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越危機時,為什麼房價反而越亢奮?
文|壹房產主編葉書利
按常規邏輯,經濟環境越危機,房價應該越疲軟。但在中國,事實上卻恰恰相反:經濟越危機時,房價越上漲得快。而經濟環境轉好時,房價卻企穩前行。
此前,任志強還把此現象形象地比喻為「夜壺論」。
經濟危機時,正是房價上漲時
近期在環京置業團購社群(通過公眾號「壹房產」底部菜單欄「購房之家」了解進群方式)內,一些人向壹書生(環京置業首席社群:公眾號「壹房產」微信ID:yifangchan-010)提出了一個糾結已久的問題:經濟這麼差,樓市能好嗎?
常規邏輯上說,看起來挺合乎邏輯的,但中國的樓市歷史卻給出了恰恰相反的回應:
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進而引發全球經濟危機,中國也難以倖免。
在此背景下,註定載入史冊的四萬億出台。導致從2009年5月開始,中國房價進入史上最瘋狂的上漲期之一。
2014年中國經濟陷入結構性調整的陣痛期,隨即的2015年中國房價進一輪新一輪上漲期,在2016年開春經濟進一步探底之際,一二線城市房價迎來了史上最瘋狂的上漲期之一,且目前還在進行中。
實際上再往前看,同樣如此:
1989年下半年-1992年,中國經濟陷入新一輪危機,1993年以海南為代表的中國城市掀起了一輪房價的局部瘋狂上漲期。
1997年下半年,亞洲爆發金融危機,中國身陷其中,然後的2001年開始,新一輪的全國房價上漲期不期而至。
為什麼經濟越危機,房價越亢奮?
對於這個問題,最概括性的答案就是「中國特色」,具體原因如下:
從增長方式的角度,中國是重投資型發展模式,房地產是重投資產業的代表
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並非主要由消費拉動,而是由投資拉動。值得注意的是,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房地產一直佔據近20%的比重左右。
因此就出現了一個現象:經濟越危機時,政府越需要促進投資,其中房地產是投資型的代表,自然成為急先鋒。比如今年一季度的GDP回暖,業內已達共識,主要功勞便是房地產。
此外,中國的投資,包括「鐵公基」等,一般由政府或國企作為投資主體或間接主體。這些投資主體在投資時,從銀行處拿到所需投資資金的抵押品主要便是土地。因此在經濟越危機,政府越需要加大投資時,越需要土地價格的穩定與上升,從而以上升的土地作為抵押,以從銀行處拿到更多投資所需的資金。一旦樓市下跌,地價必須跟隨,那麼作為抵押品的土地便更不值錢,因此政府便更不容易啟動投資。
因此,在經濟危機時,不管是作為投資急先鋒的房地產還是作為抵押品的土地,都需要一個上漲的樓市來支撐。
相反,當經濟轉好時,為了給過熱的經濟降溫,政府便會有意的打壓樓市,從而樓市反而更企穩。這就是任志強所言的「夜壺」:經濟不好時,政府把房地產這把夜壺拿出來用用。經濟企穩時,暫時把房地產這把「夜壺」放到床底下去隱藏下。
從土地財政依賴的角度,經濟越危機,政府越依賴房地產補血
眾所周知,中國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已到極高的程度,類似於鴉片上癮。一方面,土地財政已達到不少政府50%的財政收入。樓市「感個冒」,首先受不了的不是房企,而是政府,因為稅收下降了,可能連公務員工資都發不出去了。另一方面,當經濟不好時,實體經濟的稅收更少,這時政府財政更需要房地產的反哺。
從經濟與貨幣的關係角度,越危機越需貨幣寬鬆化刺激,房價越漲
在中國經濟轉型未成功之前,中國的經濟模式都是粗放式的貨幣推動:經濟一危機,便通過加印鈔票刺激經濟。貨幣一超發,房價自然上漲。2009年如此,2016年初也如此。
從資金出口的角度,實體經濟不行,資金越只能躲進房地產避險
資金是需要出口的。在實體經濟越疲軟,貨幣超發越嚴重的時候,資金更需要避險池,而在中國,似乎只有房地產才能作為避險池,不管是吸金容量還是避險能力,皆如此。因此經濟越疲軟時,越有更多資金湧入房地產,從而增加需求,改變供求關係。
綜上所述,中國經濟越危機時,房價越亢奮。壹書生認為,這種吸毒式經濟發展模式,只有待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真正轉型成創新拉動時才會停止,否則中國經濟只能繼續被裹著持續吸毒,越吸越猛。
推薦閱讀:
※白宮內鬥出局者班農:中國摘走了自由市場的花朵,卻讓美國走向了衰敗
※危中有機,越是經濟蕭條越有好機會
※第二大經濟體≠第二大經濟強國
※中醫常用經濟效方驗方
※讓「政德」在市場經濟中「眾星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