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歲的青春
【字型大小大中小】 【留言】 【列印】 【關閉】【Email推薦:】六十歲的青春——以《北京文學》創刊六十周年紀念特刊為例文/師力斌一《北京文學》2009年第9期創刊60周年紀念特刊設計精美,名家雲集,顯然屬於去年以來出現的文學期刊「60年紀念現象」之一端,是我們觀察當代文學期刊與歷史話語關係的上佳對象。《北京文學》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早創刊的文學雜誌之一,是新國家的直接產物。儘管隨著國家話語的轉型,在市場話語的衝擊下,其政治身份日益淡化,但它清晰的政治記憶和參與歷史敘述的強烈衝動經常依稀可見,再加上市場話語和資本力量的重新塑造,這些刊物就在歷史的長河中呈現出「涇渭交匯」的獨特景觀。「周年特刊」就成為我們觀察文學期刊歷史演變的一扇窗口。從《北京文學》的前身,1950年創刊的《說說唱唱》和《北京文藝》,到60年代中期捲入文化大革命的政治風暴,再到八十年代以提倡純文學參與思想解放與改革開放話語的建構,直至近兩年大規模參與奧運、國慶等新的中國形象的塑造,都是例證。在2008年迎奧運和2009年建國際60周年紀念活動中,該刊開闢專門欄目,組織發表了大量的相關作品,規模之大在國內期刊中絕無僅有。這種政治記憶和歷史衝動在文學期刊界具有普遍性,比如,各刊都會在它們的周年紀念刊中頻繁提及輝煌的「當年」,即紅色年代裡「激情燃燒的歲月」。表徵政治記憶和歷史衝動的最常見策略一般有兩種,一是名家策略,二是市場策略,即讀者意識。因為名家是在歷史的淘洗中不斷積澱下來的文化符號,除了它的市場號召力,還在於名家與體制之間融洽的合作關係。絕大多數名家都是掛靠在作協等機構的體制內作家,相較於韓寒等網路寫手和媒體明星,他們的寫作有著更大的安全性。在《人民文學》2009年第10期除了在卷首語中直接確認自己「與共和國同行,與人民同行」的歷史見證者與締造者身份,還會在莫言、王樹增、楊少衡、畢飛宇等一大堆名家作品中再次強調這種歷史身份。最令人驚嘆的安排是,蘇童「被殿後」,以顯示名家之眾。名家作品是我們觀察和把握一本刊物最先選擇的對象。平時的《北京文學》名家作品被安排在「作家人氣榜」欄目里,通常是一位作家的作品。這次紀念特刊取消了它。但這並不意味著不打名家牌。恰恰相反,本期通過名家「集束炸彈」的方式來加大名家效應,一下子發表了五位重量級作家的五部新作,名其「特別獻禮」,可見編輯部用力之一斑。對任何一家刊物來說,刊登名家力作至少有兩個意圖,一方面可以保持刊物的水準,另一方面,也是一種市場策略。但名家不一定有名品,因此,《北京文學》第九期的五部作品究竟含金量多少,能否達到編輯部預想的效果,在這裡有必要稍加分析。這次選擇的名家作品是相當謹慎和認真的,經過了長達一年的準備和挑選。據我所知,《北京文學》退過不少名家作品,包括一些當紅的名家作品,他們並不唯名是舉。在我看來,儘管打破了欄目編輯慣例,但這五部作品依然相當有力地體現了該刊在小說方面通俗、好看、貼近讀者、現實感強的定位。鐵凝在擔任中國作協最高領導之後,創作力似乎沒有受到太大的削弱。短篇新作《春風夜》依然保留著作者觀察生活、摹寫人性的深厚細膩的功力。久別之後相見的夫妻本應勝新婚的願望,卻三番五次被現實生活所阻斷。小說寫出了進城之後這對農村夫婦之間急於親熱又不得不顧及周圍環境的心理狀態,他們真摯淳樸的情感和對身邊朋友的理解以及在表達思念之時的含蓄和樸實,都成為這部作品的動人之處。普通人的日常情感體驗,敘述的通俗,題材的大眾化,都決定了這部作品入選特刊號的必備品質。鐵凝的號召力顯然是獨特的。劉慶邦的《丹青索》離開了作者熟悉的礦山和農村,將筆觸伸向畫界,在題材上進行探索,是人生到了成熟期的思考和超越。他關注現實的思路沒有變,但表達人生的分寸卻有了較大的變化,更加隱忍,更加儲蓄,也更加悠長。作品展示了中年以後對人生的透徹的理解,無奈,堅持。索國欣的藝術生活是當下社會的一個縮影,是進入到二十一世紀之後中國社會的寫真,思考一個普通人進入二十一世紀商品時代之後的生活遭遇。婚姻,家庭,商場,情場,友情,親情,甚至毒品這種社會痼疾都有了,因此,這個文本不再局限於為某些人群呼喊,而是為更多的普通人代言,說出他們的人生感悟。不同之處在於,作者取消了盛氣凌人的指責與居高臨下的俯視,代之以設身處地的體驗與寵辱不驚的成熟,因而具有了擁有更為廣泛的受眾的可能性,以及更接近中國溫柔敦厚傳統的親和力。特別是對於熟悉他的讀者,這種題材的轉換可能會喚起更大的閱讀興趣。葉廣芩的《拾玉蜀》無疑屬於好看小說,無論是當今吸引眼球的有關「同志」的話題,還是古今輪迴的魔術般的故事。《我們要好看的小說》,這是1998年9月《北京文學》刊發的編輯部文章,既可以看作一個響亮的口號,也可以看作刊物應對市場挑戰的選稿標準。儘管人們對「好看小說」的概念理解不一,但有一點可以明白,那種「拒絕讀者」「獻給最少的少數人」,一味追求「敘事圈套」、主張形式至上的寫作,是被排除在外的。《拾玉鐲》通過對傳統與現代的嫁接,作者帶著一種驚奇但平和的眼光來打量當下新一代「赫兔兔」們的生活情態,給人一種賈母進世博會的感覺。葉廣芩近年來致力於講述滿清皇族及其後裔生活歷史變遷的故事,《大登殿》《逍遙津》《豆汁記》等,力圖描繪近代以來百年歷史變遷的輪廓,飽含深沉的撫今追今昔的感慨。她已經成為《北京文學》出鏡率較高的幾位作家之一。她在《北京文學》發表的那些饒有興味的故事,富有皇族色彩和文化意味,已經成為一種小說類型。曹乃謙是當代作家中的一個異數和「落伍者」,他「生活在過去」,寫作興趣似乎不在當下。對於特別注重貼近現實的《北京文學》來說,《校場雀躍》這部新作可能顯得過時了一點。但是,這應該是他近年來重要的作品。紮實的生活基礎,超強的現實隱喻性,以及大量豐富的細節,都使作品保持了足夠的藝術衝擊力和歷史感。他打撈了大量親切、熟悉且已經消逝的生活場景,來鉤起我們的歷史記憶。「那個年代」,是曹乃謙反思和觀照的焦點,然而,與曹乃謙早期作品不同的是,《校場雀躍》多了一些亮點和活力,甚至是生命力。小說中曹母的野蠻、孔武,同學之間的挑釁與爭鬥,都傳遞著這方面的信息。這部作品試圖通過對校園政治的回味,通過那些有足夠歷史感和標誌性的細節,向人傳達時代、政治與人際關係和文化生活之間的特殊聯繫。該作大規模描寫中學生校園生活,其功力直追余華的《呼喊與細雨》。在寫法上,有著汪曾祺般的散文化傾向,將它當作一篇信手拈來的長篇散文來讀,對讀者倒不啻是一種享受。石鐘山的《細菌》也許是五部名家作品中最怪異的。當代寫抗日的作品不在少數,然而類似這樣怪異的文化想像並不多見。這是一個將江湖進行到底的「武林外傳」式的匪夷所思的故事,又有些周星馳式的大話元素。在離奇的情節中,添加了大量莊重、沉痛的元素,使這個文本塗上鮮明的後現代色彩。該作圍繞土匪馮山和日本軍對細菌武器的爭奪,將民族戰爭和軍事戰鬥轉化為江湖鬥法,並為抗日的傳奇性和戲劇性層層加碼。眾多流行的文化元素,種種奇特的人際關係,使歷史敘事轉化為一場遊戲,好玩成為重要的指標。小說通過嫁接一種武俠小說式的敘事邏輯,為作品增添了新的活力。總之,五位名家的五部小說,忠實地體現了《北京文學》的定位,也表徵了文學話語的當代轉型。在脫離宏大歷史敘事的主線之後,文學走上了以反映普通人的生活情感為主題的日常生活敘事,而這,恰恰是當前的主流話語,甚至是政治話語。原來的「革命人民」變身為一個置身於市場中的普通「消費者」,朱老忠、楊子榮式的歷史英雄轉換成索國欣、赫兔兔、馮山般的平民。尤其重要的是,五部小說全都操持著通俗的敘事方式。我們很難看到先鋒派式的陌生感和疏離感。從閱讀經驗上講,通俗作品顯然要依靠熟悉感和模式感來獲取認同。言情、武俠、偵探以及暢銷小說,都是這方面的實例。這五部作品全部都沿續了作者既有的敘述風格,無意於挑戰讀者的閱讀智商,僅僅志在提供新的故事情節和情感體驗。通俗並不一定低俗。同時,通俗也是文學刊物尋找歷史記憶的下意識選擇。在文學失去轟動效應之後,想要贏得更多的關注,通俗恐怕是必由之路。以我個人的閱讀體驗來看,《北京文學》應該是當下文學期刊當中最雅俗共賞、且最受普通讀者喜愛的幾個刊物之一。2009年,在天津《小說月報》舉辦的百花獎評獎中,《北京文學》獲獎作品居全國文學期刊之首。這個獎完全由讀者投票選出。實際上,通俗並非《北京文學》當下的發明,早在其前身《說說唱唱》和《北京文藝》創刊之時,老舍、趙樹理就為刊物制定了通俗的編輯方針。這樣的方針主要是「為廣大工農兵服務」。因此,《北京文學》今天所提倡的通俗,既是對歷史的重新改寫,也是其在新的市場語境下確認自我身分的表徵。(責任編輯: 俞勝 )
推薦閱讀:
※學會如何與青春期叛逆孩子溝通
※【再少年】二、念念不忘,早有迴響
※宮崎駿和他走不完的時光
※【面試天團】邵琦老師&吳冠軍老師的「致青春」
※魅力青春 19
TAG:青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