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取代腦力勞動AI還不能「打動」人心

2017-07-13 07:37:02來源:新京報

隨著大數據的積累和深度學習演算法等突破,人工智慧將會帶來縱深裂變式的大發展。「人工智慧」甚至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並成為兩會上代表委員的熱議話題。

  不過,熱議之下也出現了一些驚奇數字,比如,劍橋大學專家警告稱,20年後,39%的人將失業。未來學家迪克·佩勒提耶則認為:到2040年,全球一半的工作崗位將由機器人承擔。這種預測確有一定現實性,以語言識別、圖像識別為核心的自動駕駛、CDSS臨床決策支持系統等人工智慧將會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身邊,深刻改變我們的生活。

  最有可能首先受到衝擊的,是包括出納、呼叫中心操作員和銷售經理等在內的辦公室行政人員。據悉,一套智能系統能做人類會計和審計員日常工作的86%,以及銷售員和銷售經理工作的53%。除了這些簡單性工作,一些更複雜的工作也將被人工智慧染指,比如翻譯,一般會議同傳五年之內可能會被替換掉。甚至如醫生等腦力勞動崗位,一般性診斷部分,也可能被人工智慧的圖片識別、資料查找、對比、分析功能取代。

  不過,目前機器的自主學習,對數據的自主理解,還限定在給定範圍內。機器學習基於模仿大腦神經的反饋機制,依據歷史經驗,人類所有仿生工程學能夠取得飛躍,都是在徹底弄清生理過程的機制之後才得以達成。比如,粗淺的模仿鳥的飛翔,可以造出飛行器,但飛機的基礎,是空氣動力學。現在,人類腦科學的發展程度還遠遠不夠,甚至對大腦的運行知之甚少。從這個角度看,人工智慧超越人類還為時尚早。

  事實上,不管是棋牌,還是無人駕駛,都是在相對簡單規則下的選擇。其本身是計算機擅長的領域。但是,如何打動一個女生的心,如何激怒一個人,一篇文章怎麼寫才叫好,如何安撫病人,這種對人類來說簡單的生活場景,因為需要靈活性和創造性,需要情感,對人工智慧,就會因缺乏明確規則而異常複雜。縱然醫生診斷被取代了,但需要有人承擔責任與倫理,有人安慰病人。護工工作對人類來說非常簡單,但對機器而言僅僅是交流,就已經非常複雜。

  這些人類處理起來遊刃有餘的場景,依靠的是頓悟性思維、發散性思維以及創造性思維。這些高級思維,是使得人類智能不同於演算法的真正精髓。但迄今為止,別說人工智慧模擬來完成這些工作,就連對人類這三個領域思維的研究都非常粗淺。

  所以,即便機器取代人類工作崗位,人類經濟系統還能製造出更多崗位。工業革命時期,機器取代人類體力勞動是對特定技能的替代,人類轉向了腦力生產,從而造成大量工人難以適應。但AI革命不同, AI取代腦力勞動,將讓人類轉向創造性、情感性勞動,這些素質是每一個體都具有的。

  事實上,人工智慧導致失業,還屬於一種弱人工智慧觀念。有人煞有介事地給出強人工智慧所謂「奇點」的說法,預言人工智慧會自我提升,一旦越過某一門檻,就會超越人類、甚至取代人類。

  且不說強人工智慧在技術上還非常遙遠,即便在生命進化競爭中,不光需要比健壯,還需要比較獲得健壯的代價。恐龍比哺乳動物更龐大,可一旦地球發生災變,哺乳動物生存的優勢就得以體現,並成為地球霸主。

  即便想像《終結者》中末日人與機器人大戰的場景。一個人類只需要很少工具就能在野外獨自生存,以70公斤體重計算,只需1公斤碳水化合物、少量蛋白質與水,就能執行一系列複雜任務。而一個機器人,僅靠太陽能是不可能的,可能需要幾十公斤燃油,且無法從自然中獲取,除了燃料、還要有通信網路、GPS系統、配件的支持,缺一不可。顯然,機器人可能有更強大的火力,但所消耗的成本更大,需要更龐大、更精密的系統支持。顯然,從進化上而言,這都是劣勢。

  所以,一方面,人工智的確有能力在很多方面改變我們的生活,而另一方面,由於仍然缺乏人類的一些核心能力,那些所謂人工智慧越過奇點,替代人類的說法,不過是杞人憂天。

  □劉遠舉(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

推薦閱讀:

超負荷腦力勞動者怎麼吃?

TAG:人心 | 腦力勞動 | 勞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