內有元至元二十一年聖旨碑,碑陰刻崇國北寺地產圖,大德二年轉長生藏經小碣。皇慶元年,崇教大師演公碑,趙孟頫撰並書。至治元年,看轉大藏經長供記小碣。至正十一年重修碑,釋法楨撰,侍郎葛禋(音因,古祭祀名)書。至正十四年敕諭碑。又二十四年證慧禪師傳戒碑,危素撰並書。又明宣德十年大國師巴勒丹札什壽像碑。又成化八年敕碑,又十七年敕建護國寺看誦藏經碑。又天順二年二碑;其一西天大喇嘛桑噶巴拉行實碑,其一大國師智光功德碑。又正德七年敕碑。又梵字碑二。又嘉靖二十二年藏布嘉勒燦承繼祖傳住持碑。本朝康熙路是以愛你重修,有御制碑,又乾隆十二年臨幸,有御制護國寺詩。每月逢七、八兩日有廟市。

(8)北平(北京)沿革

葛文老師向同學們介紹田間先生事迹

北平為《禹貢》冀州之城,在顓頊(音轉需,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名)時曰幽陵,堯時曰幽都,舜時分冀為幽州,夏、商時皆為冀州地。殷復曰幽州,周因之。武王封皇帝之後於薊,封召公於北燕,燕盛並薊,遂遷焉。後與六國俱稱王。秦滅燕,以燕之西陲為上谷郡。楚漢之際為燕國,後屬漢,仍為燕國。武帝時改為郡,元狩六年更名為國,又改為幽州。元鳳元年,改燕國為廣陽郡,宣帝時又改為國。莽曰廣有。光武時為廣陽國,其後省入上谷郡。和帝永元八年復置廣陽郡,建安十八年改署冀州,又復立幽州。魏黃初中,改廣陽為燕郡,太和六年改為國。晉幽州初治涿,後治燕國之薊。晉永嘉後陷於石勒,於薊置幽州。後慕容儁建都於此,苻堅、慕容垂代有其地。後魏道武破慕容寶,於薊立燕郡。北齊置東北道行台,後周置總管府。隋煬帝時廢總管,唐初復為幽州,仍置總管府,其後改曰大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范陽君,乾元元年復改郡曰幽州。安祿山僭(音建,超越之意)號,以范陽為大都,史思明改為范陽為燕京,其後仍未幽州。晉天復(註:福)中,割入於遼。太宗會同元年改為南京,以幽州府置南京道,開泰元年改燕京,曰析津府。宋宣和四年地入於金,五年歸宋,改為燕山府。七年,復入於金,仍名曰燕京。貞元元年改燕京為聖都,尋改中都,自會寧遷都於此。元太祖十年為燕京路,至元元年改建中都,四年徙都之。九年,改曰大都。明洪武元年改為北平府,隸山東行中書省。二年,置北平行省,以北平府隸焉。九年,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治。永樂元年升為北京,改府為順天府,仍稱「行在」,罷北京(註:平)布政使司。十九年,改北京為京師。仁宗洪熙元年,仍稱「行在」。英宗正統六年,定名京師。清順治元年,建都京師,仍稱順天府。民國元年,定都北京,順天府改稱京兆。十七年,首都南遷,改稱北平。

(9)《道咸以來朝野雜記》中的什剎海

博主向葛文老師問候《道咸以來朝野雜記》為民國時期崇彝所著,是一部記載清道光、咸豐以來直到本世紀三十年代北京的掌故舊聞的筆記,內容涉及朝野的各個方面,舉凡帝系宗支、政局典制、園林第宅、寺廟古迹、節令遊覽、里巷瑣聞、市井風俗、人物軼事,均有所敘述。是研究北京歷史發展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1、恭王府在後門西三轉橋,和珅舊第。初為慶郡王永璘邸,咸豐初,賜六爺居。

2、成親王永瑆,凡四子。除長子綿懃承本支,餘三子皆出繼:一嗣皇三子循郡王永璋後。一繼皇四子履親王永誠後。一繼皇十二子貝勒永璂後。光緒十五年遷於今府,在德勝門後海,本為明珠之第,賜予成親王永瑆者,亦府第中至佳者。

3、北城惟煙袋斜街內之慶雲樓,以臨什剎海北岸,頗幽雅也。至後來海北岸之會賢堂即於後門大街路西,近年因業主分家產,遂致歇業。會賢堂本特創者。此宅本禮部郎斌儒(字翰臣後放湖南知府)之第,與東臨工部郎福志(註:字厚庵,即福芳芝之父,官至山西平陽知府)之居為一,於光緒末創為飯莊。

4、景秋坪尚書第,在西城新街口嘎嘎衚衕,後改為航空署者。景由翰林(註:咸豐壬子)出身,五年而至侍郎。咸豐末年,肅順惡之,出為西北領隊大臣,天山南北,無處不到,且於回疆軍事頗著功績,時人有「海上看羊十九年」之語,為景氏嘆也。為人清介撝(音輝,指揮之意)謙,真君子也。十餘年,始內召為總憲,旋升為戶部尚書,兼軍機大臣。嘗於光緒五、六年間,有某協揆(音葵,揣摩之意)大拜真除。所遺之協辦大學士,兩宮欲授之,伊辭以資淺,有吏尚靈桂在前,且科分最深,遂讓之。自後雲南報銷案降官,歷轉卿曹,方升兵尚,又因甲申樞臣全體而罷,不久即卒,始終未登揆席,可惋也。其子治麟,以居喪哀毀而卒,廷臣為請人國史孝友傳。舜臣為光緒丁丑翰林,其尊人在軍機大臣時,每逢考差,令其告假,恐其與學試諸差招外間物議,即此一端,可見其父子謙謹矣。

5、北城舊鼓樓大街馬家場住一舊家,俗稱「鍾楊」家,為內務府旗籍。其家居此逾百年,嘉慶間有鍾公雲亭,成進士,始發科第,仕至河道總督,繼麟見亭先生後任,故稱「鍾楊」。其子侄輩繼振(幼雲),宜振(春宇)、福振(少峰),皆余妻之外祖行也。幼雲風雅好古,所蓄古錢,歷朝皆備。漢碑婁壽、夏承兩孤本,即其藏者。其妾黃氏去塵,亦通翰墨,書畫碑帖中每見其小印,即幼雲所藏。春宇先生為道光乙巳翰林,曾為江蘇學政,官至戶部侍郎。其家累代巨富,戶舍連雲,幾徧前後兩街,四鄉田地尤廣,有終年取不盡之租,積蓄甚豐,故近年有侮盜之事(註:在民國二十年左右,平市無不知者)。

6、存誠為遠支宗室。官至禮部尚書,任步兵軍統領最久,幾歷咸、同兩朝。當庚申之役,為右翼總兵,佐瑞芝生(常,官刑尚,時為九門提督),安定地面,功績顯著,旋正位統領。其御下極嚴,前人每稱道光朝人,恩文肅(桂)官步軍統領為稱職名臣,存公殆過之。瑞相本忠厚長者,當戎馬倉皇之會,非有能手為助,則京城蹂躪不堪矣。聞存尚書住德勝門大街麻花衚衕,至今人稱提督府。——《道咸以來朝野雜記》

7、吏部侍郎繼祿,及其叔內務府大臣巴克坦布,住麻花衚衕。(註:德勝門內大街)——《道咸以來朝野雜記》

8、內城水局,屬於西北隅,前為十剎海,水淺不能泛舟,多種蓮花,稻米為生涯。中為秦家河地,俗稱後海,自廣化寺門前抵德勝橋,亘成王府前,皆是也。水闊,然不甚深,可泛小舟。當年河地主人有採蓮小舟二,遊人可借乘之。最後德勝門西凈業湖也,亦名積水潭,南北岸皆有廟。北為凈業寺、西高阜上為匯通祠。南岸為普濟寺,俗稱高廟,中有樓可憑眺,北望城譙雉堞,足資遐賞。佛院凌霄花最佳,當年有牡丹台、鹿圃,近已廢矣。

9、德勝門內亦有一拈花寺,莊嚴齊整,近年重修者。其西院廳旁後園,有古松一株,蓋明季物。側有井亭,樹本皆作龍甲,斜枝如臂,蔭可一畝,真如王麓台畫中得意筆。牆外即關岳祠。此祠本為醇賢親王所建,神主始終未奉入祠,而他屬矣。

10、後海北岸之廣化寺,古剎中之新者。聞光緒初年殘敗殊甚。後募化於恭邸(恭王府),為之重修正院殿宇。(註:是在十年之後)至南北院亦整潔,不知何時所建,恐非當年之舊,故至恭王府中人視為家廟。聞其廟產並不豐,不足以養僧侶。

11、西城蔣家房,本名漿洗房,即明朝洗衣局也。公爵弘曉之第在焉。後人綿慰襲封,居之。故俗訛稱魏公府,以音傳訛。魏公後裔名溥泉者,官吏部主事,車馬衣服侔(相等之意)於京卿,同寅中多厭其人,至以荷葉梗誚之,以其歪脖也。在部多年,終不得志,後選缺為西陵員外郎。入民國,不知所終。

12、內外城糕點鋪所制諸品,上之備祭祀之用,下之為饋節之需。各種應門為全份,如大八樣、中八樣、小八樣,以至中果、南糖、小碟食等等,皆以八種集成者。如另選一種買之亦可,但價較為全份者為昂。當年以東西南大街合芳樓為最佳。此店始於道光中,至光緒庚子後歇業,前部工人及貨色,皆移至東四北瑞芳齋,東城惟此獨勝。北城則桂英齋最佳,在後門外路東,為當年東安門外金蘭齋之遺法。

13、十五日,上元節,市廛(音纏,集市之意)訂燈之期,正陽門外大街各肆皆爭掛新燈(註:此時以糕點鋪最注意)。內城如西單牌樓、東安門大街、東四牌樓、地安門外鼓樓之前,各鋪戶皆爭奇掛全部繪畫燈(註:如全部三國、西遊記、水滸傳、聊齋、綠牡丹諸說部)。

14、五月初一,西城都皇城廟開放。宛平縣城隍出巡,至都皇城廟相會見,此固荒誕稽事。然沿街空巷,逐隊而觀,甚至有各種香會隨之,謂之獻神(註:如秧歌、高蹺、五虎棍之類)。又有捨身還願者。

15、十一月,看各處滑冰,如城內十剎海,及城外各濠皆有之。

(10)《日下尊聞錄》關於什剎海文字

荒蕪的蕭軍先生故居《日下尊聞錄》據傳為清乾隆某學者所著。為研究北京歷史發展的重要參考書目之一。

1、積水潭:高宗純皇帝詩註:同潞轉漕,籍玉泉引流匯濟是潭,在都城西北隅。入皇城為太液池,東南出經大通橋為運河。以歲久淤墊,重加挑浚,並葺新舊祠,名曰匯通。

(11)《京師古迹考》中關於什剎海的文字

缺少商氣的煙袋斜街《京師古迹考》為清勵宗萬所撰。勵宗萬,字滋大,號衣園,直隸靜海人,康熙六十年進士,乾隆初至十年,歷任侍講學士、通政使、左副都御史、工部侍郎,調刑部侍郎後罷官;後再起,任光祿寺卿,二十四年逝世。他工書善畫,筆墨饒有逸趣。著有《衣園遺稿》、《青箱堂集》等書。這本書,是她奉乾隆帝之命,對北京古迹作惡一番調查之後學的。現為研究北京城歷史發展具有重要參考依據。

1、護國寺:臣按寺本元崇國寺,至元中建,同名者二,此乃北寺也。宣德間改名隆善,成化壬辰又增護國二字,故沿今名。寺為脫脫故宅,曾塑其夫婦像於佛座下。明姚廣孝像亦在寺,像有自題一偈,後署獨庵老人題,蓋其號也。釋名道珩,自斯道,祥春明夢余錄。今查在西四牌樓東北,共六層,頗為輪奐莊嚴。有山門入,為二門,列將軍二,俗所謂哼哈者也。再進為四金剛。大殿釋迦,殿後一八角亭,亭後為千佛殿,中座工三世佛,座下左一襆頭朱衣老叟,又一鳳冠朱裳老嫗。詢之寺僧,則曰脫脫夫婦也。孫承澤所錄不誣矣。至道珩像無存焉。

2、蓮花池:臣按池在李廣橋,舊名積水潭。據燕都遊覽志,潭在都城西北隅,東西亘二里余,南北半之,西山諸泉,從高粱橋流入北水關,匯此。池多植蓮,因名蓮花池。池上有凈業寺,又名凈業河,游必從小徑入,抵蝦菜亭,乃盡幽深之致;稍折而南,直環禁城為太液池,汪洋如海,俗稱海子套。今查德勝門內李廣橋,有蓮花池,池上有庄親王家庵,即凈業寺,朱彝尊夜宿凈業寺所云僧樓佛火漾空潭,李廣橋低積水含是也。夏時風香露凈,心目清涼。其池西為義學。

(12)《燕京歲時記》中介紹什剎海的文字

帶有書香氣的「爆肚張」《燕京歲時記》為清末文人富察敦崇所著,為研究北京民俗文化的參考書之一。

1、東西廟:西廟曰護國寺,在皇城西北定府大街正西。東曰隆福寺,自東四牌樓西馬市正北。逢七、八日開西廟,九、十日開東廟。開廟之日,百貨雲集,凡珠玉、綾羅、衣服、飲食、古玩、字畫、花鳥、蟲魚以及尋常日用之物,星卜、雜技之流,無所不有。乃都城內之一大市會也。兩廟花廠尤為雅觀。春日以果木為勝,夏日以茉莉為勝,秋日以桂菊為勝,冬日以水仙為勝。至於春花中如牡丹、海棠、丁香、碧桃之流,皆能於嚴冬開放,鮮艷異常,洵足以巧奪天工,預支月令。謹按日下舊聞考:護國寺元曰崇國寺,明曰大隆善護國寺,今只曰護國寺。乃元丞相脫克脫之故宅。寺中千佛殿旁立一老髯,襆(音服,包裹之意)頭朱衣;一老嫗,鳳冠朱裳,即其夫婦之像。今已無存矣。

2、小藥王廟、北藥王廟:小藥王廟在東直門內路北,北藥王廟在舊鼓樓大街。自正月起,每朔日、望日有廟市,市皆婦女零用之物,無甚可觀。

3、城隍出巡:四月二十二,宛平縣城隍出巡。五月初一,大興縣城隍出巡。出巡之時,皆以八人肩輿,舁(音於,共同抬東西之意)藤像而行。有捨身為馬僮者,有捨身為打扇者,有臂穿鐵鉤懸燈而導者,有披枷帶鎖儼然罪人者。神輿之旁,又扮判官鬼卒之類,亦無非神道設教之意。

4、十剎海:十剎海俗稱河沿,在地安門外迤西,荷花最盛。每逢六月,士女雲集,然皆在前海之北岸。他處雖有荷花,無人玩賞也。蓋德勝橋以西者謂之積水潭,又謂之凈業湖,南有高廟、北有匯通祠者,是也。德勝橋以東,昔成親王府、今醇親王府前者,謂之後海,即所謂什剎海者是也。三座橋以東,響閘迤左者,謂之前海,即所謂蓮花泡子者是也。今之游者但謂十剎海焉。凡花開時,北岸一帶風景最佳:綠柳垂絲,紅衣膩粉,花光人面,掩映迷離,直不知人為人花之為花矣。謹按日下舊聞考:積水潭凈業湖一帶,古名海子。園亭極多,有蓮花社、蝦菜亭、鏡園、漫園、楊園、定國諸勝,今皆析為民居。前明李東陽西涯故居擬在今恭王府東南隅,前海北岸,非凈業湖也。蓋鼓樓響閘正其左右耳。

5、拖床:冬至以後,水澤腹堅,則十剎海、護城河、二閘等處皆有冰床。一人拖之,其行甚速。長約五尺,寬約三尺,以木為之,腳有鐵條,可坐三四人。雪晴日暖之際,如行玉壺中,亦快事也。至立春後,則不可乘,乘則甚危,有陷入冰窟者,而拖者逃矣。按倚睛閣雜抄:明時積水潭,常有好事者聯十餘床,攜都藍酒具,鋪氍毹(毛織的地毯之意)其上,矗飲冰凌中以為樂。誠豪俠之快事也。

6、燈節:自十三至十七均為之燈節,惟十五日謂之正燈耳。每至燈節,內廷筵宴,放煙火市肆張燈。而六街以東四牌樓及地安門為最盛,工部次之,兵部又次之,他處皆不及也。

(13)《帝京歲時記勝》中介紹什剎海的文字

海潮庵舊址尚存的彩繪《帝京歲時記勝》為清乾隆二十三年潘榮陛所著,該書為研究北京民俗文化的重要參考書。

1、藥王廟:都城藥王廟極多,其著名者四:以在東直門內,曰東藥王廟;一再地安門西步量橋,曰西藥王廟;一再安定門內之西,曰北藥王廟;一再天壇之北,曰南藥王廟,為明武清侯李誠銘立也。歲之四月中旬之二十八日為妖王誕辰,香火極勝,惟除夕至元旦徹夜不斷。

2、關聖廟:關聖廟徧天下,而京師尤勝。入祀典者,地安門外西步量橋白馬廟,正陽門月城右之廟,春秋致祀。

3、賞蓮:帝京蓮花盛處,內則太液池金海;外則西北隅之積水潭,植蓮極多,名蓮花池。或因水陽有凈業寺,名為凈業湖。三伏天,上駟苑官校於潭中浴馬。岸邊柳槐垂陰,芳草為茵,都人結侶攜觴,酌酒賞花,徧集其下。

(14)「稻田」在什剎海的何處?

海潮庵梁橢間尚存的彩繪近期查閱《詩文薈萃什剎海》一書,發現自明代以來有多首吟詠稻田的詩文。

最早的詩歌為李東陽所作,他在《西涯雜詠十二首》有《稻田》一詩。「水田雜花晚,畦(音其,田園中分成的小區之意)雨過溪足。老僧不坐禪,秋風看禾熟。」在《重經西涯》有這樣的詩句:「轆轤聲里田田水,楊柳枝頭樹樹鶯。」

清代文人劉家珍的《地安門觀荷》「行盡荷池又稻田,碧花紅穗散秋煙」。

查嗣瑮在《雜詠》寫到:「蝦菜亭虛水浸沙,城頭風折雨絲斜。秋來南客多鄉思,不堪荷花看稻花。」

張之洞的「雖然不是滄桑事,但惜西涯變稻田。」

古人把什剎海譽為江南水鄉,我認為什剎海除本身的水域寬闊,,楊柳依依外,在此地種植水稻,從某種角度來說,也增添了江南水鄉的餘韻。有意思的是,古人還建有「觀稻亭」、「桔槔亭」,並組織相關人員到此從事種植稻穀的訓練。不過,當年在什剎海種植水稻更多是「中貴之人」,即宦官。這些稻田屬於「公田」,並向宛平縣衙納稅。

既然在歷史上什剎海存在稻田情況,那當年的稻田位置在什麼地方呢?

通過查閱資料,我認為現在的後海北沿西側、東側及前海西側和三座橋附近曾是古人種植水稻的地方。面積最大的一塊稻田為現在的糖房大院至鴉兒衚衕這一帶,有上百畝之多。這裡由中貴之人負責日常管理。

古籍中關於什剎海稻田的文字大致有:

「積水潭水蔥德勝橋東下。橋東偏有公田若干頃,中貴引水為池以灌禾黍,綠楊鬖鬖(音參,形容輕盈修長之意),一望無際,稍折而南,直環北安門宮牆左右(註:流入禁城為太液池),汪洋入海,故名海子(註:俗稱海子套)」。——《長安客話》

「德勝門內東偏,有公田若干頃,中貴治之,引水為池以灌。沿池數里,綠楊鬖鬖,一望無際。」——明·袁宗道《三聖庵記游》

「三聖庵在德勝門街左巷,後築觀稻亭,北為內官監地。南人於此藝水田。」——《日下舊聞考》

「內城水局屬於西北隅,前為什剎海,水淺不能泛舟,多種蓮花、稻米為生涯。中為秦家河池,俗稱後海,自廣化寺門前抵德勝橋,亘成王府前皆是也。水闊,然不深,可泛小舟。當年河地主人有採蓮小舟二,遊人可借乘之」。——《道咸以來朝野雜記》

「德勝門東,水田數百畝,溝洫(音蓄,田間水道之意。)澮(音快,田間大溝渠)川上,堤柳行植,與畦中秧稻,分露同煙。春綠到夏,夏黃到秋,都人望有時,望綠淺深,為春事淺深;望黃淺深,又為秋事淺深。望際,聞歌有時:春插秧歌,聲疾以欲;夏桔槔(《詩文薈萃什剎海註:「桔槔亭,早廢,舊址在什剎海前海西,三座橋迤北。「桔槔」為一種汲水工具,亦稱吊杆。」》)水歌,聲哀以囀;秋合酺(音葡,聚會飲酒之意。)賽社之樂歌,聲嘩以嘻;然不有秋也,歲不輒聞也。有台而亭之,以極望,以咫所聞者。三聖庵,背水田庵焉。……台,庵之西,台下畝,方廣如庵,豆有棚,瓜有架,綠且黃也,外與稻揚同候。台上亭,曰「觀稻」,觀不直(僅僅之意)稻也。畦(音其,田壟之意)隴之方方,林木之行行,梵宇之廠廠,雉堞之凸凸,皆觀之」。——劉侗、於弈正《水關等十則·三聖庵》

「寺門稻田千畝,南客秋思其鄉者,數來過,聞稻香。」——劉侗、於弈正《水關等十則·龍華寺(瑞應寺)》

「三聖庵,在德勝門左巷,後築觀稻亭,夏日桔槔聲不減江南。」——《燕都遊覽志》

「東岸有橋,曰三座橋。橋南北之稻田,倍於關東南之水面。」

「德勝門水次,稻田八百畝,以供御用,內官監四十人領之」——《客燕雜記》

《什剎海志》載:「清秀巷民國時期稱清虛觀,巷以觀名。《京師五城巷坊衚衕集》又作"清虛仙院』,當時此地迤近多稻田。遂有"稻田清虛仙院』之稱。」不過,我對《什剎海志》持有異議,「稻田清虛仙院」未必就是一地,有可能是兩處的統稱,並非特指位於現在的舊鼓樓大街南口一帶。而歷代文人在詩文中「稻田」特指是現在的糖房大院及醇親王府一帶。

根據上述文字說明:什剎海種植水稻的時間為明初以後。據《日下舊聞考》一書記載:積水潭「自明初改築京城,與運河一分為二,積土日高,舟楫不至,是潭之寬廣,已非舊觀。」

種稻結止時間我推論是解放初期,可能是政府對「什剎四海」進行綜合治理之時。

(15)《長安客話》及關於什剎海的文字記載

賢良祠舊址《長安客話》八卷,記述了北京明代地方歷史和地理沿革,十六世紀明萬曆時蔣一葵著。作者原籍武進,曾經在廣西靈川做過官,後遷任京師西城指揮使,所以本書稱「西城吏隱晉陵(武進)蔣一葵著。書明「長安客話」,長安是封建時代皇都的通稱。

《長安客話》在明人專門記載北京地方文獻中,是僅存的幾種版本之一。並被《日下舊聞考》、《燕都遊覽志》、《順天府志》等古籍摘錄。本文作者在北京做官,曾經親身走訪詢問,又非常留意北京古迹、形勝、奇事的記載。在編輯此書過程中,採用實地訪問和參考文獻記錄兩種方法,範圍遍及當時的皇都、郊區、畿輔和關鎮,對後人研究北京地方歷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參考依據。

《長安客話序》

仲舒,語林也,嘗謂前代騷人墨士負有當世重名,其所膾炙人口,往往散逸不傳,尚論者無從窺豹,深可惋惜。行輒命童子奚囊隨,到處走荒台斷碑,苔封蘚鎖,披拭捫摸,雖風雲魚鳥不能得,仲舒飛覽得之。且博聞廣記,凡散現於稗(音拜,微小,非正式的之意)官野史,若古迹、若形勝、若奇事、若名碩,吟詠累日月,即蔚然成帙(音質,包書的套子之意)。故未仕有堯山堂外記、唐詩偶雋、論表策括諸書,盛行於世。留都有茲集、晉陵文獻、蒙古通記、金元曲譜集;入刑曹有刑記事、方言采聽集,相繼授梓,而客話其一斑也。大抵仲舒綺歲雅志編摹,壯歷周流,學益弘博。有類子云載筆碩問方言,黃衣虞初記郡國之稗官小說述之也,可以資文而襄治矣。所以在粵西卓有異政,微入厥職,遷刑曹不半歲而平反多方,真有用之儒,聖門四科之選也。嗚呼痛哉!書邇人遐,抆(音文,擦之意)淚以序。年家弟陸完學撰。

《長安客話》一書關於什剎海的文字記載:

1、「積水潭水從德勝橋東下。橋東偏有公田若干頃,中貴引水為池以灌禾黍,綠楊鬖鬖(音參,形容輕盈修長之意),一望無際,稍折而南,直環北安門宮牆左右(註:流入禁城為太液池),汪洋入海,故名海子(註:俗稱海子套)」。

2、「都城北隅舊有積水潭,周廣數里,西山諸泉從高梁河流入北水關匯此,內多植蓮,因名蓮花池。池上建有蓮花庵,凈業寺,及王宮貴人家水軒、水亭,最為幽勝。」

3、「都城北隅舊有積水潭,西山諸泉從高粱橋流入北水門(水關)匯此。內多植蓮,因名蓮花池、凈業寺,及王公貴人家水軒、水亭,最為幽勝」。

4、「德勝門之西,城垣下有水竇焉。西山諸水從此流入都城。水口為石犀以當之,遏(音惡,遏制之意)水勢也。而庵其上,名曰鎮水觀音庵。其北即水入處,泠泠有海潮之音。其南則皛(音蕭,皎潔、光明之意)淼千頃,草樹青蔥,鷗鳧上下,亭榭掩映,列剎相望,煙雲水月,時出奇觀,允都下第一勝區也(註:即積水潭,別見)。庵刱(音創,「創」的異體字)自成祖時姚少師,而內臣綱公者實纘(音纂,繼承之意)成之雲」。

5、「海子南岸舊有海子橋,亦名越橋(註:俗呼三座橋)。海子橋北舊有海印寺,宣德間重建,改名慈恩寺(註:今廢為廠)」。

6、皇城內有海子,在西苑中,源自宛平縣玉泉山,合西北諸泉流入都城,匯積水潭,亦名海子。複流入西苑。汪洋如海,人呼西海子。

7、海子南岸舊有海子橋,亦名越橋(註:俗呼三座橋)。

8、海子橋北舊有海印寺,宣德間重建,改為慈恩(註:今廢為廠)。

9、崇國寺:「寺在皇城西北隅(註:定府大街)。元時有東西二崇國寺,此則西崇國寺也。宣德間重建,賜額大隆善護國寺,今都人仍稱崇國寺焉。寺內有番僧舍。其曼殊大士像藍面豬首,徧身帶人頭,有十六足駢生者。所持皆兵刃,形狀可駭。僧言烏斯藏所供多此像雲。」

10、「太祖將封十王,每王澤一名僧輔之。姚廣孝自請於文廟曰"殿下若能用臣,臣當奉一白帽與大王戴也』(註:王字加白為皇帝皇字)。文廟默會其意,竟請得之。廣孝遂從至燕。一日寒甚,廣孝侍宴,文廟命句云:"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冰』。廣孝應聲曰:"國亂民愁,王不出頭誰做主?』文廟大喜,自是靖難之謀決矣。姚廣孝既輔成大業,文廟欲疏茅土,姚固辭,只為善世。後命為少師,姚乃受之。然終不蓄髮。文廟欲為建第,姚亦固辭,竟居慶壽寺中。又賜宮入,姚亦不受。惟章服曾服之。洪熙元年,命從祀於太廟。嘉靖初,從中允廖道南請,廣孝髡(音昆,古代剃去頭髮的刑罰)徒,不宜於廟祀,移護國寺祀之。但稱恭靖公,亦不言官。」

11、「京師有姚少師畫像,面大方肥,紅袍玉帶,髡頂上戴唐帽。今崇國寺畫像猶是僧服,姿容瀟灑(灑的異體字,瀟洒之意),雙眼如電光之璨。像贊云:"看破芭蕉拄杖子,等閑徹骨露風流。有時搖動龜毛拂,直得空虛笑點頭。』蓋本色衲子語。跋雲獨庵老人自題。獨庵,少師別號也」。

12、太醫院例於端陽日差官至海子捕蝦蟆擠酥以合葯,制紫金錠。某張大其事,備鼓吹旗幡,喧闐(音田)以往。或嘲以詩曰:「抖擻威風出鳳城,喧喧鼓吹擁霓旌。穿林披莽如虓(音肖,猛虎怒吼之意)虎,捉得蛤蟆剜眼睛。」

(16)《順天府志》中和什剎海有關的文字

北海公園雪景《順天府志》為清光緒丙戍年(1886年)繆(音渺)荃孫抄自《永樂大典》四千六百五十卷順天府七至十四部分。(永樂大典內順天府共二十卷,時僅存八卷,後均佚逸)

1、寺:「海印寺在豐儲坊」;「崇國寺在舊城,唐為金閣寺,遼時改名崇國。清寧九年七月所載:《析津志》在大悲各北,亦肇有唐」

2、祠廟:《圖經志書》文廟在日中坊海子橋西北,洪武二年因舊都水監改置,至八年修理完畢。

3、學校:縣學在日中坊海子橋西北,洪武三年修蓋。射圃在縣學後,洪武八年創築,分教。學舍在咸宜坊,洪武八年設置。社學一十七,順承閣、日中坊、安富坊、太平坊、咸宜坊、時雍坊、積慶坊、發祥坊、豐儲坊、金城坊、玉河鄉、京西鄉、香山鄉、永安鄉、桑峪社、清水社。

繆荃孫(1844—1919),中國近代藏書家、校勘家、教育家、目錄學家、史學家、方誌學家、金石家,中國近代圖書館事業的奠基人,中國近代教育事業的先驅者之一。

繆荃孫字炎之,又字筱珊,號藝風,江蘇江陰申港鎮繆家村人。清光緒年間進士。繆荃孫幼承家學,11歲修畢五經。17歲時太平軍攻佔江陰,他服侍繼母避兵淮安,並在麗正書院學習文字學、訓詁學和音韻學。21歲他舉家遷居成都,在那裡習文史,考訂文字,24歲應四川鄉試中舉。1876年,繆荃孫會試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此後他從事編撰校勘十餘年。

繆荃孫1888年任南菁書院山長,1891年掌濼源書院,1894年任南京鐘山書院山長,兼掌常州龍城書院。1901年他任江楚編譯局總纂。1902年,鐘山書院改為江南高等學堂,繆荃孫任學堂監督。癸卯新學制實施後,廢古江寧府學,兩江總督府擬在江寧「先辦一大師範學堂,以為學務全局之綱領」,1902年5月由繆荃孫出任學堂總稽查,負責籌建江南最高學府三江師範學堂,並與徐乃昌、柳詒徵等七教席赴東洋考察學務,從而決定仿照日本東京大學,在南京國子監舊址築校,以後該學堂先後更名為兩江師範及南京高師,為南京大學近代校史之開端。

1907年繆荃孫受聘籌建江南圖書館(今南京圖書館),出任總辦。1909年他又受聘創辦京師圖書館(今中國國家圖書館),任正監督,1914年任清史總纂。1919年12月22日繆荃孫在上海逝世。

(17)《天府廣記》中關於介紹什剎海的文字摘錄

北京玉淵潭公園1、唐火神廟在皇城北,貞觀中建。元至正六年重修。萬曆三十三年始增碧瓦。後有水亭,可望北湖。

2、元般若庵在北湖之南,萬曆中始增宏麗,改名金剛寺。僧雪浪講經其中。士紳多從之游,吳中姚現聞先生著唯提像贊刻寺中。

3、元崇國寺,元有二崇國寺,此乃北寺。元順帝至元中建。寺為脫脫丞相故宅,今佛座下立一襆(音服,古代用的一種頭巾)頭朱衣老叟,,一鳳冠朱裳老嫗(音於)乃其夫婦也。後僧錄司右姚廣孝一像一主在焉。廣孝舊配廟廡,嘉靖九年,閣臣李時以髡(音昆)徒不便在廟,乃將其主送入興隆寺。寺災移此。其像上題一偈:「看破芭蕉拄杖子,等閑徹骨露風流。有時搖動龜毛拂,直待虛空笑點頭。」後署獨庵老人題。獨庵,廣孝號也。釋名道衎(音堪),字斯道。

4、元石湖寺在德勝門內北湖之旁,水從玉泉入城,聚為一湖,水色蓮香,最稱勝景。寺後為方閣老圃。

5、十剎海在龍華寺前,萬曆中陝西僧三藏建。

6、千佛寺,萬曆九年孝定皇太后建,內供高麗所供尊天二十四身,阿羅漢一十八身,像貌詭異。

7、西海子舊名積水潭,元時在皇城外東南隅,西北諸泉自西水門入城而匯於此,汪洋如海。後東析而南,出南水門,會運河南艘皆泊潭內。至治三年三月,大都河道提舉司言:海子南岸東西道路當兩城要衢,金水河漫潤於其上,海子風浪沖嚙(音聶)於其下,且道狹不時潰陷泥濘,車馬艱於往來,請以石砌之。於泰定元年四月興工,八月工畢,至明改建皇城,潭在西北隅,名西苑海子。

8、宋本,字誠夫,京師人。從父官江陵,江陵王奎文明性命義理之學,本質所得,造詣日深。年四十始還燕。至治元年,以進士第一及第,官至集賢直學士,兼國子祭酒經筵。性高抗不屈,持論堅正,制行純白,不可干以私,篤於朋友之誼,尤以植立斯文自任。歷仕通顯,猶僦(音就,租賃之意)屋以居。己卒,執紼(音符,舊指出殯時拉棺材用的大繩)者近二千,皆門生故吏及國子諸生,時人榮之。誠夫工於小隸,有文集傳世。

9、米萬鍾,字仲詔,宛平人。萬曆甲午魁本經,明年成進士。歷令永寧、銅梁、六合三邑。庚戍為廷評,進計部,出藩浙江,觀察江西。當其自江西歸,道經南京,時中貴人守備於斯者方為璫構祠尸祝,聞其至大喜,使使奉幣求公數言彪炳上公者。萬鍾怒斥其人去,中貴人恚(音匯,恨、怒之意)甚,以聞璫。璫怒益甚。乃嗾(音叟,唆使之意)其門下御史倪文煥疏參公黨人魁也,削籍為庶人。萬鍾遂不敢居京師,南北扉定,浮汎(音飯,「泛」異體字)江湖間。戊辰以新命牽復,又三年,始補太僕少卿,管光祿寺寺丞事。未幾病不起,朝野惜之。公病時,陸淑人日夕呼天號泣,請以身代,革之日一慟(音痛)氣絕,稍蘇,諸子泣慰進湯畢匕,揮之於地,再慟而絕。萬鍾生平好石,所蓄奇石甚富,人稱為友石先生。李戚畹為園於城西之海淀,極其宏侈。公作園其旁,林屋橋樑略加點綴,遂與爭勝。公家有古雲山房,中貯名石三,客至壺觴嘯詠,自取所藏小石娛客,數十往回不倦。風流貞潔,士君子稱之。(米萬鍾在西海曾建有漫園)

10、李東陽,字賓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師。四歲舉神童,景皇帝抱置諸膝。六歲、八歲兩召見,講尚書大義命入京學。天順八年進士,選翰林庶吉士。成化元年授編修。八年以禮部左侍郎兼文淵閣大學士,直內閣,累官少師兼太子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正德七年致仕,又四年卒,年七十一,謚(音是)文正。楊公一清稱公孝友天植,其素行金完玉粹,名滿天下,而且視欿(音侃,不滿之意)然,雖位極人臣而樂善如不及,履常應變,恆介特不易所守。蓋其文章,與功業並懋,斷乎有以立於世。陸儼山深曰:戶部侍郎邵二泉寶詩一卷,皆西涯李文正公卒後之作,以致哀慕者。往歲丙子秋,深起告北來,舟次廣川,適聞文正之訃,有一詩哭之曰:細推天運幾生賢,又是山川五百年。廊廟江湖今復少,文章功業古難全。重來東觀嗟(音節,文言嘆詞)何及?再過西涯足惘然。白髮門生傷往事,每看憂國淚雙漣。壬申二月,深嘗興修撰何粹夫溏,檢討盛希道端明謁文正公於私第,議及國事,公手揮雙淚,意甚悲愴(音窗)。落句蓋紀實也。錢牧齋謙益曰:公慧悟夙成,風神娟秀,歷官館閣四十年,不出國門,獎成後學,推挽才雋,風流弘長,衣被海內。學士大夫出其門牆者,文章學術粲然有所成就,必曰:此西涯先生之門人也。罷相家居,購詩文書篆者,填塞戶限,頗資以給朝夕。一日夫人方展紙研磨,公有倦色。夫人笑曰:今日方設客,可使案無魚菜耶?遂欣然命筆,移時而罷。其風操如此。國家休明之運萃於成弘,公以金鐘玉衡之質,振朱弦清廟之音,含咀宮商,吐納和雅,沨沨(音風,水聲之意)乎洋洋乎長離之和鳴,共命之交響也。

12、李東陽的《重經西涯》「渺渺平田水滿湖,早秋天氣雨晴初。灘聲赴壑如相競,鳥影臨空半欲無。未采萍花憐寂寞,旋栽松樹見扶疏。經過自與行吟約,未覺何顒(音永,「大頭」之意,引「大」之意。)此興孤。」

13、何景明《西海子》「寺下煙波春不開,苑中風浪隱樓台。源泉細繞西山出,雲氣深處北極來。萬里乘槎(音察,木筏之意)觀日月,十年登閣望蓬萊。黃塵碧水須臾時,莫使魚龍夜夜哀。」

14、白浮山在昌平南十一里,山有二龍潭,流經白浮村。元人郭守敬引此水西折而南,經瓮山,流入積水潭,以通漕運。

15、西山玉泉從水關經越橋,俗稱銀錠橋,流入西苑。

16、通惠河,即玉河也,發源昌平州神山泉,過榆河,會一畝、馬眼泉,繞瓮山後匯為七里灤,東入都城西水關,貫積水潭。積水潭者,皇城內西海子也。又稍東,從月橋入內府,環繞宮殿,南出玉河橋,由大通橋至通州。

17、明太宗永樂十四年,車駕巡幸北京,因議營建宮城。初燕邸因元故宮,即今之西苑。開朝門於前。元人重佛,期門外有大慈恩寺,即今之射所。

18、皇城內河來自玉泉山,經高梁河,分而為二。一灌城隍,一從德勝水關匯入後湖,至藥王廟下流入禁地,所謂西苑太液池也。

19、帝王廟在阜成門內大市街之西。永樂遷都北京,諸祀畢舉。惟帝王無廟。嘉靖十年,中允廖道南請改大慈恩寺興辟雍以行養老之禮,撤靈濟宮知證、知愕二神,改設歷代帝王廟神位,仍配以歷代名臣。

20、漢壽亭侯廟,在宛平縣之東。初洪武二十八年建廟在雞鳴山祭(南京),漢壽亭侯關羽公。永樂年,廟祭於京師。成化十三年,奉敕建廟於宛平縣之東。中塑神像,外為廟門,京師謂之白馬廟,蓋隋之舊基也。歲五月十三,太常寺題遣本寺堂上官致祭。凡國有大災則祭告。

(18)我家住在北長街_淥水庭院

北長街南北走向,全長808米。東側與故宮的筒子河相鄰,西側與中南海為伍,北側與景山前街相連,南側與西華門大街、南長街貫通,為景山前街通向西長安街的重要通道,也是距離皇城最近的街巷。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清時的北長街是國家管理機構及皇家寺院集中之地。解放後北長街成為京城百姓的居住地,灰白色的主基調平房院落與金碧輝煌紅牆綠瓦相互輝映,在古樸氣息中不時有簇新的現代建築浮現眼前。唯一不變的是槐蔭還是那樣的濃密,槐香還是那樣的親切。

北長街北口是北京著名的旅遊風景區,筒子河、故宮、北海公園、團城、北海大橋、景山公園、三座門、大玄高殿都在附近。景山公園是我常去的地方,它是北京少年宮所在地。我上的小學離景山很近,少先隊活動基本都在這裡進行。北海大橋則是我和小夥伴們夏天晚上乘涼的最佳之地。三座門和大玄高殿主要是看電影,那裡設用軍人俱樂部,每周日有電影專場。

北長街南口與南長街北口,是西華門大街。北長街南口西南側為北京女一中員工宿舍。住的人叫李勇,為電影《地道戰》主人公的原型。北長街南口東南側為西華門菜蔬商店(門牌為北長街92號)。馬路對過是西城區圖書館(西華門大街4號),解放前為西華門筒子河小學。西華門大街37號院曾是西長安街派出所辦公地。1960年我落戶北京時,母親帶著我辦理相關手續。西長安街派出所旁邊有個巷子叫水輪子衚衕。

北長街及衚衕住過葉劍英、陳雲、呂正操、張奚若、錢之光、吳晗等中央、北京市領導。北長街29號院為國管局宿舍,國務院參議陳秀禾為在此院居住,解放前曾任瀋陽兵工廠廠長,被國民黨政府封為少將。陳秀禾為開國元勛陳毅元帥堂哥。除國務院參議陳秀禾家外,我還去過吳晗家,時任北京市負責文教工作的副市長。吳晗女兒吳曉燕和我院欒世霞是小學同學,關係尚好。吳曉燕邀請我們上她家做客。他們家住在北長街52號,這個院子又分成2個獨立院落,吳晗市長住西院。那天恰巧吳晗市長在家查閱資料。他客氣地和我們聊了一會兒,還讓保姆端來茶水。文革初期吳晗市長受到政治迫害致死。吳曉燕也在若干年後自殺身亡。

北長街還有許多名勝古迹。福佑寺又稱雲神廟,為班禪活佛駐京辦事處。北長街35、37、39號和後宅衚衕5號院是萬壽興隆寺舊址所在地,是皇宮中太監養老修行的地方。連我上小學的地方也是個廟,叫昭顯寺,俗稱「雷神廟」,是皇家祭祀雷神的道場。雷神廟南側為喬道士廟。解放後這些宗教場所除福佑寺外,均改為百姓居住的院落。目前除喬道士廟保留山門以外,其他寺廟舊址均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北長街是以居民區的街道,當年商業網點不多,約10來家,主要分布街的南北兩端。經營面積較大的是北長街副食店,在北長街北口路東。副食店後院是北長街糧店。副食店經營品種齊全,都於百姓生活相關,我每周都要去上幾次。北長街副食店稍北一點是北海食堂,經營早點和正餐。倚在窗戶旁可以看見筒子河和故宮高牆與角樓。北長街51號是個副營業面積很小的副食店,經營油鹽醬醋、糖果、雞蛋、散酒等商品,容器口掛著一個個竹製的量具。北長街64號曾是個僅有三把椅子的小理髮店,門外窗戶框邊裝有轉燈。道義巷南側有個中藥鋪,經營中成藥兼收藥材。北長街西小巷口有個不大的食品店,主要經營冷飲、糕點、糖果,乾果,到了冬天門前擺上爐子,蘸糖葫蘆。

1960年的時候,北長街馬路兩側衚衕有關家衚衕、興隆衚衕、慶豐衚衕、後宅衚衕、前宅衚衕、教育夾道、道義巷、會計司衚衕、北長街西小巷、福佑寺夾道等10條衚衕。因受筒子河、中南海圍牆限制,這些衚衕多數屬於短巷,門牌不多,被稱為「死胡同」,惟有後宅衚衕和會計司衚衕之間夾著中南海夾道,被稱為「活衚衕」。1965年關家衚衕、興隆衚衕、慶豐衚衕併入北長街,北長街的衚衕變成7條。上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北京市舊城改造的不斷深入,北長街也大興土木,衚衕遞減,截止到2011年8月,北長街尚存後宅衚衕、前宅衚衕、教育夾道和北長街西小巷。會計司衚衕僅留下21號院門,其他衚衕均消失得無影無蹤,變成了歷史的一段記憶。

後宅衚衕位於北長街中部偏北,馬路西側。衚衕呈現「丁」字形狀,現存8個院門,住有百餘戶人家。衚衕形成於清代,因衚衕內住有大戶人家,為了便於識別,把院子朝南的方位叫做「前宅」,院子朝北的方位叫「後宅」。1911年把「前宅」和「後宅」分成前宅衚衕和後宅衚衕。前宅衚衕略短,長度在60米,還是個「死胡同」。後宅衚衕則顯然長了許多,不包括中南海夾道,長度有80米。歷史上後宅衚衕包括中南海夾道。中南海夾道在9後院西側分成南北兩段。南段通向會計司衚衕,北段通向北長街北口。

「前宅」與「後宅」之間夾著上海駐京辦事處和兩處首長住宅,衚衕西側院子明顯少於東側,尤其是上海駐京辦事處擴建以後,拆除了兩個院門,這樣後宅衚衕更帶有加到性質。

我居住的8號院座東朝西,在後宅衚衕的盡頭處。它和前宅衚衕4號本是一個院落,解放前屬於前宅衚衕4號院(和前宅2號院統稱何家大院)的後院,兩院之間有木門相通。前宅2號院、4號院為西四裝訂廠(後改為北京市京華零件印刷總廠)東家居住,後宅8號院解放前曾是西四裝訂廠車間,後改成職工宿舍。8號院佔地面積不大,由北房、南房、西房及跨院組成,是個以西房為正的不規則四合院。文革期間,房管部門對前宅衚衕4號院翻建,把西跨院劃歸到8號院。1984年北京市落實私房政策時物歸原主。

說是職工宿舍,但真正在廠子里幹活的住戶並不很多,原因是1956年公私合營之後,何家把8號院賣給政府,變成了公產房,房子由房管所管理,加上住戶的換房,單位福利分房時的相互置換。真正算得上原西四裝訂廠職工的唯獨只有我家。

出了院門,迎面是高高的「海牆」,「海牆」裡面是中南海。1965年「海牆」拆除重建,才知道牆內是完善殿舊址,為中南海幼兒園所在地。8號院外來往行人較少,「海牆」邊也成為街坊們休息納涼的首選之地,白天則成為孩子們遊玩的樂園。

後宅衚衕南側的教育夾道5號院曾設有校外活動站。輔導員姓尹,同學們把她叫尹奶奶。我們在校外活動站看書、玩克朗棋、做遊戲。尹奶奶院子里有棵花椒樹,夏秋時節從院子各個角落都能聞到花椒的清香味。

特殊的地理位置,我養成了喜歡筒子河、喜歡串衚衕的嗜好。我喜歡在刺梅、木槿花的清香中,沿著筒子河一路前行,上景山、上午門、到天安門、逛王府井……我喜歡看著清澈的河水,望著聳立的高牆,憧憬著美好的未來。金碧輝煌的故宮角樓在陽光下發射出耀眼的光環。筒子河邊也是我學習思考的地方,花叢擋住了過往車輛的噪音,閑適中帶著幾分靜謐。我重溫昨日的課文,解析數學上的難題,每天都有不同的收穫。

串衚衕自然也有許多樂趣,常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之喜。比如北長街北口對過的「北海夾道」,夾道南北貫通,行人很少。我和夥伴們沿著北海公園東牆一直往北走,經過「小石作」、北海公園東門、雪池冰窖、西板橋……,豁然開朗處就是地安門西大街。西板橋下有條從北海公園濠濮澗向南流的溝渠,過了馬路,水緊貼著景山公園東牆,最後進入筒子河。我們在溝渠中抓魚摸蝦,好不愜意。

(19)我家住在鼓樓西

1975年8月,我下鄉返城不久,因家裡居住條件所限,臨時住銀錠橋9號院表姐家。

該院為海潮庵舊址。隔著河沿,能看見巍峨聳立的鼓樓,一群又一群的鴿子在鐘鼓樓之間盤桓,清脆的鴿哨隨風飄至。

表姐姓木,是這個院子的老住戶。她父親在解放前以拉排子車為生,1946年選擇了海潮庵東跨院靠東的一間北房為棲身之處。解放前北京城好多寺院常舉法事活動,超度亡靈,一些殿房暫存靈柩棺槨。一般人閑寺院的房子陰氣太重,不敢在此居住。那時表姐的父親還是單身漢,居住條件不太講究,他看重的是租金便宜。

海潮庵也叫「古剎海潮觀音禪林」,建於明代嘉靖年間,距今有400多年的歷史。緊靠河沿,夜深人靜時在庵里能聽到什剎海發出的波濤聲音,故名「海潮庵」。海潮庵由山門、前殿、後殿、配殿和東跨院等建築組成,坐北朝南,山門面對南官房衚衕。解放前山門輕易不開,進出人員走的是跨院東側的旁門。前殿、後殿供奉一些神像,余房出租,日常事務由庵里的僧人打理。主持佛事活動的是個和尚,並不是尼姑,屬於僧廟。1947年庵里的男性主持叫慈一。1958年大鍊鋼鐵時,神像統一拉走,這個院子變成名副其實的居民院。後來跨院東側的旁門封死,在北側院牆重新開門。在安裝新門牌的時候,派出所民警把北門定為正門,山門改成了後門。

傳說海潮庵是什剎海「九庵一廟」其中一庵,這些廟宇規模都不大,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宗教場所都變成了居民院落。解放前這條衚衕曾叫海潮庵,後改成海潮庵衚衕,1965年更名為銀錠橋衚衕。不過老街坊間還習慣把這個院子稱呼「海潮庵」,或者乾脆叫「大廟」。

在我的記憶里,海潮庵院子雖然居民戶數挺多,但院子還是挺寬敞的。前殿與後殿、後殿與配房、正院和跨院、跨院與跨院之間都有空地。後來街坊們在空地上先後蓋起了房子,院子的建築布局受到影響。一條貫通南北的曲徑通向院子的各個角落。什剎海酒吧業興起之後,9號院也發生了新的變化。東側一溜靠衚衕的房屋改建成了酒吧屋,前殿靠西側的房子改成義大利披薩餅屋。這個院子又成為四方賓客紛紛沓至的場所,成為什剎海旅遊資源開發的一個窗口。餅屋在裝修時發現樑柱上還保留著彩繪,店家採取了保護性措施。顧客們在瑩瑩的燈光下一面品嘗義大利風味的菜肴,一面還能欣賞到東方文明的神韻。

院子緊靠著湖,自然衍生出一些「漁民」。有個街坊叫「二柱子」,喜歡夜深人靜時到湖裡「錨魚」。「錨魚」講究運氣,多數情況下都是無功而返。別看二柱子「錨魚」技術不濟,但摸個河蚌、撈點螺絲卻是行家裡手。後海西沿農貿市場開業後,他成了賣河鮮的商販。後來被人叫做「螺絲柱」。

衚衕北口是小燕京八景之一的「銀錠觀山」,我常不自覺的向西瞭望,天色晴朗時隔著後海還能看見西山的壯麗景象。老街坊講:什剎海景色優美,是北京城裡的一塊明珠,也是老百姓夏季休閑納涼的避暑勝地。除了銀錠觀山,還有柳堤春曉、響閘煙雲……。只是現在銀錠觀山缺了「水倒流」。

上世紀60年代中期,積水潭游泳場非常簡陋,更衣室是用席棚搭建的。游泳場北側有個土丘,上面有些破舊的房子。到了70年代條件得到改善。在70年代後期,積水潭游泳場北門東側建起北京市第一家室外旱冰場。80年代中期,西城區老年人安慰者協會在此辦公。什剎海則是以荷花市場為界,分成游泳場和游泳館。我家經濟條件一般,多數選擇每次3分錢的天然游泳場。游泳館的設備顯然好了許多,噴水的蘑菇池、游泳池,還有一個10米跳台。在這裡我學會了游泳,還能夠跟在別人後面,游到湖心島休息。

甘露衚衕南口有個半島,是北京市航海俱樂部訓練基地。島上有兩排辦公用房,空地上碼放著訓練用的舢板。像帆船那樣的訓練器材顯得珍貴一些,平日里存放在北京第二聾啞學校叫「御馬監」的房間內。上世紀90年代初期,半島地上物被拆除,蓋起了「望海樓」。雖然因各種原因竣工以後一直沒有啟用,但「望海樓」卻成為什剎海新的地標性建築。

鴉兒衚衕岔巷南口的大華衛賓館,上世紀70年代中期還是衛生部員工宿舍。樓房西側有個禮堂,1975年冬季我單位曾在這裡舉辦過電影專場。聽老街坊講:大華衛賓館原來是廣化寺山門前的放生池,旁邊是菜園子。

大華衛賓館東側的鴉兒衚衕6號有棟灰色二層小樓,樓下被廠橋街道鉛絲製品廠佔用。我的同事住在樓下,二樓住著作家蕭軍。這棟樓被蕭軍稱為「銀錠橋西海北樓」。蕭軍從1951年搬入直到1988年去世。

後海北沿的龍華寺曾是清攝政王載灃家廟,解放後改成後海幼兒園。2009年又改為北海幼兒園托兒部。龍華寺是目前什剎海保存尚好的古剎之一,雖用途發生變化,但建築規模不改以往。

煙袋斜街西口曾有個三元伏魔宮,為范姓家廟。除住有范家後人外,也有一些外姓居民居住。據住在這裡的劉先生講:三元伏魔宮屬於關帝廟的一種叫法,供的神像是關羽。三元伏魔宮座西朝東,規模很小,僅有山門、正殿、後殿和北跨院組成。正殿用於宗教事務,其他房子由本家或出租使用。劉家和范家關係密切,上世紀40年代就搬到此院居住。解放後,家廟產權歸國所有,主持搬到廣化寺。

煙袋斜街裡面有廣福觀,解放後也成為了居民院。廣福觀建築規模較大,由山門、前殿、正殿、後殿、東、西配殿及「白雲仙院」等60來間房屋組成,40來戶居民住在一起,成了名副其實的大雜院。聽住在這裡的老街坊講:解放前觀里只有一個道士負責日常宗教事務。殿堂除用作供奉神像和自住外,剩餘房屋出租給他人居住。煙袋斜街是條買賣街,租賃人大都以商戶為主,有的商戶乾脆把山門利用起來做起了買賣。因為居住人員太多,加上市政設施落後,廣福觀里顯得破爛不堪。直到2006年西城區政府對煙袋斜街整體改造,居民整體外遷,再進過修繕,廣福觀才恢復了舊時模樣。2008年8月,西城區政府在廣福觀舉辦《什剎海歷史文化展》開館儀式。

我住在海潮庵的時候,地安門外大街沒有現在的繁華。形成一定影響的只有地安門百貨商場、地安門副食商場和鼓樓廚具商店等少數商業網點。杏花天南側有棟樓房,曾是大華襯衫廠廠址,2000年前後改建成北海醫院。後門橋北側有個新華書店,我曾多次到店裡購書。至於像馬凱餐廳、天津狗不理包子鋪等餐飲業這是1980年左右的事。煙袋斜街也是如此,僅有諸如鑫源浴池等幾家商鋪,剩下的房子多為居民住戶。即便如此,走在煙袋斜街,看到那些遺留下來的裝飾物,依稀能感覺到昨日的輝煌。

地安門外大街西側的火神廟當時還被北京交通局等單位佔用,金黃色的琉璃瓦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與地安門外大街以灰色為基調的建築物相比,顯得格外醒目。

我到地安門外大街喜歡沿著河沿走,然後從義留衚衕出來。衚衕寬度不足1米,兩側高聳的牆壁把陽光擋住,有些陰暗。「海子」刮來的風非常柔和,腳下是凹凸不齊的石板路。碰到對面來人需側身而過,這種樂趣只有在義留衚衕才能找到。1984年地安門百貨商場擴建,義留衚衕拆除後變成一個10米寬的通道。

後門橋在地安門外大街算得上一道風景,從建築年代論,它是歷史是最長的,橋齡可追溯倒元朝。傳說後門橋下石材上刻有「北京」文字,民間流傳的「水淹北京城」特指這個地方。站在後門橋上,鼓樓、景山、紅牆綠瓦、翠竹蒼松、亭台樓閣歷歷在目,西側的什剎海風景秀麗。後門橋兩端各有兩組鎮水獸,據說東側一對為元代遺物。

清晨的什剎海最為動人。縷縷晨光下,年齡不同的人們環湖跑步鍛煉。我常常能看見馬海德先生的身影。身為衛生部顧問的他,慈祥可親。他一邊散步,一邊和旁邊的百姓聊天。

晚間的什剎海很靜。昏暗的燈光像一串珍珠,鑲嵌在湖的周邊。時有時無的濤聲、蟬鳴伴隨著我進入夢鄉。院子里也非常靜,偶時半夜醒來,常能聽到風吹樹葉的「嘩嘩」聲響……

(20) 兒歌相關知識的解釋

用文字梳理什剎海歷史是非常難做的意見事情,因為它的脈絡過於豐富,用幾百字來加以涵蓋更是難上加難。在編輯《情系什剎海》文字腳本是我採用兒歌聯唱形式。在10個段子中涉及眾多歷史知識。博主在這裡一一解讀。

你拍一,我拍一,通惠河水流橋西,

春時柳、天初霽,晨鐘暮鼓雲霞綺。

郭守敬,興水利,船舶槳聲泛漣漪,

路漫漫,煙波起,響閘濤涌孤亭寂。

第一段:主要是反映元代郭守敬興修水利的情況。郭守敬開鑿通惠河後,什剎海成為南北運河的終端碼頭,帶來什剎海的繁榮與發展。晨鐘暮鼓:特指鐘鼓樓。響閘:位於現在荷花市場北門,為「西涯八景」之一。

你拍二,我拍二,藕花深處接城垣,

花叢幽,清香遠,柳堤春曉霞光絢。

澄清閘,西水關,月牙水清馬蹄歡,

江南景,烏篷船,西山疊翠雲水端。

第二段:主要反映什剎海水系情況。柳堤春曉為「西涯八景」之一。澄清閘位於萬寧橋旁。西水關位於西海西北側的匯通祠北側,為北護城河水進入什剎海的通道。月牙河,明代中葉開鑿,為西海通向前海的溝渠。解放初被改為暗渠。

你拍三,我拍三,庭院深重草木閑,

英烈魂、赤誠膽,雲捲雲舒積水潭。

春乍暖、風還寒,凝首無奈對蒼天,

雲霧起,煙無邊,杏花酒香談笑間。

第三段:為介紹歷史名人情況。他們在這裡居住,對什剎海的興盛與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你拍四,我拍四,海潮連著匯通祠,

風輕盈,潤新姿,古剎凌波蓮花詞。

火神廟、僧錄司,熱熱鬧鬧護國寺,

煙繚繞,情如絲,風停水清夜靜思。

第四段:為介紹什剎海寺廟情況。什剎海名稱形成與這裡的寺廟眾多有關,歷史上什剎海的寺廟多大上百處,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均有。為北京市宗教場所最密集的區域。海潮庵位於銀錠橋衚衕。匯通祠位於西海北沿。僧錄司為皇家管理佛教事務的機構。

你拍五,我拍五,堤漫揚花天幕舒,

德勝門,戰旗舞,以德安邦軍魂鑄。

地安門,皇城都,步糧橋橫宮牆固,

鼓樓前,中軸路,平橋蘆荻月光姝。

第五段:主要介紹地標性建築情況。德勝門位於北二環路,有「軍門」之說。地安門為皇城四門之一。鼓樓前為地安門外大街,為北京市傳統商業街之一。中軸路元明清三朝中軸路的起點為現在的鼓樓(元代在這裡設用中心台)。

你拍六,我拍六,紅葵翠栢出高樓,

洗馬坑,御河溝,秦家河池也風流。

楊柳灣、弄新秋,荷花開過蘆花留,

鐵欞閘,鎮水獸,幾雙鷗鷺兩漁舟。

第六段「主要介紹什剎海水域名稱的變化。洗馬坑為西海別名,明清兩朝,每到農曆六月六,都要在這裡舉辦洗御馬活動。御河溝特指月牙河,明清時時皇家專用水道,設有官兵把守。秦家河池為後海別名。楊柳灣位置在後海小花園一帶。鐵靈閘在西水關。

你拍七,我拍七,石樑橫卧晚亭立,

石橋小,柳色奇,雨後踏青路無泥。

紅衣袖,輕燕起,三轉橋旁飄酒旗,

春池暖,鶯雀啼,倚欄遙望青山碧。

第七段:為介紹什剎海橋樑情況。三轉橋為三座橋別稱。

你拍八,我拍八,高廟後身百姓家,

樂春坊,青磚瓦,稻田飄香延年茶。

望鄉台,勝西涯,浦樹秋寒尚帶花,

張皇親,狀元麻,鑄鐘香爐嫩藕芽。

第八段:為介紹什剎海衚衕名稱情況。高廟後身於1965年合併到西海南沿。樂春坊位於前海東沿。稻田為明代衚衕名稱,位於現在的糖房大院一帶。望鄉台為明代衚衕名稱,地址不詳。西涯為明代特指什剎海及北海、景山的區域。張皇親現改為尚勤衚衕。麻狀元現改為群力衚衕。香爐也叫鐵香爐,現改為鐵爐衚衕。

你拍九,我拍九,風情獨特景物幽,

機靈鬼,銅井口,城隍出巡繞城走。

結詩社,聚好友,會賢堂外集香樓,

乘冰床,折春柳,除夕敲鐘水上游。

第九段:主要介紹什剎海的民俗活動情況。機靈鬼為護國寺一景。銅井口元代舊址,位於現在的小銅井衚衕。會賢堂位於前海北沿。集香樓位於前海東沿,又稱「臨河第一樓」。冰床為舊時隆冬季節百姓們在什剎海看站的娛樂活動。

你拍十,我拍十,什剎三海我全知,

畫中畫,詩中詩,醉心湖光群賢至。

幽香處,近咫尺,紅日高台照影時,

花帶露,人如織,荷塘柳岸自閑適。


推薦閱讀:

鄉愁 --- 山林子 慧商 自然智慧詩
鄉愁,一首寫不完的詩 | 中國之聲 · 為你讀詩
另一種鄉愁
鄉愁:台灣懷鄉詩文名篇欣賞
一個故鄉,兩種鄉愁

TAG:庭院 | 鄉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