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驛站
城北有座小山,山不算太高,也無什麼名氣,山腳下有我的一處院落。 清早起來,每每信步攀上山頂,舉目南眺,但見樓宇林林總總,蠻有一種現代化都市的味道。但是,每見霧靄紛繞,心中便有一種感觸,這種感觸與日俱增,思想了很多時日,也未理出個頭緒來。偶爾有一天,突然發現山腳下的二○五國道上的熙熙攘攘的車流或由北而南,或由南而北,把貨物或人運送至目的地。對此,人們可能熟視無睹,在我,就油然聯想到了人生與人生驛站。於是,便有了此文。 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人們,不論是清貧還是富足,也不論是疲於奔命還是悠閑處世,總歸是人一生的一段生活歷程,除非是抵達了人生的終極——火葬場,人的一生才真正的划上了句號。 淡泊明志,是很難達到的一種境界。古人云:「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社會發展到了今天,這種處世哲學與觀點也沒有能夠被徹底的摒棄。在一些人的思想觀念中,甚至把追逐名利作為了自己畢生的奮鬥目標,及至蓋棺論定,墳頭上長出了幾株可憐的荒草,在凄風中隨風搖曳時,才恍然大悟:這一生太奔碌太無價值了。於是,便不免感嘆道: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 聯想到古人關於義與利的論斷,是為很大的知識。何為知識?知者,智也;識者,學問也。這也就是聰明人的處世之道。不同的社會基礎和社會環境以及不同的人群及其團隊對此有著不同的解釋,在名與利的問題上也是如此。有的人提倡先公而後私,譬如說范仲淹就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此為上人之說。也有個人奮鬥之行為,如西方的「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之說,就是把名利賦予了更多的人,至於留給自己的究竟有多少,他就不再去考究了。也是一種當今社會下的具體思想體現。或許,在這行為的背後,他或者得到了名。但是,又有誰想到了他的付出呢?還有的人為求一已之名利,而不擇手段,不惜損害他人利益來實現自己的目的。誠想,這樣究竟能得到些什麼樣的名利呢? 有人認為,人生是無奈的。細啜其味,其實不無道理。有若干的理想與抱負,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的幾率總是少之又少,當這些理想與抱負與現實形成一種強烈的反差時,人都會有一種失落感,而且,理想與抱負越大,與之俱來的失落便會越是強烈。於是,便體味到了人生的無奈。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又有了無為而治的思想,不管是追逐名利也好,淡泊明志也好,還是有所為有所不為,關鍵的問題是在於如何把人生的態度擺正。基於無奈,導入無為理論。而無為並非是真的無為,其真正的含義卻恰恰是有所為有所不為,這才是人生意義上的主旨。 人的一生是複雜的,人生的歷程又具有階段性,命運的得意與失意伴生,才是人生的真諦。得意與失落,古來有之。洞房花燭與金榜題名,可謂人生莫大的得意;而屋漏遇雨與船破遭風,則反映了人生的失意。然而,這些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人生時段的變化而變化,隨時代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正是這樣,作為人,走完一程又一程,人類社會才得以向前發展,否則,恐怕我們至今仍然還用四條腿走路。 人生就像驛站,每個人都在這個大驛站中出出進進,永無休止。但這個驛站是不斷變化的,如果是人生的階段化歷程,那麼就是階段化驛站;如果是人生變奏歷程,那麼就是變奏驛站;如果是幸福歷程,那麼就是幸福驛站;如果是不幸歷程,那麼就是不幸驛站。人不可能總在某個驛站逗留一生的,總是由某個驛站遷徙至另一個驛站,這便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認識到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把自己的一生安排好處置好,本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思想,設身處地地去追求人生的至真至善至美,至於人的一生的得與失,那就讓它一切都隨緣吧。再望那些在二○五國道上行進中的人們,他們或她們或許也能悟到了這一點。
推薦閱讀:
※為什麼大學老師講課質量低,又不讓逃課?
※讀禪悟人生.pdf
※星雲大師:人生幸福五課
※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註定不平凡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如何克服找工作時出現的心理障礙?
TAG: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