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校成為每位學生的樂園
讓學校成為每位學生的樂園
摘要:學習是未成年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市場對人才的要求也愈來愈苛刻,但現實生活中,在不同年齡段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不同程度的厭學者。一方面廣大學生為了實現理想,孜孜不倦地學習,以學為樂,全面發展自己;另一方面還有不少的學生因為自身、家庭、學校等各方面的原因感到讀書無味,逃避學習甚至「逃離」學校。在厭學的學生中不僅有學習成績不理想,在校表現不好的學生,也有在校表現好,甚至學習成績非常理想的學生。厭學的原因和情況可謂紛繁複雜,若不解決,小則使厭學者學習停滯不前,大則使整個班級學風、班風渙散。那麼,如何正視和處理教育教學中的厭學現實呢?筆者認為,應該在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對症下藥,則不僅可以解決問題,甚至達到化害為利的作用。
所謂厭學,就是對學習產生厭惡、反感或無所謂的心理傾向。
學生厭學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課堂上,時常思想開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打磕睡,或者做小動作,或者或惡作劇,干擾課堂,實行「四不主義」:不動手、不動口、不動眼、不動腦,視上課為坐牢。其二,課後不願複習和做作業,練習、作業抄襲或者偷工減料,少做、漏做、字跡潦草,甚至乾脆不做。對考試、測驗無所謂,只勾幾道選擇題應付了事,既不管耕耘,更不管收穫。其三,逃學,這是厭學的突出表現,借故曠課,外出閑逛,玩遊戲等。嚴重者,甚至跌到少年犯罪的泥坑。總之,厭學者,總幻想離開學校、離開課堂。離開老師、離開作業、離開考試,做一些不動腦不勞力的事,總想衝破校園紀律,自由自在。可是,空虛、孤獨、無聊也常常伴隨著他們。因此,經常用吸煙、玩電子遊戲、上網、談戀愛、幻想來自我麻醉。
厭學情緒是一種正常的不良情緒或者說是一種常見的消極情緒。在每一個人成長學習的過程中都有可能產生這種情緒,這是一個人在其成長過程中,自我動態失衡,和諧度不穩定的表現。當然,由於學生所處年段的不同,厭學情緒的表現也有所不同。
筆者曾經與一些同行分別對小學、初中、高中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
在被調查的小學生中只有2%表示不喜歡學習。83%的學生獨立認真地完成作業,17%邊玩邊寫,4.8%的學生抄寫他人作業或不寫作業。85.6%的學生不喜歡學習是由於上學使他們玩的時間減少了,13%的學生不喜歡學習是由於基礎差,上課聽不懂,其它因素的比例較少。大部分學生表示願意聽家長和老師話,由於小學生處於自我意識未完全形成階段,因此,當小學生出現厭學的苗頭時,家長與老師應該和他們交談,正確的引導孩子勞逸結合,處理好玩與學的關係。
在被調查的初中生中有45%表示不喜歡學習,他們中大多數認為學習無聊。有28%的初中生選擇了對於未來很迷茫,由此可見,目標不明確是他們產生厭學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選擇喜歡學習的學生中大多數有自己的奮鬥目標。由此可見,初中生產生厭學心理的可能性非常高。由於初中生正處於青春期,處於自我認同階段,他們既不會完全聽信家長的說詞(只有4%的學生表示願意聽家長的話)又沒有明確的目標,有10%的學生經常不想上課就隨便找理由向老師請假,有37%的學生偶爾會這樣做,由此可見玩的誘惑對於他們依舊很大。
因此家長與孩子交談時,點到為止,以免誘發他們的抵觸情緒,但也不能一再遷就他們。及時與老師交流並一起幫助孩子是很好的辦法(47%的被調查者還是比較聽老師的話的)。此外,與孩子做朋友也是一種很好的溝通方法。
調查中有67%的高中生表示有自己的追求。在喜歡學習的學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在原因欄中填寫的是迫於責任;38%的高中生表示不喜歡學習,他們大多是因為無法承受過大的社會壓力、家庭壓力和學校壓力。由此可見,高中生大多不易產生厭學心理,因為他們已接近成年,能夠很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責任,他們都有很強的自控能力。高中階段學生的家長應該儘可能的多聽取他們的意見,尊重他們的感受。過多的管制會使他們產生較大的逆反心理,所以平等是家長與高中生交流的最基本原則。
小學、初中、高中三個成長的必經階段。就學習而言,小學是基礎階段,而初中是最關鍵的階段,厭學心裡也最容易在此時產生,因此,這個階段孩子的家長更應多關注孩子的學習。要讓他們樹立責任感,懂得學習的重要性,從而健康、快樂的成長。
但無論是小學、初中,還是高中,厭學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問題,糾其因,學生的厭學,有其內在的因素,也其外在的因素。
內在因素:(1)動機缺失,沒有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沒有遠大理想,學業基礎差,成績差,導致厭學情緒的產生。(2)學習方法不當,使他們感到學習是一件十分痛苦、讓人疲倦、厭煩的事情。
外在因素:(1)社會因素。主要有:①受社會「黃色文化」影響及市場經濟浪潮的衝擊。②受校外玩樂場所如營業性舞廳、電子遊戲室、撞球室等影響,使貪玩的學生學習分心。③受畢業分配、就業難及濫招生影響。④受一些知識群體如教師等的生活仍然較為清貧,待遇較低的影響。(2)家庭因素。父母不管教或不善於管教,導致學生的厭學心理。強制型的家長對子女用壓的辦法,按其主觀願望逼迫孩子學習,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產生對學習的厭倦情緒;放縱型家長對子女放任自流,導致子女懶學勤玩;寵愛型家長對子女百般溺愛,過度遷就,使孩子滋長了依賴性和懶惰性。此外,家庭關係不和或家庭破裂,會給子女心靈上造成創傷,使子女意志消沉而影響學習。(3)學校因素。主要有:①學校辦學方向有偏差或教育方法不當。一方面,在應試機制的作用下,許多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使學生身心負擔過重,造成精神高度緊張,難以應付各種壓力,由此產生厭學心理在所難免。另一方面,學校對學生學習目的、學習態度、人格等教育長期等閑視之,使學生缺乏學習動力。此外,一些教師厭惡、歧視後進生,使學生對教師產生逆反心理,學習情緒低落。②教師教學觀念陳舊,課堂教法不當。如重知識傳授、死記硬背、題海戰術,輕思想政治教育、學法指導和能力培養;重學習尖子,輕多數學生的培養;脫離實際,講課枯燥無味等。
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本。而其中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學生內在的心理因素起決定作用。學生的厭學,突出一個「厭」字,「厭」是一種心理狀態:厭煩、厭倦、討厭。
鑒於以上對厭學原因的分析,我認為解決厭學心理問題,應採取如下相應的對策。
一、樹立大學習觀,提高自己的學習興趣。
孩子的興趣並非天生就有,特別是有逃學、厭學行為的孩子的學習興趣已經淡化,要使孩子學習興趣萌發和強化的確不容易,引導學生樹立大學習的觀念,筆者認為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讓學生明白,唱歌是學習、打球是學習、練字是學習、畫畫是學習,只要用心,一切皆可學習,只要快樂,一切皆可學進。這樣使每一個學生,都找到自己的長處,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從而能夠愉快的生活,輕鬆摘到屬於自己的「蘋果」。
愛迪生上小學沒有幾周就因不習慣於學校呆板的程序和沉悶的氣氛,對學習喪失了興趣。他的母親南菲發現後沒有責備他,而是經常帶他到小河邊,一面欣賞美麗的景色,一面讀書作題;他們還一同登上瞭望塔,一面乘涼,一面講述羅馬帝國興衰的歷史知識。這種學與玩相結合的方式,很快使愛迪生恢復了對學習的熱情。所以要注意使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如綜合運用聽、說、讀、寫,避免學習時間過長使孩子心理上產生厭煩情緒。有條件的家庭還可以配合錄音、錄像等電化教學手段,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
二、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幫助孩子確立正確的學習方法。
家長對孩子良好習慣的形成要從小做起,在孩子的學習問題上,原則是可以指導,但決不包辦代替,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確立責任感和獨立性。讓孩子學會合理利用時間和大腦,不搞疲勞戰術,以質取勝。
葉聖陶先生特彆強調習慣的重要性,他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對學生來說,善於獨立思考,能夠科學利用時間,正確處理學習與娛樂的關係等等,都是應當養成的良好習慣。
(1)獨立思考的習慣。古代有句名言叫「學源於思」,就是說求學問要開動腦筋,思考問題。從思維角度說,獨立思考主要指思維的獨立性,包括獨立的發現和分析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學習中善於獨立思考,不迷信權威(包括課本),不企望現成的答案,遇事總能問個為什麼,總能運用自己的頭腦去觀察思考,創造性地去認識事物,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養成這種習慣不僅有利於搞好現在的學習,發展自己的思維能力,也能為將來的學習乃至終身的事業奠定基礎。
(2)認真傾聽的習慣。聽講是課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門。這道大門通暢,信息輸入就順利;此門堵塞,信息輸入就受阻。因此聽講能力強弱與否,是決定接受信息多寡的首要因素。
(3)練習反思的習慣。學習過程中總要做練習,但做完題目並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於將知識引申、擴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題之後的重要環節。一般說來,習題做完後要從五個層次反思:1.怎樣做出來的?(解題採用的方法)2.為什麼這樣做?(解題依據的原理)3.為什麼想到這種方法?(解題的思路)4.有無其他方法?哪種方法最好?(多種途徑,培養求異思維)5.能否變通一下成為另一類習題?(一題多變促進思維發展)。
同樣,如果發生錯誤,更應進行反思:錯解的根源是什麼?解答同類題目應注意哪些事項?如何克服常犯的錯誤?從而「吃一塹,長一智」,不斷完善自己。
四、總結歸納的習慣。每章每節的知識是相對獨立的,要想形成知識體系,課後必須有小結,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概括,抓住應掌握的重點和關鍵。每學習一個單元,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識點連成線、織成面、結成網,使學到的知識系統化、規律化、結構化,這樣運用起來才能聯想暢通,思維活躍。
總之,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壞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吃虧,想改也不容易了。而好的學習習慣,是正確學習方法形成的前提,是厭學的剋星。
三、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善於與老師、家長、同學交流,從而構造一個和諧的大學習氛圍。
引導學生積極的交流。在信息社會的今天,交流本身就是學習的一種方式,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交流能夠使很多不良情緒在團體中得以消除掉。與老師交流,一方面能夠學習知識,另一方面讓老師對學生有所了解,從而在「暗示」心理的作用下調整老師對學生的評價與激勵,達到促進學生學習的效果。與家長交流,可以讓家長真正了解子女在學校的各項情況,從而使家長不斷調整對子女的要求和評價,有利於超我與本我的和諧統一。與同學交流,能夠讓學生在群體中體驗各種各樣的快樂,從而使本我與自我和超我相適應。
四、樹立遠大理想,充分自信,珍惜時間,在行動和痛苦中真正體驗學習的快樂。
學生對學習所遇到的困難往往估計不足,對自己的能力、知識水平缺乏全面的認識,一旦遇到不順利的事情就容易自暴自棄,自我否定。在學習和生活實踐中,要引導學生應有意識地鍛煉自己克服困難的能力,培養自己的意志品質,樹立遠大理想,在挫折中取得經驗,不斷成熟起來。當在學習上遇到挫折時,應當把挫折看作是一種磨練自己的機會,面對困難敢說「太好啦!」要有克服和戰勝困難的勇氣,面對困難敢說「我能行!」一旦發現自己在學習挫折面前有退卻想法時,應提醒自己:再堅持一下就是勝利!要相信「極限」之後便會有新的境界,可謂是「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可以用英雄形象、名言警句吭吟(激勵性的)歌曲來勉勵自己,從而戰勝挫折,做學習的強者。
卡爾·羅傑斯認為,人都有發展自我的本能。在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只要我們每一個教育者都能充分尊重學生、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對於學生厭學情緒能夠對症下藥,讓學生的學習生活充滿快樂,則學校就可以真正成為每一個青少年無比嚮往的樂園。
推薦閱讀:
※中心園 - 海安縣家長學校
※【特色學校】涵德養行 茁壯成長 | 煙台市市級機關幼兒園「五維德育」課程特色側記
※《易啟錄》系列之《選擇學校》
※霧霾導致學校停課與颱風等自然災害享受同等「待遇」,你怎麼看?
※[原創]西溪夜話—學校管理雜談告訴你一個不一樣的魏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