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禮儀中的座位安排
在會議用餐中,桌次與座位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按習慣,桌次的高低以離主桌位置遠近而定。右高左低。桌數較多時,要擺桌次牌。宴會可用圓桌方桌或長桌,一桌以上的宴會,桌子之間的距離要適中,各個座位之間的距離要相等。團體宴請中,宴桌排列一般以最前面的或居中的桌子為主桌。
筆者經常遇到這類事情,下面舉幾個現實生活中的事例吧。
例一:一天,筆者回到老家縣城,遇到了現任某局長的老同學G,見面寒喧幾句之後,老同學就說,「來的巧,中午正好幫我陪客,千萬別走了。」既然如此,恭敬不如從命了。走進賓館才知道,原來是老同學為農村來的親戚「候飯」呢,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對「候飯」一詞可不陌生,凡是六檔親戚(姥娘家、姑娘家、姐姐家、叔叔家、哥哥家)家中有結婚的新媳婦或新姑爺,第二年正月間是要必「候飯」的;本族中沒除五福的新媳婦或新姑爺也是要「候飯」的,還有愛好的人家,除了上述以外,還對一般的親戚朋友家中的新媳婦也進行「候飯」。農村的「候飯」都是十大碗,有的還先上八個或十個涼盤。桌子可都是八人座的方桌,上邊左方為主賓席,右邊為陪席(媳婦一般都是婆婆陪),其餘是一左一右按輩份入座。可今天是在縣城,又是農村來的人,是按農村的規距還是按城裡的規距呢?這可是正規的宴請呀,只見老同學大大方方地走到上方中間的位置坐下(很有點局長的派頭),接下來就叫他的親戚坐在他的左邊,叫我坐在他的右邊。我站著沒有入座,對老同學說,你是按農村的規距還按城裡的規距呢?他說,「當然按城裡的規距了」。我說,「如按城裡的規距,你的親戚不能坐左邊的位子呢,應該坐在右邊才是呀 」,老同學說,「你別搞錯了,今天他是主客,左為大嘛。」我說,「這是圓桌,不是方桌,在農村,用的是方桌,左為大,在城裡,用的是圓桌,右為大」。
例二:一天,任市內某高校副校長W及其夫人C,宴請在新華社工作的老同學,少不了請來了在六安工作的十來名老同學相陪。打牌、聊天之後,菜肴擺滿了一桌,各自方便之後,校長W先入座最上方的主人席,W正在安排客人入座時,這時只聽其在某局工作的夫人C大聲音說,「你看W,真是不懂規距,不讓客人坐席位,自己跑到上頭座到了,真的不象話」。哈,原來C把主人的位子當成了主賓席位了。我小聲地對C說,「你不要講了,W坐的是對的哦,那叫主人席位,不是主賓席位。主賓席是在W的右邊」。
例三:前不久,外省市人大的十名領導來六安考察,少不了到賓館宴請了,我作為陪同人員,出席了宴請。當晚有十六人就餐,賓方來的有兩位副主任(一名正廳,一名副廳),四個工委主任(正處級),還有二個副處。我市按對等接待的慣例,有兩名常委會副主任出面,對應工委主任和對應人員出席。入座時,當然由我市主持工作的副主任(正廳)在主人席就座,接下來就由領導們互相謙讓,最後是主賓席由對方的一名正廳級副主任入座,副主賓席由對方的另一名副主任入座,在主賓席的左邊由我市另一名副主任入座,接下來就是對方的所有人員按次序自上而下入座,我市的其他人員全部座在下方。我的職位最低,當然座在最下方了。宴請結束了,我對負責接待的人員說,今天晚上的座次全亂套了。
例四:2002年,我隨全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主任赴深圳市人大考察,貴市人大在貴賓樓宴請了我們一行15人。到了宴會廳,對我這個一直對座次安排有研究的人來說,卻傻了眼,他們的宴會桌是長方型的,隨人員多少可隨時增減長度。在長方型桌上赴宴,我還是「新娘子上花橋——頭一回呢」。好在每個入席的人都有姓名簽,可對號入座。我一邊吃一邊觀察,看看席位是怎樣的擺的,由於弄不清對方領導的職務,只好看看我方的領導座次了,一個晚上下來,我還是糊里糊塗的,心裡很不是滋味呢。
好了,說了這麼多,我想別說是一般的公務員,就是連現在的不少領導對宴請的座次安排也是糊里又糊塗吧。那麼,宴請的座次是如何規定的呢?一般來說,常見的國內宴請大致分為以下三種:
一:設兩個主陪式
按普通的宴席來講,一般主陪在面對房門的上方中間位置,副主陪在主陪的對面,1號客人在主陪的右手,2號客人在主陪的左手,3號客人在副主陪的右手,4號客人在副主陪的左手,其他可以隨意。
二、設一個主陪式
這種方式適合客人較少且主賓比較突出的情況下適用。
三、長條桌型式
另外:
席位安排通常有以下形式:
陪同人員用1、2、3、4、5、6、7、8、9、10表示;宴請對象用a、b、c、d、e、f、g、h、I、J來表示。
推薦閱讀:
※道教知識及禮儀六十四問 (信與不信都應了解)
※斟茶倒酒的禮儀
※泰國見面禮儀
※閑話禮儀--抱拳禮
※餐桌禮儀知多少,小小方桌大講究