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孩子,要讓孩子懂得愛
07-23
如果真的愛孩子,就要讓孩子理解愛的真諦,在接受愛的過程中懂得如何愛父母、用真情回報父母,這是父母愛孩子的一部分,這樣的結果才能體現父母之愛的完整。日前,看到一條「感恩」成為畢業典禮的主題的消息讓我眼前一亮。說的是南京林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13屆本科畢業生畢業典禮與往年不同是,老爸老媽們成了這一活動的主角。在掌聲中,家長們走上主席台,接受孩子們的鞠躬和鮮花,顯得十分激動。老師叮囑學生:「老師帶給你們知識,父母辛苦哺育了你們,你們長大了,成熟了,而爸爸媽媽卻老了,在未來的日子裡,你們要懂得感恩,善待父母……」聽著老師的話語,許多同學為之動容。這是學校的感恩教育,也是教學生如何做人的教育。由此我想到,在家庭中在父母們幾年、十幾年、乃至幾十年為孩子「愛的奉獻」過程中,有尋求感恩、回報的意識嗎?父母們偉大而無私的愛,能夠得到孩子的回報嗎?現如今父母對孩子的愛超越了以往。上學去,每天接送;放學來,陪讀輔導;吃飯了,好吃的東西都放在孩子的碗里;做家務,不捨得讓孩子搭把手;孩子上培訓班、擇校、上大學、出國,父母傾其所有……如今的孩子,在父母們無限的付出中長大;如今的孩子,又有多少能體諒父母的那一片真摯的愛子之心、對父母奉獻自己的愛呢?父母們的如是說:「我很愛我的女兒,我工作那麼忙,起早貪黑地為她做了許多事,可她卻認為這些都是應該的,一點不領情。一次我生病了,早上她上學時明明看見了,可放學回到家,看我還趟在床上,就生氣地把書包往床上一摔,冷冷地說:"還不起來做飯,懶豬!"當時,我的心都碎了。」「孩子吃東西從來想不起還有別人。順口的菜,永遠是拉到自己面前,轉眼就能一掃而光。他爸爸回家晚,我要是不事先把菜留出來,他絕想不到爸爸還沒吃飯。」媒體曾刊發對陝西合陽縣農村貧困大學生家庭的調查中發現,儘管家庭普遍困難,農村的父母們對大學生兒女最大的需要卻是感情回報而非金錢回報,許多兒女恰恰是在感情上冷落了父母。一家3個孩子全都上了大學,備受村民羨慕,但母親卻有自己的苦衷:「我的3個孩子,有的過年都回不來,家裡就剩4個老人,日子寡淡沒味。」我們同情這些父母,但也無力指責孩子。因為父母的行為對愛的詮釋只是大人的奉獻。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所給予他們的一切都是天經地義的,是父母心甘情願。而孩子並沒有在父母的「厚愛」之中得到要用同樣的愛來對待父母、對待別人的教育。── 一些父母對孩子的愛「只顧耕耘,不問收穫」,難免自食苦果。從古至今,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人們常說父母之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是無私的,不需要回報。可是我始終認為,父母如果真的愛孩子,是要讓孩子理解愛的真諦,在接受父母愛的過程中懂得如何愛父母、用真情回報父母,這是父母愛孩子的一部分,這樣的結果也才能體現父母之愛的完整。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及父母之愛時曾舉過這樣一個例子:一位火車司機有3個女兒。有一次,已經是深秋時節,父親從自家果園裡找到3個被樹枝遮住的蘋果。這個品種的蘋果在這時已經沒有了,父親把3個很稀罕的蘋果拿回家,分給3個孩子每人一個。孩子們很高興,個人都把禮物欣賞了好幾分鐘。可是接著他們躲到隔壁的房間里商量什麼事情去了,他們回來時,把蘋果分給父親和母親每人一個,而他們三個人留下一個。父親認為這是很自然的事,他們從內心深處就期待著孩子們的這種行為。他們認為:要贏得孩子的愛戴,不是靠給予了孩子什麼,而首先是靠孩子們貢獻給父母的是什麼。在這件事上,孩子們給予父母的東西要比兩隻蘋果重大得多。他們奉獻的是自己的一片心和發自內心的溫暖。這種高尚的情操是怎樣在孩子的心理覺醒的呢?在這個家庭里,父母經常以細膩的方式向孩子們灌輸這樣的思想:「我們做父母的將要比你們這些孩子生活的時間更少了,生活留給我們的歡樂也比給你們的少得多。所以,你們要尊重我們,不要從我們這裡剝奪我們理應享受的東西。」事實上,當孩子小的時候,家庭中父母對他的默默付出、父母之間的愛慕、對長輩的孝敬,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他們對他人的情感。在這種氛圍中長大的孩子,也願意把最寶貴的東西奉獻給父母。明智的父母,很自然地接受孩子的奉獻,便強化了這樣的行為。可遺憾的是,許多父母不懂得孩子心中還有這種愛的源泉,主動地拒絕了孩子們願意為他們做的好事。而當這些最初的情感被磨滅了以後,再想用千言萬語的道德說教去喚醒他們,就是很難、甚至是不可能的事了。隨著孩子的長大成人,終究要離開父母走上社會,獨立地與各種人打交道,要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在孩子心中播撒下關愛別人的種子,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愛父母,懂得父母之愛的回報,進而孩子便逐漸學會對別人的精神世界抱有關心的態度,始終把別人的歡樂和疾苦、把對社會的責任放在心上。這是做人、做事的基礎。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生孩子,誰說了算?
※和孩子同做的七件大事
※怎樣讓孩子自己檢查作業,你會嗎?
※務必教會孩子這13道「保命題」!
※彭華勇:孩子咬指甲,你做對了嗎?
TAG: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