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家人 三代一諾守候70年
上海一家人 三代一諾守候70年
這是一份堅守了70年的沉甸甸的承諾,也令人感嘆這個承諾背後的沉重———二戰末期,一位在提籃橋地區避難的猶太教師即將回國,他將數千冊圖書託付給他在上海最信任的朋友林道志。為了一句「請好好保存這些圖書,我會回來取的」之囑託,歷經70年風雨,林家三代人如同守護一個美麗的愛情誓言,等待著與它的主人重逢。
昨晚,在東長治路一間石庫門的亭子間,已泛黃的書籍靜靜地碼放在書架上。6個木製大書架已被林家後人用三夾板封存起來,「時間太久遠了,我們怕書被蟲咬、老鼠啃,乾脆用板釘起來。這次是要尋找它們的主人才打開了一個書架。」林道志的兒媳婦、65歲的潘碌說。
|
林道志的外孫媳羅雪琴講述家族護書的曲折經歷
這是一份堅守了70年的沉甸甸的承諾,也令人感嘆這個承諾背後的沉重———二戰末期,一位在提籃橋地區避難的猶太教師即將回國,他將數千冊圖書託付給他在上海最信任的朋友林道志。為了一句「請好好保存這些圖書,我會回來取的」之囑託,歷經70年風雨,林家三代人如同守護一個美麗的愛情誓言,等待著與它的主人重逢。
昨晚,在東長治路一間石庫門的亭子間,已泛黃的書籍靜靜地碼放在書架上。6個木製大書架已被林家後人用三夾板封存起來,「時間太久遠了,我們怕書被蟲咬、老鼠啃,乾脆用板釘起來。這次是要尋找它們的主人才打開了一個書架。」林道志的兒媳婦、65歲的潘碌說。
寄存的圖書中有大量希伯來文和德文書籍
這是一份堅守了70年的沉甸甸的承諾,也令人感嘆這個承諾背後的沉重———二戰末期,一位在提籃橋地區避難的猶太教師即將回國,他將數千冊圖書託付給他在上海最信任的朋友林道志。為了一句「請好好保存這些圖書,我會回來取的」之囑託,歷經70年風雨,林家三代人如同守護一個美麗的愛情誓言,等待著與它的主人重逢。
昨晚,在東長治路一間石庫門的亭子間,已泛黃的書籍靜靜地碼放在書架上。6個木製大書架已被林家後人用三夾板封存起來,「時間太久遠了,我們怕書被蟲咬、老鼠啃,乾脆用板釘起來。這次是要尋找它們的主人才打開了一個書架。」林道志的兒媳婦、65歲的潘碌說。
「卡爾校長」離滬前託付6大架書
潘碌的公公林道志,二戰時期是原猶太難民隔離區「慕義」教會學校的校長。出身貧苦的林老先生是個基督徒,他樂善好施,靠自家肥皂廠和複寫紙廠的微薄收益支撐著慕義學校的日常運作。他免費招收了許多貧困人家的孩子,其中也包括不少猶太難民的孩子。
當時,有個叫卡爾的猶太人在林老先生的學校教書,「丈夫說父親曾告訴他,卡爾在德國曾是個校長,所以大家都稱他為『卡爾校長』。」潘碌告訴記者,公公林老先生和卡爾彼此信任,關係很好,1943年前後,卡爾校長在離開上海回國之前,將一批重要的英文、德文、希伯來文書籍,包括一些珍貴的宗教書籍裝在書架里全部都寄放在林老先生家裡,委託他保管。這些書上大多有編號,很多還蓋有「保羅中學」的印章,估計保羅中學就是卡爾校長在德國教書的學校。卡爾校長臨行前對林老先生說:「我一定還會回來。」
躲過炸彈與強盜林家「傳奇」護書
誰知這一別就隔了70年的光陰。猶太朋友留下的這些書籍和林家結下半個多世紀的緣分,也隨著林家的命運跌宕而歷經艱險。1945年,林家風聞上海要被轟炸,林老先生便雇了10餘名挑夫,攜家眷肩挑手提將書從水路全部運回老家浙江黃岩。不久,炸彈果然投到這片區域,大多數房子被夷為平地,林老先生的家和周圍很多房子都遭到很大破壞。這些書籍因為跟著林家家人而安然無恙。
「水路回黃岩時還遇到了盜匪,我公公他們坐的是手搖的小帆船,眼看一艘小汽輪載著強盜一路追來。公公立即讓船老大撐起帆。真是天佑林家,帆剛撐起,前一刻還是風平浪靜的湖面,瞬間就起了大風。風帆助航,終於逃出了盜匪的視線。」林家人把書看得比黃金細軟還重要,到了黃岩的鄉間小路上,林老先生2歲的孫子坐在扁擔的一頭,書就在另一頭,溫情暖暖。
抗戰勝利後,林老先生又不辭辛勞將這批書重又搬運回上海的家。「文革」期間,林家再次遭遇劫難,紅衛兵來抄家。這些誰也看不懂的外文書被紅衛兵視作「大毒草」、「黃色淫穢書」,他們把幾箱書全部搬到弄堂的廣場上準備焚毀。就在準備點火時,突然狂風大作,暴雨如注,焚書計劃只能被暫時擱淺。第二天,林老先生就和兒子一起到有關部門,一趟又一趟,反覆解釋這些書籍的來源,這才僥倖躲過一劫。「彷彿冥冥中有人在保護這些書。」
動遷前發現舊信期盼物歸原主
「公公反覆跟我們小輩說,當年卡爾說會回來的,那他一定會回來。一定要好好保存這些書籍,等著他再來上海。」一諾千金,林家的後人守著這份擔當,絲毫沒有把諾言視作負擔。
潘碌住的石庫門老房子很逼仄,但全家還是騰出亭子間專門安頓這些書。怕書受潮被蟲咬,林老先生的外孫孫禮德用木板把書架封存起來,還把書架墊高。
時光流逝,林老先生夫婦、大兒子、小兒子相繼辭世,林家的後人依舊平靜地等待著卡爾先生。「承諾,不僅是一種道義,更是一份責任。」孫禮德說,不少書裝幀精美,凹凸印刷,封面還燙金,曾經有朋友聽說他家裡有二戰時的外文書,說不定還蠻值錢的,慫恿他拿出來賣掉一些。「我一本都沒拿出過家門。」如果不是這次北外灘地區要動遷,封存了70年的這些書籍依舊會靜靜地守候它們的主人。「但是年代久遠,我們已經沒有卡爾先生的聯繫方式,要找他就好比大海撈針啊。」
令人驚喜的是,因為動遷要尋找一些資料,潘碌在整理抽屜時意外發現了3個信封,裡面有1947年卡爾先生寫給林家的信、卡爾先生夫婦的合影照片和一張聖誕賀卡。信封上有卡爾先生留的地址,信中還告訴林家他回德國後就要到政府的內務部上班了,「我是1947年9月1日回到德國的,現住在岳父母的公寓里……食品供應不是很好……我有許多要寫的信,期待你的回信……」潘碌說,那一刻她流下了眼淚,她看到這些塵封半個多世紀的書籍離回家的路彷彿越來越近了。
如今,那些經歷過戰爭和動亂的老房子將要被拆除和消失,但這份凝重的囑託如一紙約定,裡面隱含幾十年的執著、隱忍和等待;雖然經過歷史的洗禮,層層書頁已染上了歷史的滄桑,但是林家後人卻依然想要了卻林老先生未竟的心愿:找到卡爾或他的後人,將這些書物歸原主。
上海曾是猶太人避難港 二戰期間,納粹在歐洲瘋狂迫害、屠殺猶太人,很多地區將猶太難民拒之門外,上海卻成為他們的「諾亞方舟」。據上海市猶太難民紀念館介紹,1933年至1940年,上海至少接納2.3萬餘名猶太難民。這些猶太人除了病老死亡之外,都奇蹟般生存下來,而且還出生了408人。
1943年2月,日本佔領當局強行將在滬的1.4萬餘猶太人遷入虹口提籃橋地區,當時這個不足2.6平方公里的空間已經住有10萬中國居民,然而雙方始終友好相處,患難與共。
公平路兩條猶太難民居住最密集的弄堂,一度被日本人在出口焊上鐵柵門,禁止出入長達一年,然而被困在內的兩千餘人最後大多幸運存活,對此外界普遍相信,是居住在周圍的上海市民採用「空投」方式,將麵餅等食物擲過鐵門救助他們。
今年5月,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在上海訪問時強調,上海是猶太難民逃避納粹迫害的「避風港灣」:「全世界的猶太人對上海懷有特殊的友好感情,以色列永遠不會忘記這段歷史,我們感激中國在過去、現在以及未來伸出的友好之手。」 范潔
我們會一直等下去70年前,卡爾留下的是書,更是一份信任——對曾外祖父,對我們一家人,也是對在二戰的炮火中向猶太難民伸出援手的中國人。
70年來,哪怕戰火哪怕「文革」哪怕各種困苦,我們一直都悉心地看護著這些書,因為我們和書,一起在等卡爾和他的後人,回到上海。
如今,曾外祖父早已故去,奶奶和舅公也都不在了,連當年為猶太小孩開班授課的這老房子也快要拆了,但書還沒能等來它們的主人。
盼望能早些找到卡爾的後人,不過爸爸說,無論如何他會和舅婆一起繼續等下去。我想,我也會和他們一起。因為我們都想親手把書還給卡爾的後人,想鄭重地告訴他們,曾為他們提供無私庇護的中國朋友,這70年來都認真地守護著這個約定,就像守護著一個忠誠的誓言。
推薦閱讀:
※秋藕最養人,用藕做出這一桌子菜,全家人都搶著吃!
※新五代史·周家人傳第八
※國內有哪些城市適合全家一起出行?
※南昌:「美女」民警誘捕網逃犯遇其家人持刀圍堵
※爺爺五天前去世了,痛苦至極,不知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