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性格孤僻源於母親的「追討」
摘自《孩子究竟要什麼》繪畫班的老師向我介紹6歲的女孩楠楠:「這個孩子平時很少說話,性格有些孤僻,喜歡獨來獨往,她經常瞪著一雙大眼睛看別的小朋友玩,我引導她加入那個圈子,她卻總是搖頭;小朋友主動和她招呼,她也不理不睬。她的父母性格都比較外向,特別是母親,挺能說的,是行政幹部,對孩子的內向性格非常著急。」 我提出看看楠楠的畫,老師將她剛剛畫的一幅《貓和老鼠》(圖二)拿給我。我覺得有些奇怪;貓一下子抓了4隻老鼠,那應該是一件高興的事,可貓的臉上好像並沒有喜悅的神情。 我找到坐在一個角落發呆的楠楠。楠楠似乎很樂意和人分享她作品的構思,她說:「因為它沒有得到表揚啊,所以它不高興。」 「它想得到誰的表揚呢?」 「爸爸媽媽。」 我追著問:「在你們家裡,誰是這隻貓呢?」 我以為她會說「是我」,沒想到,她的回答卻是:「媽媽!」 我又問她:「媽媽想得到誰的表揚呢?」 「爸爸的表揚,我的表揚。」 「她都做了些什麼呢?為什麼想要表揚?」 「她做飯、洗衣、抹桌子、拖地、縫補衣服,還要輔導我學鋼琴,送我上繪畫班,反正她說家裡的活都是她一個人做的。」說起這些,楠楠滔滔不絕,一點兒看不出「內向、話少」的跡象。 「就是啊,她做了那麼多事,你和爸爸為什麼不表揚她呢?」 「她老是板著臉批評人,說我這不好,那不對,挺煩的,爸爸也這樣說。」 「那你們將這些想法告訴過她嗎?」 楠楠搖頭:「我不敢,她是貓,我是老鼠,我看見她就躲。」 楠楠的媽媽是怎樣一個人呢?她對孩子的性格有哪些影響呢?於是,我約見了楠楠的媽媽王芬。 我先將我和楠楠的對話錄音放給她聽,她很驚訝:「楠楠會和您說那麼多話啊?」然後,她皺了皺眉:「這孩子,真是不懂事,我在家裡做死做活,最後卻成了冤大頭。咳,這都是她爸教唆的。」她向我大倒苦水:「我工作很忙,每天早出晚歸,還經常下鄉搞調研,但我從不以女強人自居而疏遠家庭。楠楠她爸是個「甩手掌柜」,家裡的事一般都是我做,做這些事倒也無所謂,問題是他們父女倆從來不說一句好話,好像我是欠著他們的……最讓我著急的是,楠楠的性格完全不像我們夫妻倆,很孤僻,很封閉。楠楠她爸說是因為我說的太多了,女兒才說的少,這叫平衡。這話的意思好像是我影響了楠楠的成長。我鞍前馬後地伺候他們,我圖個啥?我沒有功勞總得有苦勞吧?他們為什麼這麼不理解人呢……」 等她發泄完了,我問她:「你覺得丈夫和孩子的認可非常重要嗎?」 她愣了一下,很快又說道:「那當然,我所做的都是為了他們,如果他們不認可,那我的忙碌和辛苦有什麼意義?」「 可他們並沒有要求你做這些事啊?」 她的臉一下子漲紅了,好像有些不高興:「如果我們都不做家務活,那叫一個家嗎?再說了,我又不是給誰打工,一定要人安排了才去做,我可是在自己家裡啊。」 我順著她的思路說:「就是,你又不是給人打工,為什麼在自己家裡做了事還一定要讓人認可呢?」 「這——」她語塞了。 諮詢手記: 1、媽媽的「追討」讓孩子逃避交往 在這個家庭里,誰是孩子?誰是大人?表面上看,是母親在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為孩子付出。實際上,母親更像是一個討著要糖果獎賞的孩童,如果「大人」不給她,她就會覺得委屈,就想犯賴。這表明她內心裡藏著一個未得到滿足的小孩子。 可能由於各種原因,她在童年時代沒有受到父母足夠的關注,沒有獲得足夠的愛,這成了她心裡無法釋懷的痛。成年後,她便將對父母的期望投射到自己最親的人——丈夫和女兒身上。作為成人的丈夫可以以「你很煩」為由拒絕她的索取,而心理能量還很弱的女兒採取的拒絕方式只有逃避。這種「逃避」的方式也被楠楠複製到和其它人的交往中。所以她常常會瞪著眼睛看別的小朋友玩耍,但自己卻不敢走近。 那個經常討著要表揚,因為沒有得到表揚而哭喪著臉的記憶深深地刻在楠楠的腦海中,她筆下的貓就是媽媽的寫照。楠楠說,那隻貓想要的是爸爸媽媽的表揚,這是她意識層面上的認識;而在她的潛意識裡,她明白:自己的媽媽真正想要的也是爸爸媽媽的表揚?孩子的嘴可能說不出什麼深刻的道理,可孩子的心卻異常敏銳,看得比誰都明白。 媽媽為女兒內向的性格著急,而真正需要改變的是她自己以及她和女兒相處的方式。 2、解開自己的心結 在我的分析引導下,王芬承認:她是家裡的老幺,從一生下來,父母就將她放在鄉下的姥姥家,她很少看到父母;每次看到別的孩子依偎在爸爸媽媽的懷裡,她都非常羨慕;父母每年只回家看她兩三次,她因此抓住這點機會,表現得特別乖,特別懂事,希望父母能抱抱她,但是,父母好像很遲鈍;每次父母離開後,她都會委屈地大哭一場,覺得他們一點兒都不愛她。 我告訴她:「誰欠的債由誰還,父母欠你的愛應該去找他們要。」 王芬嘆了口氣:「咳,他們都老了,再說了,那都是過去很久的事了。」 「你可以和他們做一次坦誠的溝通,將童年受到的委屈告訴他們,也聽聽他們的想法。」 一個星期後,王芬告訴我,她像個小孩子般在父母面前大哭了一場,父母眼圈也紅紅的,他們說,是有些對不起她,因為那個時候的確太忙了,單位上的事很多,家裡還有兩個孩子,整天忙得暈頭轉向,而且姥姥是個細心的人,將她照顧得很好,所以他們從來不擔心她。「過去的事本來無法再彌補,他們講了當時的難處,也向我道了歉,我心裡一下子輕鬆了許多。」王芬說。 我又說:「每個人都有一些無法釋懷的心結,解開這些心結還是需要找當事人,將別的不相干的人拉進來既於事無補,而且還會對他人造成傷害,比如,楠楠見了你就像老鼠見了貓般的躲,這也造成了她在人際交往的障礙。」 「那該怎麼辦呢?」提起女兒,她顯得很焦急。 「你希望她有什麼樣的性格呢?」 王芬說:「希望她融入到小夥伴的群體中,與別人友好相處,學會與人合作,能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我告訴她:「孩子在與父母交往的過程中學會與人打交道,你希望她成為什麼樣的人那就要以身作則,給她作好示範、引導。」 3、讓孩子擁有一顆友愛、開放的心 我給王芬提了三條建議—— 第一,和孩子做朋友。生活上,父母照顧孩子,而且是毫無怨言的,因為這是為人父母的職責;精神層面上,父母要和孩子做朋友,傾聽她的心聲,分享她的喜悅,和她一起做遊戲,一起講故事,讓孩子充分感受到與人分享、與人合作的樂趣。 第二,鼓勵孩子適當向人求助。比如,在餐館吃飯,當孩子還需要一些餐巾紙時,鼓勵她自己去找服務員要;馬路上,鼓勵孩子向行人問路;公園裡,當孩子羨慕別的小朋友新奇的玩具時,鼓勵她上前打聽:在哪兒買的?多少錢?通過這些嘗試,孩子慢慢會明白,人們大多是願意給別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的,而不會索求任何回報。明白這一點,對楠楠來說很重要。以前,受「媽媽總是想得表揚」的影響,她會認為,人們不會無緣無故地幫助別人,如果一個人為你做了事,那是要求回報的,因為害怕給予回報,所以她會拒絕和人建立聯繫。 第三,引導孩子和外界友好相處。這個外界既指外人,也指外物。遇到熟人,主動打個招呼;遇到需要幫助的人,主動伸出援助之手;遇到陌生人,也可以給一個大大的微笑。對於身邊的大自然的生命,也要給予積極的、充滿愛的關註:「小狗可能迷路了,我們帶它去找主人吧」「小樹被風吹倒了,我們將它扶起來吧」「小鳥的腿受傷了,我們給它包紮一下。」擁有一顆友好、善良、真誠、開放的心的孩子很容易和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別人也會很樂意和她交往。 王芬表示會按照我所說的去做。我還提醒她一點:要注重自我的成長,當心裡有怨屈時要學會自我消化,必要時可以通過夫妻溝通來化解。「父母千萬不能將不良情緒轉嫁給孩子,那對孩子是非常不公平的!」我說。 半年後,我又去那個兒童繪畫班,老師給我看了楠楠的三幅畫。我對楠楠:「你給我講講這些畫的故事吧。」楠楠很高興地告訴我:「這是小蝸牛過河(圖三)。小蝸牛要過河,樹葉說:『我來做你的船吧!』一條彩色的魚游過來說:『我來推船吧。』可是,它一個人的力氣太小,它就叫來很多好朋友,大家一起推著蝸牛過河。那一幅畫是福娃要去參加運動會(圖四),快遲到了,駝鳥說:『我跑得快,我帶你去吧。』福娃很高興,舉著旗幟唱歌;那個嘛(圖五),雲寶寶哭得很傷心,小白兔和她是好朋友,她跑到山頂上對雲寶寶說:『你別哭了,有什麼事就告訴我,我來幫你。』」 我聽得滿心歡喜,那不僅僅是因為楠楠的想像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讓我稱奇,更重要的是,這些畫給了我這樣的信息:楠楠有一顆真誠而友好的心,她學會了與人合作。 楠楠現在的性格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那當然是不言而喻的。我不禁對楠楠的母親充滿了敬意,感激她及時將楠楠從「老鼠見到貓」的人際交往障礙中解放出來,引導她以開放的心態走進人群。 溫馨提示: 可能由於各種原因,媽媽在童年時代沒有受到父母足夠的關注,沒有獲得足夠的愛,這成了她心裡無法釋懷的痛。成年後,她便將對父母的期望投射到自己最親的人——丈夫和女兒身上。作為成人的丈夫可以以「你很煩」為由拒絕她的索取,而心理能量還很弱的女兒採取的拒絕方式只有逃避。這種「逃避」的方式也被楠楠複製到和其它人的交往中。所以她常常會瞪著眼睛看別的小朋友玩耍,但自己卻不敢走近。 媽媽為女兒內向的性格著急,而真正需要改變的是她自己以及她和女兒相處的方式。
推薦閱讀:
※從體相看同事的性格好不好相處
※第十六章 性格
※六一兒童節快樂,特立獨行的你
※如何能變得對人熱情一點?
※有什麼關於孤獨或者自卑方面的心理學書或者理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