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粒玉米種魔力幾何

《 人民日報 》( 2016年10月23日 10 版)

  合作社節本增收,打造玉米全產業鏈

  吉林公主嶺市地處「黃金玉米帶」松遼平原腹地,所產玉米一等率接近100%,常年播種面積在28萬公頃左右,佔總耕地面積的近90%,被譽為「中國玉米之鄉」。

  當地大部分農機集中在大戶和合作組織手中,大部分農戶都是把耕地託管給大戶和合作社。薛耀輝的萬欣農民合作社應運而生。

  「我們從播種到賣糧是全產業鏈。」薛耀輝說。在當地,如果農戶自己從種地到收穫每公頃成本要7500元,合作社種地,每公頃投入只需要5000元。糧食收穫後,合作社免費為農民儲存糧食。農民要賣糧,合作社以高出市場價每斤一分錢的價格收購。

  走進萬欣合作社的庫房,各種型號的收割機、拖拉機、整地機、播種機依次排開,頗有氣勢。「這可都是我們的寶貝,出力掙錢都靠它們。」薛耀輝說,當務之急是從每個生產環節降低成本,還利給農民。拿農機服務來說,入社社員費用低於市場價20%,僅這一項每垧地能節省1200元。

  萬欣合作社位於公主嶺市劉房子街道山前村,成員已有1120多戶,擁有各類耕種收農機具210台套,配有專業維修車5輛,農機維修車間5900平方米。截至去年,流轉土地6660畝,農機服務作業面積11700畝,輻射周邊多個鄉鎮。

  機械化上去了,再想提高效益可不是一件容易事。老薛正從作物品種下功夫,據他調查:好的適合籽粒機收品種具有高抗倒伏、穗軸堅硬、籽粒脫水快等優點,對於種糧好處很多:

  減少費用支出。以往一公頃玉米收割、運輸、儲存、脫粒需1800元,籽粒機收每公頃只需1200元。

  保障收穫品質。以往由於運輸、晾曬、儲存等因素,每公頃損失糧食1400斤左右。而籽粒收穫可以直接烘乾,大大減少損耗,每公頃增收1600多元。

  今年萬欣種植適合玉米機收籽粒品種——德豐919共112公頃,玉米收割機直收脫粒烘乾入庫,玉米籽粒機收有效降低糧食水分,測算下來在糧食烘乾過程中每噸可節省烘乾費用5—10元。目前合作社已建設了2.7萬平方米的糧食烘儲中心,千噸糧食儲藏囤4個,糧食收儲庫可存儲糧食7.5萬噸,烘乾塔一次性烘乾糧食300噸。

  規模上去了,才能發揮優勢。「以前老是因為焚燒秸稈頭疼,現在廢棄秸稈成了寶貝。」薛耀輝算起了一筆賬:秸稈由合作社打包運走賣給發電廠,每公頃產干秸稈6噸多,合作社每公頃盈利700元,秸稈喂牛的收益是每公頃900多元,每年合作社光秸稈回收效益就能達到50多萬元。

  「特別」的玉米地,565個品種讓農民「看禾選種」

  目前,黃淮海小麥已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玉米仍以機械或人工收穗為主,收穫後運輸翻曬脫粒勞動強度大。

  在濟南市商河縣玉皇廟鎮,有塊玉米地很「特別」:每塊田地邊上都豎立著一塊塊品種展示牌,上面標註著品種號、種植面積、產量等信息,方片之間水泥路相隔,路兩側有排水溝相連。

  這是山東省最大的玉米田間種植展示區,佔地465畝,有來自25個省市100多家種子企業的565個品種,基本囊括了黃淮海地區全部玉米品種。

  「這500多個品種分為普通、鮮食、青貯和機收4個方向,相同用途的玉米集中在一起展示,很直觀。」山東省農科院玉米所黨委書記孟昭東說,這裡的玉米是市場各區域主導品種,也是今後幾年將接班或更新換代的拳頭品種。

  田間管理嚴格。林玉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龐尚水介紹,這裡採取統一規劃布局、統一種植規格、統一播種、統一水肥管理和統一病蟲害防治的管理模式,確保各參展品種都有良好的生長條件。拿整地播種來說,距離精確到厘米,每畦6行,行距60厘米;每個品種(組合)種植12行,長度18米,展示面積0.2畝;為避免播種時間差異對品種表現的影響,展示品種(組合)在同一天播種。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國家玉米改良中心副主任陳紹江說,這裡展示試驗比較規範,管理也很到位,品種的表現基本反映了黃淮海地區的整體水平。

  田間種植展示區可以讓種田主體實地「看禾選種」。山東省種子管理總站站長蔣慶功說,截至9月中旬,前來觀摩學習和選種的在3500人次以上。

  「倔強」育種家選育39個新品種,推廣2億多畝

  玉米高產離不開育種。育種專家程相文是河南鶴壁市農科院名譽院長,「遠看像要飯的,近看像燒炭的,一問才知道是農科院的!」當地老百姓都是這麼跟老程的團隊開玩笑。育種50年,程相文往返鶴壁、海南,走過的路程可以繞地球7圈。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玉米面對於農民來說就是「好飯」,還經常吃不飽。程相文從那時便有了打算:一定要培育出高產的種子,讓鄉親們都能吃上飽飯!

  玉米是單交種,用二代的種子,畝產就減產30%左右,必須一年一換種。培育一個玉米新品種周期為12年,採取南繁北育,每年可種植兩代,用6年就能完成。

  1964年,28歲的程相文扛著50多斤重的玉米種子,開始了一次南繁征程:從浚縣來到海南三亞市羅篷村。路上輾轉20天,擠火車、轉汽車、坐輪船。也是這一年,他從海南帶回了自己培育的第一批玉米雜交種子,經過在浚縣當地種植,畝產從100多斤一下子提高到五六百斤。

  之後,程相文南繁北育,選育出39個玉米新品種,累計推廣2億多畝,增加經濟效益150多億元。

  如今,在河南鶴壁市農科院試驗田裡,掏出手機掃一掃玉米標牌上的二維碼,農民可以清晰看到每個品種的栽培特徵、特性,知道什麼時候施肥、澆水,施多少澆多少。鶴壁基地和海南基地的實時監控系統,讓科技人員留在鶴壁也可以指導海南育種基地的玉米種植,科技人員可以通過查看監控系統,了解玉米生長情況,就出現的突發問題進行在線探討。

  程相文說,黃淮海地區是我國的玉米主產區,種植面積1.9億畝,佔全國的35%以上,培育的品種要滿足早熟、抗倒伏、抗病等條件,才能夠實現從現在的穗收到籽粒收穫的轉變。

  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說,今年將繼續在東北、黃淮海玉米主產區安排適宜機收籽粒玉米品種試驗,安排試驗點55個,試驗品種2535個。已完成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程序的品種,符合機收籽粒品種要求,明年初有望通過審定。


推薦閱讀:

純玉米面發糕的做法 天然的玉米面製作而成低脂健康
玉米
沒想到玉米做菜這麼香!超下飯!
枸杞玉米面發糕?發糕比饅頭簡單
試了這麼多餌料,還是玉米粒釣鯉魚最佳~

TAG:玉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